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在中國上映前,早在歐美國家得到了很高的讚譽,被稱之為「年度神片」,但到了中國內地公映時,卻在宣傳上出現了很多的策略上的轉變。
比如在海報上,《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一句「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片」被放在的最為顯著的位置,而本片的導演阿方索的名字卻被低調地處理。雖然目前還沒有消息說明這樣的處理是不是片方的本意,但考慮到2011年詹姆斯·卡梅隆監製的3D海底洞穴探險電影《奪命深淵》在內地上映時也是採用了突出他的宣傳策略,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定是針對中國觀眾的一次營銷策略。
另一個宣傳點就是影片中的「中國元素」了,「天宮一號」出現在了影片中,並且成了片中女主角最後能夠重返地球的救命工具。雖然導演本人否認自己並沒有討好中國觀眾的嫌疑,但相比之前那些在好萊塢大片中打醬油的中國女星來說,「天宮一號」在中國的知名度顯得要遠遠高於這些女星們。
最主要的是,「天宮一號」出現在影片中在情節上一點也不顯得突兀,這一點的確難能可貴,因為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國有太空空間站,片中的俄羅斯空間站出現了爆炸,結果大量的碎片出現在太空中,導致了女主角所在的太空船被解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地心引力》明顯是在討好中國觀眾的,畢竟,女主角是最後乘著「天宮一號」返回地球的。
不過對於這部電影本身而言,不管是詹姆斯·卡梅隆還是其中的「中國元素」,這些都不是重點,甚至是可有可無。先說卡梅隆,所謂的「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片」究竟是不是他的一句真心話還真不好說,因為他當年就是在看了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中的太空場景後才立志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的,後者也被公認為到目前為止最具思想深度和開創太空視覺景觀的太空片。而國內宣傳時強調的「中國元素」,其實也不是本片的重點,「天宮一號」裡面並沒有中國的太空人,女主人公也沒有接受到中國方面實質性的幫助,它更像是一座荒野中廢棄多時的建築,只是成為了女主角的暫時棲身之所,彰顯出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精神而已。
儘管如此,我認為《地心引力》在西方市場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還是實至名歸的,至少在兩點上,這部電影展示出來的東西恰恰是我們中國電影人最為欠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為致命的。
第一點就是對於技術的重視程度。從最早的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到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年)再到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2010年),人類在科幻電影上的每一次進步其實都是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讓很多觀眾如墜雲裡霧裡,但本片中出現的優雅的太空艙內的漂浮鏡頭卻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在這一點上,《地心引力》可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在拍攝的技巧上有了新的突破,《地心引力》專為此片拍攝設計的光盒,這個6米×3米的光盒上覆蓋196塊面板,面板上安裝4096個LED燈,每個都可以模擬太空中的光線,可以讓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美國時報周刊選出2013年25項全球最佳發明,這個光盒竟然排名第二。
很多人詬病和疑惑中國電影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這中間,除了劇本和資金上的原因外,也與技術人才的匱乏和想像力的缺失有關。
第二點就是影片的內容了。如果對比《2001:太空漫遊》,觀眾一定會覺得,《地心引力》實在是好看了,因為前者當年在放映時,不到30分鐘,就有一半的觀眾忍受不了影片中乏味的情節,跑出了電影院。《地心引力》情節簡單,但故事緊湊,最主要的,影片講述的母題恰恰是我們國產電影中很難見到的內容:關於心靈的救贖和重生,一個對於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如何在困難面前戰勝自己,最終找到對於生活的希望……還有,上帝真的存在?奇蹟是否真的會發生?
從一點來說,《地心引力》中馬特的存在就具有了雙重意義:首先他給了女主角最實質性的幫助,在技術上指導他一步步逃生;其次是擔任這位失去4歲女兒後對於生活失去信心的母親的精神導師。影片最後,女主角在「天宮一號」無法啟動返回地球的指令時,她關掉了艙內氧氣,準備自殺,這時候有一個鏡頭插入,已經死去的馬特(喬治·克魯尼飾)從艙外進來,坐在它身邊,像上帝一樣地提醒和鼓勵她,讓她最終重新鼓起了勇氣。
如果說《地心引力》開始的18分鐘的長鏡頭是在向庫布裡克致敬,那麼影片最後女主角在水中逃生後,終於兩隻腳堅實地踩在土地上的鏡頭,就是在嚮導演最喜歡的極簡主義大師布列松的經典電影《死囚越獄》(1956年)致敬,該片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個死囚翻過圍牆,慢慢的離去,前路一片未知。或者這個鏡頭也讓很多觀眾想起了《申肖克的救贖》的結尾,男主角在從監獄的地道爬出來後迎著風雨狂嘯的那一幕。
《地心引力》是一個女人的太空歷險記,也是一個女人的心靈史詩,在這一點上,我猜測,詹姆斯·卡梅隆的原話應該是: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看的一部太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