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殺掉的明朝四大藩王,死法一個比一個慘

2021-02-13 水煮歷史


來源 | 頭條號半狂書生、科技生活快汛

明朝開國初期,朱元璋為了保證朱家江山千秋萬代掌控在自己人手裡,把朱氏皇族子弟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這些朱姓親王世代傳承,與國同休,有明200餘年間,他們作為凌駕於整個社會體系之上的特權階層,享盡了榮華富貴,也積累了驚人的巨額財富。

明末天災人禍交織,民不聊生,被逼到生死邊緣的貧苦農民,決定用刀劍和獻血為自己拼出一條生存之路,農民起義如驚濤駭浪席捲天下。這些分封在各地的朱姓親王,他們顯赫的皇家身份,王府中堆積如山的財富,使他們首當其衝成為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農民軍所過之處,皇族均在劫難逃。原先作為各地標誌性建築的最壯麗的親王府,連同它們的主人,在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明朝宗室親王在農民戰爭中,作為朱家皇權的代表,成了農民軍傾瀉刻骨仇恨的對象,毫無例外成為各地農民軍屠戮的首要目標。在明末戰亂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創了社會各階層之最。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起義軍每當攻下一座城市,就會殺掉當地的明朝貴族,分掉他們的財產。

張獻忠起義圖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初四日,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從巴州起營,攻克通江縣,取道達州,打算沿進川時的舊路東出湖廣。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一面命令總兵猛如虎等加緊追擊,一面連續九次檄調駐紮在湖北鄖陽地區的左良玉部進川堵截。而奉調入川夾剿的左良玉卻由於對楊嗣昌積恨甚深,對發來的九次檄令置若罔聞。待義軍即將由四川東出湖廣時,他竟拉起隊伍開往陝西興安,「若相避者」。

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在毫無阻攔的情況下,順利地出夔門經巫山進入湖北。正月二十五日攻克興山。東進至當陽縣時,探得襄陽城內官軍守備單薄,乃定計奇襲。張獻忠親自率領輕騎一日一夜奔馳二百裡,到達襄陽附近,命部將率二十八騎偽裝成官軍,拿著繳獲來的楊嗣昌調兵文書混入城內。

二月初四日夜半,埋伏在城內的義軍將士放火為號,趁亂襲擊駐防官軍,城內頓時雞飛狗走,鼎沸起來。天明以後,起義軍主力一到,即佔領了襄陽。

明襄王朱翊銘被活捉。獻忠坐於襄王宮中殿上,給朱翊銘一杯酒,說道:「吾欲斬嗣昌頭,而嗣昌遠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王其努力盡此一杯酒。」(「我本來想殺楊嗣昌(明朝大帥),但太遠夠不著,借你的腦袋用一下。」)把他拖到襄陽西城樓上處斬,又殺襄藩貴陽王朱常法等。獻忠下令沒收襄王宮中的全部財產,「發銀五十萬以賑饑民。」

藩王分布圖

崇禎十六年(1643年)初夏,明朝的江漢重鎮武昌已經岌岌可危,西面是李自成部重兵壓境,東面是張獻忠部兼程而來。武昌城內一片混亂,缺兵缺餉,朝不保夕。分封在這裡的楚王,累世搜括,積聚了龐大的財富。省城裡留下的文武官員唯一的指靠,就是希望楚王朱華奎拿出錢來養兵設防。

湖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們齊集王府,跪在朱華奎面前請他借給幾十萬兩銀子充作軍餉。家居的原任大學士賀逢聖也面見朱華奎,商量措餉事宜。朱華奎卻叫人搬出洪武年間分封諸子時賜給楚王的一張裹金交椅,說道:「此可佐軍,他無有!」賀逢聖絕了指望,哭著出府。直到形勢十分危急之時,朱華奎才拿出金錢來,收募從承天、德安逃竄而來的散兵遊勇,指定楚府長史徐學顏統領,號稱楚府新兵,不讓其他文武官員插手。實際上這批「新兵」,全是敗在李自成義軍手下的驚弓之鳥,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五月初五日,張獻忠部義軍的先頭部隊從團風洲渡江,克武昌縣。二十三日,獻忠全軍自鴨蛋洲南渡。二十九日進攻武昌府城。明道臣王揚基眼看形勢不妙,同武昌府推官傅上瑞棄城逃跑。楚府新兵隨即大開保安、文昌二門投降。義軍入城後活捉朱華奎,「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張獻忠見了不禁嘆息道:「有如此金錢不能設守,朱鬍子真庸兒!」下令把朱華奎扔進河中淹死。

