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美男在故宮的刷屏照,是這個大爺拍的_鳳凰網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最近,「亞洲第一美男」尊龍的一組故宮舊照火了,

一條有幸在攝影師那裡拿到了全套照片。

1996 尊龍重遊故宮

為尊龍拍下這組照片的攝影師叫郭建設,

是一個老北京,

曾經在《中國日報》中央組任首席攝影記者,

有機會拍下了大量獨一無二的歷史瞬間。

《中國日報》是我們國家最早、最重要的對外宣傳窗口之一,

郭建設也成了最早一批把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介紹到國外的人。

40年來,他從未放下相機,

在國內外屢獲「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

「年度攝影人物」等攝影大獎。

11月底,一條在北京見到了郭建設,

一邊在秋風中逛胡同,

一邊聽他講述40年前老北京的日常生活。

「從這些照片就可以看出中國幾十年的變化,

不光國人關注,全世界都在關注。」

自述 | 郭建設

撰文 | 魯雨涵 責編 石鳴

郭建設出生在河南,7歲進京,已經在北京生活了54年。在他的工作室裡,有足足七八個大箱子的照片和底片,留下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瞬間。

1996年,44歲的尊龍難得回到中國,希望在故宮留下一組肖像,那時距離他拍《末代皇帝》已經過去十年。是郭建設幫他完成了這個願望。

郭建設完全沒有想到,24年後,這組照片會在網上突然刷屏。微博收穫了上萬轉發,高贊評論寫道:「你說這宮殿是尊龍的我都信。」

還有人打探,尊龍的這組照片當年一共拍了多少張?能不能出個影像集,供大家購買?

在《中國日報》中央組擔任攝影記者12年,郭建設拍過英國女王,拍過錢其琛當選國務委員……幫尊龍拍照只是他職業生涯裡一次偶然的機會。

1982 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

1984 綠軍裝流行起來,風潮延續到90年代

事實上,比起拍國家領導人、好萊塢明星,郭建設更感興趣的其實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從八十年代開始,他就騎著一輛自行車,在街頭巷尾拍攝老百姓的吃、穿、住、行。

創作高峰期,他平均一天發表1.5張照片,通過《中國日報》把真實的中國傳播到全世界。也因為這些照片,他多次受邀在國外舉辦個人影展,還被評為「全球華人攝影十傑」。

直到今天,他依然每天用一張照片記錄生活。把現在的照片和過去放在一起,呈現出來的就是橫跨40年的中國巨變。

以下是他的自述:

拍下珍貴的歷史性瞬間,

是一個攝影師最幸福的事

1996年的一個深秋,我的好友宋懷桂女士聯繫我,拜託我幫她的一位好朋友在故宮拍一組肖像。我當時還沒太在意,見面之後才知道,拍攝對象是演員尊龍。

拍攝當天是一個陰天,故宮遊客很少。我們一共也就拍了兩個小時。

他不愧是好萊塢的大演員,拍他真是省事兒。普通人你需要跟他講怎麼擺,還會有困難,咱不會做戲。但尊龍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說你就找你演皇帝的那種感覺,我在一旁抓拍就行了。他就自個兒在那裡轉悠,思索,整個過程中間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對話。但他的那種形象、作態,的的確確是國際影星。

拍完後,隔了一個多星期,我就把拍完的膠捲衝洗出來,最後一共挑出來10張照片,去他的一個好朋友那把照片給他。

拿到照片後尊龍非常喜歡,他說沒想到演了皇帝十年後,還能回到這裡,再留下和故宮的合影。

他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故宮留影。」

全套尊龍故宮舊影正在一條上海凱德店展出

在《中國日報》任攝影記者的時候,因為我在中央組,經常需要去拍攝報導一些時政新聞和國家大事,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照片。

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當時的外交部長錢其琛當選為國務委員,我領了任務去人民大會堂拍攝現場。

