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璀璨的戲曲成果惠及三秦百姓

2020-12-27 西部網

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中華文化品格的表演藝術形式,在世界文化創造中獨樹一幟。作為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大省,近幾年來,陝西多措並舉,大力扶持、推動戲曲事業的發展,培育出有利於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環境。

特別是2020年前後,伴隨著戲曲普查工作的完成,《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撰寫加速推進,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全省戲曲工作在摸家底、出政策、促創作、育人才、興演出等諸多方面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戲曲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三秦父老,展示出陝西戲曲奼紫嫣紅競芳菲的喜人景象。

摸清家底,做實「戲曲振興」的基礎性工作

陝西共有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漢調二黃、道情、陝北道情、線戲、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宮腔等戲曲劇種26個;國辦、改制轉企、民營、民間班社4種性質的戲曲演出團體267個,其中國辦團體35個、改制轉企團體42個、民營團體65個、民間班社125個;全省從事編劇、導演、演員/操縱、作曲/配器、演奏員、舞美設計、製作、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及其他藝術分工的在職從業人員總數1.1萬餘人,其中42%的人員身處國辦團體及改制轉企團體之中,其餘為民營團體、民間班社成員……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摸清我國地方戲曲劇種現狀,進一步推動地方戲曲傳承發展,2015年至2017年,文化部開展了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陝西省對全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高度重視,委託陝西省藝術研究院負責全省戲曲劇種的普查摸底,這也是陝西省首次對本省戲曲劇種現狀的大起底。

如果說完成於2017年的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是摸清家底的話,啟動於2019年的《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的撰寫工作,便是全面展現陝西省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價值和當代生命的文化闡釋,是在記錄當前現狀的同時,著眼未來的發展。

12月17日、18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同州梆子、線戲、弦板腔、商洛花鼓、漢調二黃、關中秧歌》六個劇種初稿的審核會議在西安舉辦,這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的撰寫這一「戲曲振興」重大文化工程又取得重大進展。

陝西是戲曲大省,在本次全國性的戲曲劇種的撰寫中,任務重,時間緊,承擔著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阿宮腔、弦子戲、八岔、商洛花鼓、紫陽民歌劇等21個本土劇種的撰寫任務。本次評審會後,相關作者將根據專家的意見,對書稿進行修改和提升。屆時,陝西將完成15個劇種的撰寫工作,剩餘6個劇種的撰寫與審核工作也待收尾。

陝西的撰寫工作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部署安排,陝西省藝術研究院承擔組織工作與業務指導,各地市文化和旅遊局推薦作者並負責完成撰寫任務,最終交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統一出版,從而全面展現陝西戲曲劇種的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為充分利用劇種普查成果、服務戲曲的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評展演,展示激發戲曲發展繁榮的活力

「《關西夫子》不僅聚焦楊震這個歷史人物,而且講了一個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誠信,由『講真話』破題,把楊震、鄧太后、王密3個具有不同典型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形象立起來了……」12月12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如是說。當天,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戲曲界的多位專家圍繞該劇的主題意義開掘、矛盾衝突設置、戲劇結構邏輯、演員表演等展開討論,並給出積極評價。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方正出版社、陝西省紀委監委、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出品,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排演的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熱演。除此之外,12月7日、8日,新編秦腔現代劇《路遙的世界》,12月19日、20日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相繼唱響京華,持續在京綻放陝西戲曲的魅力。

時間回到一個多月前,10月15日至11月15日,由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寶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在寶雞舉辦。除舞劇、話劇、兒童劇外,包括秦腔《關西夫子》《陝北往事》《李白長安行》《周原兒女》《望魯臺》、京劇《千秋忠烈》、眉戶《追夢》、晉劇《人間正道》、阿宮腔《紅梢林》、紫陽民歌劇《鬧熱村的熱鬧事》、商洛花鼓《情懷》、線腔現代戲《金水彎彎》、漢調二黃《半雲榜》等在內的一大批戲曲作品與觀眾見面,參評「九藝節」文華獎,並通過低票價演出讓廣大市民過足「戲癮」,共享藝術盛宴。

