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日照「海禁」的一道上疏

2021-02-13 丹青和一朵墨

康熙十八年(1679),時節剛入二月,屋頂雪已消融,有絲絲縷縷的春風拂過來。在紫禁城午門東西兩側,是「六科」(禮、吏、戶、工、刑、兵科的總稱)的朝房,即使宮牆高聳,也擋不住漸漸明媚的春光在庭前流連。

工科掌印給事中丁泰(山東日照縣濤雒人)難得地從書案間抬起頭,走出朝房休息一會兒。他剛在一個多月前度過了五十二歲壽辰,正是「知天命」的年紀。近來,他整日忙碌於朝廷公務,寢食難安;現立於庭前,更無暇留連於明麗春色,思緒早已飛馳到距京城千裡之外的山東、河南……

春耕已然開始,但山東、河南仍陷於嚴重災情:因去年兩地天旱少雨,收成極少,當地窮苦居民只能靠掃集草種子、刮樹皮來充飢果腹。且這幾年「三藩」作亂,臺灣未平,國家軍需浩繁、兵餉火急,百姓的賦役愈加沉重。兩地災民窮困潦倒、無以為生,甚至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丁泰曾在順治十五年(1658)考中進士之後,被朝廷授任河南府陳留縣知縣,在任多年。因此,丁泰十分熟悉山東、河南此次受災情形。

丁泰任職的「六科」,又稱「諫垣」,分別負責監察禮、吏、戶、工、刑、兵六部,與督察院御史一樣,同屬言官。雖然在清朝初年的國家機關體系中,級別不高、權力有限,相較於內閣、六部、內務府等機構,只是個「小衙門」,但「職司言路」,皇帝曾在康熙十二年(1673)專門訓示:「國家設立言官,專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生利弊,必須詳切條陳,直言無隱,斯為稱職。」丁泰自康熙十四年(1675)被補授吏科給事中,後來又升工科掌印給事中,主持工科事務。他在六科任職已四年,深感肩上責任重大。

也就在前些日子,正月初八這天,丁泰曾上了一道《緩徵疏》,為河南、山東受災窮民呼籲,請皇帝準予兩地緩徵賦役,得以休養,免於居民流亡。作為一名盡職盡責的言官,丁泰深知,要想讓自己的上疏提高「命中率」,不能一味言辭激烈地諍諫,只去博一個好名聲;而是要在闡明問題之後,有可行的解決辦法,還要考慮到皇帝的立場與國家的大局。因此,丁泰在《緩徵疏》一開篇就說,此次上疏「為暫緩災民之開徵,止留遺,以昭皇仁,安耕穫,以全國賦事」,並重申,緩徵幾個月糧徭,「所遲無幾,所全甚巨也。臣非不知兵餉火急,株兩皆關國計,然臣言緩,非言蠲;臣言緩窮民,非言緩大戶也」。上疏三天後,丁泰就奉到了皇帝「該部速議,具奏」的旨意。兩省窮民的燃眉之急算是暫時得以緩解。

圖 / 丁泰《緩徵疏》(部分),出自清·光緒《日照縣誌》

上《緩徵疏》之後,丁泰並未輕鬆下來,而是連日查閱案卷、討論時事、埋頭思索。他還有一項長久縈懷於心的更重要的工作——可以說是一項使命,要去完成。

想到這裡,丁泰回身邁進工科衙門,在題本上鄭重寫下:「開海禁疏」。

「海禁」,作為一項國家海防政策,在明朝初年就已開始實行,朱元璋曾立下「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彼時「海禁」,因為「海疆不靖」:既有曾與朱元璋爭奪全國統治權的張士誠、方國珍的殘餘勢力在海上繼續抗明,又有倭寇對中國沿海的劫掠侵擾。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為了防止沿海居民聯合海外敵對勢力抗明,「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後來,「海禁」政策隨海防形勢好轉而鬆弛,又因倭寇侵擾而收緊;到了明朝中後期,已經有名無實了。

清朝初年,清廷沿襲「海禁」,但並不嚴厲。後因鄭成功在海上起兵,據臺灣、廈門一帶堅持抗清,又通過經營海內外貿易供給軍需,對清朝的統治形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所以,順治十二年(1655)之後,清廷重新頒行「海禁」政策並多次申嚴強化,不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以此切斷沿海省份居民與鄭成功等抗清勢力的聯繫及貿易往來。

