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殿各個時期均有修繕,建築呈融合風
    ●曾經經常舉辦詩會雅聚,天下名人雅士爭相拜會
    ●200多通碑刻位居四川之冠,一度被稱為「川西第一碑林」
    ●藏著9鋪明代精美壁畫,依據先人留下的「粉本」繪製
    國保尋蹤
    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保留著明代時期珍貴壁畫,曾在抗戰時期接納進步師生,後又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傷殘軍人休養院……隱藏在成都新都區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裡的龍藏寺,如今不太為外人知曉,但從寺內一幅被風化了一半的石刻版圖,仍可以看出當年的輝煌與繁盛。
    2019年底,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都龍藏寺入選。歷經千年沉浮,文物雖無言,卻保留下豐富的歷史信息。近日,記者走進龍藏寺,一探這些「寶貝」的真容。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國保檔案
    位於成都新都區的龍藏寺,始建於唐代,曾在清代時期作為川西人文高地,經歷歷代變遷後保留至今。如今龍藏寺保留著明代的主體建築,以及9鋪100餘平方米的明代壁畫,十分珍貴。這些壁畫高超的繪製技藝,雖然都是佛教題材,但其中也融入俗世生活元素。同時,龍藏寺中還保留下大量清代碑刻,創立的寺院碑林獨樹一幟。
    明代大雄殿
    融合多個時期的歷史氣息
    走進龍藏寺,這裡似乎與大多古剎的莊嚴雄偉不同,更像是一個由三個四合院布局組成的書院。
    古寺大部分建築物層高不算太高,因為當地多雨,屋簷較寬,每一重院子裡都栽種著幾棵上百年的香樟樹、桂花樹,枝繁葉茂,即使是夏天,古寺也涼爽靜謐,讓人感覺這裡頗有些「平易近人」。
    據資料記載,龍藏寺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初名為慈惠庵,宋代時擴建並更名為龍藏寺。
    清代時期,龍藏寺整體規模十分龐大,香火盛極一時。如今在中軸線上第二重殿——彌勒殿的一處牆體上,嵌有《龍藏寺全景圖》石碑,雖然下半部分已經風化,看不到具體的寺廟建築的圖景,但從全景圖的整體布局中,仍能窺出當時的龍藏寺規模之宏大。
    歷史沉浮中,龍藏寺曾因戰亂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一直未易其址。難得的是,龍藏寺的重要建築主體格局也得以保留至今,留下了六角亭、碑亭、山門、彌勒殿、大雄殿、毗盧殿、東廂房、西廂房、西側院等古建築群。「並且,龍藏寺的主要文物建築在形制特徵、材料和工藝特點等方面都保留了歷史原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由碑刻題記記載的寺院歷史和物質遺存可以相互印證。」新都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
    其中,位於中軸線上第三重殿——大雄殿,是整個古寺的核心,也是如今建築群中文物價值最高的建築。大雄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脊頂高9.58米,建築面積共536.83平方米。「在大殿的主體梁木上,有很清晰的題記,記錄大殿建於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同時,房梁的鬥拱形制也是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工作人員說,從這些都能清晰判斷出這座大殿的始建年代,就是明成化年間。
    大殿中,還有大量的木雕構件,線條流暢,圖案精美,雕刻工藝十分精湛。梁、枋、鬥拱、天花、藻井等處均施有彩繪,雖經幾百年歲月的侵蝕,彩繪圖案依然豔麗奪目。
    大雄殿中的佛座為束腰仰覆蓮座,遺憾的是,座上佛像已無存。不過,精緻華美碩大的佛像背光依然保存得非常好,背光上的灰塑龍紋、人物、花卉造型栩栩如生,保留下的貼金圖案依然金光閃閃。
    大雄殿主體建築建於明代,但後來每個時期都對大殿進行了整修,因此在大殿中都留下了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
    例如,在大殿的前方,清代時用木頭對房梁進行了重新加固,而民國時期又修建了前後簷,再後來,人們又將綠色琉璃瓦屋面改為小青瓦屋面,並修建了磚石結構的支柱。
    「所以你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工作人員介紹,正是這樣一種「混搭」風,讓古寺保留下豐富的歷史信息。
    曾是川西人文勝地
    200餘通名家碑刻獨樹一幟
    由於多種原因,如今龍藏寺採取封閉管理,香火不再。但在清代時期,龍藏寺曾盛名一時,不僅僅是有名的寺廟,更成為川西的一個人文勝地。
