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評:中國電影最缺對技術的重視和故事母題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地心引力》在中國上映前,早在歐美國家得到了很高的讚譽,被稱之為「年度神片」,但到了中國內地公映時,卻在宣傳上出現了很多的策略上的轉變。

  比如在海報上,《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一句「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片」被放在的最為顯著的位置,而本片的導演阿方索的名字卻被低調地處理。雖然目前還沒有消息說明這樣的處理是不是片方的本意,但考慮到2011年詹姆斯·卡梅隆監製的3D海底洞穴探險電影《奪命深淵》在內地上映時也是採用了突出他的宣傳策略,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定是針對中國觀眾的一次營銷策略。

  另一個宣傳點就是影片中的「中國元素」了,「天宮一號」出現在了影片中,並且成了片中女主角最後能夠重返地球的救命工具。雖然導演本人否認自己並沒有討好中國觀眾的嫌疑,但相比之前那些在好萊塢大片中打醬油的中國女星來說,「天宮一號」在中國的知名度顯得要遠遠高於這些女星們。

  最主要的是,「天宮一號」出現在影片中在情節上一點也不顯得突兀,這一點的確難能可貴,因為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國有太空空間站,片中的俄羅斯空間站出現了爆炸,結果大量的碎片出現在太空中,導致了女主角所在的太空船被解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地心引力》明顯是在討好中國觀眾的,畢竟,女主角是最後乘著「天宮一號」返回地球的。

  不過對於這部電影本身而言,不管是詹姆斯·卡梅隆還是其中的「中國元素」,這些都不是重點,甚至是可有可無。先說卡梅隆,所謂的「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片」究竟是不是他的一句真心話還真不好說,因為他當年就是在看了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中的太空場景後才立志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的,後者也被公認為到目前為止最具思想深度和開創太空視覺景觀的太空片。而國內宣傳時強調的「中國元素」,其實也不是本片的重點,「天宮一號」裡面並沒有中國的太空人,女主人公也沒有接受到中國方面實質性的幫助,它更像是一座荒野中廢棄多時的建築,只是成為了女主角的暫時棲身之所,彰顯出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精神而已。

  儘管如此,我認為《地心引力》在西方市場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還是實至名歸的,至少在兩點上,這部電影展示出來的東西恰恰是我們中國電影人最為欠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為致命的。

  第一點就是對於技術的重視程度。從最早的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到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年)再到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2010年),人類在科幻電影上的每一次進步其實都是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讓很多觀眾如墜雲裡霧裡,但本片中出現的優雅的太空艙內的漂浮鏡頭卻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在這一點上,《地心引力》可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在拍攝的技巧上有了新的突破,《地心引力》專為此片拍攝設計的光盒,這個6米×3米的光盒上覆蓋196塊面板,面板上安裝4096個LED燈,每個都可以模擬太空中的光線,可以讓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美國時報周刊選出2013年25項全球最佳發明,這個光盒竟然排名第二。

  很多人詬病和疑惑中國電影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這中間,除了劇本和資金上的原因外,也與技術人才的匱乏和想像力的缺失有關。

  第二點就是影片的內容了。如果對比《2001:太空漫遊》,觀眾一定會覺得,《地心引力》實在是好看了,因為前者當年在放映時,不到30分鐘,就有一半的觀眾忍受不了影片中乏味的情節,跑出了電影院。《地心引力》情節簡單,但故事緊湊,最主要的,影片講述的母題恰恰是我們國產電影中很難見到的內容:關於心靈的救贖和重生,一個對於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如何在困難面前戰勝自己,最終找到對於生活的希望……還有,上帝真的存在?奇蹟是否真的會發生?

  從一點來說,《地心引力》中馬特的存在就具有了雙重意義:首先他給了女主角最實質性的幫助,在技術上指導他一步步逃生;其次是擔任這位失去4歲女兒後對於生活失去信心的母親的精神導師。影片最後,女主角在「天宮一號」無法啟動返回地球的指令時,她關掉了艙內氧氣,準備自殺,這時候有一個鏡頭插入,已經死去的馬特(喬治·克魯尼飾)從艙外進來,坐在它身邊,像上帝一樣地提醒和鼓勵她,讓她最終重新鼓起了勇氣。

  如果說《地心引力》開始的18分鐘的長鏡頭是在向庫布裡克致敬,那麼影片最後女主角在水中逃生後,終於兩隻腳堅實地踩在土地上的鏡頭,就是在嚮導演最喜歡的極簡主義大師布列松的經典電影《死囚越獄》(1956年)致敬,該片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個死囚翻過圍牆,慢慢的離去,前路一片未知。或者這個鏡頭也讓很多觀眾想起了《申肖克的救贖》的結尾,男主角在從監獄的地道爬出來後迎著風雨狂嘯的那一幕。