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在重申禁海令的基礎上正式頒布「遷界令」,採取「居民內遷法」,將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沿海五省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裡,盡燒民居、船隻,不準片板入海,對鄭成功勢力實行海上封鎖。康熙元年(1662),在山東登州地區領導抗清起義的於七突圍入海,驚動朝廷四野。次年(1663),清廷又將海島居民遷至內地:「寧海州之黃島等二十島,及蓬萊縣之海洋島,皆遠居海中,遊氛未靖,奸宄可虞,請暫移其民於內地」。

康熙四年(1665),海禁政策雖有所鬆弛,在山東的「青、登、萊沿海等處居民,準令捕魚」,但是清廷依然嚴禁沿海商民貿易往來或復界海島居住,凡有「藉端捕魚,在沿海貿易,通賊來往者」「犯違禁出海貿易等罪者」「遷移海島蓋房居住、耕種田地者」,皆「拿問治罪」。此後,清廷又多次頒布、重申禁海與遷界令,禁止商民出海貿易。

「海禁」政策的嚴厲執行,在一定程度上孤立、坐困了鄭氏集團,但是卻引發了更嚴重的社會危機。

它的實施給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堪稱是一場「浩劫」:「今欲遷沿海一帶,當日出示,諭限數日,官兵一到,遂棄田宅,撇家產,別墳墓,號泣而去」,人民「棄資攜累,倉促奔脫,野處露棲,死之載道者以數千萬記」;他們飄零日久,養生無計,「鬥粟一兒,百錢一女」,又有因誤出界牆而死者,「又不知幾何萬矣」;不少窮民因而鋌而走險,踏上了反抗的道路。

「海禁」也給清王朝本身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首先,政府田賦商稅收入每年減少數十萬兩白銀;其次,商貿活動停頓,一度曾比較發達的海外貿易被窒息,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因而遭到毀滅性打擊;再次,社會財富被極大浪費,大量的船隻被燒、被棄,包括很多造價千金以上的昂貴洋船。

禁海與遷界政策不僅使得民怨沸騰,多位朝臣與地方官也挺身力諫,要求開海復界。特別是沿海諸省的官員,他們陸續上疏,反映「海禁」所造成的種種慘狀,竭力反對禁海,積極主張開海貿易。這其中就包括丁泰。

丁泰的老家就是山東沿海的日照縣,他很清楚「海禁」對日照和沿海人民意味著什麼。

日照縣,東臨大海,境內為絲山、河山、黃山、奎山等群山環繞,如有一座天然城郭。從海防角度來看,日照為「山東之首衝」,是山東海域最南端的門戶,「沂海重地,淮徐要區」,「海而北則可以揚帆登島,海而南則徑可飛渡淮陽。雖僻邑,實嚴邑也。向來登、萊用兵,水陸輸供」。山海環繞的地形也恰好成為山東東南沿海之屏障,「儻變起島鯨,則風檣迅速;或嘯聚萑苻,則草木皆兵。是不僅為青郡要地,且為東省藩籬;抑不僅為東省藩籬,而實為畿輔屏翰雲」,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也正是因為被群山阻隔,又「僻處海隅」,本就面積狹小的日照縣交通不便,「遊歌者鮮」,是一座「蕞爾孤城」。也是因為多山臨海的地理條件,土地「非斥滷(鹽鹼地),即沙確(瘠薄沙地)」「地非岡嶺即沮洳,土深者才尺許。十日之晴,則苦幹;五日之雨,則苦澇」。土地如此貧瘠,因此「數年以來,谷賤民窮」,但是「賦稅不殊沃壤,故百姓每以產為累」,竟然會出現「有白白授人以產,而人不敢承者」的現象。

且每當改朝換代之季,日照縣往往成為被蹂躪的戰場,「當金、元紛爭之日,日照受禍尤酷,遺事不能盡徵耳」,「照自明季,屢經大變,人逃地荒,甚於他境」,「舊族存者百無一二」……