近年來,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積極藉助相關平臺,助推陝西戲曲走出去,增強影響力。比如,通過參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活動,2018年至2020年,分別選送蒲城縣劇團創排的秦腔《李儀祉》、周至縣劇團創排的秦腔《關中曉月》、西安易俗社創排的秦腔《李白長安行》等參演。通過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將全省的21個戲曲劇種、23臺劇目在崑山舞臺上精彩演繹,充分展現了陝西地方戲曲獨特的魅力,贏得了全國觀眾和專家們的普遍好評,為促進陝西省戲曲藝術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近年來陝西不斷加大公共演出服務政府購買力度,比如在2018—2020年省級政府購買公共演出服務計劃中,地方戲曲進校園的場次達到283場。

繁榮行當,全省戲曲行當展演將常態化舉辦

9月20日至25日,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承辦的2020年「陝西省戲曲行當展演」通過線上網絡直播和線下劇場演出同步與觀眾見面。本次戲曲行當展演匯聚了來自全省的27個優秀武戲折子戲和醜行折子戲,在6天的時間裡依次上演了《三岔口》《長坂坡》《扈家莊》《打瓜園》《漢津口》等觀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

本次行當展演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文化文藝工作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改善戲曲行當發展不平衡有關文件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陝西省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也為發現、推介、託舉優秀戲曲人才提供了一個平臺。

展演劇目中,既有能文能武、多面展現唱念做打的做工戲,也有以技巧見長、絕活獨特而在當下很難看到的技巧戲,還有特別展現本行當特色的行當戲,可謂精彩紛呈,亮點頻現。參演演員中,既有來自各個戲曲院團的青年業務骨幹,也有初出茅廬的舞臺新秀,年齡最小的僅16歲,他們神採奕奕,基本功紮實,彰顯了新生代戲曲演員的新興力量,贏得了業內專家和觀眾的極高讚譽。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的成熟,為演員表演賦予了最基本的行為規範,使演員在塑造人物上獲得了無窮的藝術生命力。但是近年來,戲曲行當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日益明顯,「文強武弱」的現象比較突出。針對這一現象,本屆行當展演就是武戲為重點,一些瀕臨失傳的武戲劇目和武戲絕活得以承繼,展示了陝西戲曲後繼有人的良好態勢。

在同期舉辦的陝西省戲曲行當展演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武戲在中國戲曲特別是京劇和梆子戲劇種中佔據重要位置。但當前階段,武戲行當演員數量少、院團重視程度不夠、武戲演員藝術生涯短、改行人數較多等問題,都導致了戲曲行當發展的失衡,因此,喚起戲曲界重視武戲演員的成長發展、充分挖掘培育青年戲曲演員,是目前迫切需要引起重視和關注的問題。

據悉,從2020年開始,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陝西省戲曲行當展演」將常態化地舉辦下去,且每年都要突出某一行當集中展示,增進同一行當間、不同行當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共同提升,切實為陝西戲曲行當的培育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人才保障,推動出人出戲出精品

12月8日,2020年陝西省基層文藝院團戲劇導演研修班結業典禮在西安西演雲劇場舉辦,並通過匯報演出的形式將所學所得集中呈現。其中,學員們呈上的眉戶現代戲《雙井人家》(選場)、商洛花鼓戲《梁祝·十八相送》及秦腔《哈姆雷特》(選場)等精心打磨的戲曲作品贏得了領導、專家及觀眾的一致好評,也為本次研修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為加強包括戲曲藝術人才在內的陝西基層文藝院團人才隊伍建設,從2018年至2020年,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先後精心組織舉辦了戲曲音樂作曲、戲劇編劇、戲劇導演人才三期研修班,為基層文藝院團培養骨幹人才89名,有效提升了基層藝術人才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為推動陝西戲曲繁榮發展夯實了人才根基。

秦腔是我國最悠久的劇種之一,是陝西的藝術瑰寶。陝西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各部門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以秦腔為代表的陝西戲曲的發展。今年10月10日,省委主要領導專程前往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調研,並與梅花獎得主等戲曲工作者交流,鼓勵並希望他們發揚光榮傳統,加強切磋互鑑,做好傳幫帶工作,把「陝西戲劇」品牌做得更亮;要加大對秦腔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藝術研究創作,搞好人才培養,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秦腔的藝術魅力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在人才建設方面,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認真組織做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戲曲專項扶持工作,積極組織參加文化和旅遊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和「名家傳曲——當代戲曲音樂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從2016年至2020年,先後有馬友仙、李梅、李東橋、張詠華等22位藝術家入選,傳授學生42人,傳授劇目40齣。2018年至2019年,精心組織全省9名優秀戲曲表演藝術家深入10個基層文藝院團收徒傳戲,面對面傳、手把手教,傳授學生25人,傳授劇目17出。