一般來說,像這種會議照片是很難有所突破的。當時,我和眾多記者一起在樓下第一排,雖然就在錢外長的正前方,但是大家拍出來的照片肯定都差不多。

1991 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當選國務委員

我突然注意到,錢外長在部長席落座之後,先是回頭和坐在後面的人握了下手。我就猜測,也許宣布他當選國務委員的時候,弄不好他也會先和這個朋友打招呼。

於是,我犧牲了我在一樓的好位置,跑到二樓,從背面用一個長鏡頭對準錢外長。其實就是賭一把,看他會不會回頭。

結果那天真是運氣不錯,宣布當選之後,錢外長果然回頭了。我立馬按了三張,回到報社以後衝洗膠捲,第二天就登上了《中國日報》頭版。那張照片就和當時其他所有攝影記者拍出來的都不一樣。

1988 北京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

1997 故宮約會的青年男女

我的鏡頭始終對準普通人

《中國日報》第四版是評論版,都是很枯燥的評論文章。1983年,為了活躍版面,報社專門開設了一個《抓拍專欄》。在沒有指定性採訪的時候,我就騎著自行車,到大街小巷拍攝老百姓的生活。

《中國日報》是對外窗口,要把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介紹到國外。現在再回過頭看當時拍下的這些照片,非常珍貴,很多場景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1983 天安門前的金水橋

比如說天安門廣場,那時候老百姓坐在金水橋上休息,是很自然的。

故宮也不像現在管理這麼嚴格,好多人拉家帶口的,坐在大鐵門上,坐在大殿裡,還有的席地而坐。

有好多遊客都是從邊遠地區來的,背著竹筐,或者打著背後卷。夏天太陽曬,就揪個荷葉當傘,頭上纏著毛巾肚,冬天就裹著軍大衣。

1985 朝鮮青年參觀故宮

1983 故宮的遊客

年輕人有在故宮談戀愛的,在景點前面凹造型拍照。年紀大一點的,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就會趴在窗戶上,看看裡面的老物件。

故宮的外國人多,好多遊客,尤其是農村來的,看到那麼多外國人,那也跟看外星人似的。

1986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與吳學謙(原國務院原副總理)參觀故宮

那會兒,天安門廣場上,中學生會跳猴皮筋。那時候不是家家都有供暖,好多人還是燒蜂窩煤,長安街上都能看到騎著三輪車的送煤工。

1983 天安門廣場跳猴皮筋兒的女學生

1985 長安街上的送煤工

建國門立交橋是二環路上的第一個立交橋,現在是北京堵車最嚴重的一個地方。

但是在40年前,同樣是上班的時間,去菜市場趕集的農民,騎著自行車,牽了幾頭驢,可以很悠然地走在建國門立交橋下面。

1984 建國門立交橋下趕毛驢進城的農民兄弟

1985年,八達嶺長城重修的時候,我騎著摩託車去了好幾趟。當時修建的材料都是靠人工,一塊磚一塊磚背上去的。

我看了很震撼,拍了一組照片,這個題材當年還入選了世界荷蘭新聞攝影大賽。

1984 重修八達嶺長城時徒步背磚的工人

1989 慕田峪長城補妝的時尚青年

還有一些老物件,在當時看可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過幾十年以後,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時代、什麼城市的東西,這就叫符號。

1985 北京第一支專業服裝模特隊在北京飯店首次登臺

1982 16塊錢一輛的小竹車,不是每家都買得起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北京人以前帶小孩都是用小竹車,就是竹子做的小推車,可以坐倆孩子,我們就管它叫「推了幾代人」。

幾乎每個北京人小時候都有坐在小竹車裡的照片,我相信不管過了多少年,這張照片一出現,他們都知道這是北京。

1986 中國首屆盲童夏令營

1986年,我的好朋友鄭淵潔和盲人協會共同主辦了中國首屆盲童夏令營。盲童看不見東西,只能靠觸摸來感受世界。故宮就對這些孩子就放寬了要求,允許他們走到漢白玉橋上,撫摸那些浮雕。

在對面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夏令營的老師和武警戰士們託著孩子,讓他們可以摸到紀念碑四面先烈的浮雕。

當時《中國日報》發表這組照片的時候,標題就叫做「撫摸歷史」。

1984 北京 樣板戲紅燈記劇照

紅色中國

「紅色中國」是我最重要的一個專題。中國人是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紅色的——大到國旗、國徽、古建築,小到過年的紅包,紅色的春聯,本命年穿紅棉襖。