正因為此,日照縣在明清兩朝,總體上的社會經濟狀況就是「地瘠民貧」。「獨是照邑僻處海隅,地瘠民貧,歷來已久,即豐年常慮不足,實東省之最不堪者也」,「地雖僻處,風頗質樸,但民則鶉衣尪形[ 「鶉衣」形容破爛襤褸的衣服,「尪形」描述椎骨向後彎曲的瘦弱之形。],士多離群索居」。因為窮困,縣民有「地磽力艱者,棄故土若敝屣」,如若再遇上天災人禍,則「拋荒遠遁,比比皆是」。

所以,日照縣別無他法,只能也必須靠海洋來尋求出路,向海而生。因為有海,日照盛產海鹽:西漢時,這裡為「海曲縣」,有鹽官;北宋時已設濤雒場。因為有海,沿海居民以漁業為生,亦可倚仗逐漸發展起來的海上貿易。海運通行之時,「田值騰貴,百姓樂於墾荒」,且因米糧等貨物轉輸,不論富戶、貧戶,不論豐年、兇年,皆可以此換得銀錢補貼生活。因此,雖然日照地瘠民貧,但「上下支持而不至有流亡轉徙之患者,恃此一海耳」!

可禁海之後,「谷賤民貧,開耕無力」「所恃者區區魚鹽之利,小民不敢問津」。日照「向佐用以魚蝦,今網罟不入矣;向貿遷賴轉輸,今舟楫不通矣」。

丁峕是丁泰的胞弟,小丁泰六歲,在康熙六年(1667)也考中了進士。康熙十一年(1672),丁峕在需次裡居之時,纂修了《日照縣誌》,他多處論及日照所飽受的「海禁」之苦:「照之民終歲作苦,而谷價視昔減四分之三,糧徭則如故也,日用則如故也。縱多收數斛粟,且不足以供公家餬口,其何資焉?一逢水旱,而鄰粟不來,惟有坐以待斃已耳」,縣民生活苟延殘喘,「近釜底遊魂,漸次解散」。

丁峕認為,日照的貧苦,病根就在「海禁」政策上。「是照之有海,猶人之有咽喉也。通利則生,哽噎則斃。」禁海,就如同咽喉被切斷了,人可還能活得下去嗎?

每當念及胞弟這句話,丁泰總深以為是,亦感到如鯁在喉。

日照之貧苦,丁泰一刻不曾忘記;為鄉民呼籲,丁泰始終銘刻在心。他的父親,就是這般對他們兄弟言傳身教的。

丁泰的父親丁允元,在明朝崇禎四年(1631)考中進士,留在京城,進入六科,任戶科給事中。彼時29歲的丁允元成為日照濤雒丁氏家族的第一位進士與致仕之人。那一年,丁泰剛滿三歲。

《日照縣誌》裡收錄有父親丁允元的多篇奏疏、文章,其中有一道《緩徵條鞭疏》。

崇禎十年(1637)八月裡的一天,戶科接到山東巡撫專門為日照縣「地方疲苦、戶口流亡等事」上報的一份題本。丁允元看後,又心焦又躊躇:他現在朝廷官署辦公,自知不該急急地只為家鄉申籲;且山東巡撫已為日照縣特疏具題,何必再由他多此一舉?但是丁允元仍然決定——他不能坐視家鄉小民的困苦而不發一言,他要繼續上疏,只因他是日照人,「知照之苦者莫若臣,能悉照之苦者莫若臣」。

在這份上疏裡,丁允元含著血淚向崇禎皇帝一一道來:日照縣本就貧弱,「已皮盡毛存,十室九空」,而近三四年來,每年都是旱災、蝗災輪番上場,居民「極苦之野菜,無所不食;極粗之樹皮,無所不刳。窮鄉下裡,已岌岌乎有群起而搶奪者」。因連年歉收,日照應繳的錢糧賦稅越欠越多,即使催徵也是催不上來的。而又有近半數的縣民逃於賦役,皆是因為「一條鞭法」被歪曲執行——衙蠹胥吏「誣貧而賣富」,通過各種卑劣手段將繁重賦役轉嫁到貧民身上。為此,丁允元呼籲,希望朝廷對日照縣緩徵錢糧,好好執行「一條鞭法」,減輕貧民負擔。

