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長殘了!
這是大家對當年的「哈利·波特」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後的印象。
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爾·德雷克裡夫好像在公眾視野當中消失了,觀眾很少看見他參加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樣的好萊塢巨製。
就算是參演了,也只有《驚天魔盜團2》這樣的明星大雜燴電影。
當年《哈利·波特》電影海選的時候,導演似乎一眼就相中了丹尼爾的綠眼睛,那是和小說中的哈利一模一樣的瞳孔。因為這個傳聞,他的成名似乎變成了偶然。
當年的赫敏(愛瑪·沃特森),好像現在知名度反而更高一點。
早在2007年就接受了《哈利·波特》之外的電影角色,後來還作為《美女與野獸》的女一號登場,2014年還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為當年的《地心引力》頒獎,後來更是成了「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
同樣的開始,但是丹尼爾·德雷克裡夫與她的人生軌跡卻發生了重大轉變。
在長達十年的扮演哈利·波特的經歷之後,他又做了些什麼呢?
比小哈利還早的表演
平平淡淡的開始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三歲定八十。
丹尼爾小時候的一次經歷,再回過頭來看他現在的成長,或許就能明白,他為啥會變成現在這樣了。
其實哈利·波特並不是丹尼爾·德雷克裡夫的第一個角色。
早在1999年,也就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的前兩年,他就在BBC電視臺的電視劇《大衛·科波菲爾》中扮演少年大衛,開始了自己的演藝之路。
《大衛·科波菲爾》劇照
或許是興趣、或者是天賦,我們可以說,其實在丹尼爾10歲的時候,他就想當一名演員了。
這和愛瑪·沃特森還有扮演羅恩的魯伯特·格林特都不太相同。
丹尼爾在小時候的演技,已經開始打磨,如果說在上萬人的海選中,僅憑一雙綠眼睛就脫穎而出,讓導演下定決心啟用這未來七部世界級系列電影的主角,恐怕是沒有道理的。
在09年的一次《混血王子》拍攝過程中的訪談裡,雷德克裡夫說:
「今早我並不是第一個拍戲的人,所以我來看拍攝過程。我很樂於此,並且我很想看看其他人是怎樣在一起演戲的。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學習。」
「我也喜歡四處溜達。有時我也去打桌球,或是讀些東西,或者打電腦遊戲。但是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在這拍戲,所以沒有多少自己的時間。」
平平淡淡的開始,爭取每一分自己能夠爭取到的,抓住任何時間來補充自己,恐怕就是丹尼爾一路走來的堅定決心。
哈利·波特輝煌不再之後
丹尼爾仍在努力
如果打開百度百科,搜索愛瑪·沃特森,詞條會非常豐富,就連緋聞也很多;
如果搜索羅恩的扮演者魯伯特·格林特,你甚至會發現,他在2017年去當了奧斯卡的評委。
但是丹尼爾在結束《哈利》系列的電影之後,卻仿佛銷聲匿跡了。
儘管他的詞條內容也不少,但是終究沒有其他兩位多姿多彩。
但是他的方向卻很篤定,那就是演戲。
從可愛的小童星,到後來被吐槽「長殘了」的丹尼爾,或許天生就擁有演戲的特質。似乎在演員當中流傳著一個說法,相貌會成就一個演員,也會毀了一個演員。
小李子增重,「重塑」自己奶油小生的長相,不就是為了演戲能達到更高的高度,而不是被帥氣的臉龐耽誤嗎?(長到這份上……真是羨慕啊……)
丹尼爾在2012年上映的《黑衣女人》當中,可以說成功完成了演員的第一次轉變,跳出了「哈利·波特」的圈子。
接下來的幾年裡,丹尼爾又參演了許多題材電視劇和電影,比如
一位年輕醫生的筆記 第一季(2012)
A Young Doctor's Notebook Season 1
殺死汝愛 (2013)
Kill Your Darlings
絕對統治 (2016)
Imperium
逃離比勒陀利亞 (2020)
Escape from Pretoria
丹尼爾·德雷克裡夫,已經在哈利·波特之後,不斷尋求自己的新的突破方向, 儘管影片的口碑時好時壞,但卻不影響他作為一名演員的成功發展。正如一位豆瓣網友說的,他已經成功跳出了哈利·波特這個角色。
在魔法三人組裡,他尤其需要跳出來!丹尼爾獨特的選片風格,就已經讓我們注意到,他更加在乎自己的表演,而不是固定自己的角色。
從丹尼爾身上,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演員的成長。
成長的路上,有人關注,固然是好的;但是往往一個人的成長,更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與付出,相信丹尼爾·德雷克裡夫,在未來的演藝生涯裡,會為我們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
作家榜
作家榜經典文庫
每周帶你讀好書
大星文化旗下作家榜經典文庫,是暢銷全國的閱讀品牌,策劃出品的《月亮與六便士》《人間失格》《老人與海》《浮生六記》《人間詞話》《夜航船》《宋詞三百首》等百萬級暢銷經典,火遍線上線下,讀者口口相傳。
2020年,作家榜經典文庫成為中國社交媒體閱讀量高達1.8億的閱讀品牌,好評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