朱常浩

崇禎十年(1637年),小紅狼起義軍圍漢中,朱常浩告急,調集官軍方才解圍。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殲滅孫傳庭部明軍佔領西安,開始攻打周邊州府。瑞王朱常浩為了躲避大順軍,南逃四川,暫居重慶避難。

崇禎十七年(1644年)六月,張獻忠攻破重慶,朱常浩及當地的眾多官吏被俘。

張獻忠將朱常浩等人綁赴校場,準備斬殺。突然間天空無雲起雷聲,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對天象的看法,這應該是天意不讓殺瑞王。張獻忠對天大吼:「我殺人,何與天事!」然後下令用大炮向天轟擊。

說來也奇怪,大炮響後,隨即雨過天晴。接著,張獻忠下令將瑞王朱常浩等人斬殺。然後,又將俘虜的軍民,三萬七千餘人,全部砍斷手臂。張獻忠的確是有點殘忍呀。

在《明四朝成仁錄》中記載了瑞王朱常浩遇害時的景象:「瑞王自漢中至被執,天無雲而震者三,遇害無血漬,有氣一道直衝雲端,王端坐其中,冉冉而上。」

瑞王被張獻忠斬殺,天晴而響雷三聲,死後,滴血未流,而是乘著一道氣,飛升了。

崇禎十七年(1644)六月,張獻忠大西軍和李自成大順軍分別由湖廣、陝西進川,蜀地局勢危急,而地方政府無糧無餉,無力抵抗,為此,成都的明朝官員們決定集體向蜀地第一大財主,末代蜀王朱至澍求借糧餉,只要王爺肯從府裡拿點錢出來犒賞士兵,激勵他們守衛成都,蜀地就還有希望。

當時蜀王府積帑數百萬,朱至澍卻一口回絕,還耍起了無賴:「孤府庫中錢糧不多,只有承運殿一所,爾等可拆去變賣充餉。」負責城防的劉之勃大怒:「殿下,承運殿無人買得起,只有李自成可以。」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結果蜀王朱至澍還是不肯掏錢。