父親這道為鄉民請命的上疏,丁泰早已熟讀能背。每每讀時,卻還總會淚溼沾襟。如今丁泰也做了六科給事中,他默默地以父親為榜樣。在忙忙碌碌的公務生涯裡,他一如父親那般兢兢業業,也一如父親那般心懷民生,在查追侵欺、減免拖欠、漕運改革、河工管理、賑濟災民等多項問題上具疏上陳,以解民困。

也更要像父親那般——心系桑梓,為鄉謀福。

康熙十七年(1678)以來,清廷平三藩之亂勢如破竹,鄭氏集團在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活動也逐步衰弱,部署兵丁「至者如歸」。康熙十八年(1679)初,鄭氏集團主要兵力撤回臺灣,留守金、廈的官兵紛紛降清。

嚴厲的「海禁」政策亦隨之有所鬆動,海州雲臺山(今連雲港)首先復界。

消息傳來,丁泰頓時感到猶如有一束光直射入他的心底,增添了他要上疏的勇氣與信心——他要爭取在山東首先開海,紓解民生苦難。丁泰還考慮到,鄭氏集團的勢力主要在東南沿海諸省,山東距離遠,海疆相對平靜;而且康熙皇帝關心民生艱難,若非形勢所迫,他也並不願意推行禁海與遷界政策。現在,丁泰終於不必再徘徊、等待,此時,正是上疏的最佳時機。

提筆時,丁泰眼前又浮現出家鄉窮民掃食草種子、刮樹皮,到處流亡的情形;丁峕那句「是照之有海,猶人之有咽喉也。通利則生,哽噎則斃」又在他耳邊迴響;父親上疏裡「獨是臣照人也,知照之苦者莫若臣,能悉照之苦者莫若臣」這句話更如烙刻在他背上一般。儘管他上的《緩徵疏》已經為這些窮民爭取了幾個月的時間,但如果能早日開海,家鄉人的日子才能真正有起色、有指望。

圖 / 丁泰《開海禁疏》(部分),出自清·光緒《日照縣誌》

「為海禁之弛,乾斷已行,貿易之開,地利應晰,謹補陳濱海情形,舟楫道路,伏祈敕部一併確議,以資民生實濟,以省宸慮煩勞事。」丁泰的疏辭風格類似父親,但畢竟已年過五十,到底比父親35歲上疏時的情感濃度少了許多。他保持著一貫的大局觀,委婉、中立、審慎地條陳觀點。

在此之前,朝廷已對開海問題進行過激烈辯論。丁泰寫道,開「海禁」之舉「仰見我皇上為民謀生之至意」,但他又擔心,因對海濱情形和貿易路線不熟悉,而使得有司奉行過程中膠滯不通,既「難蘇民困」,又「仰負隆恩」,因此主動提出,「臣家居瀕海,知海濱之情形頗悉,請為我皇上陳之」。

丁泰重點指明了由山東向南到淮安府廟灣鎮(今江蘇阜寧)的航線:「夫山東海岸……迤南則由膠州、諸誠、日照,以至前歲所復海州之雲臺山,僅半日程。由海州海邊至淮安之廟灣鎮,亦一日夜可到。廟灣迤南則山陽、高郵一帶之裡河,直通江淮而不用海舟矣!是廟灣鎮、雲臺山皆為海邊內地,而南北貿易之咽喉也。」廟灣鎮與之前所復界的海州雲臺山一樣,都是南北貿易的關鍵節點。

「南北豐歉不常。未禁海口以前,所恃以轉運興販。南北互濟者,米豆非船不能運載,船非至廟灣不通河口。」廟灣鎮是糧食買賣的重要港口。禁海之前,廟灣與日照縣及整個山東省貿易往來頗多,其中主要商品是大豆、粟米。山東是全國大豆主要產區之一,自明朝就大量輸出到江南各省。尤其在水旱災年,江南人民多以山東米豆維持生計。日照縣民,也正是因為米豆的海上運輸,使得「豪有力之家以己舟運己粟,獲利數倍。即貧農有需,亦得咄嗟致金錢焉」。但禁海以來,江南的糧食供應造成很大缺口,日照縣的谷價也「視昔減四分之三」,且一遇水旱災年,南北之間不能互相扶持,只能坐以待斃。康熙十七年以來,山東、江南一帶旱災嚴重,而因「海禁」所造成的糧食匱乏更加劇了災情。

