2020年12月8日,漢語和尼泊爾語同時向世界說出珠穆朗瑪峰的「新身高」—— 8848.86米,地球之巔從此有了新的註解。
中國和尼泊爾這對友好鄰邦在建交65周年之際共同發布珠峰高程,必將成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
測量珠峰,是人類了解和認識地球的重要標誌。
而無法測量的,是理想、求知、探索的高度,是內心的忠誠、堅強和勇敢。
2020珠峰高程測量,展現了中國不斷提升的科技實力,展現了新時代中華兒女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攀登、不懈探索的民族氣魄。
山就在那裡,人的精神,也在那裡。
友誼長存 中尼兩國同測地球之巔
珠峰是中國和尼泊爾的界峰,作為「中尼友誼峰」,是兩國世代友好的重要象徵。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而珠峰就是「極點」。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科學家將探索的目光投向珠峰,試圖加深對地球內部運動機制、氣候變化的認識,尋求人類與地球和諧相處的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已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測繪和科學考察,並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發布珠峰高程。1975年5月27日,我國測量登山隊員首次將測量覘標豎立在峰頂,利用傳統三角交會方法,測得珠峰高程為8848.13米。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採用傳統大地測量與全球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首次在峰頂利用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深度,測得珠峰巖石面高程為8844.43米。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對地球局部地區地表形狀、地貌產生顯著影響,珠峰高程有何變化成為各國關注的科學問題。世界期待一個權威的答案。
2019年,尼泊爾開展了本國首次珠峰高程測量。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國產儀器設備的成熟,中國新一次的珠峰高程測量也在醞釀之中。
「我國基礎測繪工作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初步建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一張網』取得積極進展、遙感影像獲取應用及時有效,為更加精確地測定珠峰高程奠定了技術基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測量部主任張鵬說。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主席對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提出:「考慮到珠穆朗瑪峰是中尼兩國友誼的永恆象徵,雙方願推進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合作。雙方將共同宣布珠峰高程並開展科研合作。」
中國自然資源部會同外交部、國家體育總局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全面啟動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各項工作。自然資源部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的精銳力量,編制了珠峰高程測量技術設計書和實施方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楊元喜領銜的專家組對實施方案等進行評審後認為:「綜合運用GNSS衛星測量、精密水準測量、光電測距、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等多種傳統和現代測繪手段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技術路線科學合理。」
曾合作開展1975年和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的兩支英雄隊伍——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以下簡稱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再次強強聯手。
「技術路線確定了,我們就全面開展工作。當時有個小分隊剛在西藏完成其他任務,隊員們主動推遲收隊時間,立即投入珠峰周邊的基礎測量工作。」國測一大隊副隊長張慶濤說。
「1月初,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就開始集訓。隊員們訓練十分刻苦,國測一大隊選拔的技術人員和我們的專業登山隊員融為了一體。光體能拉練這一項,每個人就累計跑了近600公裡。」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說。
2020年春夏之交,神秘的珠穆朗瑪迎來了人類的又一次探索。
薪火相傳 滿腔熱血續寫經緯傳奇
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氧氣稀薄,冰天雪地,亂石遍布,終日大風。