民俗裡的紅色尤其多,比如農村裡結婚,窗戶上要貼紅色的喜字,窗臺上經常會擺一排筷子,刷成紅色,寓意就是「筷子筷子,快得子」。

1996 北京 紅頭繩

2001 北京 工人體育場熱血球迷

我從2003年開始整理這個專題的照片。那一年,我的好朋友劉雷,是中國藝術攝影協會的前會長,也是一個攝影家,有一天我們一起聚會,他就說想抽五年時間好好拍一個專題,叫做「紅色中國」。

我一聽就覺得,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拍的內容嗎?回到家後,就把我幾十年的照片中所有反映紅色的都挑了出來,最後一共挑了近千張,全部洗成小照片鋪在桌上。

一兩張不顯,上千張全是紅的,連我都覺得震撼。一個星期後,我把劉雷叫來了,他一看到這些照片,立馬說「我不拍了不拍了」。

當年,我就用這些照片辦了一個展覽。後來又去了美國、巴西、法國。

有些西方國家的人可能認為這個題材很政治,但我的「紅色中國」完全不是這個概念,它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一種喜悅,和生活水平改善了以後,一種對火熱生活的追求。

1992 陝北 安塞腰鼓隊

1996 雲南 西雙版納騎大象的傣家姑娘

2001 山西 大寨窗花剪紙

陝西的安塞腰鼓,是很具代表性的黃土高原上的紅色符號。腰鼓是紅色的,紅綢子一飄起來,塵土一揚起來,尤其是人多的情況下,非常震撼。

貴州的剪紙姑娘,用紅色的紙剪了兩個小喜鵲。

雲南傣族的姑娘騎在大象上,坐墊是紅色的,打著紅傘……

各個地域、各個民族都有「紅色」不同的表現形式,所有照片放在一起之後,就形成了中國的國色。

1998 山西 村子裡的新媳婦

過年的時候,對僑辦用這個專題印了幾萬本掛曆,送給全世界的華人,也是圖個吉利。

劉雷後來和我說:「我給了你這個題材,你得感謝我一輩子。」

確實如此,「紅色中國」已經成了我永恆的主題,同行也調侃我,說我一看見紅色就走不動道。原來整理組合出來的紅色,和現在去重新拍紅色,賦予這些照片新的意義,也是兩個階段。

1985 北京首屆地壇廟會上的特大號冰糖葫蘆

「指尖上的中國」和「廁所文化」

我一直很關注中國的手藝活兒,只要是用雙手製造而成的:織布,剪紙,石匠,篆刻家,納鞋底兒,我都把它歸於手工藝。

之前「舌尖上的中國」的說法很火,我這個專題就可以叫「手指尖上的中國」。

1981 糊風鬥

很多手工活現在已經消失了。比如「糊風鬥」,過去老北京冬天取暖都生蜂窩煤,為了防止煤氣中毒,就會在窗戶上安一個「風鬥」,外邊的風進不來,但是裡邊的煤氣可以放出去。

現在取暖都靠暖氣了,年輕人也許根本就沒聽說過這個詞。

1985 修長城的瓦匠

1982 前門彈棉花

再比如彈棉花。過去大家都蓋棉被,兩三年的棉花被必須要彈。現在大家都用蠶絲被,天然就又輕又軟。

不過有一部分人還是喜歡蓋棉花被,因為它有重量。這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生活標準的變化。

1982 雲南 電影放映員

2013 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

我也拍過大師級的手工藝人。景泰藍大師張同祿,從八十年代,他還跟著他師傅的時候,我就開始拍他。

到後來他成了非遺的傳人,現在他兒子又是他的傳人,我相當於拍了他們三代人,這就是傳承。

1995 北京順義的簡陋公廁

「廁所文化」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專題,看起來很小,甚至好像登不了大雅之堂,卻代表著老百姓生活的方便程度和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像我搞攝影的,經常要走南闖北,最尷尬的就是廁所。包括改革開放之後,外賓來中國最頭疼的也是衛生間,他們出去遊玩,不敢喝水,就怕上衛生間。

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各地的衛生間後,慢慢看到城市和旅遊景點的公廁設施越來越好。