丁泰得知會議復疏之時,「將淮揚地方系山東貿易必由之路,未經聲明」,更擔心「山東地方官懍越俎之嫌,執刻舟之見,即有船隻,自不敢令貿易逾東省地方一步,是欲其出而閉之門也,如民生何」?因此他申明,南至廟灣一線是山東貿易的「必由之路」,與北至天津一線一樣,應開。

但丁泰也知道,開海禁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開全開,而是應該結合當下形勢,有緩有急、按部就班地開。因此他提出:「臣以為淮安迤南通大洋者,仍應禁也;而廟灣、雲臺一帶為山東門戶者,應通行也。數百石大艘可通大洋者,仍應禁也;而一二百石之小艇沿邊行走者,應通行也。」丁泰對開海後貿易船隻的活動範圍與載重量作出了建議。其後,他對出海經商人員的範圍、海防、海船納稅等事項也提出了解決方案。

最後,丁泰再強調,「務俾小民得安生理,以享樂利,所關非渺小也」!這封奏疏在心中籌劃許久,奮筆疾書之時,「字多逾格」,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疏成,落筆。丁泰覺得,此次上疏與之前歷次皆不同,寫《開海禁疏》,如同要完成一場重要的儀式。

丁泰的《開海禁疏》具題於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十六日,五天之後,就奉到了皇帝的旨意:「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具奏。」經過朝廷慎重的會議討論,丁泰提出的首先在山東開海貿易的意見得到了肯定:「然考之事情,挨之地勢,則廷臣議覆垣臣丁泰所奏,廟灣、雲臺山一帶系山東門戶,裝載一二百石小艇應準通行之處,詢屬可行,仰祈皇上俞允施行。」

丁泰此時,才真算是從心底裡卸下了一副重擔。他仿佛看見,原本在六科衙門內忙碌的父親,停下了手中的筆,正向他捻須點頭,微笑致意。

大事已了,該回家了。

丁泰這兩年總覺身體大不如前,近來更有病勢沉重之感。於是,他請了病假返回日照縣濤雒鎮。不久,在康熙十九年(1680)十月二十三日的午後,正當太陽開始偏西的時刻,丁泰永遠地合上了眼睛。閉眼之前,他仍然記得,父親去世的時候,也是這麼個時辰。

丁泰享年五十三歲。這一年,山東正式開海。

山東的開海成為全國開放海禁的先聲,在它的帶動下,開海之議進入高潮。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平定。大臣們藉機紛紛上疏,力請開海。次年(1684)十月,康熙皇帝令廷議全面開放海禁事宜,他說:「百姓樂於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貿易、捕魚。先因海寇,故海禁不開,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至此,清廷宣布解除「海禁」政策,準許開海通商,沿海各省的禁海與遷海令被全面廢除。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又在東南沿海地區設立江、浙、閩、粵四個海關。

「海運以開,民慶更生」。沿海居民的日子終於恢復了正常。在日照縣,「海運漸開,商賈駢至。自此而後,有無交易,頗濟民用」。

丁泰為爭取山東首先開海所作出的努力及所帶來的巨大成果,歷史記下了,日照人民也記下了。《開海禁疏》被載入日照縣誌,丁泰的牌位也被奉入鄉賢祠。

還有康熙皇帝,他也記下了。

丁泰去世後三十年,昔日的青年帝王,早已成為一代雄主。康熙皇帝還記得曾經那個上疏要求開海禁的工科給事中丁泰,詢問起他的情況。

「海禁」雖開,但清朝統治者仍以禁海自閉作為應付海上危機的措施。自明朝開始推行的閉關政策,在清代被進一步強化。正當海外貿易迅猛發展、一派欣欣向榮之際,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南洋禁航令」開始實施,國人不許赴南洋貿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詔令沿海只準廣州「一口通商」,這是清代全面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開始。自此,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最佳時期,在奔湧向前的世界大潮當中愈發落後。

至清朝末年,在閉關鎖國大背景下的日照海上貿易也有了一定發展,「荻水、嵐山頭、張洛(棧子)、濤雒、夾倉、石臼島、王家灘這幾處海口,逐漸成為全縣及周圍地區土特產的集散地和較為繁榮的商業港口」。