與此同時,2016年至2020年,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共推薦32名戲曲藝術人才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其中編劇5人、導演10人、作曲6人、舞美6人、評論5人,培養了一批戲曲創作和評論骨幹人才,對促進陝西戲曲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陝西選送優秀青年演員到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高等院校進修,國家藝術基金和省級文化和旅遊部門積極跟進,強化保障,細化落實,不斷夯實戲曲傳承發展和人才培養力度,都為陝西戲曲人才梯隊建設和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對戲曲的支持力度,多方合力,推動出人出戲出精品。《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共陝西省委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等的出臺,為戲曲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特別是2016年1月陝西出臺的《關於支持秦腔等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於健全秦腔等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育有利於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10月,在充分聽取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支持秦腔藝術發展的報告》,深入分析了秦腔藝術的現狀和目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9項切實的舉措,著力推動秦腔藝術的傳承振興。此外,《陝西省秦腔藝術振興條例》作為議案辦理項目已由陝西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在2020年開展了立法調研,並作為審議項目列入省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計劃。

近年來,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從項目設立、政策落實和經費支撐等諸多方面,支持戲曲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全省各級文藝院團和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舉旗幟、育新人、聚民心、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紮實做好戲曲藝術創作,繁榮發展演出市場,將一批優秀之作送到群眾的身邊。通過形成全社會關注戲曲藝術的生動局面,促進包括秦腔在內的陝西戲曲的繁榮發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秦毅)