2006 遼寧 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生態公廁

2010 吉林 前郭查幹湖冬捕在湖面上的臨時衛生間

比如說東北冬捕的時候,沒辦法在冰面上建永久廁所,他們就臨時用圍草搭一個簡易的空間,但是外觀又很漂亮。

後來又有了流動廁所,在一個地方停一天,到了晚上可以把它開走,處理完以後第二天再回來。

2011 河南 鞏義康百萬莊園明清時期王爺家的衛生間

我拍過一個河南的王爺府,裡面是清代的廁所,那太講究了,那是一圈椅。當然現在都用馬桶了,先進程度沒法比。

還有一個廁所我覺得蠻有意思。是一個施工隊的臨時廁所,就是一個坑,但旁邊也會放一大缸水,弄一瓢,也變成了水衝廁所。在沒有足夠條件的情況,儘量讓廁所一樣乾乾淨淨的。

1981 盛夏時節人民日報社院內的職工遊泳池

40年來我從未放下相機

從八十年代算起,我拿相機已經有40年了。拍攝生涯裡也發生過一些神奇的事情。

1984年的一天,我騎自行車偶然路過北京朝陽區的交通管理隊。那個時候摩託車不多,開摩託車也要考駕照。

我路過的時候,正好在考摩託車本,一個男青年在騎著摩託車鑽杆,後面考官坐在小椅子上,一群人圍觀。我覺得那個畫面很有意思,就拍了一張照片,報社第二天《抓拍專欄》也登了。

1985 考摩託車本的男青年

沒想到的是,二十年之後,廣東美術館收藏了這張照片,展出後,被照片裡那個男青年的髮小看到了。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男青年其實是楊大洲,是我最好的哥們兒,也是一個大攝影家。我們1988年認識的,還一起到處採訪、拍照。

1984 電視機鐘錶服務部前路人正在觀看國慶閱兵式

1985 房山十渡路邊賣北冰洋汽水的小販

不過我拍照的時候,我們倆還不認識。那時候他剛出完車禍,在床上躺了一年,恢復以後先考摩託車駕照,再考汽車駕照。考摩託車本的那天剛好我路過,給他拍了這張照片。

照片現在他已經題字了,說「人在車在,活到現在」。北京第一批考過摩託車駕照的,幾乎車都不在,人也不在了。所以說這張照片簡直就是真成故事了。

1982 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大學生

1985 西單菜市場買菜的女孩兒

1994 北京體育大學內備戰遠南運動會的殘疾人運動員

我總結自己的攝影生涯就是:30年前拍攝,是為了發稿;20年前拍攝,是為了獲獎;10年前拍攝,是為了張揚個性;現在拍攝,則是因為攝影本身。

1984 柬埔寨前線鐵絲網後的百姓

1984 柬埔寨往前線運送彈藥的婦女運輸隊

最開始當攝影記者的時候,我幾乎是24小時連軸轉,當時還有個稱號叫「災難記者」。小到颳風、下雨,大到中原大旱、大興安嶺火災、柬埔寨前線,我是一個不落,一直衝在一線,總想證明自己。

