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有佳人,遺世而獨立。
1912年1月19日早晨,正是北京城最冷的時候,商鋪林立的王府井格外冷清,偶爾有幾個行人在街道上徘徊。
不遠處的三順茶樓中圍坐著幾個人,他們看似是起大早的茶客,可眉宇間的神色卻不那麼簡單。
清末的王府井大街
突然響起的馬蹄聲打破了大街的寧靜,只見一連串馬車飛速駛過茶樓。
也就在這時,茶客猛地從茶樓跑出來,對著馬車扔出了三個炸彈,一時間人仰馬翻,亂作一團,警衛迅速包圍了茶樓。
一個肥胖身材的男人從馬車中急忙脫出,驚魂未定,此人,便是袁世凱!
這場震驚全國的刺殺事件,正是革命黨人精心策劃的,可惜功敗垂成。
三順茶樓的革命黨人向袁世凱扔了炸彈,只是他的馬車走得太快,兩枚炸彈落地略有偏差,而第三枚炸彈並沒有引爆,這才讓袁世凱逃過一劫。看來假貨害人又救人啊。
或許他從沒想過,讓他生命險些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的,是一個年僅21歲的女子——鄭毓秀。
民國第一女刺客鄭毓秀,一位集諸多第一於一身的傳奇女性。
鄭毓秀(前排中間)
她是民國時期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起草《中華民國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律師。
可若是問她最喜歡的稱號,許是那參與刺殺袁世凱後獲得的「民國第一女刺客」的稱號。
這位擁有諸多第一的女中翹楚,說其是開風氣之先也不為過,她出身在富貴的家庭,實打實的千金小姐,可其少年時期,和叛逆脫不開關係。
鄭毓秀出生於1891年,其祖父鄭姚,是大商人,鄭家是當地的大戶,憑藉深厚的家底,鄭毓秀的父親鄭文治進入清政府當官,久居北京,少有回廣州,不出所料,鄭毓秀的母親被她的父親拋棄了。
從鄭毓秀記事開始,她就沒有離開過母親的眼淚和對鄭文治的謾罵。
父親的拋棄和母親的不幸,使得鄭毓秀的性格離經叛道,也許就在那個時候,鄭毓秀對落後腐朽卻又「死而不僵」的清王朝,有了一絲排斥。
在鄭毓秀五六歲的時候,她第一次和家裡人鬧了矛盾,原因是裹腳,而她到了十三歲時,得知祖母將她許配給了兩廣總督岑春煊的兒子,她是打心眼不同意。
不同意的表現是鄭毓秀「休了」男方,甚至最後鬧了個離家出走。
逃婚成功的鄭毓秀在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隨姐姐東渡扶桑。
她不僅躲過了婚約,還接觸到了在閨中就嚮往的革命黨。當時晚清政府無可救藥,諸多革命人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連鄭毓秀也受到了影響。
於是小小的鄭毓秀到了日本,並沒有積極尋找學校,而是四處尋找革命黨人,她接受了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薰陶,認識到要救國,只有反清。
次年,經廖仲愷介紹,她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不久之後,鄭毓秀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從1905年到1908年冬,同盟會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都相繼失敗,而為挽救同盟會,汪精衛主動提出刺殺清政府高官權臣的計劃,而去火車站接應他的,甚至為他傳帶炸彈的就是鄭毓秀。
刺殺袁世凱,良弼1912年1月1號,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此時的清政府如危樓立於風雨,掌握八十萬清軍,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憑藉帝國主義支持,想要竊取革命果實,後因南方革命黨人的內部,被袁世凱所利用,打消了武力奪取爭權的方式,同意立憲,最後的希望落在了袁世凱身上。
可是,袁世凱陽奉陰違,心中想的卻是自己稱帝,北方革命黨人紛紛開始倒袁。
1912年1月9日,暗殺袁世凱提上議程,其中便有鄭毓秀,可在刺殺前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革命黨人打探到南北議和的阻力來自於良弼而不是袁世凱,所以刺袁任務取消,鄭毓秀連夜通知戰友,可以依舊有未接到通知的戰友行動了。
當鄭毓秀抵達,爆炸聲已經響起,四周亂做一團,警衛逮捕了數十名革命黨人,鄭毓秀當即聯繫了自己的外國記者朋友,帶著帝國主義的要求使得袁世凱將大部分革命黨人無罪釋放。
刺袁行動失敗,但也讓革命黨總結了經驗。鄭毓秀得知,以良弼為首的清廷貴族組成宗社黨,在京、津等地頻繁活動,決定與南方革命黨決一死戰。
而這個良弼才是南北議和的最大阻力。要知道,良弼雖然立場和革命黨不同,但能力出眾,可以說是滿清皇室最後的希望。
可是此時的清政府安保工作十分嚴密,一般的行動根本無法成功,為確保行動萬無一失,鄭毓秀等人決定,這次的暗殺,由一人帶炸彈接近良弼再引爆。
而攬下這個任務的是京津同盟會暗殺部長彭家珍。
而彭家珍此時正在和鄭毓秀的姐姐熱戀,她本可以阻止彭家珍行動,可是為了革命事業,她選擇了支持。
