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砰砰啪!砰砰啪!砰砰啪!」嗎?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是不是情不自禁地想跟著打拍子。
如果不知道,再給你點提示:
「WE~ WILL~ WE~ WILL~ ROCK! YOU!」
這下應該知道了吧。
這首《We Will Rock You》你可能不知道是誰唱,但你一定在各個途徑聽過。
同樣傳唱率高的還有另外一首《We Are The Champions》。
這兩首歌曲都出自一個偉大的樂隊——
Queen(皇后樂隊)
除了這兩首,皇后樂隊還有一首經典歌曲,在2012年甚至被選為「英國人最愛的歌曲」。
叫《波西米亞狂想曲》。
這首歌經典到什麼程度呢?
經典到當可以直接作為皇后樂隊傳記片的片名——
《波西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影片一經上映,就刷新了多項記錄,截止目前全球票房已經達8億美元,成為2018年全球票房第9名,成為史上最賣座的音樂傳記電影已無懸念。
票房奇蹟還延續到了日本和韓國,日本票房高達94.3億日元,力壓日本本土電影,名列日本2018年票房排行榜第1名;韓國票房922萬觀影人次,名列韓國2018年票房排行榜第3名。
雖然《波西米亞狂想曲》在歐美和亞洲掀起觀影熱潮,可惜卻無緣內地影院。
獲得如此口碑和票房,自然來頭不小,看看本片的兩位編劇就知道了。
安東尼·麥卡騰:寫過《萬物理論》、《至暗時刻》,小雀斑和加裡奧德曼都因此拿下了奧斯卡小金人。
另一個是皮特·摩根,寫過《極速風流》、《對話尼克森》和《女王》,後兩者雙雙提名過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對於「衝奧」,他們顯然是駕輕就熟。
而作為樂隊粉絲,最關心的自然是由誰來出演。
尤其是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弗雷迪·默丘裡。
在樂迷心中,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很多演員都想扮演這個開創搖滾新紀元的歌者,但也都怕演砸。
原先該角色打算由薩莎·拜倫·科恩飾演,原因是臉型合適,但後來因為「創作理念不同」而鬧掰。
最終勝出的是一張相對陌生的面孔——拉米·馬雷克。
馬雷克身型嬌小,舉止談吐文雅,一雙大眼睛尤為奪目。出道十年,一直沒默默無聞。
直到2015年的《黑客軍團》才爆紅,並因此拿下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之所以選擇他,用製片人格雷厄姆·金的話,打動他們的是馬雷克那股「無畏的熱情」,他只為「Rock You」而生。
而從影片的效果來看,馬雷克無論從造型和颱風都做到了神還原。
他也憑這個角色拿下了他的第一個金球影帝。
《波西米亞狂想曲》與其說是皇后樂隊的傳記,不如說是弗雷迪的個人傳記。
電影講述了他如何帶領皇后樂隊一步步走向輝煌。
皇后樂隊的前身叫Smile樂隊,那時弗雷迪還只是個機場搬運工。
弗雷迪出身於坦尚尼亞,童年在印度度過,父親是個虔誠的瑣羅亞斯德教徒。
傳統保守的父親希望弗雷迪成為一個成熟穩重,談吐優雅的男人。
但弗雷迪熱愛音樂,渴望舞臺,晚上總會溜出去跑到酒吧去玩。
此時的Smile樂隊正面臨主場出走的局面。
正當吉他手布賴恩·梅和鼓手羅傑·泰勒一籌莫展時,弗雷迪出現在他們面前,自告奮勇地說讓他來當主唱。
兩人看著弗雷迪的齙牙,心想:就憑你?
但當弗雷迪一開嗓,兩人震驚了。就是你了!