丁泰老家的濤雒口,成為「鋪戶百餘間」的「海口一大鎮」,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估客雲集,南連棧子新口(即舊張洛口),貨船萃焉」,「南航江、浙、閩、臺,北抵天津、安東,年吞吐量1萬噸以上」。石臼島口「漁舟出入,商舶漸集」,在清朝末年,已有「專業性運輸帆船50多條,年吞吐量3萬噸左右」。最北邊的王家灘在清朝末年,有洋布、白糖、蘇木、雜貨等諸件進口,黃縣、諸城、濰縣等商人慕名而來從事海運。

圖 / 《海疆圖》其一(含日照海口),出自清·雍正《山東通志》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海洋更是瀕海國家的門戶與寶貴財富,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曾經說過:「欲國家之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中國,是一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的海洋大國。在新時代,我們必須要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

位於山東半島東南側翼的日照,逐海而興,賴之有海。曾經禁海的苦難歲月早已不復存在,不會再有人質疑我們應當擁有的海洋防衛、海洋權益與海洋經濟。新中國成立之後,1982年,石臼港煤炭碼頭主體工程開工建設;1985年,日照因港立市(縣級),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昔日的石臼港已成為山東省港口集團日照港,年通過能力超過3億噸,是中國重點發展的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

日照與海,從來不可分割。過去之日照已走遠,當一頁頁歷史塵埃落定,我們相信,因為有海,才有今日之日照、未來之日照!

1.[明]《明太祖實錄》。

2.[明]杜思、馮惟納纂:《青州府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古籍書店,1965年。

3.[清]楊士雄、丁峕、李暶纂:《日照縣誌》,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4.[清]《清聖祖仁皇帝實錄》。

5.[清]嶽濬,等纂:《山東通志》‚清雍正七年(1729)修,乾隆元年(1736)刻本。

6.[清]李希賢、丁愷曾等纂:《沂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7.[民國]趙爾巽,等撰:《清史稿》。

8.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二版),周遠廉、孫文良主編《第十卷 中古時代·清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9.日照市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日照市志》,齊魯書社,1994年11月。

10.馬嬌編寫:《海上交通和海上貿易》,吉林出版集團,2012年10月。

11.日照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整理,李世恩主編,潘友林點註:清·光緒《日照縣誌》(點注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

