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時間:2018年04月02日 13:30 時間順延
拍賣地點:香港君悅酒店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Lot 3401 清康熙 茄皮紫釉荷葉吸杯
估價:10,000-18,000 HKD
尺寸:
高4.3cm;直徑14.5cm
拍品說明:
本品呈牡丹盛開荼蘼之樣,內外劃出花瓣脈絡,紋絡清晰。花梗內空作柄,一端直通底部花蕊以作吸水之用,構思精巧,饒有生趣。通體施以紫中泛藍的茄皮紫釉,釉質厚腴光潤,幽菁鮮亮,形態自然清新,栩栩如生。整器造型新穎別致,頗具異域風情,予人新穎奇巧的藝術觀感。茄皮紫釉最早出現於明代法華器,至康熙朝發展成熟,燒成獨特的單色釉瓷,後世記以清康熙朝製品為最好,其釉雖然很厚,但沒有開片紋,釉色均勻肥厚,烏亮泛紫,十分美觀。《南窯筆記》:「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茄皮紫釉瓷很少,故十分名貴。玫茵堂原藏有一件與本拍品相近的茄皮紫釉牡丹吸杯,著錄於《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850,後於2017年12月18日售於北京保利拍賣,編號5020。
Lot 3402 清康熙 青花雲龍紋盤
估價:10,000-18,000 HKD
尺寸:
直徑21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盤敞口,淺腹,圈足。盤內外壁均以濃鬱沉靜青花繪雲龍紋圖,盤心飾五爪龍紋,盤內壁繪雙龍追逐圖。紋飾飽滿,龍形矯健,張口怒目,鬚髮、鱗片繪製一絲不苟,極為精細。內外壁點綴壬字火紋,紋飾內以青花線細膩勾勒,精緻細膩。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青花發色純正,釉面光潤勻澤,紋飾繪工流暢,可見明代遺風。
Lot 3403 明萬曆 青花雲龍紋葫蘆掛瓶
估價:20,000-40,000 HKD
尺寸:
高30.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歐洲義大利藏家舊藏大明至嘉靖萬曆二朝,國力漸竭,政績乏善可陳,文藝未見大興,但江西景德鎮瓷藝及供御各作,不乏巧思創新,遠超成化嗣後諸朝。嘉萬二朝,經濟興旺,宦人掌權、百官富貴、商賈顯榮,生活豐足,便搜求佳瓷珍藝等豪侈之品。宮廷貴冑,更泛奢華之風,造就明末工藝之夕照回光,猶如暮霞散綺,曇花一綻。時朝廷命景德鎮大量燒瓷,年產每每數以萬計,採官搭民燒,讓有數十載經驗之民窯搭燒瓷器,以饜需求。景德鎮制瓷日以繼夜,讓人嘖嘖稱奇,時人王世懋遂嘆謂之「四時雷電鎮」。官搭民燒,朝廷被逼放寬對成品之要求,但此卻讓窯廠有更多自由依題發揮。此拍品明萬曆青花雲龍紋壁瓶,上繪雙龍威猛矯健,擺脫慣常刻板,即為一例。壁瓶又名轎瓶,通常懸掛於壁上或輦轎,故名。清代較為多見,明代則數量稀少。半剖葫蘆形壁瓶,背面平整,設凹孔以供懸掛。拍品敞口,長頸,瓶身似葫蘆,諧音「福祿」。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鑑定》中載,壁瓶造型最早出現在明代萬曆時期。然萬曆時期壁瓶以人物紋飾為主,本品以龍紋為飾則極其少見。整器胎體細膩白潤,釉層肥厚光潔,通體青花裝飾江崖海水雲龍紋,青花色澤濃豔,為萬曆時期典型特徵。背面平整,款識書寫頗為別致,為神龕形,以蓮葉為座,荷葉為華蓋。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
Lot 3404 清雍正 青花幾何紋開光花卉折肩小罐
估價:12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7.6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罐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內折,口、足直徑相當。通體以青花裝飾。頸部繪海水紋,肩下為纏枝花草,腹部繪圍布成圈的連續幾何紋,內繪梅花紋,中間繪纏枝蓮花,紋飾繁蕪細麗,排布亂中有序,別具一格。青花發色青翠豔麗,為典型的乾隆朝官窯特徵。壯罐為永樂時期首創,其器型似乎來源於中亞的金銀器,目前所知傳世數量罕少。壯罐本身的用途一直未曾為各大陶瓷論著所提及,據清宮《乾隆記事檔》記載,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十四日,太監胡世傑交青花白地有蓋撞罐一件(隨紫檀木座)傳旨,著唐英照樣燒造逪冠架用,不必落款。」數例可作參考,見《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頁52、53,圖22。另一例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323。
Lot 3405 清道光 鬥彩綠雲龍八吉祥紋罐
估價:50,000-80,000 HKD
尺寸:
高19.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拍品器形規整,直口圓腹,通體以青花勾繪紋飾輪廓,腹填綠彩;自口沿而下分繪八吉祥紋、如意頭紋、雙龍趕珠紋、蓮瓣紋,雙龍騰躍雲間,形象威猛,氣宇軒昂。胎體潔白堅緻,釉面滋潤亮澤,紋飾填彩精準,綠彩嬌嫩明豔。同類參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頁92,圖73;頁93,圖74。
Lot 3406 清道光 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花卉紋盤
估價:48,000-80,000 HKD
尺寸:
直徑23.6cm
拍品說明:
款識:礬紅「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1. 1990年代購藏於美國加州2. 美國藍氏舊藏此類粉地粉彩作品較為少見,製作規整,胎釉潔白細膩。拍品口沿內飾帶狀纏枝花卉,盤心開光繪花卉、稻穀、磬等吉祥圖案。外壁施粉紅地繪纏枝蓮紋,四面分繪燈籠圖案,間飾金彩,氣息富貴華麗,應為清宮節令使用。按《清檔》乾隆八年傳旨燒造御用瓷器的記載,需各按時令,花樣有別,其中上元節用五穀豐登紋飾。拍品內外分繪稻穀和燈籠的圖案,應在元宵節使用。
Lot 3407 清同治 青花胭脂紅彩海水八仙紋碗
估價:20,000-40,000 HKD
尺寸:
直徑12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同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大碗體形碩大,修胎工整,造型古樸。釉面勻淨瑩潤,細膩如玉。口內外飾雙圈青花弦紋,足牆飾釉裡紅回紋一周。碗外壁以胭脂紅料繪製海水紋。上以青花繪製八仙人物,八仙足踩神靈寶物,衣袂飄飄,一派仙風道骨。碗內底心青花雙圈內繪一拄拐壽星,拐杖上掛一葫蘆,一隻梅花鹿口銜靈芝依偎於壽星身旁,期間祥雲繚繞,一派祥瑞之氣。青花發色幽菁,濃淡相間,藍、紅二色醒目亮麗,對比強烈,繪製細膩精緻,人物姿態各異,形象逼真,無不刻畫寫實生動,栩栩如生。
Lot 3408 清雍正 釉裡紅三果紋碗
估價:600,000-700,000 HKD
尺寸:
直徑18.7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本器型制端莊巧致,敞口,弧腹,圈足,胎質堅緻瑩白,外壁繪釉裡紅三果紋「石榴」、「蟠桃」、「柿子」,瑞果飽碩紅潤,呈色鮮豔,白釉瑩潤白晰,紅白相映,恰似雪地中的紅梅一片,甚是可愛,別有意趣。底部中心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雙圈楷書款。釉裡紅三果紋始於明代宣德朝,多制碗器,因釉裡紅燒造難度較大,三果紋亦載承「多子、多福、多壽」之吉祥寓意,故這類作品素為明代官窯之名貴品種。後世亦爭相仿之,此碗即為雍正仿宣窯之佳作。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撰寫的《陶成紀事碑》記載,雍正御窯品種有「一仿宣窯寶燒,有三魚、三果、三芝、五蝠四種」,三果即為拍品之所本。釉裡紅三果紋碗為雍正官窯名貴器物,南京博物院藏有同類藏品。見《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頁226、227,圖86
Lot 3409 明萬曆 青花人物高士圖龍紋方尊
估價:500,000-600,000 HKD
尺寸:
高13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雙方框「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法國巴黎藏家舊藏瓶取商周青銅方尊為範仿製而成。其紋飾自上而下共有七層,以白釉為界,藍白分明。尊內口沿四周繪纏枝花卉紋。頸繪青花雲龍紋戲珠圖,腹部八稜狀,四面主題紋飾為人物高士圖,其餘四個面及上下方間飾纏枝蓮紋。近足處飾一周回紋。底以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萬曆年制」。線條繪製自然,紋飾古拙。青花用料延續嘉靖時期的回青料,並參雜一定量的石子青料,故而青花發色藍中發灰紫色。整體風貌古雅樸拙,雖是化銅為瓷,卻不失古意。萬曆一朝制有瓷製方尊,可參考青花之例,二度售於佳士得倫敦,1980年12月15日,編號124,及,1984年4月10日,編號515。亦有五彩方尊之例,為出光美術館舊藏,錄於《陶磁大系》,卷43,東京,1960年。及徐氏藝術基金藏品,載於《龍泉集芳:創業七十周年記念》,卷1,東京,1976年,圖版928,後售於佳士得香港,2010年5月31日,編號1991。
Lot 3410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大罐
估價:5,000,000-8,000,000 HKD
尺寸:
高34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1.倫敦蘇富比,1975年12月9日,拍品132號2.日本藏家舊藏3.佳士得倫敦,2001 年11 月13 日,拍品147號罐唇口,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圈足內凹。通體以青花、紅、黃、綠等色繪傳統魚藻紋。肩飾覆葉紋;近足處青花繪蕉葉紋;腹部以黃彩加礬紅繪八尾鯉魚,輔以各式水草荷花。圈足內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本罐通身圖案畫法用筆古拙,造型生動靈巧,魚身遊弋於水中,逍遙自在,甚為醒目。設色多以補色相配,視覺效果明快而富有活力。嘉靖皇帝信奉道教,魚亦為道教吉祥意象,因此甚受皇帝珍視。本品器壁之八尾鯉魚先施黃彩,而後覆以礬紅,加之釉下青花,需經三次燒制才可得之,而本罐形制頗大,燒制難度甚高,是嘉靖官窯青花五彩瓷器中的名品。不帶蓋例子包括一件於1967 年出土於北京朝陽區,見《文物》,1972:6,64 頁;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著錄於《中國歷代陶瓷鑑賞4 —明官窯》,臺北,1991 年,212 頁;一件源自東京繭山龍泉堂,約1970 年曾借展於東京國立博物館;1970 至1980 年間於日本神奈川県立近代美術館展出;2012 年5 月30 日於佳士得香港拍賣,拍品4063 號。另見一例,中國嘉德,2017年6月19日,編號3005。帶原蓋的嘉靖魚藻紋罐,一件於1955出土於北京東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館、巴爾的摩華特斯藝術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皆有一例。可考近例為佳士得香港樂從堂舊藏,上拍於2017年11月27日,編號8006。
Lot 3411 清雍正 粉彩仕女紋碗
估價:20,000-40,000 HKD
尺寸:
直徑11cm
拍品說明:
拍品形制規整,胎釉精良。通體施透明釉,口沿一圈描金,碗內素白無紋飾,外壁以粉、黃、藍、綠、黑、褐等諸彩繪「柳蔭春睡」圖,施彩淡雅清麗。布局簡練,一面繪群柳蔭蔭,一面繪蔭下春睡,主題明顯。筆觸纖細,將人物的神情、衣褶的線條及樹幹、樹葉的褶皺紋路都描繪的十分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雍正粉彩以淡雅柔麗著稱,深得世人讚賞和喜愛。其胎質瑩潤潔白居清代之冠,所繪紋飾以花卉最為稱道,講究設色和層次的過渡。雍正粉彩最耐人尋味的是胭脂紅的使用,史家讚譽「胭脂紅也者,華貴中之佚麗者也。」 本品所飾牡丹山石等純以沒骨法繪畫,設色妍麗,尤以侍女上衣所用胭脂紅最為奪目,猶如雨後桃紅,俏麗柔潤。題材以極為罕見,所見多數雍正粉彩碗類作品,多為山水、花卉、壽桃等紋飾居多,人物紋飾所見甚少。本品人物臉部描繪亦有康熙時期遺留之味,粉彩玻璃白堆積較厚,突出陰陽向背,濃淡相同,富有立體效果,堪為同類器物中之佳品。
Lot 3412 清康熙 五彩雙龍捧壽洪福齊天雙耳杯託 (一套)
估價:80,000-120,000 HKD
尺寸:
碟直徑12.5cm;碗寬8cm
拍品說明:
清朝沿襲明代飲酒的習俗,故此種小杯為當時較為重要之酒器。拍品造型靈巧別致,胎體輕薄細膩,小杯葵花形制,器身兩側附雙螭龍耳,外壁以五彩繪雙龍捧壽紋,二香草龍威猛對視,雙目炯炯,間以紅彩繪團壽紋樣,小盤折沿處以礬紅繪蝙蝠一周,盤心雙龍圍繞而行,間飾祥雲,中心凸起杯槽,其內以墨彩繪團壽字樣,小杯相宜置之,巧思可見。整作工藝精妙,五彩明豔絢麗,筆意流暢灑脫,寓意洪福齊天,瑞壽吉祥,成套存世,殊為不易。與拍品相同者殊為少見,目前所知即A.W.Bahr(1877-1957年)原收藏有一套與拍品相同的藏品,載於1922年美國紐約藝廊圖錄。康熙晚期流行祝壽題材的瓷器紋飾,小杯形制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康熙鬥彩雙龍捧「萬壽」紋雙耳花式杯極為相似,載於《明成化瓷器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1980年,圖59,應同為康熙皇帝祝壽所制。
Lot 3413 清康熙 青花饕餮紋小罐
估價:2,200,000-2,800,000 HKD
尺寸:
高13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1. 倫敦古董商 S.Marchant & Son舊藏2. 倫敦邦翰斯,2011年11月10日,編號115此罐小口,短頸,溜肩,圓鼓腹,圈足,造型新穎別致,造型俗稱「一粒珠」,後多借用於紫砂壺的創作中。罐形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外壁以青花繪饕餮紋主題紋飾,借鑑商周青銅器圖案裝飾,古氣悠然。整器造型秀麗雋妍,胎質細膩瑩潤,青花淡雅明豔,紋飾簡潔俊朗,傳世品鳳毛麟角,極具收藏價值。清代康熙官窯以工精質美而取勝,讚譽四海,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贊其「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視一代」。《陶雅》亦中有謂「雍幹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本拍品即為一例康窯佳作,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清康熙青花饕餮紋罐形制相同,可茲比較。參閱:1.《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第一卷—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356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頁45,圖38
Lot 3414 清雍正 鬥彩攜琴訪友圖格盤
估價:100,000-150,000 HKD
尺寸:
直徑22.7cm
拍品說明:
來源1. 1990年代購藏於美國加州2. 美國藍氏舊藏此器造型新穎,圓口,六瓣,其內滿繪高士圖案,兩兩相同,或為倚松聽琴,或為撫琴對談,或為對坐讀書,每格二至三人不等,中央菱花形開光內繪一高士拄杖回望,童子作揖前行,空中立山石下乘祥雲,有如仙境,間中點綴山石與彩雲花草,情致高雅。盤內青花與彩料對比使得色彩妍麗明快,繪畫用筆細膩,人物造型生動飄逸,帶有典型的雍正時期特色。鬥彩始於明成化年間,雍正鬥彩斐然奕世,是鬥彩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其中年希堯與唐英功不可沒,但若無雍正帝親自垂顧便不能至此。雍正帝勤政圖治之餘,又喜好詩畫,富雅致情趣,不僅親自過問瓷器燒造,又講求祥瑞之兆,本盤即為雍正時期的佳作。
Lot 3415 明萬曆 青花錦地開光人物圖圍棋罐
估價:40,000-60,000 HKD
尺寸:
高8.8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富貴佳器」篆書款 對弈與撫琴、書法、繪畫合稱「文人四友」,是古代文人騷客甚至名媛閨秀所流行的藝事,極富風雅。清代早期尤其流行弈棋活動,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均以弈為尚,而儲存棋子的圍棋罐,也成為文人雅士案頭的常設之物。圍棋罐斂口,圈足露胎,配拱形蓋。蓋面及外壁以青花錦地開光繪文人高士圖。形態生動,意境悠遠。青花發色青翠豔麗,構圖繁密有序。棋盤對弈作為古代文人雅士的一項娛樂活動,流傳甚久,而貯存棋子的圍棋罐也就成為了文人喜愛把玩之高檔用品,由於其用途所致,以木質圍棋罐較為常見,瓷質圍棋罐則較為稀少,此件圍棋罐不僅繪畫精緻,連蓋保存,尤為難得。琴棋書畫素為文人雅好,雖僅一器,盡顯文士情懷。
Lot 3416 清乾隆 粉彩軋道折枝花卉紋壁瓶
估價:230,000-320,000 HKD
尺寸:
高17.5cm
拍品說明:
款識:描金「乾隆年制」四字單行篆書款 壁瓶以粉彩軋道青綠彩卷草紋為地,上以粉彩繪各色折枝花卉紋,底飾鞏紅描金花卉紋底座,下承如意形足。座下書描金「乾隆書制」四字篆書款。花卉紋飾繁密茂盛,紛而不亂,予人以華麗美感。整體裝飾設色豐富華美,色階層次清晰,過度自然,富有立體感。種瓶在清檔案中被稱作轎瓶,是掛在轎內的裝飾物,亦可是掛於齋堂牆壁上作插花卉之用。
Lot 3417 清18世紀 郎窯紅觀音尊
估價:12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40.2cm
拍品說明:
來源1. 威廉.A.克拉克(標籤)2. 佳士得紐約,2014年6月18日,編號285本瓶撇口,束頸,豐肩,其下漸斂,至脛部外撇。外壁施郎窯紅釉,釉質堅緻細膩,口部呈綠色,其愈下而紅色愈濃重。口沿釉層垂流,露一周胎白色,俗稱「燈草邊」。內壁釉面有冰裂狀開片。器形若婷婷玉立之觀音菩薩,故名「觀音瓶」。整器造型秀美端莊,釉色鮮麗,技藝精湛,渾然一體,堪稱康熙郎窯佳品。郎窯紅釉器是清康熙朝江西巡撫郎廷極(1663-1715)兼任景德鎮御窯廠督理時仿明宣德紅釉所燒造的名品,恢復並發展了元明以來的高溫銅紅釉工藝,「仿古暗合,與真無二」,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鎮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其燒制極難,流傳甚少,是時即有「若要窮,燒郎紅」之說,亦為後世藏家所重。
Lot 3418 清雍正 粉青釉石榴尊