    這得益於清代嘉慶年間的兩位寺院住持——雲塢和尚和雪堂和尚。雲塢擅長詩文和書法,雪堂是雲塢的弟子,傳承和發揚了師傅的文情,成為有名的詩僧和書法家,在他擔任住持期間,更是讓龍藏寺聲名遠揚,成為當時川西地區文人雅士嚮往的文化重地。
    「當時,龍藏寺經常舉辦詩會雅聚,天下名人雅士都爭相拜會。」工作人員說。
    那時,蜀地的詩人、學者、書畫家還有政府官員,熱衷與雪堂交遊,僅以唱和詩來統計,留下名錄的就有一百多位。在交往的雅士中,還包括蜀派古琴的開山祖師張孔山的幾位弟子,也帶動龍藏寺成為當時的一個古琴藝術交流中心,寺裡的妙音閣,常常有川派古琴雅士在此舉行琴會。
    不僅如此,熱愛書法的雪堂,還收集了蘇軾、黃庭堅、董其昌、文徵明、王守仁等大量名家的手跡或拓本,並請能工巧匠刻印於碑石之上。當時,龍藏寺的寺院碑刻共有200多通,位居四川之冠,一度被稱為「川西第一碑林」。這些碑刻,大部分為墨跡原刻,原件的筆意筆法及其神韻,都真實地再現於碑上,且大多為兩面鐫刻:有的雄渾、遒勁,有的剛健、雋秀,真是龍飛鳳舞以成趣,千姿百態而生輝。「這些石碑,既展示了各書法家的精湛藝術,又體現出名匠的神工,是書法和鐫刻融為一體的藝術瑰寶。」工作人員說。
    上世紀80年代,大多石碑遷運至新都桂湖公園和文管所中被保護起來,也有一些依然保留在龍藏寺中,包括《龍藏寺全景圖》《臥龍橋碑記》《大朗堰碑記》《龍藏寺碑記》《重修龍藏寺碑記》等十餘處碑刻及十幾座石刻文物。
    其中,《大朗堰碑記》位於山門前中軸線兩側的碑亭之中,記錄大朗禪師興修水利的事跡,題記時間為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根據記載,清康熙年間,大朗禪師駐錫在龍藏寺,重修殿宇,並廣施善德、濟世安民。當時,溫江、新津交界地帶十分缺水,大朗禪師便四處勸募籌資並組織人員開鑿了一條河渠,一時傳為美談,而當地人為了紀念他,便將這條河渠取名為「大朗堰」。
    清代時,龍藏寺還曾經是四川民間一個重要的刻印中心,寺內曾開設過書坊,刻印各種佛經、儒典、醫書等書籍,出版過《方外詩選》《蜀詩續鈔》《鈔籠文集》等詩書文集。
    如今,位於大雄殿後方、建於清鹹豐年間毗盧殿,共兩層樓,通體建築為木抬梁結構,重簷歇山頂、青筒瓦屋面。樓下供奉佛像,樓上則藏佛教經書。
    9鋪珍貴明代壁畫
    佛法題材融入當地民俗
    如今,龍藏寺的大雄殿外觀雖沒有了往昔的氣派,但在這裡卻藏著十分珍貴的9鋪明代精美壁畫。
    其中,大雄殿牆壁的東、西兩壁上各繪有3鋪,且繪畫大小十分對稱:前、後鋪各高2.8米、寬2米,中鋪高2.8米、寬7.6米;大殿的橫壁上也繪有3鋪,各高4.7米、寬3.5米。這些壁畫總面積超過127平方米,是難得一見的文化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近年來,不少國內專家都專程來到這裡,對壁畫進行考證研究。
    壁畫均採用連續橫卷式構圖,內容豐富,均為佛教題材,包括「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天龍八部」「西方三聖」「華嚴世界」「釋迦應化事跡」等。
    「古代由於四川地勢偏遠而交通不便,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相對滯後,使其明代的壁畫既保留了唐代繪畫的風格,又有其全然不同的審美情趣。」工作人員說,龍藏寺壁畫主要依據先人留下的「粉本」繪製而成,用線靈活多變,通常依據不同的表現對象而使用不同質感的線條,既保留了線描本身的藝術特色,又充分描繪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與氣質,且人物的結構和神態也被表現得惟妙惟肖,極具藝術感染力。
    從色澤上來看,壁畫用天然礦物顏料繪製,整體顏色濃重飽滿,其中以石綠為主色,另外還有石青、硃砂、藤黃、金色等,亮度飽滿、色澤豐富。
    特別的是,龍藏寺壁畫中還融入當地風俗民情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充滿生活情趣。例如,在壁畫中有一滾缸童子,童子平躺於一張小木桌上,雙腳滾缸,動作與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四川民俗「滾燈」頗為相似。
    在抗戰時期,成都協進中學遷入龍藏寺,在寺裡開展了抗日救亡宣傳和慰勞前方將士等一系列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清幽、靜謐的龍藏寺又作為傷殘軍人療養院,後來,為了保護文物,療養院搬出了龍藏寺。
    去年底,龍藏寺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了解,為保護好龍藏寺珍貴的明代壁畫及古建築,文物管理部門已對壁畫進行數位化掃描,為後期壁畫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正在開展龍藏寺大雄殿、毗盧殿古建築保護維修設計方案、大雄殿壁畫彩塑保護修復等相關文物保護工作。」新都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