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諜戰之父」美譽的柳雲龍,可謂是諜戰片的金子招牌。然而,時至今日,《勝算》豆瓣評分只有6.8分。
那麼問題來了,《勝算》真有部分豆友說得那麼差嗎?答案是:有。
不過,我認為,網友所說的「差」更多是從藝術層面和對比柳雲龍最優秀的作品來評判的。也就是說從整部劇來看,有些邏輯是有缺陷的,有些角色是多餘的,有些情節是不太合理的……但是,這一切絲毫都不影響《勝算》成為一部「好看」的劇。
好看一:從「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轉變無論是諜戰片也好,還是偵探片也好,最抓人心的就是「誰是臥底」或「誰是真兇」。因此,大多數諜戰片著重圍繞的是「誰是臥底」這個結果,極力展現敵我雙方鬥智鬥勇的場面,最後臥底身份敗露,我方卻在生死之際完成使命等諸如此類。此類劇,常常多線並行,各色人物輪番上演,一般隨著臥底浮出水面也就大結局了。 《勝算》表面上看也是「結果導向」,三分之二的劇情圍繞著誰是「瓦吉姆」展開。然而,當唐飛「瓦吉姆」的身份浮出水面的時候,卻不是故事的結束,恰恰是高潮的開始。也就是說,我們以為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結果。在敵方看來,找出間諜「瓦吉姆」,獲得其口供便是大功告成。但我方情工人員卻反其道而行之,上演了一出「趙氏孤兒」,以「苦肉計」實現了「假叛變」,以「假口供」粉碎了敵方的「真威脅」。 因此,當唐飛「叛變」之後,你會發現劇中的人物關係突然看起來很滑稽。比如,本應是階下囚的唐飛,居然敢要挾福原;一向老謀深算的福原,居然變得畏首畏尾;敵方內部相互猜忌,各級領導明哲保身。真是好一手「借刀殺人」的把戲!以至於被氣到吐血的福原表示,只有知道真相才能讓他死而瞑目。這裡的「真相」便是實施「穆丹烏拉計劃」的整個過程!
當看完這部劇,你回過頭來,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謂的「穆丹烏拉計劃」原來是這樣的!難怪幾無勝算!
這才是該劇想要表達的真正內核,即在幾無勝算的情況下,情工人員如何審時度勢,利用敵我矛盾、敵方弱點,見招拆招,將計就計,最終化險為夷,出奇制勝。
而這整個過程,幾乎全靠人物對白來緩緩推進,幾乎沒有任何打鬥場面,這或許就是柳雲龍作品的最大特色。
整個「穆丹烏拉計劃」大概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起敵人注意,打入敵人內部
誘餌:鮑裡斯
樹敵:特務科
第一次受審:疑似共黨
救命:成田將軍
洗白:鮑裡斯自殺
結論:瓦吉姆已死!
(插曲:被自己人審查)
第二步:逐步暴露自己,成功「假叛變」
轉折:瓦吉姆沒死
調查:秦德龍、孫喜遠
現形:別墅被抓
第二次受審:供出「叛徒」成田
刺殺:成田「自殺」
結論:「假叛變」成功,「穆丹烏拉計劃」進入實質階段
第三步:以「叛徒之名」,完成最終任務
作假:相冊
迷惑:營救計劃
借刀:處決「叛徒團夥」
撤離:啟用葉蓮娜
暴露:完成使命
結論:成功完成「穆丹烏拉計劃」
諜戰鬥爭,不像戰場上的正面交鋒那般轟轟烈烈,而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是提著腦袋、對著槍口打心理戰!
好看二:反派形象鮮明,演技深入人心
保安局局長、警察廳副廳長 福原向來以正派形象出鏡的「狄大人」梁冠華,在該劇中卻飾演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單從這個轉變來說,即是又一大看點。
狄大人就是狄大人,沒有讓觀眾失望。作為反派頭子,梁冠華憑藉精湛的演技將福原的隱忍、機警、多疑、狠絕等特點演繹得精準到位。
狄大人還是那個狄大人。據了解,導演是有意讓梁冠華把飾演「狄大人」的狀態代入「福原」這個角色。因此,在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福原這個角色頗有「神探狄仁傑」的感覺,從而進一步強調了福原這個大反派是極難對付的,並體現出「勝算」之微乎其微,也反襯出主人公的智慧超群。
特務科翻譯官,後為特務科科長 劉鐵軍該劇出鏡的配角還是較多的,但有一個配角值得重點關注。這便是劉鐵軍。該劇將劉鐵軍這個漢奸形象刻畫得相當真實。不得不說,這歸功於錢波實在把劉鐵軍這個漢奸演得太像了!
不言自喻,漢奸,自然不應有什麼好下場。劉鐵軍的人生就像一趟無法落地的過山車。作為日本走狗的他,看似春風得意。可當主子攤上大事兒的時候,他的命卻一文不值。然而,又是日本人,將其從死亡的邊上拉了回來。自此,他感恩戴德,阿諛諂媚,極盡漢奸之能事。劇中,他下跪了兩次,一次是面對唐飛,一次是面對福原。前者,他被迫當墊背,遂將自身所有的財產託付給唐飛,望其照顧好他的妻小;後者,他攀上高枝,「一雪前恥」,便將福原視為救命恩人、再生父母。此後,他所有的重心都放在「立功」上,或者說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向福原邀功,以期飛黃騰達。第一次下跪,是他無門可投的無奈之舉,可憐可嘆;第二次下跪,則是他卑躬屈膝的怯懦之心,可悲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