編輯:高冠濤

相關焦點

  • 「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在瀋陽開演
    人民網瀋陽12月24日電 (尹柏寒)12月23日,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承辦的 「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在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馨苑劇場開演。
  • 「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
    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承辦的「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於12月23日18點30分在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馨苑舉辦。
  • 【三秦文學】李自立:【梨園弟子,優孟衣冠】(評論)
    三秦文學微刊ID:sanqinwenxue不忘初心   夢在三秦好長時間,沒有寫過關於秦腔的文字了,因為好長時間我沒有去劇院看戲了
  •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應邀在京參加戲曲名家...
    三秦都市報-秦聞/三秦網訊(記者夏明勤)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京舉辦精品劇目示範演出活動,特邀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攜大型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於12月19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參加啟動儀式並進行首場示範演出。北京有關領導、文藝界專家學者及觀眾一同觀看了演出。
  • 蘇陝協作:扶貧項目深植三秦大地 決戰決勝全面小康
    特別是近年來,蘇陝兩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西部協作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協作不斷拓展深化,協作協議和合作項目持續落地見效,協作成果更加有效地惠及了陝西省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李銀芝所在的安康市恆口示範區鳳凰社區,是一個移民搬遷安置社區,落戶在這裡的毛絨玩具企業,吸納了周邊需要就業的移民搬遷群眾,使他們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工作」。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年教學成果展演落幕
    《龍鳳呈祥》演出劇照 中國戲曲學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繼中國戲曲學院實驗劇團精心打造的《龍鳳呈祥》《國戲風華·戲曲名家演唱會》於12月3日、4日在國家大劇院落下帷幕,持續近4個月的慶祝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教學成果展演系列演出畫上了圓滿句號
  • 漳州人民廣場從從「危橋下」到「榕樹下」 成為惠及百姓的「四季...
    ­  「一個惠及百姓的重要抉擇」­  古榕參天,碧波蕩漾,在這樣詩意的環境中,你或許不會想到,就在三年前,這裡還處於「危橋下」。­  人民廣場「四季花海」是漳州「五湖四海」項目之一,原漳州東立交橋所在地。由於交通量劇增及超載嚴重等問題,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東立交橋橋梁病害嚴重,近年來成了「危橋」。
  • 【戲曲新象】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推出新成果
    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策劃組織錄製的大型音像製品《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老藝術家談戲說藝》第一、二輯(共計111部)及文集《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上、下卷)近日出版,並於1月20日在北京舉辦「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二期成果暨
  • 回望2020陝西:為了三秦百姓的美好生活
    接下來,陝西省民政廳將繼續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續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探索建立防返貧兜底保障長效機制,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為「十四五」時期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讓三秦百姓在一件件民生實事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仁化:深挖「仁愛文化」「紅色文化」 讓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惠及群眾
    運用「仁」「愛」文化元素,打造「文體便民10分鐘服務圈」,不斷增強「仁愛仁化」的厚重感,真正讓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惠及民眾。
  • 天津:改善民生辦實事 樁樁件件惠百姓
    棚戶區改造、彈性供暖、關注「一老一小」、完善城鄉社會保障水平……一項項民生舉措,寫進萬千百姓生活,讓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天津市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連續多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 深切緬懷│陝西戲曲界才華橫溢的多面手張曉斌先生逝世
    自幼酷愛戲曲藝術,又因家境貧寒,13歲考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因天賦較好,適應性強,被分配到以演現代戲為主的該院三團(眉碗團前身)跟班學藝。進院三個多月後即隨陝西戲曲赴京演出團晉京演出,大開眼界,大長見識,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從事戲曲藝術的信心和勇氣。
  • 【中國夢·踐行者】傳承經典國醫驗方 智慧中醫惠及普通百姓
    【中國夢·踐行者】傳承經典國醫驗方 智慧中醫惠及普通百姓金羊網  作者:張華、楊楚瀅  2020-11-25 從鄉村赤腳醫生、學醫、從醫
  • 全國政協委員李梅:為戲曲傳播插上新、融媒體的翅膀
    李梅談提案庚子新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華夏大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正在著手好好過年的三秦大地之上的父老鄉親們一時驚愕。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結合文藝作品線上傳播的實際,開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之「危」中突圍尋求中國戲曲發展之「機」,增強化危為機的能力。對此,需要充分發掘新媒體、融媒體傳播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通過創新戲曲傳播方式助力戲曲藝術繁榮、發展。
  • 河南移動戲曲頻道《梨園夢》和河南居樂鞋業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5月6日下午,河南廣播電視臺 移動戲曲頻道《梨園夢》欄目和河南居樂鞋業有限公司聯合舉行欄目籤約儀式。河南居樂鞋業鄭州區域總經理 崔松濤河南廣播電視臺戲曲廣播周迪有戲主持人 周迪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著名百姓調解員 僧百信河南廣播電視臺移動戲曲頻道主持人馮燁河南廣播電視臺移動戲曲頻道編導王曉鷗河南廣播電視臺移動戲曲頻道梨園夢新鄉分部主任 邢向陽河南達佳來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青年電影導演 李知儒
  • 小百合託起百姓致富夢
    百合長勢喜人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王東啟)我家三口人,以前一直靠種植水稻、玉米和外出打零工生活,自己也想發展產業,但是沒有資金。由於地處山區,如何幫助貧困百姓脫貧,成為當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平利縣因地制宜,推出脫貧攻堅「總隊長」機制,讓各級部門一把手一人一村,對村上的脫貧攻堅工作負總責,把關鍵少數、精銳力量集結到村到戶。
  • 南京:戲劇落地生根,百姓喜聞樂見
    看著《王瞎子算命》哈哈一樂;跟著《梁祝》掬一把眼淚;隨著《人間大愛》回憶團結一心齊抗疫的點點滴滴……這個月,隨著六合區揚劇文化發展促進會的成立,16家當地基層揚劇團把百姓喜愛的戲曲藝術送到家門口,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戲曲節目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享受初冬的綿綿溫暖。
  • 觀中國|亞行首席經濟學家談RCEP:亞太成果,惠及全球
    RCEP不僅將惠及各成員經濟體,還將惠及整個世界,對於整合國際價值鏈、促進國內改革,重振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體系,推動實現疫後復甦將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11月15日,東協10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韓國和紐西蘭結束了歷時八年的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籤署。
  • 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獎項揭曉!(附視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邁入嶄新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築夢時代,我們的文化自信不能沒有戲曲之美。在人類文明交相輝映的新格局下,中華民族的古老藝術一定會重新閃耀璀璨光芒。趙曉剛代表浙江省文聯、浙江省電影家協會,向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表彰盛典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 美麗中國 • 陝西篇丨壯美河山 多彩三秦
    美麗中國 • 陝西篇丨壯美河山 多彩三秦 2020-12-21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