1998年我以後離開媒體,成為自由攝影人。沒有拍攝任務,沒有急著要發表的照片,我最關注的就是日常生活。

從2017年到現在,我每天都會用相機記錄,每天選一張照片。今年尤其特殊。

年初的時候,平時到處都是人的朝陽公園、藍色港灣,冷冷清清,偶爾有幾個環衛工人。這種疫情造成的特殊畫面,也很難得。

2020 疫情之前一年一度的北京百姓過年大集

2020 疫情之後的北京

攝影不能太有功利性,你生活在這裡,就必須要關注它的變化。隨著時間的跨度越來越大,這就是書寫你身邊的歷史。

這個歷史小了,是一個家庭的,一個城市的,往大了說,就是一個國家的。

只要我還拿得動相機,我就會一直記錄下去。

相關焦點

  • 亞洲第一美男在故宮的刷屏照,是這個大爺拍的
    1996年,44歲的尊龍難得回到中國,希望在故宮留下一組肖像,那時距離他拍《末代皇帝》已經過去十年。是郭建設幫他完成了這個願望。郭建設完全沒有想到,24年後,這組照片會在網上突然刷屏。微博收穫了上萬轉發,高贊評論寫道:「你說這宮殿是尊龍的我都信。」還有人打探,尊龍的這組照片當年一共拍了多少張?能不能出個影像集,供大家購買?
  • 今天,全港都在看這個「亞洲第一美男」!
    (圖片來源:網絡)它講的雖然是中國故事,但卻是一部中國、英國、義大利合拍片,還是最後一部在故宮取景的作品,據說當年光是說服故宮的負責人,就用了今年5月臺灣重映時,上映首周就拿下了票房冠軍(圖片來源:網絡)當然,圈妹今天不是要說這部電影,而是想聊聊這部電影的主角——飾演溥儀的香港演員尊龍,同時也是獲封「亞洲第一美男
  • 他曾是亞洲第一美男,出身悲慘卻渾身貴族氣質
    範主說:盛世美顏vs孤獨靈魂「顏控」的範友應該有注意到,演員尊龍的一組故宮舊照,最近上了微博熱搜,很是刷屏。這還是一組「有故事的照片」,因為尊龍早早就和故宮結下了不解之緣。1987年的一部經典電影《末代皇帝》,是尊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片中飾演溥儀的他,當年就曾在故宮實景拍攝過。
  • 香港上映了這部電影,全港都在看這個「亞洲第一美男」
    ,據說當年光是說服故宮的負責人,就用了3年時間。(圖片來源:網絡)當然,圈妹今天不是要說這部電影,而是想聊聊這部電影的主角——飾演溥儀的香港演員尊龍,同時也是獲封「亞洲第一美男媲美《教父》的黑幫老大1985年,尊龍接拍了《龍年》,飾演一個華人黑幫老大。
  • 盤點亞洲十大美男神顏,日本韓國上榜一人,第一無爭議?
    今天盤點亞洲十大美男神顏,就從第一後面開始:二、尊龍尊龍,李小龍之後走向國際的華人巨星,他的成就太多可以百度去,今天但單看他的顏。他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他俊帥精緻的神顏,加上天生自帶的貴氣,透著一點憂鬱,獨特的魅力風靡了東西方。
  • 第一位登上奧斯卡頒獎臺的華人,他就是亞洲第一美男
    他第一位登上奧斯卡頒獎臺的華人,溫其如玉,說的就是尊龍,今天帶您走進亞洲第一美男——尊龍孤身一人到了美國後,他給自己換了一個名字——尊龍,他說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自己很喜歡龍,龍也是代表著中國,以後他開始了半工半讀,在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
  • 一組黑白照讓你秒變氣質美男
    聽說最近,一組「亞洲第一美男」尊龍在故宮拍攝的照片火了 作為一名攝影師,我雖沒有尊龍的逆天容顏 也萌發了拍攝一組黑白照的想法 2020年12月26日,天氣晴朗,室外不是很冷 平常做攝影師的我
  • 年輕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顏值演技均在線,如今為何不紅了
    本期話題【年輕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顏值演技均在線,如今為何不紅了】在娛樂圈中,最缺乏的就是俊男美女了,幾乎個個男帥女靚,每一位顏值都逆天。一群美男在一起,自然顏值也有最出色的,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說的這位在年輕時被成為「亞洲第一美男」,顏值逆天演技精湛,是無數人心目中的男神,可惜如今卻銷聲匿跡,他就是金城武。
  • 年輕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顏值演技均在線,如今為何不紅了