估價:10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18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美國紐約長島藏家舊藏雍正朝歷時雖短,但景德鎮御窯廠在督陶官年希堯與唐英的督理下,工藝要求嚴格,「參古今之式,匯以新意,備儲巧妙」,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為提高。其時的景德鎮御窯廠,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一切奉命遵從喜愛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燒造,甚至瓷器的器型、圖案、品種也須御批審定和御出新樣。當時燒制的瓷器數量很可觀,並以工藝精細而著稱,其突出的特點是瓷質瑩潔,釉色齊備。石榴寓意多子多孫,於明代已是相當盛行之紋飾,而將其用作為瓷器造型,則是雍正一朝的創新之舉。石榴尊器形可見許多不同釉色之作例。參考一件仿汝釉石榴尊,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載於《故宮清瓷圖錄》,卷1,東京,1980年,圖版126。還有兩件茶葉末釉尊,其一存於南京博物院,刊錄於《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頁206,另一件則藏于吉美博物館,載於《東洋陶磁大観》,卷7,東京,1981年,彩圖版47。香港蘇富比1978年11月28日拍賣一件紅釉石榴,編號164,再度售於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3057。
Lot 3419 清乾隆 茶葉末釉綬帶葫蘆扁瓶
估價:60,000-80,000 HKD
尺寸:
高29.5cm
拍品說明:
來源美國夏威夷藏家舊藏綬帶耳葫蘆瓶,寓意「福祿壽」,故又稱「福壽瓶」。瓶身作葫蘆形,束腰處飾凸起的綬帶一周,器形俊俏秀麗。通體施茶葉末釉,圈足施鐵褐色護胎,胎釉交接處有明顯的鋸齒痕,具有乾隆時期茶葉末釉的典型特徵。茶葉末釉為唐英在雍正朝任督陶官時創燒,又稱為廠官釉。乾隆時期燒制的品種特點顯著,頗為名貴。葫蘆造型、葫蘆紋飾在清代宮廷中隨處可見,是皇家至愛的紋飾。在宮廷中的養心殿可見葫蘆形的「大吉」掛瓶、葫蘆綬帶壁瓶、葫蘆綬帶瓶等,除此,宮內上下小件的瓷質齋戒牌、鼻煙壺上也有飾「葫蘆萬代」紋。
Lot 3420 清康熙 天藍釉柳條罐
估價:800,000-1,200,000 HKD
尺寸:
高17.6cm;寬24.5cm
拍品說明:
來源紐約古董商J.J. Lally舊藏此器縮頸直唇口,鼓肩,腹下部急收至底,底部露胎。器身塑整一百根直柳條紋,故而得名百條缸。器內外施天藍釉,釉色恬淡清雅,素樸而高貴。此類條稜於晚清被稱「百折」,天藍釉則以為仿汝。據清宮檔案載,光緒十一年(1885年)陳設檔內〈十二月芳園居等處陳設鋪墊等項清檔〉有載「磁器鋪內設……乳釉磁百折小魚缸一口」,可知當時有承德避暑山莊芳園居內有貯與此同類之器。天藍釉是含氧化鈷的高溫色釉,為康熙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創新釉色。其釉色淡雅悅目,似天青之藍,故名「天藍釉」。可與同一時期創燒的豇豆紅釉媲美。天藍釉更多用於文房瓷器,器物種類則多見於精巧小件,而文房案缸之類甚為罕見,且完整傳世極少,至雍正、乾隆時期才多用於瓶罐等大件器型。在拍場上,胡慧春舊藏一例,售於紐約蘇富比1985年6月4日,後於2011年在北京拍賣行以552萬人民幣成交;再比較一類似例,為J.J.Lally & Co舊藏,售於香港蘇富比,2017年4月5日,編號1111,成交價為586萬港幣;北京翰海2006年春拍中的一件與此相同的康熙天藍釉柳條罐以341萬人民幣成交。再比較一類似例,分別售於紐約蘇富比1979年7月10日,編號203,及香港1980年5月20日,編號98。此外,紐約蘇富比亦曾售兩件相似例子,其一為 William L.Parker 典藏,售於1978年5月11日,編號212;其二售於1984年12月4日,編號345。及一仇焱之舊藏,售於香港蘇富比,1980年12月25日,編號73;後售於保利廈門,2017年6月25日,編號912。
Lot 3421 清雍正 霽紅釉水呈
估價:800,000-1,200,000 HKD
尺寸:
高3.3cm;寬6.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水呈斂口,矮圓腹,圈足。外壁施霽紅釉,口沿流釉露白邊。器內、底足均施白釉,底以青花書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兩件清康熙郎窯紅釉水呈,其形制大小與此器近似,分別呈紅釉及綠釉,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顏色釉》,1999年,香港,圖版16、17號。另見一例,售於香港邦瀚斯,2015年12月3日,編號4。
Lot 3422 清雍正 窯變釉折沿菱口三足洗
估價:280,000-350,000 HKD
尺寸:
高6.8cm;直徑24cm
拍品說明:
款識:暗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品式樣古雅,原型應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宋代鈞窯器。其形為六瓣菱花式,折沿唇口,下承三雲頭足,外壁釉質呈玫瑰紫色及天藍色,鮮亮奪目,洗內為月白色,厚潤靜穆,口沿則為諸色交融,虛幻變化,一器之內,同釉而異彩,此種變化全由窯火而成,故窯變一色雖曰人工,實賴天成。底釉斑駁,深淺不一,為後世最難摹仿之處,中央釉下暗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章法規整。類似作品見於北京故宮收藏。類似藏品,見於《清世宗文物大展》,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頁228,圖54。另一例錄於《中國陶瓷全集—清(上)》,汪慶正主編,2000年,頁211,圖232。清代窯變釉為雍正時期仿製鈞窯的色釉品類之一,雍正十三年,唐英在其所寫《陶成紀事》碑文中,記述了仿清宮所發宋鈞窯器而燒得窯變釉之事:「鈞釉,仿內發舊器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粉青、騾肝馬肺五種,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仿鈞釉創燒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唐英榷陶御窯廠後恢復的仿古色釉,為求此釉復燒成功,是年三月唐英不惜派廠署幕友吳堯圃親赴禹縣探求古配方,謂之「此行陶冶賴成功,鐘鼎尊罍關國寶。」(見《陶人心語》卷一《春暮送吳堯圃之鈞州》),因此窯變釉出現時間應在雍正七年下半年。
Lot 3423 清乾隆 霽紅釉杯 (一對)
估價:120,000-160,000 HKD
尺寸:
直徑8.2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美人持有相同器型之紅釉小杯。清項元汴《歷代名瓷圖譜》記道:「……祭紅,其色豔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據《唐英督陶文檔》中記載各式釉料所耗費的價格,「一祭紅琢器每尺釉料銀壹分伍釐」,相比哥窯的壹分二釐、宣窯的七釐、東青釉的三釐九毫等要貴很多,造價成本不菲。乾隆皇帝甚喜祭紅之色,曾作詩詠「雨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泥澄鐵碹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指的正是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碗。故清代乾隆年間紅釉器,多數為仿宣德寶石紅為之,上至琢器,下至杯、碗,皆流露著乾隆皇帝溯古之好。此對小杯式樣優雅,形體端莊大方,凝重中可見靈巧之姿。外壁施紅釉,釉色深沈,口沿處及圈足外壁有微微流釉現,內壁及底施白釉,釉質肥腴堅緻,光潤均淨。細觀其無釉露胎之器足,可見胎質細白、堅緻,幾無雜質,極具觀賞及收藏價值,是一對不可多得的乾隆官窯典範之作。
Lot 3424 清乾隆 仿官窯琮式瓶
估價:200,000-300,000 HKD
尺寸:
高28.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瓶呈琮式,小口短頸,方腹圈足,通體施仿官釉,質地厚腴明潤,凝澤失透,寶光內蘊。底心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變化而成。琮式瓶的燒制,到元代也沿襲下來。官窯大量燒造琮式瓶,有青花、青釉、白釉、爐均釉、仿鈞釉、仿官釉、仿哥窯釉等品種。在乾隆皇帝與其宣導的仿古美學影響下,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在遍臨宋代名窯瓷器之後,嘗試將古韻今意融於一體,僅借鑑宋瓷某一特點而加以變化,創燒了一些新品種,本拍品即為其中一例。
Lot 3425 清雍正 鬥彩福壽花卉紋碗
估價:600,000-700,000 HKD
尺寸:
高5.7cm;直徑10.5cm
拍品說明:
出版《黃鼎軒珍藏展》,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頁65 款識: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臺灣黃鼎軒收藏展覽臺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2月13日至3月21日,黃鼎軒珍藏展清代早期由於受到宮廷西洋傳教士的影響,園林建築、官窯瓷器開始流行歐洲裝飾風格,拍品即為西洋紋飾與中國瓷器燒造技藝相結合的產物,存世較少。此碗撇口,深腹,圈足。釉面潤澤如玉,釉色甜美白晰。外壁以紅、黃、藍、綠四色繪纏枝花卉,點綴紅彩蝙蝠,精細柔美。底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造形端莊雅秀,胎體輕薄通透。此為傳統藝術題材,是具有益壽涵義的吉祥圖案,在清朝各代都多有燒造,而以乾隆作品為佳。
Lot 3426 清乾隆 粉彩御題詩文雞缸杯
估價:400,000-600,000 HKD
尺寸:
高7cm;直徑8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杯直壁,深腹,臥足,造型簡約端莊,外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篆書款。外壁一側彩繪洞石玲瓏、牡丹盛放的庭院內,童子與公雞嬉戲之場景,另一側墨書乾隆御題詩文《成窯雞缸歌》,其後落「乾隆丙申(1776年)御題」,共計132字,詩尾紅彩書「≡(幹)」、「隆」二章印。詩文: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辰星看。殷周鼎彝世頗多,堅脆之質於焉辨。堅樸脆巧久蹔分,立德踐行義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採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成窯雞缸歌》見於《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卷三十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7冊,頁847),借詠成窯雞缸杯,論及鬥雞之戲,諷古喻今,以帝王身份自警,昭示其玩物而不喪志、不耽於安樂的立場。雞缸杯為明成化時期創燒的珍品,以其製作精良、存世稀少而備受後世追捧,各朝亦多有仿燒。而乾隆時期所制僅借其名,器型、畫意均脫離成化之本,別具一格,亦表達了乾隆皇帝好古仿古的同時,心存的超古傲古之深意。
Lot 3427 清乾隆 仿定白釉浮雕荷花紋玉壺春瓶
估價:400,000-600,000 HKD
尺寸:
高36cm
拍品說明: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拍品胎釉特徵與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仿定窯夔紋雙耳活環四足爐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白釉印花團龍葫蘆瓶相類(參見《清盛世瓷選粹》,頁361,圖98;《清康雍幹名瓷》,頁112,圖82),為清乾隆時期胎釉仿宋代定窯瓷器新品種。拍品胎體輕盈細白,透明釉清亮勻淨,釉面開片,滿飾凸雕荷花紋飾。紋飾繁複精細,凸於器表,把玩摩挲,令人愛不釋手。乾隆一朝,由於皇帝好古成癖,仿古之風極盛,這一時期的工藝品可見大量仿古之作。拍品的胎釉借鑑於宋代定窯白瓷,搭配曲線玲瓏的新穎造型,形成一種既有古意又富含時代氣息的藝術風格。拍品胎釉細潤,器形別致,紋飾清晰,氣韻高雅,陳設效果極佳。
Lot 3428 清乾隆 綠地粉彩折枝花蝶紋葫蘆瓶
估價:1,000,000-1,500,000 HKD
尺寸:
高38.5cm
拍品說明:
款識:礬紅「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1. 前挪威駐香港領事舊藏2. 德國納高,2015年12月7日,編號281葫蘆瓶小口,短頸,整體呈葫蘆形,造型勻稱。通體施嫩綠色釉為地,瓶內及底施白釉。外壁以粉彩飾花蝶圖案,蝴蝶姿態各異,翩翩起舞,花朵奼紫嫣紅,品類繁多,爛漫綻放,呈現一派華麗奪目景象,極具雍容豔美之裝飾色彩。圈足,底以礬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時代作品數量多,亦常見有花蝶圖案紋飾創作。然而,綜合以此題材展現於葫蘆瓶上之例,市場、博物館藏不為多見。目前僅見一例北京瀚海,2011年5月21日,編號3066。葫蘆瓶造型源自南宋後期的龍泉窯,葫蘆與福祿諧音,寓意極好。此外,又因葫蘆多籽,故承載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孫的美好願望。因此,葫蘆瓶以其優美的造型,美好的寓意,深受時人所喜愛,從而成為了這種象徵子孫繁盛、福祿萬代的祈禱的載體。此拍品造型端莊典雅,精巧秀麗,線條流暢,輪廓清晰,圖案布局細密,排列整齊。
Lot 3429 明崇禎 青花人物高士圖爐
估價:25,000-50,000 HKD
尺寸:
高15.3cm
拍品說明:
崇禎時期青花瓷器的工藝水平非常高超,被宋應星讚譽為「上品細料器」。這一時期瓷器的諸多紋飾蘊涵濃厚的文人氣息,題材之特別,內容之豐富,均開一代未有之奇,此件明崇禎青花人物高士圖爐即為典型。爐造型成穩大氣,口沿外撇,器壁線條柔和,圈足較高。器身繪人物高士圖,人物描繪細緻,生動傳神,青花發色明快。明末戰亂四起,大明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時局動亂,此爐選用的題材也真實反映當時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頗可玩味。
Lot 3430 明天啟 青花竹林雀鳥圖藥杵
估價:12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16.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天啟年造萬龍泉置」八字雙行楷書款 明代天啟、崇禎二朝為景德鎮御窯廠較為特殊的時期,國力衰竭,朝廷顧不及官窯瓷器的生產,所燒官窯瓷器帶有年號款的甚少,缺乏足夠的斷代標準,因此帶有此期間確切紀年款的瓷器,一向被認為是研究明代陶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目前國內外館藏著錄者僅寥寥數件。拍品造型少見,推測應為筆管之用。通體施透明釉,釉色白中閃青。外壁繪洞石竹鳥紋,近底處青花雙方框內書「天啟年造萬龍泉置」。本拍品即為一件帶有確切天啟年款的青花瓷器,是一件研究天啟時期瓷器的重要史料。
Lot 3431 明崇禎 青花人物故事圖筒瓶
估價:400,000-600,000 HKD
尺寸:
高38.8cm
拍品說明:
來源荷蘭藏家舊藏筒瓶是崇禎時期的典型器形,此件青花人物故事圖筒瓶,呈直筒形,造型挺拔俊秀,唇口束頸、直腹下斂、底足平實,口沿及脛部暗刻紋飾,這些均為崇禎時期的標準形制。晚明時期時局動蕩,此種造型也寓有「天下一統」的良好祝願。此拍品通體施白釉,頸部飾長短相間的蕉葉紋一周,自口沿倒垂而下,頸部及足脛處均暗刻兩組雙弦紋為飾,瓶腹通景繪人物故事圖,庭院洞石間樹林蕉葉,祥雲繚繞,布局層次清晰,舒密得當,人物繪畫生動傳神,高超嫻熟的繪畫技巧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衣褶折迭錯落之處尤見功力。觀整器用筆流暢,場景生動細膩,繪工精湛嫻熟,以寥寥數筆描繪出細微的人物神態,峻偉的自然景觀,畫面意境幽深,青花發色純正豔麗,分水技法細膩,筆觸纖巧精緻,狀物有神,胎骨厚重堅緻,釉汁滋潤明亮,極具明代崇禎時期風格,是一件難得的陳設佳品。
Lot 3432 清雍正 粉彩仕女嬰戲圖瓶
估價:10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43.7cm
拍品說明:
來源美國紐約私人收藏本瓶侈口,束頸,折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圈足。本瓶造型似棒槌,又名「棒槌瓶」 ,這種造型始於康熙時,曾風靡一時。雍正棒槌瓶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秀麗,故又稱「軟棒槌瓶」 。本瓶整體構圖精妙,疏密有致,色彩多樣而不濃豔,筆觸細膩,人物傳神。外壁白地粉彩繪一仕女二童子,仕女倚羅漢床而坐,二童子立於床後,周圍擺放盆景鮮花等物,畫面一角立一方幾,上置瓶花、書卷、珊瑚、扇子等物,畫面上方更以蝙蝠點綴。本瓶構圖充分留白,在主要人物之餘,襯以各種文房陳設,為畫面平添一分高雅的書卷氣息,更具藝術性,令人賞心悅目。
Lot 3433 清中期 青花夔鳳紋葵口碗
估價:無底價
尺寸:
高10.2cm;直徑21cm
拍品說明:
夔鳳是一種變形鳳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屬高規格的禮器紋飾。拍品造型秀巧,胎釉精良,外壁以青花繪夔鳳紋,碗心同繪團鳳一隻,紋飾精緻利落,畫面鮮明秀麗,繪工柔和自然,青花發色豔麗,襯以溫潤白釉為地,堪稱美品
Lot 3434 清道光 五彩龍鳳紋碗 (一對)
估價:180,000-220,000 HKD
尺寸:
高6.5cm;直徑14.8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五彩龍鳳紋碗創燒於康熙朝,其燒造一直延續至清末。在《道光二十九年大運瓷器名數表》列舉的近五十種圓器中,其造價高於其他三十多種的價格,屬於當時較貴重的品種。拍品外壁繪兩組五彩龍鳳穿花圖案,口沿飾一周八吉祥間如意頭紋;碗心繪紅彩立龍戲珠紋,隙地襯以火焰。紋飾構圖疏密有致,色彩鮮豔明麗,為道光官窯精品。
Lot 3435 清道光 鬥彩纏枝花紋圓瓷硯
估價:20,000-30,000 HKD
尺寸:
高3cm;直徑14.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瓷硯呈圓形,口沿凸起一周,硯堂中心略內凹,貼兩片浮雕葉紋,葉緣高數毫米,足以承水於內,供書寫時添用。內圈成池,可供蓄墨使用,設計精巧實用。口沿及硯壁飾白釉為地,上以鬥彩繪纏枝蓮花及團花紋。瓷硯圈足,足素胎無釉,底施白釉,中心以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硯造型規整渾樸,敦厚端莊,白釉肥潤,露胎處顯露質感細膩,青花呈色沉穩,以纏枝蓮花紋為裝飾圖案,畫工粗放,層次分明,彰顯出清代文房用具的文雅之氣。
Lot 3436 清宣統 天藍釉把杯及盞託 (四套)
估價:20,000-30,000 HKD
尺寸:
直徑12.7cm;杯子直徑7.5cm
拍品說明:
款識:青花「江西瓷業公司」六字三行楷書款 展覽中華文物陶瓷珍藏展,2010年4月,編號378此四組杯及盞託成套,杯圓口,矮圈足,帶把。外壁通體施天藍釉,內壁施白釉。碗壁均勻透光,潔白細膩,白釉瑩白如脂,玲瓏秀美,嬌滴可人。盞託與杯施同種工藝,底部青花雙圈內書「江西瓷業公司」款。清宣統二年(1910年)江西瓷業就已經成立,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扛起了「中國陶瓷史中僅有的一朵復興之花」的稱號,它是取代了御窯廠的新式窯業,為古老的陶瓷界吹進了一股新鮮的空氣,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留下了許多可圈可點的創新之處,它代表著清末時期陶瓷業的先進生產力,被譽為「宣統官窯」。江西瓷業公司在陶瓷上充分地體現出古今相交、中西相融、天人合一、雅俗共賞的特徵,在那個時代,江西瓷業公司就是人們心中的御窯廠,就是官窯。
Lot 3437 清中期 粉彩春宮瓷板 (一對)
估價:20,000-40,000 HKD
尺寸:
寬23.5cm;長37.5cm
拍品說明:
兩幅的人物各有不同姿態與表情,不但庭院的一花一草繪得茂盛飄逸,連情人們的一舉一動也描繪得格外立體生動,精細無比,畫師把當時的現實情景用一筆一畫發揮得淋漓盡致,實在令人目不暇給。
Lot 3438 明 琺華彩觀音坐像
估價:20,000-30,000 HKD
尺寸:
高55cm
拍品說明:
來源英國藏家舊藏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對觀音的信仰自佛教三世紀傳入中國以後,很快便在各地興盛。琺華器的燒制技術源於琉璃,唯助熔劑以牙硝而不同於琉璃。據《飲流齋說瓷》載:「法(琺)華之品萌芽於元,盛行於明,大抵皆北方之窯,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山西地區流行燒造以佛道二教神像為題材的琺華塑像。參閱各大公私收藏機構,得以保存的琺華彩造像不為多見,今遇此藏品,實為難得。
Lot 3439 明 哥窯三足爐
估價:300,000-380,000 HKD
尺寸:
直徑17cm
拍品說明:
此爐造型壯重,渾厚大氣。筒式器形,下承三足。口唇處凹陷,器內外壁通身施米黃釉,細紋開片。紋內呈黑褐兩色,仿哥窯「金絲鐵線」之意。器物雖為素麵,卻達到了一種特殊的裝飾效果。氣韻古樸高雅,器底一周露胎,底心施釉,胎土細密。類似參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香港,1999年,頁54,圖版48,宋哥窯筒式三足爐。在《清高宗御製詩集》中其曾對歷代陶瓷贊詠詩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贊詠哥窯為二十首。詩文之中流露出其對哥窯獨特之珍愛。如《詠哥窯周素尊》「古質天然樸不華」(《御製詩四集》卷之五十),《詠哥窯葵花碗》「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御製詩四集》卷之四十二)。
Lot 3440 宋 官釉小水滴
估價:80,000-120,000 HKD
尺寸:
寬6.5cm
拍品說明:
此水滴胎質縝密,色澤古樸,流口向上,造型精巧自然,渾然天成,做工細緻入微,令人驚嘆。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既名「官」,其燒造必然專供宮廷以用。官窯瓷器素雅大氣,雍容典雅,成就斐然。官窯瓷器不尚紋飾,一般僅飾平行弦紋,平添雅致,乾淨利落。明代高濂曾在《遵生八箋》中評論官窯瓷器道:「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本品應對其言,論器型、釉色,皆屬上品。
Lot 3441 北宋 越窯剔花牡丹鸚鵡紋蓋盒
估價:300,000-350,000 HKD
尺寸:
直徑10.5cm
拍品說明:
陸龜蒙有詩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該詩句成為稱頌越窯青瓷的千古絕唱。茶聖陸羽首推越窯,「越州上,鼎州次」,更是將越窯的地位推向極致。此盒撇足,蓋面微鼓,並刻盛綻牡丹鸚鵡紋,瓣內填飾篦紋,外沿一周劃飾雲紋,整器除盒沿及底部長條形支釘墊燒處露胎外,其餘均施艾青色釉。鸚鵡牡丹圖樣為晚唐至北宋陶瓷常見之紋樣,1970年10月於陜西出土的何家村唐代窖藏中的鎏金鸚鵡牡丹紋提梁銀罐,即為一例。參見國立故宮博物院,《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臺北,2002年,頁50。
Lot 3442 宋 龍泉官窯瓜稜瓶
估價:3,000,000-3,200,000 HKD
尺寸:
高23.9cm
拍品說明: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瓶寬腹,細頸,敞口,撇足,模製為八稜,通體施淡青釉,釉上滿布大開片。灰胎,胎上施深色護胎釉。本瓶屬龍泉窯中一種有官窯形式風格的作品。有幾件與本瓶相關的作品可資比較,一件是四川金魚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黑胎龍泉窯花口瓶,著錄於《龍泉窯瓷器研究》,北京,2013年,彩色圖版8;另一件是杭州出土的官窯花口璧瓶,著錄於《南宋杭州修內司官窯研究》,杭州,2006年,148頁,112號。金魚村瓶是菱形切面,而本瓶的切面則較近於長方形,造型更為秀美忻長。這個器型可能受到早期龍泉窯的影響,可參考一件北宋的龍泉窯方瓶,著錄於朱伯謙著《龍泉窯青瓷》,臺北,1998年,110頁,71號。龍泉官窯器通常是黑胎,而本瓶是灰胎上加了深色的護胎汁,以達到同樣的視覺效果。這種作法的龍泉官窯器可參見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龍泉窯琮式瓶,同樣是加了深色的護胎釉。
Lot 3443 清康熙 銅鎏金燃燈佛
估價:850,000-1,000,000 HKD
尺寸:
高20cm
拍品說明:
燃燈佛音譯提洹竭,提和竭羅,瑞應經譯曰錠光,大智度論譯曰燃燈。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或稱為錠光佛。此尊銅鎏金燃燈佛面相飽滿,螺發高髻,上有頂髻。面貌端正莊嚴,雙眉間點白毫嵌珊瑚,鼻梁直挺,雙耳下垂,耳垂內彎,溫和端祥。左肩披佛衣,袈裟上鏨刻有細緻精美的花紋,借鑑了織繡上的裝飾圖案,以細膩精微的技法在銅像表面生動地表現出來,衣紋起伏凸顯,轉折流暢自然,富有立體感。袒露右胸及右臂。其雙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即說法印。雙腿結跏趺坐,下裙亦雕刻精美,層迭有致,鋪於蓮臺之上。下承仰覆蓮座,蓮瓣碩大飽滿,宮廷氣息濃鬱,造型寬闊,每一瓣均有兩層,上層蓮瓣尖端則有卷草紋樣裝飾,蓮座上緣飾聯珠紋。較為特別的是,本件造像蓮座下方更裝飾一圈精緻的花紋,十分罕見。整件作品製作工藝極為精細,鎏金厚重華美,俊秀的造型融含漢藏風格,體格寬厚飽滿,肢體生動有力,精美的陰刻紋飾及獨特的蓮瓣均是康熙時期宮廷造像的典型特點,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此特色在康熙造像中應用頻繁,帶有康熙紀年的參考可見施洛德,《印藏造像》,香港,1981年,頁541,圖152E。同類風格拍品可見香港蘇富比清康熙銅鎏金佛坐像,2010年10月8日,編號2795。
Lot 3444 清乾隆 銅鎏金無量壽佛
估價:6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11.6cm
拍品說明:
來源倫敦古董商A. J. Speelman舊藏此尊無量壽佛像頭戴五葉寶冠,束髮高髻,耳垂寶璫,耳際寶繒向上飛揚。眼瞼微垂,高鼻薄唇,面相清秀,五官俊朗,神態慈悲安詳。上身斜披聖帶,胸前佩飾項圈掛件,全身有臂釧、手釧、足釧、腰飾等飾品。下身著貼身綢裙,鏨刻有精美的花紋,全跏趺於蓮花座上,雙手置於臍前結禪定印。整像銅質厚實,金光閃亮,雍容華貴,頭身比例精準,造型優美,氣質典雅。
Lot 3445 清乾隆 銅鎏金無量壽佛
估價:6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18cm
拍品說明:
來源倫敦古董商A. J. Speelman舊藏本尊無量壽帶濃厚的內蒙古多倫地區風格。其髮髻高聳,寶珠頂嚴。面相端正,雙眉高挑,雙目俯視,表情沉靜。橫寬的上身袒露,帛帶搭在肩上,繞過雙臂極,富裝飾意味,雙手置於腹前結禪定印,結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束腰仰覆式蓮花座,上緣飾一圈連珠紋,蓮花瓣扁平寬大,兩層蓮瓣之間間距較大,座下承多層臺階。造像比例勻稱,鎏金精湛。
Lot 3446 17世紀 喀爾喀蒙古銅鎏金藥師佛
估價:2,000,000-2,800,000 HKD
尺寸:
高20cm
拍品說明: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最早自南朝宗孝武帝始傳入中國,後經玄奘重譯《藥師經》後,藥師信仰日漸隆興。藥師佛往往與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並列,以手持藥缽的形像示現,表示其為大醫王,以無盡甘露法藥解救人天,脫離悲憂苦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載,東方有世界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此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修道成佛。尊像結跏趺坐,螺發高髻,寶珠頂嚴,眉間白毫,垂瞼下視,嘴角微揚,雙耳側立,面容莊嚴慈悲。頸施三道紋,身著右肩半披式田相格袈裟,魚尾型衣角從左肩垂落,袈裟以單雙線交織出田相格的紋理,緄邊以圓珠與雙線鏨刻細緻的花紋,顯出如絲綢般細膩的質地。藥師佛右手下垂,手心向外,結予願印,可使眾生所求之願得以實現,左手結禪定印,上託藥缽,雙腳掌心雕法輪,下乘圓型仰蓮座,雙層蓮瓣錯落排列,花瓣尖微微翹起,弧度柔美,仿若一觸可被折落,令人心動,蓮座上緣飾一圈連珠紋,珠粒顆顆分明,有如晶瑩的水滴。原封底,其上鏨刻十字金剛杵並施以鎏金。本件造像是典型的蒙古喀爾喀地區早期造像,造像面部端正,有如少年般榮光煥發,飽滿壯碩的軀體與四肢,正繼承了尼泊爾早期造像的特點,整體線條流暢,富有韻律感。四肢比例協調,袈裟華麗貼體。整個袈裟的的衣褶處理繁複精美,其雕琢之精細也透露著造像者對藥師佛無比崇敬的心態。蓮花座為寬博的仰蓮樣式,蓮花瓣的層次刻畫極為細膩且精美華麗,與上師像軀體的精心刻畫形成統一。在精緻絕倫的工藝鑄制與晶瑩光潔的鎏金裝飾下,整尊造像有一種華貴、雍容、瑞氣祥和的氣像,是贊那巴扎爾風格造像中的精湛作品。本尊造像與編號3447十七世紀銅鎏金釋迦牟尼為同一組三世佛造像,應當同時供奉於佛堂。釋迦牟尼居中,藥師佛居右,獨缺居左的彌勒佛。同一組造像中的兩件作品同時出現,十分不易。