12.丁博原:《日照丁氏家乘(回歸卷之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

註:本文已刊載於中共日照市委《工作與研究》2020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全國首例「退港還海」項目為日照系上「綠絲帶」
    主流日照訊12月16日上午,記者在全國首例「退港還海」項目———山東港口日照港「海龍灣」現場看到,成群結隊的海鷗時而在空中翱翔,時而在金沙灘上駐足歇嬉。自去年以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東亞江豚、大海龜等10餘種珍稀海洋生物頻繁現身項目所在海域。
  • 「日照重慶」再演,續說山與海的情緣
    6年前,一部《日照重慶》,導演了日照與重慶間離奇縹緲又欲說還休的情誼。細品兩座城市的品格,就不難理解影片中男主角林權海的徘徊不決。日照與重慶,一東一西,一北一南,一座因海而聞名,一座因山而得名,日照四季陽光普照,重慶終年雲霧繚繞。
  •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山東日照:退港還海打好「生態」牌 黑煤場...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山東日照:退港還海打好「生態」牌 黑煤場變身金沙灘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16日 10:51 A-A+ (李文亮 攝)  央視網消息 (記者 李文亮)陽光海岸,活力日照。7月15日,「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以「藍天碧海金沙灘」著稱的山東日照,登上海邊一棟53層高樓極目遠眺,南面的一片海域格外顯眼:新建成的一條深入大海的弧形攔沙堤,與沿海的隔沙堤相擁形成了一個港灣,這就是當地堅持生態為先,退港還海興建的海龍灣生態岸線修復工程。
  • 洋蔥木耳拌芹菜,是一道美容菜疏
    是一道美容菜疏。原料:洋蔥、芹菜、木耳、小蔥、紅辣椒、花椒粒、香醋、生抽、鹽、白糖、雞精、芝麻油、花生油、黑芝麻、胡椒粉。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食材。第2步、洋蔥切絲用鹽水寖泡十分鐘,木耳撕成小朵,芹菜切段,水開後放少許油,鹽焯水30秒。
  • 日照旅遊景點哪裡好玩,山東日照必去旅遊景點推薦
    山東日照,因為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是我國濱海的旅遊城市,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去日照旅遊不能錯過的五個旅遊景點,一起來看一下吧。三:日照植物園,日照植物園[糖果][糖果] 在海曲東路上,離海邊不到兩公裡! 停車位很方便,佔地面積很大,涼亭石椅,名木,花草,竹林,木化石,野果樹,水塘,花香味撲鼻而來,植物種類繁多,空氣品質很好,是個一家人賞花踏青遊玩健身遛娃的好去處。
  • 我國首例退港還海實踐為城市系上生態「綠絲帶」
    新華社濟南12月14日電 題:我國首例退港還海實踐為城市系上生態「綠絲帶」新華社記者王凱山東省日照市日前實施了我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生態岸線項目,實現「港、產、城、海」綠色、協調發展,一片生態「綠絲帶」正在城市黃金海岸線上徐徐展開。
  • 日照海鮮美食特色的有哪些,日照旅遊想吃海鮮的看過來
    如果你能夠來到日照觀光,除了迷人得風景讓你陶醉,還要享用當地得美食,找一家海鮮餐館,來幾樣海鮮大餐,美得很啊,日照得特色海鮮美食有什麼呢?1.美食清蒸海蟹。螃蟹脂膏肥美,營養得價值豐富,螃蟹中,野生海螃蟹價值很高,尤其是剛剛在海裡打撈出來得!螃蟹要活得才好吃,主打活海鮮的名店巧克力漁家和膠東海鮮菜館前王院海鮮食府都是值得去吃的。2.第二道美食就是皮皮蝦啦!還記得廣為流傳得一句歌詞嗎?皮皮蝦帶我走,去找一個藍盆友,吃炸雞喝啤酒~如果來到日照一定要嘗嘗這道美味哦!
  • 王志,他用他的靈魂為日照歌唱
    除了我倆,多島海沒有一個多餘的人。正是落潮,海上碑的碑石和碑上的字都矗立在藍天陽光下,海水平靜,萬隻海鷗在西側的水溜裡飛翔鳴叫,前方是一個小小的魚碼頭,這裡其實是一個灣,灣裡矗立了這些大礁石。至於他們為什麼要在碑上留下這樣的作品,每個人的人生有每個人的經歷故事,這裡就不去探索了,但這一道風景卻成為日照的一道重要文化景觀,據說,這是我國北方千裏海疆難得一見到的名勝古蹟。
  • 明齋 | 談「疏壓」
    親友需要照應,同事也要顧盼,上下級應該仔細梳理,鄰舍們更須彼此暖心;工作追求盡善盡美,子女期盼出人頭地,生活上渴望富有情趣,事業上力爭光耀門楣……一切均追求完美,則必得追求完美之累。於是,不順心事七八九,如意僅得一二三,壓力隨之而來,心情常有抑鬱,焦躁焦慮時常縈身,失眠失憶屢次發生,人生走向亞健康狀態,生命質量確需重新評估。心理醫生說:快去疏壓吧,否則你一定會有毛病的呀。
  • 海瑞「抬棺上疏」的過人之處