    本期話題【年輕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顏值演技均在線,如今為何不紅了】在娛樂圈中,最缺乏的就是俊男美女了,幾乎個個男帥女靚,每一位顏值都逆天。一群美男在一起,自然顏值也有最出色的,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說的這位在年輕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顏值逆天演技精湛,是無數人心目中的男神,可惜如今卻銷聲匿跡,他就是金城武。
  • 尊龍:一個貧窮的「亞洲第一美男」,在娛樂圈會遭遇什麼?
    最近小格在刷視頻的時候頻繁看見有著「亞洲第一美男」之稱的尊龍出境,盤點他以往的影視作品,除了帥,不知道該用什麼字眼來形容他?一個除了演別人和做自己別無他求的男人,在娛樂圈會遭遇什麼呢?在尊龍身上我們會認清現實真相。
  • 他是「亞洲第一美男」,男裝讓男人自卑,女裝讓女人黯然失色
    前言:不同時代的明星,其實從顏值上說是有區別的,因為不同時期大家的審美趨向有差異,過去可能大家喜歡陽剛威武的,現在大概都是五官清秀精緻的,其實之前有位藝人曾被譽為「亞洲第一美男」,不知道是不是實至名歸呢?
  • 媲美張國榮,令林青霞王祖賢著迷,亞洲第一美男尊龍今如何?
    這個世界失去張國榮,已經13年了。但他曾經帶給世人的美好和感動,卻隨著歲月的逝去歷久彌香。但今天要說的,卻是另一位,當年的他,差點就出演了《霸王別姬》這部經典之作。他,便是"亞洲第一美男"尊龍。如果問有哪個明星的臉上,能夠同時聚集如雕塑般立體的俊美面龐和神秘深邃的東方氣質?我想,答案除了尊龍,並無其他。
  • 「亞洲第一美男」!愛過陳衝,令王祖賢林青霞著迷,今68歲卻孤身一人
    「亞洲第一美男」!
  • 他是「亞洲第一美男」,為陳衝終生未娶,和愛犬相依為命至今
    陳衝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時候,這個名字本身就代表著一些爭議。憑藉著自身出眾的外貌,尊龍還有了「亞洲第一美男時光飛逝,陳衝都和自己的小女兒一起拍電影了。對於他是「亞洲第一美男」,為陳衝終生未娶,68歲和愛犬相依為命。
  • 他曾是亞洲第一美男,張國榮的程蝶衣本應是他,近照曝光蒼老難辨
    那就是奧斯卡頒獎臺,這個舞臺是許多 電影人的畢生歸宿,也是電影人最高榮譽,中國真正登上奧斯卡頒獎臺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章子怡,一個就是他——尊龍。尊龍是香港出生,曾經被父母拋棄,變成一個孤兒被領養,又被送去美國學習,所以他是美籍華裔,尊龍放在現在應該是無人可知,但是當年卻因為從帥氣的長相,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
  • 亞洲第一美男尊龍:18歲獨闖好萊塢成巨星,因自卑不婚孤獨終老
    前幾天,網上曬出一組尊龍和陳衝32年奧斯卡頒獎禮的舊照,不少人為俊男靚女的兩人所吸引。今天要說的主角是尊龍,曾經的亞洲第一美男: 但面對異國他鄉的處境,尊龍第一要解決的就是語言障礙,為此,他一邊學習英文一邊打工掙錢,洗過盤子、當過廚師和店員。 1976年,尊龍出演第一部電影,在《金剛:傳奇重生》中扮演一位中國廚師,從而正式出道演藝圈。
  • 身為亞洲第一美男的他,曾獲得林青霞王祖賢的芳心,卻單身至今
    陳坤、吳彥祖等等帥氣男明星都擁有超多女粉絲,但他們依舊不敢稱自己為亞洲第一美男,因為這個美譽早就已經被某個男明星獲取了,他就是尊龍。尊龍之所以能獲得亞洲第一美男這樣的美譽,不是因為別的原因,而是因為他的迷妹身份特殊,林青霞、王祖賢都可以算是他的小迷妹。
  • 「亞洲第一美男」尊龍:無父無母童年坎坷,晚年無妻無子很是悽涼_陳衝
    原標題:「亞洲第一美男」尊龍:無父無母童年坎坷,晚年無妻無子很是悽涼他是亞洲第一美男
  • 曾是紅遍全球的「亞洲第一美男」,為何卻甘願孤老一生?
    提到尊龍,不可避免的就是他被稱為「亞洲第一美男」的顏值。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視他的五官為黃金比例標準。上視頻,看看尊龍神仙顏▼尊龍是繼李小龍之後,第二個走向世界的華人巨星。那時,成龍還沒有出現。01 頂級神顏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美男」在這個時代,不覺得有哪個活在PS濾鏡後面的小鮮肉,能跟年輕時的尊龍比顏值。
  • 亞洲第一美男尊龍,幼年被棄街頭,成年感情不順,僅在北美終老
    最近小格在刷視頻的時候頻繁看見有著「亞洲第一美男」之稱的尊龍出境,盤點他以往的影視作品,除了帥,不知道該用什麼字眼來形容他? 一個除了演別人和做自己別無他求的男人,在娛樂圈會遭遇什麼呢?在尊龍身上我們會認清現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