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知否》,就不得不說起常嬤嬤。
常嬤嬤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電視劇中,作為配角的,她的戲份都不算低,都屬於女主明蘭這方很有力的支援團的成員。
不過,相較於電視劇來說,我更喜歡小說中對常嬤嬤的描寫。
因為在電視劇中,常嬤嬤的形象更貼近於忠僕,然而在小說中,常嬤嬤有忠有義,卻不是僕婦,而是良民的身份。
也正是這個身份,讓常嬤嬤這個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
《知否》劇照:常嬤嬤深思熟慮!
父母之愛子,當為子女一生考慮。
常嬤嬤的兒子本是個讀書人,後來娶了兒媳進門。兒媳是個沒有多少見識,也考慮不夠長遠,有點小精明的粗鄙婦人。
這個婦人見別人家做生意都能獲得大量錢財,覺得自家丈夫就靠讀書也讀不出個什麼東西來,就忽悠了丈夫學人家做生意。
奈何,丈夫也不是個做生意的料,不僅沒賺到錢,還丟了命。
這讓常嬤嬤白髮人送黑髮人,很是傷心。
不過好的是,兒子去世了,卻留下了孫子常年,還有孫女常燕。常燕性格頗像她的媽媽,多有些不著調的意思,但常年卻是個讀書的好苗子。
而常年能夠通過讀書去走仕途,卻與常嬤嬤的身份有很大的關係。
常嬤嬤沒有賣身,在身份上,她依舊是良民。
當初,她因為家中過不下去了,而去白家做奶媽時,為了兒子將來能走仕途,堅決不肯賣身於白家。
之後也一直保持了良民的身份。
而她如果賣身於白家,那麼家中子孫也將成為奴僕後代,沒有了良民身份,便絕了科考這條路。
可見常嬤嬤雖然出生不高,經濟能力也不強,但卻有長遠的目光,以及為子孫後代考慮的心思。
這份心思也在她第一次見明蘭的時候表現得很徹底。
早在顧二還沒有娶妻之時,常嬤嬤有打算把自己的孫女常燕送到顧二身邊做妾。
她很清楚,看在自己與顧二的身份以及主僕的恩情上,顧二必定會善待常燕,給常燕一個好的歸宿。
然而,當她第一次見到明蘭時,便明白明蘭的聰慧,再見到顧二與明蘭兩人相處的態度之時,便明白明蘭必定很得顧二的喜歡,兩人之間必定有深厚的情分。
為了孫女日後的幸福,她當機立斷,便決定再也不提將常燕送到顧二身邊做妾這件事。
然而,她的兒媳卻覺得侯府富貴,能將女兒攀上顧二這個侯爺才是一件頂好的事情。
當她的態度才表現出來,就被常嬤嬤罵得狗血淋頭,從此絕了這份念頭。
這才是做父母、長輩應該為子孫後代去思量的事情。
為人父母,當有長遠的目光,只盯著眼前的利益,只能將孩子推進火坑裡去。
父母之愛子,當做好孩子的娘家人。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我媽媽有一個同事,前段時間就遇到一件很糟心的事情。
同事家的兒子,在省城讀的大學。
他在讀大學的期間,認識了一個女孩子,女孩子是另外一個省的(不具體寫出來,避免地域攻擊之嫌),相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外地人。
兩人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談起來戀愛。
這份戀愛一直談到了畢業之後,兩人都在省城找了工作,都沒有分開。
同事覺得這份感情經住了時間的考驗,便去女孩子家提親。
為了讓兩個孩子能在省城安家,她家掏了全款買了房子並裝修好了。
兒子成家之後,同事便覺得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走路都帶風。
沒過多久,兒媳就懷孕了,同事還想著要去省城照料兒媳,但沒想到,兒媳讓親爸親媽住了進來照料她養胎。
那段時間,同事不開心,雖然嘴裡說著:「都是父母照料,一樣的。」但大家都知道,她心中是有些酸的。
很快,小孩就出生了,同事做奶奶了。
她的心情也變得更好了,但去了省城幾趟,想要照顧兒媳月子,都被兒媳趕了回來,兒媳說:「我爸媽在就行了,媽媽你回去吧,你來了也住不下。」
明晃晃的逐客令,她也不好強硬的硬要住下來,想要鬧一場,又怕影響兒子跟兒媳的感情,只能作罷。
那段時間,她幾乎天天長籲短嘆,同事們也只能勸她平復心情,不帶孩子自己還輕鬆呢,多少做婆婆的都求不來的事情。
本以為這樣也就罷了,最多就是她們老兩口受點委屈,兒子過得好就行。
然而,沒過多久,兒子就受到了家暴。
一言不合,兒媳就動手打兒子,兒媳的父母也幫著兒媳一起打兒子。
兒子一個人抵抗不了,兒媳便得寸進尺,只要稍有不滿,就夥同父母對兒子百般毆打辱罵。