八月張獻忠的大西軍開始圍攻成都,幾天功夫就打破城池,朱至澍無奈之下,帶著妃嬪、宮女在王宮後面的琉璃井投井自殺,算是免去了被折辱的境遇。

隨後張獻忠攻進蜀王府,沒逃了的宗室被俘後都被殺了被害,蜀王的財寶全成了張獻忠的。「江口沉銀」和「蜀王世子金印」就是來自蜀王朱至澍的府庫。

相關焦點

  • 泥沙中的「藩王金」,張獻忠百年沉寶被發掘
    在中國明朝的末期有兩個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一個是李自成,一個是張獻忠。 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建立了大西國,當時清朝還在北方和明朝打仗,派出吳三桂帶兵剿滅大西國。張獻忠放棄成都逃跑,在西充縣死亡。
  • 明朝官員被俘,張獻忠以侍郎誘降,遭拒絕後將其剖腹剜腸
    在明朝滅亡的前一兩年之中,投降農民軍李自成或者張獻忠的明朝官員不在少數,他們或受高官誘惑,或因生命受到威脅,但是也有很多人在高官厚祿面前不為所動,甚至在生命威脅面前也不改初衷。湖廣道御史劉熙祚就是其中一位。
  • 周王朱恭枵:明末清醒藩王的最佳表率
    絕大多數明朝宗室的表現可用「廢」 字來形容 ,不僅未能發揮藩屏作用,有些還成為地方防衛的絆腳石。最終被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當成真正的「豬」,遭到趕盡殺絕。還有,崇禎下令那些因戰亂遷徙的藩王全都要回到封地上,完全不把藩王的生命當回事。本來這些藩王就相當自私,朝廷這麼一刺激,就更是涼了這些宗室的心。由此產生了明末四大自私藩王,他們分別是秦王,楚王,蜀王,福王。這四個王,都是明末最富有的王府。其中秦王,楚王,蜀王還是洪武系親王,財富積累了兩百多年,富可敵國。
  • 嗜血皇帝大魔頭——張獻忠!
    張獻忠,是和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最重要的另一個領袖。李自成大家都熟,他親手滅掉了明朝,帶著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逼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煤山上吊了。身為明朝終結者,再加上歷史小說家姚雪垠寫的巨著《李自成》拿過茅盾文學獎,所以李自成名氣很大。其實無論生前身後,張獻忠名頭之響亮,不亞於「李闖王」,明末清初的人們提到他們兩個,都是「獻、闖」並稱。
  • 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明朝藩王過得是什麼日子嗎
    這其中最多的就是回到明朝當崇禎或是當個王爺,當然了,沒人希望穿越回去做一個農夫或是苦力。做崇禎暫且不提,就說說你要是真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你的日子會有多慘嗎?明朝開國的時候,王爺們的日子還是非常舒服的,你別看朱元璋對外面的功臣和官員下手那個狠,對自己的這幫兒孫們那可是呵護備至。含到嘴裡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掉了。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明朝的藩王是與其他朝代藩王不同的,朱元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們,害怕讓他們駐守邊疆就會放虎歸山,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代們鎮不住這些功勞頗大的大將們。於是他讓自己的兒子們和一個侄孫鎮守全國各個地方,但是為了防止他們起兵造反,又限制他們的軍事力量。等到了朱棣登上皇位後,他就進一步削弱藩王們手中的兵權。
  • 張獻忠沉銀考古出水超萬件文物 大量龍紋金器或屬明朝宗親
    據報導,這些金手鐲多是雙頭龍金手鐲,因紋飾為龍的樣式,有考古專家推測,這極有可能是明朝皇族藩王的器物。 通氣會現場 史料記載,張獻忠(1606--1647年),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義,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政權。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大量財物沉於江底。
  • 張獻忠手下出了三個明朝一字王,決定了明朝和清朝最終的勝負
    ,張獻忠在四川稱帝了,成了大西皇帝。 清軍入關後,張獻忠秉承民族大義,出川抗清。1646年張獻忠在前線指揮作戰中,中箭犧牲,大西軍餘部遂向西南撤退。 張獻忠有四大養子,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這四人能徵善戰、有勇有謀,是張獻忠的股肱之臣,在張獻忠去世後,大西軍餘部在這四人的領導下撤退。
  • 張獻忠的風流情史 霸佔王妃納妻妾300餘名,沒有一個女人是真愛
    張獻忠一生冊封了4個皇后,擁有300名嬪妃。威猛有餘,柔情不多。作家鄭光路和蔣藍的評價不謀而合,「長相不好,人又粗魯,女人都不會喜歡。」總會有個浪漫故事吧?鄭光路搖搖頭,「他少有憐愛之情,是個淡漠的人。」  強取豪奪、霸佔王妃、淫人妻女,張獻忠的生活相當糜爛,所歷女人都對其憤恨有加。多處史料記載,剛剛還在伺寢的女人,他轉身就可以命令人將她殺掉。
  • 張獻忠真的屠殺過6億四川人?
    照這麼個殺法,整個大明朝也不夠他殺的。俺們也知道老張有歷史汙點,四川人口在明末清初確實劇減,張獻忠敗逃前夕,確實也殺了不少四川人。但問題是,歷史上張獻忠從始至終根本沒有完全佔領四川全境,他能控制的只不過是成都周邊和川西、川北一帶。
  • 張獻忠屠川史:蹂躪婦女手段數不勝數