加上後來加入的貝斯手約翰·迪肯,樂隊更名為「Queen」,開啟了傳奇之路。
弗雷迪沒有學過舞蹈,他在舞臺上極其魔性的肢體語言都是他自創的,這種颱風華麗誇張,在當時的英國還沒有人這麼做過。
那個對生活和音樂充滿熱情的不羈靈魂,在舞臺中得到盡數釋放。
是金子,總會發光。不久便有星探找到他們,要幫他們出專輯。
影片重點講述了皇后樂隊經典歌曲的誕生過程。
《波西米亞狂想曲》在今天被視為皇后樂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創作這首歌的初衷源自於弗雷迪的一個想法:用歌劇的規模做搖滾樂。
為此樂隊搬到了鄉下一個老宅子裡閉關創作。
整首歌曲音樂結構極為特殊。曲中無重複的副歌,而是由許多支離破碎且風格步調差異甚大的部分構成,包括歌劇,重金屬,清唱等。
為此樂隊成員做了大量各種樂器的試驗,耗費了他們三周的時間錄製,成了當時製作成本最貴的歌曲。
整首歌充滿著猛烈的意識流與噩夢色彩。
這顯然和當時主流音樂風格大相逕庭。
而且最終成品近6分鐘,唱片公司不幹了,因為電視上至多只能播放3分鐘長的歌曲。
樂隊和唱片公司因此而鬧翻。
後來弗雷迪在做客一檔電臺節目的時候,第一次公開了這首歌。
正是這首唱片公司認為火不了的歌,一經推出便得到了不尋常的巨大成功。
本曲在英國單曲榜連續九周冠軍,並在英國國內銷售超過200萬張,創下當時英國史上銷售最高單曲紀錄。
另一首重點歌曲自然是《We Will Rock You》。
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賴恩·梅。
皇后樂隊十分珍惜他們和觀眾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地鼓勵觀眾們的良性互動,賴恩·梅希望能夠寫一首觀眾也能參與表演的歌曲。
於是,經典的跺腳拍手節奏就誕生了。
影片最大的亮點,自然是結尾一比一還原那場最偉大的「20分鐘演出」。
1985年7月13日,一場名為"拯救生命"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
現場觀眾高達數萬人,超過140個國家實況轉播,電視觀眾超過15億,所籌集善款高達8000多萬美元。
到場演出的全是當時世界頂級一線明星(感受下這些響噹噹的名字:鮑勃·迪倫、麥可·傑克遜、埃爾頓·約翰、保羅·麥肯特尼、大衛·鮑伊、麥當娜、U2...)。
但因為時間關係,每個歌手很難有時間演唱多首歌曲。而唯獨皇后樂隊用了20分鐘的表演將全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你看過原視頻,你就會知道這段戲有多麼的原汁原味。
不論是服化道,還有拍攝手法,都完全重現,馬雷克在走位,動作,眼神都做到了像素級別的複製。
此時的弗雷迪萬眾矚目,集全宇宙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實中弗雷迪是在「Live Aid」演唱會兩年後檢查出感染愛滋,直到1991年才公開了自己的病情,還沒等大家反映過來,在第二天弗雷迪就去世了。
在影片中將弗雷迪感染愛滋的時間點提前,放在了演唱會之前。
並且由他親自告訴了樂隊的其他成員們。
所以當弗雷迪開口唱出第一句「Mama」時,真的淚目了。
此時再結合《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歌詞,之前覺得不明所以的現在仿佛都變成了弗雷迪命運的註腳。
由此多了一層宿命感。
如果你對皇后樂隊的演出究竟為何被稱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現場」?
看過電影裡的呈現後,任何疑問都會消失不見了。
儘管如此,這部電影依然陷入「觀眾捧、媒體貶」的局面。
因為作為傳記電影,對於人物的挖掘還是太淺,對於弗雷迪私生活的呈現也有譁眾取寵之嫌。
本片在爛番茄上媒體評分只有62%,但觀眾滿意都卻高達89%。
豆瓣上4萬多人打出了8.8分。
IMDb獲得了8.2分,入選TOP250,2018年只有5部電影入選TOP250,《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是其一。
這恰好說明,《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廣大樂迷心中不再簡單是一部「電影」。
它的意義在於讓聽著皇后樂隊的歌一路成長的歌迷有了再一次重溫過往歲月的機會,也讓對皇后樂隊不了解的人一個愛上皇后樂隊的機會。
弗雷迪一直希望用自己的音樂來改變當時頹靡的社會,他一直希望每個感到格格不入的孤獨之人,都依然能在皇后樂隊的歌曲中找到歸屬感與共鳴。
那個時代,能夠擁有Queen,擁有弗雷迪,多好。
而我們能通過電影再次感受這份偉大,這份傳奇,真好。
分享好電影,為愛電影的人 | 藍影志,微信ID:Blu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