  《地心引力》是一個女人的太空歷險記,也是一個女人的心靈史詩,在這一點上,我猜測,詹姆斯·卡梅隆的原話應該是: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看的一部太空片。

相關焦點

  • 從《陰曹使者》的父子關係說起,用文藝母題鑄就魔幻電影新敘事
    它是由打造韓國電影《與神同行》系列的同一團隊炮製,是一個結合了動作,恐怖,搞笑,宗教等元素的魔幻故事。從敘事上看,要麼是講述拯救的英雄故事,要麼就是數位技術打造的影像奇觀,要麼兩者合二為一。去年11月,馬丁·斯科塞斯曾經批判漫威電影不是電影(cinema:電影、電影工業和製作電影的各種藝術、技巧,定義和最寬泛的movie有不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漫威電影與主題公園更為接近。
  • 中國電影最缺的9類作品
    「我一直在找符合我們狀態的科幻片,其實挺難的。科技精神不是中國的文化,我們還處在農業時代向城市時代轉型的階段,就是從第三世界向第二世界過渡。科技精神是最先進……也算不上最先進,反正不是農業時代的東西,起碼是移民時代、海洋時代的產物,所以我們並沒有特別好的科幻片,這是很正常的。不光我們沒有(科幻片),除了美國還有哪個國家有科幻片?」
  • 中國電視劇三大獎男演員:5人獲得大滿貫,胡歌和張譯缺飛天獎
    序言:近日,有網友總結了「中國電視劇三大獎」的獲獎/提名榜單。請注意,這個榜單有個先決條件——一部劇多次提名/獲獎。打個比方,李易峰曾憑藉《麻雀》獲得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獎,但是他沒有出現在這個榜單,因為《麻雀》沒有在飛天獎和白玉蘭獎獲得提名,沒有滿足「多次」這個條件。
  • 《憤怒的小鳥2》:一部萌力十足的合家歡電影|荔枝娛評
    《憤怒的小鳥2》:一部萌力十足的合家歡電影|荔枝娛評文/從易(作者從易,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青年文化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10年前風靡全球的蠢萌鳥,又回來搞事情啦!
  • 江曉原:科幻國際潮流與四大母題
    近年,我國科幻電影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引發了國產科幻電影的話題熱議。2020年 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了《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並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 娛評之王《理娛打挺疼》告訴你,百萬粉絲是怎樣生成的?
    「請問在座的同學有看過《理娛打挺疼》的嗎,請舉手!」「給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什麼?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中傳學生在積極互動在中國傳媒大學新知樓的報告廳裡,一場別開生面卻趣味橫生的講座正在進行中,《理娛打挺疼》的主創人員講得精彩,問得巧妙,中傳學生們一邊聚精會神地聽講,一邊還積極參與講座的問答,時而有精彩的互動引得講座現場笑聲不斷
  • 崔國琪丨父權的式微與放逐 ——論是枝裕和家庭母題電影中的父親形象
    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影電視學[摘要] 是枝裕和以其電影中對家庭與社會的深刻思索,被西方影評界譽為新日本電影新浪潮中「思想最為嚴肅的導演」,而其最擅長的電影母題,無疑是「家庭」。統觀是枝裕和的電影創作歷程,他對家庭母題的青睞可見一斑,而其影片中的父親形象也呈流變之勢,具有探討價值。2004年,是枝裕和首次涉足現代家庭母題劇情長片,拍攝了以真實社會事件為藍本改編的《無人知曉》。影片中,是枝裕和以一個由單親母親和四個孩子組成的「殘缺家庭」為載體,反思日本社會發展過程中衍生的貧窮、棄兒、虐童等社會議題。
  • 新技術演繹新故事,瀏陽河畔中國「V」谷從長沙起飛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總書記特別提到,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陳剛說。新技術講「新」故事 好政策出好成果「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的獼猴桃,通過直播,銷量已經超過10萬單。」湖南著名節目主持人汪涵記得,總書記聽到這個消息時,表現得非常關心。
  • 娛評韓版《爸爸》將停播:有多少"爸爸"可以重來
    娛評韓版《爸爸》將停播:有多少"爸爸"可以重來 2014-12-16 10:45:32來源:新京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萌   王詩齡的爸爸正在攢電影《爸爸的假期》,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2》全力以赴新年大電影,而它的原版——韓國MBC《爸爸,我們去哪兒》卻在這個冬天宣布停播(也有說法是暫停一年)。為什麼?因為收視率下滑厲害。這個曾獲得很多獎項的戶外親子真人秀節目,收視率已經從最高峰的全國20%,跌到最低5.6%,而且持續在低位徘徊。綜藝節目都有生命周期,但只火了一季,還是令人唏噓。
  • 三七互娛程琳:遊戲如何扛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旗