    海瑞憂國憂民,眼看國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諱地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 月季疏葉攻略
    簡單來說,疏葉,就是把影響光照、通風、曬不到太陽的葉片去掉。下面這個是天方夜譚(沒錯,就是在冬剪那篇文章裡作為灌木月季示範的那棵天方夜譚),看著什麼趕緊,哇,枝繁葉茂,不錯耶!       清理掉的,排排坐、吃果果,從上到下依次:完全被遮擋住的枝條、完全被遮擋導致的盲芽、擋住了其它芽的葉片或者被其它枝條完全擋住的葉片。
  • 在日照拍攝的電視劇《經山海》!
    電視劇《經山海》日前在山東日照已結束緊張的拍攝,殺青前記者來到現場。
  • 四月底五月初 在日照吃什麼海鮮最滋?
    日照大眾網微信原創大賽作品  日照現在處於一個穿短袖冷穿長袖熱的尷尬季節,又碰著五一來了,親朋好友串門子,咱吃點什麼海貨好呢?小編製作了一份日照全年「最肥海貨」圖,一年四季,各種海貨的最佳食用時間,趕緊保存,是不是很全。
  • 日照喜來登酒店首次亮相 大型招聘會現場火熱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付翔 馬慧 榮坤福日照報導12月19日,日照喜來登酒店大型招聘會於日照東港區萬達廣場中庭盛大舉行,前來面試者絡繹不絕,現場氣氛熱鬧非凡。從萬達星巴克-3號門進入,喜來登標誌性的氛圍裝置便讓人耳目一新;在前往面試區途中,每一道流程都伴著專屬喜來登的品牌儀式感,處處驚喜不斷;現場濃香四溢的星巴克咖啡,以及精緻美味的茶歇,讓每一位面試者不僅能夠有機會打開「機遇之門」,還足足體驗了一把喜來登星級品牌的待客之道。
  • 剛剛,日照發展大會!齊書記說了這些!未來日照將......
    在168.5公裡的海岸線上,綿延著64公裡的金色沙灘,「藍天、碧海、金沙灘」享譽海內外。四千多年樹齡的「天下銀杏第一樹」、「奇秀不減雁蕩」的五蓮山、江北第一野生杜鵑花園九仙山、太極聖地大青山久負盛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市之初的28.74億元,先後跨越1000億元、2000億元大關,今年將跨上2500億元臺階,是建市之初的87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200億元,增長156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5315元,躍居全省第七位,躋身全國經濟百強市第61位。
  • 日照美食,你值得品嘗
    日照美食,你值得品嘗位於山東的日照是黃海之濱的一座港口城市,有「東方太陽城」的美稱。日照不僅經濟發展不錯,而且風景秀麗,日照美食更是讓人難以忘卻。今天就讓小編帶您去「看看」日照的部分美食吧。清蒸海蟹螃蟹中的小清新清蒸海蟹,清蒸海蟹肉多,脂膏肥滿,味鮮美,營養豐富。
  • 《日照人的美好生活》⑦:正宗日照水庫魚,首次遊上日照市民餐桌
    一望無際的水面上,專業的捕撈團隊正在實施下網作業,在噠噠的機器聲與白鷺的鳴叫聲中,日照水庫2020年度冬季捕魚作業正式開啟。日照水庫冬捕作業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今年的卻與眾不同:今年冬捕將不再打包出售給外地,而將採用分散式常態化捕撈方式,面向全體日照市民出售。再過大約一周時間,鮮美可口的水庫魚,就能被端上日照市民的餐桌。
  • 《日照人的美好生活》⑦:正宗日照水庫魚,首次遊上日照市民餐桌
    一望無際的水面上,專業的捕撈團隊正在實施下網作業,在噠噠的機器聲與白鷺的鳴叫聲中,日照水庫2020年度冬季捕魚作業正式開啟。日照水庫冬捕作業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今年的卻與眾不同:今年冬捕將不再打包出售給外地,而將採用分散式常態化捕撈方式,面向全體日照市民出售。再過大約一周時間,鮮美可口的水庫魚,就能被端上日照市民的餐桌。
  • 日照這12家店曝光!全跟吃有關......
    日照好食光  雙十二品牌美食節來襲 精選了日照12家品牌餐廳給大家瘋狂放福利>進店後打開「日照好食光」微信公眾號在我的訂單,將核銷碼出示給店員如果有遇到什麼問題也可以添加客服諮詢哦~煙臺路店地址:東港區煙臺路與山東路交叉口北80米路東電話:0633-2955501麓楓酒店店地址:東港區文登路與膠州路交匯處東80米路南麓楓酒店二樓電話:0633-2199166海曲路店地址:東港區海曲中路
  • 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昨天的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在我們的微信平臺上留言,希望不要再擴散有關「海知了」的消息,也不要鼓勵大家都去挖。也有網友稱這種「海知了」並非蟬蝦,而是一種叫做「解放眉足蟹」的生物。經專家鑑定,「海知了」的學名確實是「解放眉足蟹」,在山東,最先發現它的地方是煙臺,後來是日照,最近才在青島的海域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