Lot 3447 17世紀 喀爾喀蒙古銅鎏金釋迦牟尼
估價:2,000,000-2,800,000 HKD
尺寸:
高20cm
拍品說明:
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圓型仰蓮座上,紺青螺發,高肉髻,上有頂髻,眉間有白毫。釋尊面容英俊清朗,雙耳微微外撇,眉宇間露出英氣。釋尊身著袒右袈裟,衣角搭左肩,如魚尾般飄逸柔美。袈裟衣邊有寬邊,覆蓋在釋尊的左手臂、以及雙腿上,其上以細緻的圓珠與雙線條鏨刻出精緻的圖案,同時,袈裟上更以單雙陰線刻出紋理,線條流暢簡潔,體現出袈裟如絲綢般的高雅質地。釋尊右手結觸地印,左手於腹前託缽,通體鎏金飽滿細膩,下承仰蓮座,雙層蓮瓣錯落排列,花瓣尖微微翹起,弧度柔美,仿若一觸可被折落,令人心動。封底完好,其上鏨刻十字金剛杵並施以鎏金。喀爾喀蒙古造像指清代蒙古喀爾喀地區製作的藏傳佛教造像。喀爾喀蒙古造像標準樣式是由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又稱札那巴扎爾(1635-1723)確立的。贊那巴扎爾在藝術方面極有藝術天賦,他結合西藏與蒙古傳統造像,又力求復興尼泊爾早期佛教造像,因而創作出獨具特色的金銅佛像和唐卡繪畫。以贊那巴扎爾所創作的作品以及受其影響的風格主要流行於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早期的喀爾喀蒙古地區,它的造型整體極秀美端莊,比例舒展準確,細部精緻耐看,花飾精巧,整體動態上也追求工整對稱,但端正中不失精巧和柔媚感,是清代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分支。本尊造像與編號3446十七世紀銅鎏金釋迦牟尼為同一組造像,應當同時供奉於佛堂。釋迦牟尼居中,藥師佛居右,獨缺居左的彌勒佛。同一組造像中的兩件作品同時出現,十分不易。
Lot 3448 明永樂 銅鎏金無量壽佛
估價:1,200,000-1,500,000 HKD
尺寸:
高17.5cm
拍品說明:
款識:「大明永樂年施」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無量壽佛承載人們對於福壽綿長的美好祝願,不僅在佛教中信眾廣泛,在宮廷內亦為皇室所尊崇。本件銅無量壽佛面容慈祥莊嚴,寬面方額,其雙目微微上揚,修眉高鼻,嘴唇微啟。其頭戴五葉寶冠,束髮高髻,發束向雙肩垂落,寶繒於耳後彎起,雙耳飾圓鐺;其周身覆華麗瓔珞,上身飾臂釧、手鐲,肩披帛帶,於雙肩纏繞而墜下,下裙飾華麗衣緣。尊神雙手交握於腹前,結禪定印,雙腿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蓮座上下飾雙聯珠紋,蓮瓣細長飽滿,瓣尖微微上翹。本尊造像工藝精細,銅質細密,為典型的永樂宮廷造像。明代宮廷造像融合漢藏兩種風格,風格純熟,造型完美,材質優良,雕工精細,雍容華貴,流光溢彩,具有宗教、歷史、藝術和科學多方面的價值。它見證了明代漢藏民族之間深度的文化藝術交流,同時也體現了明代藏式佛像和宮廷藝術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高度發展水平,甚具收藏價值。此像表面呈深棕色,然從面部、蓮座等局部所顯示的部份鎏金可知其表面完好未受任何損傷,所呈色澤或為過去所塗之摻有硃砂的清漆氧化所致。這種方式原意在保護尊像表面之鎏金,在過去十分流行於中原漢地,被稱為「罩漆」,加之灰塵與香火之薰染,使得表面成為今天所見之面貌,這種顏色因由歷史原因形成,難以被模仿與偽造,可謂歷史的重要見證。透過深色的皮殼,依稀可見其鑄造極其嚴謹工整,法度莊嚴而不失生動,披帛刻畫寫實,衣褶細節一絲不拘,整體造型勻稱,展現明代宮廷造像的優雅與氣度。
Lot 3449 15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
估價:5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16.9cm
拍品說明:
釋迦牟尼螺發高聳,上有頂嚴,面相莊嚴寂靜,寬額長眉,眉心有白毫,眼臉微垂,似俯視芸芸眾生,嘴角略微上揚,上身直立挺拔,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袈裟光潔簡練,邊緣處刻精美花紋。左手於腹前施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座前置一金剛杵。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仰覆蓮瓣排列規整,細密飽滿。整像通身鎏金,造型簡潔明快,為典型十五世紀造像。
Lot 3450 15世紀 銅鎏金綠度母
估價:120,000-300,000 HKD
尺寸:
高17.4cm
拍品說明:
菩薩面龐方正,彎眉與鼻脛相連,白毫凸顯,垂眸含笑,表情沉靜深遠。髮髻高挽,頂綴髻寶,五葉寶冠精美繁複,耳後繒帶上揚,圓形團花大耳鐺垂落肩頭。上身袒露,下著長裙,裙上刻精美花紋,腰系寶帶,裙褶如波紋在全跏趺坐的兩腿前散開,流暢自然,天衣從兩肩側飄然而下,順臂而走,落至雙腿。菩薩右手施轉法輪印,左手拈蓮莖,順臂而上,蓮花齊肩綻放,跏趺端坐,蓮座為束腰仰覆式,上下沿飾細密精細的連珠紋,蓮瓣飽滿規整。整像鎏金光燦,寶冠、瓔珞釧環及綢裙等細節刻劃入微,顯得雍容華貴,堪稱明代西藏金銅造像中的精品。
Lot 3451 清乾隆 銅鎏金吉祥天母
估價:200,000-300,000 HKD
尺寸:
高12.8cm
拍品說明:
來源法國私人藏家舊藏吉祥天母是藏密中重要女性護法神。她本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是天神和仇敵阿修羅攪動乳海時所誕生的。後來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把她塑造成女神,指她是毗溼奴的妃子,財神毗沙門之妹,主司命運和財富。後來成了佛教的重要護法神。此尊為吉祥天母憤怒相,側坐於奔馳的黃騾上,動勢十足,兩腿張開赤腳。胸前掛有人頭蔓與念珠,三目圓睜,呈忿怒相,齜牙咧嘴,口中銜有一具人屍。發如火焰,戴五骷髏冠。右手伸展,持對付惡鬼阿修羅的骷髏棒,左手當胸託骷髏碗;臍上有太陽,象徵智慧。她座下是張人皮,倒掛在騾子左側,象徵異教徒已被她降服。坐騎騾子也塑造得生動傳神,其頸飾骷髏項圈,臀部有眼睛。在鞍前端下方有紅白骰子,紅的主殺,白的主教化。鞍後有一荷包袋,裡酬盛著疫病毒菌,也就是說她是主生死、病瘟、善惡的神。頭部及四蹄刻劃尤其細膩寫實,呈奔走狀,四蹄踏於血海之上,此血海峰巒底座是吉祥天母的造型特徵之一,象徵著她飛行於天上、地上、地下三界,故吉祥天母又有「三界總主」之稱。整件作品鑄造精細,是一件精美的乾隆宮廷造像。
Lot 3452 18世紀 銅燒古泥金閻魔天
估價:560,000-750,000 HKD
尺寸:
高25.4cm
拍品說明:
來源歐洲私人舊藏降閻魔天是無上瑜伽部父續的本尊神,在薩迦派中頗受尊崇。其密法在藏傳佛教新派中由各個主要派別修習。傳文殊師利為消除死神閻魔之危害,現閻魔天之形,親身入閻魔之黑暗壁壘除掉閻魔,從而奪取死亡之控制,因此閻魔天被認為是象徵妙吉祥的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本尊降閻魔天及明妃像以銅燒古工藝鑄造,主尊為牛首,呈忿怒相,其雙腿伸展呈右展立姿,右手高舉降魔杵,左手向左側張開;其明妃身披鹿皮,赤身伏於其左前側,左手持嘎巴拉碗,代表馴服並奉獻於閻魔敵,右手高舉。閻魔敵身飾華麗瓔珞,頸戴人首長鏈,一蛇落左肩,蛇首抬於其腹,仿似正擺首前行,下身著虎皮裙,帛帶繞身。其雙足踏跪姿水牛,牛身背披瓔珞,下方鎮壓惡道臥人,呈被降服之狀,代表降服死亡之神。主尊與明妃赤發沖天,頭戴顱骨冠,下承覆蓮座,蓮瓣尖微微上翹,飽滿而工整,蓮座上緣飾一圈聯珠紋,封底刻十字金剛杵。主尊背後開方型孔,內有裝藏。本尊造像比例準確,尤其牛頭刻划動感較強。應該是西藏雪堆白造像精品。而且銅色潤澤,這是雪堆白成立以後專門研製的配方,應當是受到尼泊爾技術影響後,使用在黃銅合金上的新成果。其蓮臺的樣式明顯帶有東印度帕拉風格,頗具古風。整體刻劃生動細膩,尺寸合宜,殊勝非凡。
Lot 3453 15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
估價:650,000-1,100,000 HKD
尺寸:
高26.5cm
拍品說明:
釋尊面容飽滿圓潤,紺青螺發,肉髻高立,上有寶珠頂嚴,雙眉細長,高鼻直挺。其雙目上揚,嘴唇微抿,釋尊身著袒右袈裟,緄邊兩道凸起弦紋,餘處光素,薄衣貼體。其左手下垂,結觸地印,右手託缽於腹前,手指關節刻畫細緻,凸顯匠人卓越的造型技藝。釋尊雙腿結跏趺坐,下承仰覆蓮瓣,花瓣細長飽滿,尤其是瓣尖猶如垂露,嬌媚欲滴,上緣一周連珠紋,下緣分飾兩圈連珠紋,珠粒細密圓潤,異常華美。本尊造像體格飽滿,整體鎏金飽滿,光潔明亮,釋尊面容從容自然,肢體協調而有韻律感,雙腳之間的衣紋如水波般流暢自如,如絲綢般質地輕柔。具有尼泊爾造像的美感,顯得清雅脫俗。蓮瓣密集布滿蓮座一周,蓮瓣尖端上翹,飽滿欲滴,華美富貴,可見塑造技術之高超,令人嘆服。
Lot 3454 15世紀 銅鎏金財神藥叉
估價:120,000-180,000 HKD
尺寸:
高8.8cm
拍品說明:
此尊女神像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頭戴寶冠,連珠式瓔珞披身。右手持摩尼寶珠象徵珍貴的財富,左手則持蓮花。尊像頭略微右傾,肌肉線條流暢,雙胸豐滿,下身裙褲花紋刻劃極為精美,坐於仰式蓮座之上,蓮瓣細長挺拔,力度飽滿。藥叉在印度傳統藝術中表現為古代印度女性美的象徵,代表繁殖和豐產的寓意。整件作品靈動柔和,體態優雅,寓意美好,十分難得。