周密的安排使得革命黨人彭家珍接近了良弼,可惜的是,彭家珍只扔出了一枚炸彈,便被彈片擊中身亡。
良弼被炸傷左腿,並未即死,救治了兩日,還做了截肢手術,但終於傷重身亡。
臨死前,良弼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死前,袁世凱推薦過一個中醫給他治療,良弼之死,袁世凱也逃脫不了嫌疑,良弼是革命黨和袁世凱都想除掉的人物)
紅羅廠事件後,沒了良弼的清王朝再難支持,半個月後,清宣統帝下詔退位。
然後,因為參與袁世凱的刺殺,在1914年,鄭毓秀的身份暴露,遭到了袁世凱的刺殺,迫於無奈,鄭毓秀化名蘇梅前往法國留學。
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攻讀法學專業的鄭毓秀充分展現自己的社交才能。
她加入法國法律協會,成為這個協會的第一位中國人。
到了1918年鄭毓秀受南方軍政府吳玉章主持的外交委員會的委派,在法國進行國民外交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也派代表出席了和會,鄭毓秀因精通英、法兩語,被任命為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擔任聯絡和翻譯工作。
她當時還是留法學生組織的重要領袖,是組織留學生到中國代表團駐地遊行請願的,要求代表團拒絕籤字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由於西方列強的暗中操控,條約內容對中國不利,外交的失敗,使國內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
國內局勢的緊張讓北京政府將籤字與否的責任推給了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徵祥。
接到任務的陸徵祥左右為難,辭職又不被批准,乾脆直接稱病躲到了巴黎近郊的聖克盧德醫院。
可就在籤字的前一天,300多名留法學生和華工包圍了中國首席代表陸徵祥的下榻地,要求他不要在和約上簽字,由於鄭毓秀出色的辯論和外交才能,她被推舉為代表與陸徵祥談判。
而此時的陸徵祥已經收到北京政府的示意,準備在和約上簽字。
鄭毓秀的方法很是簡單粗暴,她在花園中折了一支玫瑰花,在見到陸徵祥後直接頂住他的腰部,聲色俱厲:「你要籤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
影視劇中的鄭毓秀
也因此,陸徵祥被下破了膽,不敢去凡爾賽宮籤字,中國也保留了收回山東的權力,後來鄭毓秀還將這根玫瑰枝帶回祖國,在客廳裡懸掛多年。
獨立女性1924年,鄭毓秀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博士。
1926年,鄭毓秀與同學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開設了一個律師所,執行律師業務,並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律師,同年,鄭毓秀與魏道明結為伉儷。
此後,鄭毓秀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人際關係,積極參與一些重大的社會事務活動,開始揚名上海灘。最著名的便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和女伶孟小冬的離婚案件。
鄭毓秀除了從事律師工作外,還在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裡擔任過多項重要的社會職務。
1927年,鄭毓秀歷任上海審判廳廳長、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委員、江蘇政治委員會委員、江蘇地方檢察廳廳長、上海臨時法院院長兼上海發行院院長。
1947年,魏道明改任臺灣省主席,鄭毓秀隨夫赴臺北,次年鄭毓秀夫婦移居美國,從此淡出了政治舞臺。
1954年,鄭毓秀左臂病發,現癌變症狀,被迫切除左臂,這對一世英名的鄭毓秀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五年後,鄭毓秀病逝洛杉磯。
我們談及民國奇女子,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林徽因,或者是「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亦或者是與呂碧城號稱「南北二女俠」的秋瑾,但鮮有人想到鄭毓秀。
秋瑾
因為鄭毓秀雖然也有過崢嶸歲月,有不亞於秋瑾「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壯舉,但畢竟她最後從事了法律這種重要而又枯燥的事業,曝光率就不如那些名利場上的名媛、以及捨生取義的秋瑾。
但鄭毓秀志存高遠、努力讀書、敢於奮鬥,是中國女性獨立自主的先驅,這點是不如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