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女性題材成為影視寵兒。
小螢屏既有綜藝《浪姐》帶來熟齡姐姐力量,又有劇集《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全方位解讀青年女性的故事。
多部女性題材作品引發廣泛的共鳴與熱議,這讓影視製作方看到了更多紅利,於是,20、30之後,女性題材持續火熱。
打造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檸檬影業,不僅官宣將啟動《二十不惑》第二部,還推出了年齡系列新作《四十正好》。
40歲,傳統意義上中年人生正式開啟的階段。
這個時期,人們開始收穫20、30代積累的成果,也將要面臨初老帶來的挑戰,同樣也有中年的人生夢想,從劇名便可腦補出很多值得探討的話題。
在女性意識崛起的當下,成熟女性越來越受關注,早期網友便以幾位40+女星為原型腦補出了一部《淑女的品格》。
可見,觀眾與螢屏都需要一部全面解讀40+女性的故事,如今影視行業啟動《四十正好》,時機也把握的剛剛好。
不過,在小螢屏經歷多部女性題材作品探討後,《四十正好》如果想繼續引起潮流,將女性話題進一步拓寬,還需要克服三個創作局限。
現實題材作品的共情很關鍵,通過某一類話題或情感觸動觀眾,能讓作品的議題迅速接上地氣,立穩現實基調。
在這方面,當下國產劇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性,但凡涉及到女性視角的故事,90%的作品會將共情交由焦慮來承擔。
今年大爆的《三十而已》,以及丁黑導演正在熱播的新劇《親愛的自己》皆是典型存在,這兩部劇中的焦慮形態豐富又雷同。
《三十而已》中三位女主承擔了育兒、婚姻、職場三個大方向的焦慮,待到《親愛的自己》,這三份焦慮又同時融入了三對CP線。
對於焦慮話題,適當的出現非常能打動觀眾,也能讓作品的底蘊更加紮實有力,但,當下國產女性題材作品有明顯過度信賴焦慮的現象。
焦慮的不斷渲染,導致觀眾初看感同身受,再看窒息無奈,三看甚至可能會對尚未觸及的焦慮出現恐慌感。
於是,越看越恐婚、越看越不敢要孩子、越看越擔心適應不了職場生活……類似的評論層出不窮,也逐漸出現了抵制焦慮劇情的觀眾。
顯然,依賴焦慮與觀眾共情並是一個長遠有意義創作取向,想要給到更深層次的共情,便不能把視線過度局限在焦慮。
希望即將到來的《四十正好》,編劇給到的共情痛點不再以重複的焦慮為主角,而是在它的適度參與下,給到更溫暖有力的生活傳遞。
熱搜成為影視劇宣傳法寶後,國產劇便出現大量負責「拱火」的角色或奇葩劇情走向,以挑起觀眾的憤怒值,進而用爭議反哺熱度。
這種情況,在涉及到婚姻、職場焦慮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出現頻率更高。
以《三十而已》為例,這部作品熱度最高的爆點內容並非顧佳的堅強或王漫妮、鍾曉芹的成長,而是一個個「拱火」角色輪流排班引發的對立劇情。
陳嶼、梁正賢、許幻山、林有有……這些讓觀眾一度厭惡的角色,承包了作品大半熱度,但同時也拉低了作品口碑。
憤怒的持續傳染會淡化故事原本的獨立女性魅力,使劇情向俗套狗血轉化;同時,這些角色拱起憤怒值之後,往往也難以給出有信服力的收場。
以目前影視劇中常見的兩類「拱火」角色為例,這兩類角色在完成創造話題熱度的任務後,都引發了觀眾對口碑的反噬。
一種是純粹的「紙片人」角色,除了「拱火」外毫無存在價值。
如林有有等極品小三,角色行為完全致力於激起怒火,這使觀眾迫不及待期待編劇能給予角色「懲罰」型結局。
但,現實題材作品更傾向於「和解」而非將矛盾尖銳化,這便出現了編劇認為可用道德懲罰林有有,觀眾卻完全無法理解的矛盾。
另一種是如《三十而已》的陳嶼,角色形象相對豐滿,卻也有分裂。
編劇會在故事前期全力突出這一類角色的不良行為,待到另一個「拱火」角色登場後,再對其進行「洗白」。
人物不是純粹的「惡」看起來很圓潤,但前期過度渲染缺點,後期又大量渲染優點,人物階段性分裂略強。
這便導致陳嶼與鍾曉芹復婚後,擅於給角色做找補的觀眾會選擇支持,但僅從劇情展現來欣賞的觀眾,便會排斥故事的走向。
戲劇化有反派、矛盾訴求很正常,但現實題材作品更傾向於豐滿有說服力的角色,純粹為製造矛盾而創作,很容易讓故事走偏。
當下,國內觀眾對「拱火」型角色已經產生審美疲勞,已上線的女性題材也因此類角色影響口碑,接下來的《四十而已》便更要注重規避。
如果《四十而已》仍舊熱衷於用憤怒式創作激發熱度,如今受寵的女性題材,很快便會與俗套狗血劇淪為同類。
女性題材的受寵與全球越來越濃鬱的女權氛圍息息相關,這一意識形態在國內也越來越受追捧,影視作品的傳遞與意識流相輔相成。
但,對於獨立女性這個話題,無論是歐美影視市場還是國內創作氛圍,都陷入了一個誤區:熱衷用口號傳遞意識流。
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通過角色總結傳遞,獨立女性意識通過臺詞傳遞的設計很常見,連歐美電影也把女權口號時刻釘入字裡行間。
這樣的創作方式在前期是沒有問題的,當大眾對新意識流沒有全面了解時,直接點出問題所在或給出口號,能瞬間激發出觀眾的熱情。
所以,當萬茜初次在《浪姐》中說出非常口號式的「女人是可以幫助女人」時,早已對惡意揣摩女性關係不滿的觀眾會迅速點讚。
但,當女性相互欣賞、互助的意識已經受到廣泛認可後,再頻繁用直白的口號來表達女性意識,便顯示死板、刻意了。
藝術創作需要不斷深入、改變,一種意識流靠口號打響之後,便要逐漸淡化口號,通過行為、價值觀來呈現,才能真正接上地氣。
《浪姐》喊了再多口號都不如一曲《蘭花草》傳遞的成熟女性魅力紮實,影視作品同樣如此,再多口號都不如通過角色、故事間接傳遞的價值觀有力度。
前期已經有很多作品用口號傳遞獨立女性立意,待到《四十正好》這一批新作,希望創作者們能夠突破口號局限,對獨立女性的探討進一步升華起來。
只有不斷升華的創作才能收穫廣泛認可並引領潮流,否則,只會成為用一個套路反覆吃紅利的俗套之作,可熱鬧一時,卻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