去往測量隊員營地,遠遠就能看見一條橫幅:「以回信精神為指引,打造一流國家隊伍。」每一頂帳篷裡都掛著幾幅照片,1975年和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的一個個瞬間,凝固在那些照片上。
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參加過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的老隊員老黨員回信,充分肯定國測一大隊愛國報國、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勉勵他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
「總書記的回信對我們是莫大的鞭策,一直激勵我們不斷前進。我們要時刻牢記國測一大隊的光榮傳統,傳承發揚『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確保圓滿完成任務。」2020珠峰高程測量現場總指揮、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說。
這次來到珠峰的隊員,有不少人參加過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15年的時光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容貌和身體狀況,但無法改變心中的熱愛。15年前,年輕的任秀波、柏華崗把重力測量推到了7790米高度;今年,他們都是前方指揮和協調的中堅力量。15年前,張建華、韓超斌在絨布冰川附近的交會點歷盡艱險;今年,他們依然帶領年輕隊員奮戰在一線。15年前,張兆義、寧偉血氣方剛;今年,他們年過五旬卻主動請纓,「一輩子能參加兩次珠峰高程測量是多麼幸運啊!」
海拔3800米的定日縣曲當鄉,四月中旬依然寒風刺骨。吳元明和金良組成的水準測量小組,每天在這裡扛著儀器步行六七公裡,測量珠峰周邊的水準網。吳元明說:「水準測量是觀測前後兩點之間的高差,通常25米左右一站。我們的工作就是用腳步丈量大地,為國測繪,再苦再累也值得。」就這樣一步一步,測量隊員們從日喀則國家深層基巖水準點出發,一直把水準測量推到珠峰腳下的6個交會點。
海拔5300米,懸崖一側的平臺上,是被稱為「二本營」的測量隊員前方營地。夜裡,只有廚房帳篷閃著昏暗的燈光,隊員們聚在這裡彼此溫暖。史志剛和昝瑾輝組成的重力測量小組戰鬥力驚人,幾天時間就跑遍了6個交會點,還到達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測量重力。史志剛說:「每當筋疲力盡時我就想,前輩們走過的路,我也一定能走下來。」下撤時,兩個小夥子的臉曬得黝黑,眼睛以下像是蒙了層黑色面罩。
海拔5600米的西絨交會點,路途最為艱險。穿過中絨布冰川的冰塔林後,隊員還要爬上一個高差近300米的陡坡。「最後那條山溝實在是太危險了,頭頂落石不斷,腳下還不停地踩滑,每次都像過『鬼門關』。」程璐回憶起攀爬的場景仍心有餘悸。那道「鬼門關」,他和隊友薛強強來回過了4次。
海拔6000米的東絨3交會點,距離峰頂最近。從5月19日最後一次「上點」,到29日完成測量任務下撤,謝敏和王戰勝在上面堅守了10天。帳篷搭在亂石堆上,睡覺時身體是傾斜的;沒有水,只能用小燃氣爐化冰雪水喝;夜裡氣溫驟降至零下20多攝氏度。5月22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前方臨時黨支部在珠峰大本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楊宏山與謝敏、王戰勝視頻連線時,動情地給他們鼓勁:「堅守就是奉獻,堅守就是擔當,你們都是好樣的!」
4月初,謝敏到「二本營」不久,就傳來父親去世的噩耗。他在奔喪的路上改變了主意,毅然回到工作崗位。他的父親謝忠華是國測一大隊退休職工,年輕時也長年在野外工作。謝敏將父親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銘記在心:「國家交給你的任務,一定要完成好。」
勇攀高峰 雪線之上激揚民族精神
5月27日11時,珠峰大本營前線指揮部。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手中緊握的對講機裡,終於傳來大家期盼的聲音。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報告:「指揮部,隊員全部登頂成功。」現場所有人都盡情歡呼,高喊「扎西德勒」,很多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今年天氣條件惡劣,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珠峰高程測量是重要的國家任務,我們拼盡了全力。」次落說。
此前,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兩次向峰頂發起衝擊均告失敗。5月6日,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出徵,因北坳冰壁有流雪危險而下撤;5月16日,第二次出徵,因超強氣旋影響突降大雪,不得不再次下撤。
60年前,不畏艱險、為國攀登的中國登山健兒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偉績。如今,測量登山隊員們傳承了他們的精神。
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空氣含氧量僅為沿海地區的三分之一。人到了這裡,會感到頭暈,藏族同胞稱此地為「朗瑪廳」(酒館)。4月中旬,測量登山隊在這裡適應性訓練12天,並第一次攀爬上高差約400米的北坳冰壁。隊員劉亮說:「爬北坳冰壁時,一開始喘一口氣邁一步,後來喘三口氣邁一步,再後來往上卡一下上升器,邁左腳,喘五下,再邁右腳。」