兒子不堪其辱,哭著打電話向同事訴苦。
同事老夫妻兩去省城與親家和兒媳大吵了一架之後,才發現,親家夫妻早就把老家的房子賣了,就是過來與女兒一起住的。
而且,這次吵架不僅僅是吵,還動了手,他們夫妻沒能贏,兒子又被打了一頓。
他們只能帶著兒子從省城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後的兒子與之前相比,就跟變了一個人一樣,原來的意氣風發不見了,現在變得木訥,自卑,不管與人對視,別人看他時間久一點他就開始發抖,一提到省城就焦躁不安,一提到兒媳更是恨不得躲起來不見人。
她們只能帶兒子看心理醫生。
至於省城那邊,她們全部放棄了,房子什麼的也不打算要了,就怕刺激到兒子。
而兒媳與兒子並沒有離婚,全家帶著孫子住在她買的房子裡,並且又找了一個男人,直接關門過起了小日子。
我跟我媽聊天的時候說起:「房子是婚前全款買的,完全可以拿回來,至於兒媳又找了一個男人,可以試著走重婚罪來看看好不好起訴兒媳。」
然而我媽告訴我,她們全家都怕因為與兒媳那邊還有牽扯,將兒子的病情刺激的更嚴重,直接放棄了,現在只要兒子能好,那些都不重要。
我們可以說她們這一家子懦弱,可以覺得如果擱自己身上,哪怕拼著自己的性命不要,也要給欺負兒子的人好看,但是卻不能不說,她們為兒子考慮的心卻是最真實的。
她們願意做兒子最好的港灣,哪怕捨棄省城的一套房子。
她們願意做兒子的避難所,只要兒子能好就行。
她們願意做兒子最好的娘家人,只因為,她們想成為兒子的後盾。
她們就是偉大的父母,能捨棄眼前利益,只為兒子未來考慮。
這是我最近聽到的最心酸的事情,同樣也是我聽到的最震撼的事情。
多少人在面臨著利益和孩子選擇的時候,選擇的是利益。
就如前段時間有個採訪,問男人如果離婚了,選擇要房子還是要孩子,大多數男人選擇的都是要房子,因為孩子還能再有,房子卻是眼前最實打實的利益。
剩下的男人選擇了孩子,但是,當知道房子是在深圳的時候,他們又猶豫著改選了房子。
可見利益足夠的情況下,孩子是可以放棄的。
正因為如此,我才覺得這對老夫妻是多麼令人可敬。
娘家人為了利益捨棄孩子,還是不斷的在在發生。
前段時間的事情,山東因不孕被虐待致死的方姓姑娘,雖然在婆家人和娘家人不斷的互相攀咬的過程中,劇情一再的反轉,但這都不能否認,她因為利益而被娘家人放棄的事實。
哪怕娘家人一再強調說沒有放棄她,她的父親甚至因為擔心她過得好不好而鬱鬱寡歡,最終失去了生命,但這依舊不能說明娘家人做了她的後盾。
更何況,在她被虐待致死之後,她還被娘家人配了冥婚。
哪怕娘家人一再強調說,配冥婚是因為當地的風俗,是因為想讓她有個歸宿。
但這同樣也說明了,在娘家人眼中,這樣的女子就算死也不能死在自己的家裡,談何成為她的後盾可言。
事已至此,再來說她娘家人如何不對已經不能挽救回她的生命,而她如果是一個精明的狀態,應該會為自己的人生感到悲哀,不是因為被婆家虐待,而是她自始至終都是被娘家人放棄的那一個,僅此而已。
同樣,為什麼近些年關於是否應該取消彩禮的爭論不休,哪怕許多人在當中一再辯解,女方家受了彩禮,但是會給女孩子,同時還會給與嫁妝。
但這依舊無法平息關於彩禮的辯論,原因是,許多女方家並沒有將彩禮給與女孩子,也沒有嫁妝給與女孩子。
所以,就有了要彩禮就是賣女兒的言論出現。
說實話,父母養大女孩子不容易可以理解,但是拿女孩子的彩禮去貼補家中,甚至於貼補給兒子,就說明了,在這樣的父母眼中,利益遠大於女兒的安慰,一旦利益而女兒做選擇的時候,必然會選擇利益,放棄女兒。
當然,我不是站在那些男人的角度上批判要彩禮的父母,我只是覺得,這些為了利益放棄女兒的父母不配為父母罷了。
寫在最後
老祖宗說: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這句話,我沒做媽媽之前不太了解,但是在做了媽媽之後,我便明白,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我只希望,做父母的都能如常嬤嬤一般,自己本身可以不出色,不優秀,但為孩子考慮的時候,能看得長遠一點。
為了點點利益,舍了孩子,究竟值還是不值,是做父母的都應該思考的一件事情。
更何況,孩子,本就不應該是用來換利益的!
我是耀靈,一個致力於讓未婚的、已婚的姑娘們過得更好的過來人!關注我,帶你們了解生活婚姻生活的底層邏輯,學會讓婚姻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小妙招!我與大家一起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