    本屆文創產業大會•天河峰會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的文化產業合作、人文交流、文化傳播,搭建全國文化發交流平臺。 程琳表示,國產精品遊戲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是由於現階段國家十分重視對外的文化宣傳,遊戲已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名片,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澱,中國遊戲企業已經擁有與海外遊戲企業同臺競爭的研發實力。 她認為,未來中國遊戲要更好地扛起文化「走出去」的大旗,最根本的還是要提升遊戲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全球玩家的認可。
  • 電影《洗澡》:中國式關係下的父與子
    中國的電影往往很獨特,很多導演都傾向於主旋律,除了主旋律以外,親情、愛情、友情等,往往都特別熱衷。而這類電影,高質量的往往都表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今天娛評君要給大家說的電影,正是上映於1999年的電影《洗澡》。這是娛評君看過的眾多電影中,將親情拍攝到極致的電影。
  • 騰訊互娛成立「騰訊電影+」
    騰訊互動娛樂的使命,就是用「技術+內容+平臺」的互動娛樂服務來聚攏用戶,用一個又一個經典的遊戲、文學、動漫及電影IP來連接用戶。過去11年,通過騰訊遊戲平臺,騰訊互娛已連接起數億玩家粉絲,成為全球遊戲用戶規模最大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推出了眾多備受數億玩家喜愛的網路遊戲產品。
  • 為什麼現在的技術這麼好卻拍不出以前的武俠電影
    為什麼現在的電影再也拍不出以前的武俠片,即使是香港電影,我們缺的技術,還是資金,我們得缺的是電影人才最先進入人們視野的電影是笑傲江湖,這部電影融合了歷史,武俠,言情三種不同題材的故事,將中國傳統的敘事與西方的現代邏輯推理交織在一起,使中國的武俠電影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 《牡丹花下》:2017年最美麗的電影|荔枝娛評
    獲得今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索菲亞·科波拉及其作品《牡丹花下》,從開始獲獎到現在都一直面臨爭議,有人認為影片形式大於內容,徒具其形,故事卻太簡單;有人覺得索菲亞的電影自得一套心法,拍得工整漂亮,女性心底的微瀾呈現得惟妙惟肖
  • 為什麼現在的技術這麼好卻拍不出以前的武俠電影?
    為什麼現在的技術好,也不缺資金,為什麼拍不出以前的武俠片,現在的武俠片讓人感覺沒有一絲的武俠情懷,更多的是搞笑,這不單單是技術,也是人的問題,是人們心中的那份豪情情義已經蕩然無存,銷聲匿跡,留下的更多的是空虛。
  • 梅西的「原罪」:生在阿根廷 | 影評/娛評/樂評/體評你該這麼寫
    為此,我們與寫作者分享了本次新寫作大賽影評/樂評/娛評/體評文章的評審標準。這個垂類的徵集,目的在於分享專業作者對體育競技、電影視聽、音樂審美、娛樂事件的深度解讀,分享各位專業寫作者的智識與見解。人文關懷:對內部和外部世界有觀照,對讀者有啟迪。
  • 樂道互娛 | 電影《叢林追捕》正式開機,現實主義題材演繹熱血故事,打造爆款強節奏軍警片.
    11月21日,由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廈門樂道互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哪吒印象娛樂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公安特戰題材電影《叢林追捕》在素有"中國四季康養之都"美稱的貴州黔西南正式開機。該片由著名製作人林國華操刀,應昊茗、景崗山、侯勇、張子璇等實力演員傾情主演,預計明年與觀眾見面。
  • 娛評:TVB明星訓練班停辦 香港演員青黃不接
    娛評:TVB明星訓練班停辦 香港演員青黃不接 2015-02-06 17:52:33來源:新民晚報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竊聽風雲3》中,曾江和方中信同時入圍最佳男配角;劉青雲則憑藉《竊聽風雲3》和《暴瘋語》兩部影片,入圍最佳男主角雙提名;在最佳新演員方面,王菀之憑藉3部影片入圍,看來是志在必得。這樣的提名名單再度把香港影壇匱乏新人的窘境搬上檯面。
  • 小牛互娛旗下Yami日均收入突破百萬,源於重視人才
    秉承小牛互娛「用心服務用戶」的初衷,Yami為廣大用戶提供開放的平臺,結識有趣的靈魂。   死磕硬核技術,激發創新實力   看起來簡單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行業激烈的競爭,而小牛互娛取得佳績,靠的是研運過硬的實力。小牛互娛互動社交事業部總經理AK表示,業務組剛成立時只靠幾位精英帶隊,業務小步快跑。
  • 《深夜食堂2》中國電影最缺的人性,在這裡無處不在
    推薦一部日本電影吧。看完了很惆悵,我們的鄰居日本的社會發展水平,已經進化到這麼和諧了。再看看自己的祖國,差距真大。僅就電影來說,中國的電影最缺的就是人性,而人性在這部電影裡時時刻刻都表現出來。電影的那個日本低級別警察,比較一下中國的警察,差距真大。中國人終究是東亞黃種人,學不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日本就是我們學習前進的方向和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