海拔7790米的C2營地,在「大風口」上面。雖然帳篷用繩子和巖石釘固定了,但在風中依然劇烈搖晃。3名隊員擠在一個帳篷裡,用身體壓住隨時會被掀起的帳布,並將測繪儀器護在懷裡。隊員次仁羅布負責背負重力儀。「感覺這儀器比嬰兒還難照顧,孩子還有睡覺的時候,可它,我一刻都不敢鬆手。」次仁羅布在7790米營地一夜未眠。
5月27日凌晨2時,隊員們從海拔8300米前進營地向峰頂突進,原計劃6個多小時的路程,他們用了9個小時。「安全繩被埋在了雪下面,我們得不停地把繩子從雪裡拉起來。風吹雪不斷迎面而來,讓人看不清路。」登山嚮導扎西次仁說。
歷盡千難萬險,隊員們終於成功登頂。他們顧不上休息,爭分奪秒地立起覘標,操作測繪儀器。峰頂天氣說變就變,多待一分鐘就多一分風險。但為了獲取更多更可靠的數據,隊員們連續工作了150分鐘,創下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間最長紀錄。
在峰頂的大部分時間裡,隊員普布頓珠為了方便操作儀器,毅然摘下了氧氣面罩。「我當時沒想別的,就覺得帶著面罩影響我看儀器數據,就摘了下來。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數據測準確。」普布頓珠說。
科技「盛宴」邁向現代化強國新徵程
「珠峰高程測量是我國最先進測繪科技的集中展示。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測繪技術經歷了從傳統大地測量到綜合現代大地測量的轉變。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現了國產儀器測量珠峰高程的重大突破,這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說。
2020珠峰高程測量,我國使用國產重力儀完成了人類首次在峰頂的重力測量,並首次在珠峰區域開展了航空重力和遙感綜合調查。「航空重力測量和峰頂重力測量讓珠峰及其周邊地區重力水準面精度比2005年提升了1倍,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度提升了2倍。」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說。
國產北鬥定位裝備首次登頂測量,充分發揮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優勢,提升了峰頂GNSS測量成果的精度。「GNSS接收機在峰頂獲取了中國北鬥、美國GPS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觀測數據,其中大多來自中國北鬥,實現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極寒、低壓環境高精度定位的應用。」國測一大隊副總工程師劉站科說。
國測一大隊與國內科研單位、廠家聯合研發的雪深雷達探測儀和超長測程測距儀,也在峰頂冰雪深度探測和交會測量中表現出色,獲取到穩定而精確的數據。
在珠峰峰頂及其周邊測得的各種珍貴數據,匯總到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在郭春喜的帶領下,數據處理中心46名科技工作者分為7個專項任務組,先後搜集了40餘批次基礎資料數據,加緊開展計算處理。
郭春喜主持過2005年珠峰高程數據處理,他說:「和15年前相比,這次珠峰高程測量獲取的野外數據和現有基礎資料更豐富,解析度和精度更高,測量和計算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都有顯著提高。我們基於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地理空間大數據中心資源與雲計算技術,自主研發了數據處理軟體,技術人員採用不同的數據源、數學模型和軟體,獨立對算,確保了珠峰高程數據的精準處理。」
量一個人的身高,要確定其腳底和頭頂的位置。測量珠峰高程也需如此。而確定珠峰「腳底」的位置,是中尼合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因為中國和尼泊爾都有自己國家法定的高程基準,中國以黃海平均海平面作為高程基準,尼泊爾以印度洋平均海平面作為高程基準。
中尼聯合技術委員會經過多輪技術會談,共同諮詢多位國際知名大地測量學家,最終商定: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定義和參數,聯合地面重力、航空重力及其他數據建立珠峰高程起算面。
「中尼聯合技術委員會專門成立了高程基準工作組。雙方技術專家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實現了兩國多種類型觀測數據的最優融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研究所所長黨亞民說。
「計算結果顯示,兩國全球高程基準符合性好,為兩國聯合測定並公布精確的珠峰高程打下了牢固的『地基』。」郭春喜說。
在中尼兩國專家的精誠合作下,珠峰高程的權威數據最終問世。
「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成果可用於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等領域的研究。精確的峰頂雪深、氣象和風速等數據,將為冰川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黨亞民說。
至此,2020珠峰高程測量圓滿落下帷幕。一群人努力攀登的身影再次印刻在共和國歷史長軸上,那是向著「中國夢」追逐的腳步,那是一顆顆赤子之心。
雪山無言,似有萬語。
(首席記者 王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