    三百六十年來,幾十萬生靈的亡魂且何以安?歷史長河,滾滾逝波,而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皆痛史。正史野史,是耶非耶?有識之人自會分辨。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即位。他繼承的大明政權是一個氣數將盡、腐朽衰敗的爛攤子。國土北方有皇太極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族大軍虎視眈眈,邊患不斷;大陸則天災頻頻,盜匪蜂起,肆虐大半個中國。明朝最後一個朱皇帝面臨的局面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勢危如累卵。
  • 成都市資訊|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明朝蜀王一脈,到底有多少朱姓宗室被殺
    成都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明朝蜀王一脈,到底有多少朱姓宗室被殺張獻忠大軍入川,攻破重慶,下一步就是成都。張獻忠攻入四川,最富的藩王蜀王朱至澍卻不肯拿出錢財來招兵買馬,從五月初到七月底,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就這樣在扯皮中被浪費掉了。到7月底,張獻忠大軍已逼近成都,想到重慶宗室兄弟們的悲慘結局,朱至澍才驚慌起來,同意拿出錢財招募士兵守城。最倒黴的是城裡的宗室,農民軍進入成都後,圍攻蜀王府,朱至澍與妃嬪、宮女等投井自殺。
  • 張獻忠屠蜀,證明 了農民起義造成的歷史破壞性
    翻開明朝滅亡後的幾本筆記小說如《蜀碧》、《鹿樵紀聞》、《甲申朝事小紀》,對張獻忠及其大西軍官兵的嗜殺多有記載,下面摘錄幾段:明末張獻忠攻陷武昌,因武昌百姓眾多,一時殺不盡,便開城把百姓趕進江中。他們點了三隻香,威脅百姓,如果香燒盡了仍留在城內的人一律殺掉,百姓們爭著逃出城外,踩踏而死數以萬計,沒逃出的便殺掉了,一共把三十萬百姓趕到江裡,江水都變成了紅色,江上浮屍累累。
  • 張獻忠沉銀文物:木鞘藏銀 龍紋金器為皇家持有
    原標題:多圖揭秘張獻忠沉銀文物:木鞘藏銀 龍紋金器或為皇家持有而金冊則是明王朝冊封藩王及妃嬪,郡王及妃嬪所用。引起關注的還有一張木鞘藏銀的照片,這與史料記載張獻忠用木槽夾銀運送銀兩的說法高度吻合。圖為木鞘藏銀。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梁波 李慶 楊濤 攝影報導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你怎麼會給自己挖了這麼大的一個坑呢?我想朱元璋一定會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他還是做出了封藩的決定,和明朝初期的現實狀況有很大的關係,他可能是一個無奈之舉,或者叫自己的一個權衡之後的選擇。當時明朝的現實狀況是外部條件來講,蒙古人還不斷的在北方邊境和明朝有摩擦和衝突。
  • 張獻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兩位外國傳教士揭露他的真實面目
    張獻忠,是明朝末期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人物,草根出身的他,在成都創立了大西政權。但是,這樣一位揭竿起義的勇者,卻也是屠殺無辜民眾的慘案製造者,這到底是怎樣的故事呢?來自義大利和葡萄牙的兩位傳教士,在他們的《聖教入川記》中,給出了具體的描述。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分別在1640年和1642年入川從事傳教活動。
  • 張獻忠寶藏重大發現!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貴比金冊
    於是,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成了代表皇帝監控地方軍權的人物,而每一個王國則成了一個軍事中心。自考古發掘以來,考古人員從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包括明朝藩王的金冊、郡王的銀冊,大量精美的金簪、金手鐲、金戒指等首飾,以及大量的明朝官銀。如今,蜀藩王府金寶再次被發現,再次證明,張獻忠的財富,很大一部分劫掠自蜀王府。蜀藩王有多富?
  • 【風雲人物】張獻忠吃女人?被張獻忠吃掉的美女有多少
    張獻忠還列木為臺,命男女共登臺上,然後在四面縱火焚燒,一時間慘叫聲震天動地,張獻忠與屬下看著狂笑不已。他為了餵養戰馬,在殺人剖腹後挖去臟腑,然後用人血浸過的米豆餵馬,使馬長得十分肥壯。  假如在攻城的時候遇到激烈的抵抗,張獻忠就讓所擄掠的婦女赤身裸體向城上辱罵。
  • 李自成和張獻忠本是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為何最後卻會反目成仇?
    明朝末年,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民不聊生。無奈之下,許多農民出來起義。在眾多農民領袖中,兩個年輕的起義家李自成和張獻忠,逐漸展露了頭角。
  • 朱元璋分封藩王拖垮明朝,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只靠生孩子
    說起明朝的藩王制度,大家都覺得朱元璋設立的這個制度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起初,朱元璋的想法很好,他想要利用這些藩王拱衛中央朝廷的統治,並讓他們鎮守邊疆作為朝廷的籬笆,這一點可以從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封詔書中可以看出:「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