Lot 3455 15世紀 銅鎏金金剛薩埵
估價:320,000-480,000 HKD
尺寸:
高15.8cm
拍品說明:
來源奧地利私人舊藏金剛薩埵源自印度,是密宗佛教儀軌中金剛杵的化現,代表著權力與堅不可催的開悟之心,最初亦作為淨化罪惡與汙穢的密宗修行。金剛薩埵是本初佛金剛總持的內在形式,然而常以佩戴頭冠並且裝飾華麗的菩薩形像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在尼泊爾地區,金剛薩埵還擁有獨立的神龕。本尊金剛薩埵上身微微左傾,而胯部向右施力,不失平衡而又極盡優雅之姿態。尊像全跏趺坐,其發束高髻,頭戴寶冠,寶冠上鑲嵌珊瑚、綠松石等寶石。其冠側寶繒於耳後起伏,仿佛迎風擺動,增加了整尊造像的動勢。其額間白毫鑲嵌紅色珊瑚,色澤濃烈美麗,與鎏金的光芒相互輝映。長耳垂掛耳飾,鑲嵌綠松石,穗尾垂落雙肩搖晃,耳邊仿佛傳來清脆的碰撞聲,其頸戴珠寶瓔珞,墜落胸前,一條鑲嵌寶石的項鍊由右肩垂落,經左脅繞背一周。其眼帘微垂,目光柔和而堅定,雙眉細長直入高鼻,嘴角微升,面容沈靜安詳。下身著長裙,雙腿上刻畫緄邊,鏨刻精緻花紋,手臂、手腕以及腳踝佩戴飾環,鑲嵌珊瑚與綠松石。其右手持金剛杵於胸前,左手握金剛鈴於腰間,下承仰覆蓮座,雙層蓮瓣飽滿修長,上緣一圈細密連珠紋,尊像整體比例協調,動勢婀娜,典雅高貴。
Lot 3456 15世紀 銅鎏金銀嵌寶石勝樂金剛
估價:300,000-400,000 HKD
尺寸:
高17.1cm
拍品說明:
上樂金剛又稱勝樂金剛。屬密宗五部金剛大法的本尊之一,其餘四部為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密集金剛、喜金剛,本作品為無上瑜珈母續部本尊。其形相有一面二臂與多面多臂、雙身等化現。本作品為一面四臂勝樂金剛,身以銀製作並鎏金,其面生三目,頭戴五骷髏冠,綴飾寶石,主臂分持金剛鉞刀和嘎巴拉碗,另外兩手持骷髏棒及法鼓,身下綴骷髏串飾,身向左傾,展足立於座上。雙足下踏兩個外道,其中一個更被踏至身曲折迭,構思非常特別。主尊身後為銅鎏金火焰形背光,下承雙層仰覆式蓮花座,上下施連珠紋兩排,蓮瓣排列齊整,滿密一周。本品底座、背光俱在,封底銅板亦為原舊所作,底面刻的十字交杵紋甚為精美,品相完整,甚為難得,加上主尊與底座金銀雙色,別具趣味,是件值得收藏的金銅造像。
Lot 3457 15世紀 銅鎏金金剛薩埵
估價:680,000-880,000 HKD
尺寸:
高24cm
拍品說明:
來源歐洲私人舊藏金剛薩埵因其心性堅固如金剛故名,意為「金剛心」或「雷電心」,是密宗佛教儀軌中最重要的象徵,是金剛杵的化現,代表著權力與堅不可催的開悟之心,為一切眾生菩提心的本體,作為淨化罪惡與汙穢的密宗修行。密宗認為金剛薩埵是第六位金剛持尊者,與顯宗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即法身普賢。本尊金剛薩埵上身微微左傾,不失平衡而又極盡優雅之姿態。尊像全跏趺坐,頭戴寶冠,鑲嵌松石,寶冠中央下有小獸首圖案,源自印度教中毗溼奴的坐騎迦樓羅。其冠側寶繒於耳後起伏,仿佛迎風擺動,增加了整尊造像的動勢。其額間白毫鑲嵌豎長形綠松石,與鎏金的光芒相互輝映。長耳垂掛大圓璫,鑲嵌青金石及綠松石,穗尾垂落雙肩搖晃。其眼帘微垂,目光柔和而堅定,雙眉細長直入高鼻,嘴角微升,面容沉靜安詳。其發束高髻,有金剛杵首式頂嚴。其右手持金剛杵於胸前,左手握金剛鈴於腰間,代表智慧與方便,動勢婀娜,典雅高貴。全身裝飾盡顯華麗,頸佩短圈和長瓔珞,腕、臂、足踝皆飾以寶釧。其腰纖細,背後飄帶飛揚,下身穿綢裙,輕薄貼體,上刻花紋。下承雙層式蓮花座,上緣施連珠紋一周,底部將刻有十字交杵紋的銅板以包底方式封起。
Lot 3458 12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蓮花手菩薩
估價:2,000,000-2,800,000 HKD
尺寸:
高28.5cm
拍品說明:
蓮花手觀音,是觀音菩薩眾多化身形像中的一種,代表了大乘佛教「廣度眾生」的核心思想。菩薩以優雅姿態立於世間,左手輕捻盛放蓮花、右手下探結施與印,將佛法甘露撒向苦楚眾生。在尼泊爾地區,蓮花手觀音信仰極為流行,出現了以其為原型的大量金屬造像作品,世間跨度自李查維時代一直持續至馬拉王朝末期,幾乎涵蓋了整個尼泊爾佛教藝術史。眼前這尊紅銅鎏金立像,便是其中時代較早、且令人為之動容的一件作品。此尊銅像頭戴三葉寶冠,正中端坐一尊阿彌陀佛小像,與菩薩左手所持的蓮花相互呼應,成為了判斷造像身份的明確依據。秉承了尼泊爾造像藝術造型優美、面容恬靜、姿態優雅、裝飾華麗的特點,此尊蓮花手菩薩像為我們展現了尼泊爾造像應有的瑰麗與美好。從藝術風格來看,這件作品秉承了李查維時代尼泊爾造像的特徵,具有濃鬱的笈多遺風,符合11-12世紀尼泊爾「過渡期」的特徵。值得注意的是,此件作品滄桑的表面狀態顯然與西藏地區所見到的大多數古代銅鎏金佛像不同,這說明其一直在尼泊爾地區接受傳統的「洗沐儀式」,經年曆久的摩挲於供奉使造像表面形成沉鬱古樸的包漿,成為了尼泊爾造像另一獨具魅力之處。
Lot 3459 12世紀 帕拉銅自在文殊菩薩
估價:550,000-800,000 HKD
尺寸:
高13.5cm
拍品說明:
來源1. 倫敦蘇富比,1990年4月24日,拍品40號2. 澳洲雪梨私人藏家Gerry Virtue收藏3. 澳洲雪梨Packham Place畫廊收藏4. 2000年起由澳洲私人藏家Philip Adams收藏展覽澳洲Parkham Place Gallery,1999年10月,A Private Collection of Indian & Himalayan Art備註喜馬拉雅資源網 第2376號本尊為東北印度帕拉時期文殊菩薩坐像,整像小巧玲瓏,造型古拙。菩薩頭頂束高髮髻,身微微右傾,右手輕搭右膝,左手置於左腳後側,姿態自在優雅。其身後伸展兩束蓮花,一束上託經莢。其下身著裙,裙上鏨刻花紋圖案,雙上臂繞臂釧,手腕飾圓形鐲,雙腳系珠串,右舒坐於仰覆蓮座上,蓮瓣雙層,瓣尖上翹,蓮座下緣飾一圈聯珠紋,聯珠紋下另有一圈弦紋。本尊造像雙眼嵌銀,雙唇與胸前飾帶與腰帶為嵌紅銅,工藝精湛。整體銅質精良,經時間洗禮,包漿醇厚,泛出溫潤光澤。其髮髻殘存紺青,或曾在西藏供奉。帕拉王朝始於八世紀的印度東北地區,延續四百年後由回教消滅,因此存世作品稀少而珍貴,往往尺寸亦如本拍品一般,小巧卻精美。本尊銅像為帕拉早期十世紀至十一世紀典型作品,主尊肢體圓潤,比例協調,雖然尺寸嬌小,然姿態有力,動勢十足,仿佛迸發著原始的生命力。帕拉風格神像通常衣薄帖體無花紋,然尊神之裝飾細節一絲不苟,如主尊頭頂之高髻、臂釧以及手鐲,與簡潔之薄衣相對,樸素而古雅。更為特別的是,本尊勝樂金剛雙目嵌銀,雙唇、胸前飾帶與腰帶為嵌紅銅,使得整尊雕像散發飽和的古銅色光澤的同時,間中點綴紅銅與銀之色,沈穆而富變化,古拙而華麗,別具一般風味,彰顯文殊菩薩的殊勝尊位,是極為難得的早期帕拉風格造像精品。
Lot 3460 13世紀 銅嵌金嵌銀釋迦牟尼
估價:400,000-700,000 HKD
尺寸:
高16cm
拍品說明:
釋尊圓面闊額,五官飽滿緊湊,眉間白毫嵌銀,高肉髻,上有頂髻,雙耳垂肩,稍稍外撇。右手下垂,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於臍前,其手腳掌心鏨刻有圓型法輪,並施以鎏金。尊像通身薄衣貼體,左肩膀垂墜衣紋,其上鎏金。下身著裙,雙腳衣緣飾兩條弦紋,其間嵌銀。釋尊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蓮座上下緣飾一圈聯珠紋,下緣聯珠較上緣更為碩大渾圓,蓮瓣寬大飽滿,布滿臺座一周,花瓣邊緣雙線凸起,瓣間翹起瓣尖,蓮座前端有金剛杵,其上嵌銀,封底鏨刻十字金剛杵。尊像形制雖小,然其身多處施以鎏金、嵌銀等工藝,不僅大大增加了佛像的藝術美感,亦展現了尊像的重要程度以及工匠卓絕的技藝。尊像通體飽滿,四肢有力,無論是面部五官與四肢等細節,無不精雕細琢,微微外撇的雙耳,如扇般展開的腳趾,還有朵朵飽滿綻放的蓮瓣,都顯示出這是一尊備受尊崇的造像,承載著人們良好的祝福與願景,實值收藏。本尊造像體格敦厚,比例精準,尤其面部及手腳細節刻劃精美,有早期造像特點。蓮座所飾蓮瓣精美,落地一周連珠紋,也借鑑東北印度帕拉造像特點。
Lot 3461 15世紀 黃臘石彩繪白度母
估價:5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6.6cm
拍品說明:
白度母,因身為白色而得名,由於面部有三隻眼睛,手心和腳心另各有兩隻眼睛,共七眼,故也稱為七眼佛母。據說白度母是從觀音菩薩的右眼所生,象徵純潔無瑕和佛教智慧的本質,同時衪也是長壽之神,與無量壽佛和尊勝佛母合稱「長壽三尊」。此石雕白度母面容端莊祥和,身姿曼妙。左手當胸施三寶嚴印,右手施與願印,全跏趺坐於仰式蓮座之上。頭戴五葉冠,耳戴大花璫。身上佩戴項鍊、臂釧、腳鐲,左右兩肩綻放蓮花。底座蓮瓣寬大飽滿,與背光一體雕成,背光刻精美花紋。此像通身彩繪,莊嚴大氣,造型華麗寫實,值得收藏。此石雕石質細膩,打磨精細,包漿潤澤,比例生動,少見的石雕造像。
Lot 3462 16世紀 「千枚巖」金剛文殊菩薩
估價:300,000-400,000 HKD
尺寸:
高12.3cm
拍品說明:
文殊菩薩亦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般若金剛,是智慧的化身,號稱「智慧第一」,並位居諸菩薩之首。眼前的造像四臂文殊為五文殊之一,以巖石為材,採用高浮雕的手法雕成,臉帶泥金痕跡。此文殊菩薩頭飾精美寶冠,耳邊可見帛帶翻卷向上,耳下垂圓璫。額頭寬闊,眉目細長,鼻梁挺直,鼻眉相連,嘴巴小巧,開臉優美,跟同一時期的金銅造像如出一徹。上身袒裸,飄帶斜搭於左肩,下身著裙,緊貼身體,裙襬散落於蓮座上,衣物布帶的褶迭效果寫實無遺。全跏趺坐於雙層式蓮座上,相連身後背光,背光邊緣淺刻花紋,線條流暢。主臂左手拈蓮莖,順臂而上成肩花,上託經書,構思巧妙,其餘三手則持寶劍、弓、箭。此尊造像雕刻清晰,技藝極佳,石質打磨光滑細膩,極富美感及藝術感染力,是難得的石雕造像。
Lot 3463 16至17世紀 薩迦派二祖師唐卡
估價:800,000-1,000,000 HKD
尺寸:
長44.5cm;寬40cm
拍品說明:
本幅唐卡極盡細膩之筆觸,遵循嚴謹之結構,以明快而多樣的色彩,清晰地描繪出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俄爾寺兩位上師的譜系,是16世紀唐卡的傑出之作,震撼人心。唐卡以藏青色為地,畫面中央位於左側的是俄爾寺第九世住持拉科僧格(1468-1535),右側為第十世住待康格倫哲(1497-1557),二者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身後繪頭光與背光,映襯在紅色背景內,上師中央與兩側各繪有精緻的支柱,其上滿布珠寶,將上師置於拱柱之中,營造出向內縱深的立體結構。在兩位上師上方正中,描繪紅閻魔敵與明妃雙身像,其左側為文殊菩薩坐像,右側為文殊菩薩憤怒尊。在紅閻魔敵上方左右兩位為大成就者毗盧巴與東比巴。唐卡最下方描繪八位供養女神。這種上師對坐的雙主尊唐卡並不常見,早期的例子可參考Stephan與Sharon Davies收藏的一幅15世紀唐卡,收錄於大衛·傑克遜《西藏繪畫中的尼泊爾影響》,紐約,2010年,第193頁,圖8.9。紐約魯賓博物館收藏一幅唐卡,描繪俄爾寺第十一世住持桑耶僧格(1504-1569),其畫面的明亮的色彩,繁複華麗的線條與本件如出一轍。
Lot 3464 明中期 銅鎏金觀音像
估價:500,000-700,000 HKD
尺寸:
高38.5cm
拍品說明:
觀音是印度梵語意譯簡稱,全稱「觀世音」,又稱「觀自在」,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慈悲著稱。《法華經》指,「觀音」之名,指觀照世間苦惱眾生的悲切之聲,並尋聲解難。據《楞嚴經》載,觀音施願慈悲,普救世間疾苦,「耳根圓通」,借著傾聽萬法之聲而成道。本尊觀音菩薩像通體鎏金,頭戴寶冠,頭冠裝飾華麗,正面中央為摩尼寶珠,寶珠下承蓮花座,繒帶於耳後上揚,髪髻高挽,餘髪垂搭雙肩,在肩頭結束,分成三股垂下;菩薩面龐圓潤,雙目垂俯,眼皮寬厚,面側雙耳飾圓鐺,唇微上揚,這種面容為明代漢地造像之特徵。菩薩左手於腹前託缽,右手上揚,胸前佩飾瓔珞,雕刻細膩,身著通肩式大衣,內著僧裙,衣紋分布勻稱優美流暢,衣緣鏨刻珍珠地纏枝蓮花紋,於膝下鋪就一圈,衣紋起伏錯落,如波浪般迭蕩,為整像增添動感飄逸之韻味。菩薩通體呈跏跌端坐,端正莊嚴,鎏金飽滿,鑄造精美,是明代漢傳佛教造像中的佳作。
Lot 3465 金 銅鎏金菩薩像
估價:8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16cm
拍品說明:
本菩薩五官清晰,眉目清秀,面相圓潤,直鼻小口,雙目微閉,表情慈善安祥,身形修長。菩薩雙手搭在身前,頭束高髻,戴花寶冠,身著長裙,飾以瓔珞,瓔珞顆粒飽滿,極為凸出,富立體感,下垂過膝,裝飾華貴。衣袍厚重,邊緣鏨刻花紋,跣足立於束腰仰覆蓮座上,以細線陰刻蓮花瓣的紋路,座上方施連珠紋一周。整尊菩薩像莊嚴慈祥,鑄造精細,鎏金厚重,值得收藏。Lot3465-Lot3477為同一亞洲藏家舊藏
Lot 3466 唐 銅鎏金菩薩立像
估價:5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11.8cm
拍品說明:
此觀音菩薩通體作鎏金,銅胎與金貼合緊密,雖有剝落但保存基本完好。菩薩高髻帶寶冠,冠巾自腦後經兩耳後自然飄落兩肩,面目沉靜,彎眉細目,氣質高貴安靜;身軀細瘦但曲線流暢,頸部配瓔珞珠串,左手持柳枝,右手持淨瓶,是觀音造像常見的手持法器。袒露上身,下著綢裙,下身飄帛自然飄動於體側,足下所承的臺座為蓮莖而生,原應相接於一更大的基座上。菩薩臉圓帶方,眼下視,鼻翼寬,嘴型闊,五官和臉相對扁平,表情平靜祥和,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笑容轉變為自省而內斂的笑意,成為唐代造像的一大特色。
Lot 3467 唐 銅鎏金觀音立像
估價:5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11.9cm
拍品說明:
此觀音像頭戴寶冠,冠正面原安嵌寶石。面相方圓,耳戴圓璫,鼻直唇秀,雙目微合,神態沉靜端莊。左手持淨瓶,右手上揚持柳枝。右肩至下斜披長長的聖鏈,腰部纏帶,頸掛項鍊,下著束腰長裙,裝飾繁重。披帛繞臂而出,自然垂於身旁,其紋如行雲流水,靈動飄逸,平添韻律。唐代佛造像繼承南北朝精華,又從笈多藝術中吸取養分,融會貫通,崇尚寫實自然,逐步走向成熟,故本菩薩造型帶世俗之美感,觀音造型勻稱,線條生動,成為後世菩薩造像之典範。
Lot 3468 唐 銅鎏金天尊立像
估價:60,000-100,000 HKD
尺寸:
高17cm
拍品說明:
李唐早期因道家老子「李耳」的原因,始推崇道家思想,在唐代佛教造像之外偶見道教天尊造像,其造像風格與佛教相似,唯造像面相較中原化,為道家天尊的形象。
Lot 3469 唐 銅鎏金觀音立像
估價:8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11.6cm
拍品說明:
此觀音菩薩通體作鎏金,銅胎與金貼合緊密,雖有剝落但保存基本完好。菩薩高髻帶寶冠,冠巾經兩耳後自然飄落兩肩,面目沉靜,彎眉細目,氣質高貴安靜;身軀細瘦但曲線流暢,頸部配項圈珠串,右手持柳枝,左手持淨瓶,是觀音造像常見的手持法器。袒露上身,下著綢裙,下身飄帛自然飄動於體側,足下所承的臺座為蓮莖而生,原應相接於一更大的基座上。菩薩臉圓帶方,眼下視,鼻翼寬,嘴型闊,五官和臉相對扁平,表情平靜祥和,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笑容轉變為自省而內斂的笑意,成為唐代造像的一大特色。
Lot 3470 北周 銅鎏金觀音立像
估價:8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9.2cm
拍品說明:
銘文:「三□□造像一軀」 此尊觀音菩薩身軀飽滿,頭戴寶冠,繒帶飄落,面帶微笑,頸部戴珠串項鍊,雙手於胸前結印,跣足踏於蓮花座上,正面所看衣物厚重,富立體感,背面相對平滑素淨,背銘「三□□造像一軀」。下方蓮座如拱起的半球體,為北周典型造像風格。北周為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雖立朝僅短短二十五年,但在佛教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跡。北周中前期,因統治者的信仰提倡,佛教盛極一時,長安寺院林立,僧侶眾多,造像成風,僅在長安地區有名可考的寺院就達幾十所,建德三年(574年)禁佛、道二教,經歷了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沙門、道士被令還俗,銅像化為銅錢,佛塔寺廟盡毀,北周后期宣帝繼位(578年),佛教復盛,但所歷年份很短,故北周殘存且可供參考的造象數量極為稀少。
Lot 3471 唐 銅鎏金菩薩立像
估價:30,000-50,000 HKD
尺寸:
高15.5cm
拍品說明:
本菩薩像面相豐滿圓潤,頭束高髻,雙目微閉,面容肅穆。上身穿天衣,腰上束帶,以刀刻衣紋,左手上揚持柳枝,右手下垂,飄帛亦垂擺於身體兩側,立於蓮花座之上,頭後有火焰形背光,火光上衝。造像具唐風遺韻,以青銅為胎,通體鎏金,部份位置金已脫落,包漿厚重,歷經百年雖略有鏽色,卻愈顯古雅韻味,仍可一瞥往日雍容。
Lot 3472 唐 銅鎏金西方三聖像
估價:25,000-50,000 HKD
尺寸:
高11cm
拍品說明:
此尊唐代銅鎏金西方三聖樣式清麗脫俗,氣質非凡,是佛教淨土宗崇奉的三位主要尊像。主尊阿彌陀佛,肉髻較為平緩,內著僧袛支,外披袈裟,以一條條刻線來代表衣物的層次。左手置腹前而右手施與願印,手部造型簡練,坐於仰式蓮座之上。此類一佛二菩薩之銅造像的作品,多以蓮莖支撐三尊,蓮莖生成的蓮花座分別相接兩尊菩薩,左邊為觀世音菩薩,右邊為大勢至菩薩,兩者造型基本類同,皆著天衣,飄帶自雙肩自然下垂,一手下垂於身旁,另一手託寶殊。三尊神像皆帶頭光,主尊頭光為鏤空,菩薩為桃形頭光。
Lot 3473 隋 銅鎏金觀音菩薩立像
估價:80,000-150,000 HKD
尺寸:
高13.5cm
拍品說明:
此菩薩為站立式,身佩項鍊,長及膝前,誇張浮華,如此裝飾手法亦見於同一時代的石雕菩薩造像。左手下垂提淨水瓶,右手上舉,頭後有尖桃形頭光,上刻火焰紋。北齊造像與北魏造像比較之下,身材更為細長,可見臉形逐漸變得圓潤,五官起伏較少,側面看起來身驅多顯得扁平,較不重視衣紋的表現及立體刻畫,僅在衣領口、袖口及裙腳淺薄地陰刻出邊線,是受到印度笈多時代(公元320至450年)薩爾納特無衣紋的佛像樣式影響。
Lot 3474 唐 銅鎏金觀音立像
估價:200,000-300,000 HKD
尺寸:
高18cm
拍品說明:
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迄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佛教造像伴隨著佛寺的興起而發達,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漸繁盛,工藝及風格亦逐漸本土化,並具有濃厚的中原地區特色,本作品即為佳例。此尊唐代鎏金菩薩像頭頂圓髻,髻上施一小化佛,頭戴髪冠,臉龐飽滿。胸戴項圈,右肩至下斜披長長的聖鏈,左手持淨瓶,右手上揚持柳枝。下著裙褲,飄帛自然飄動於體側,赤足而立於雙層蓮花座上,座基四方塔形。頭後背光最上方一化佛結跏趺坐,背光中心為蓮紋,層層鏤空向外擴展,最外圍為火焰紋。整尊菩薩像莊嚴慈祥,鑄造精美,鎏金厚重,雖逾千年光彩依舊。
Lot 3475 北魏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估價:200,000-300,000 HKD
尺寸:
高12cm
拍品說明:
此佛高生肉髻,髪面光素不施螺旋,耳大且面相較為修長,神態莊嚴靜穆。 身著通肩大衣,胸前垂落U形衣褶,衣裳下襬如羽翼伸展,簡約中不失單調,是北魏金銅的特點之一。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右足盤曲,坐姿自在舒坦,下承四方束腰式臺座。背光遺失,但仍保留榫頭及卡槽。佛像整體比例恰當,鑄造細膩精湛。現藏於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北魏熙平三年(公元518)銅鎏金釋迦多寶二佛,可供比較,與本品的造型、手勢及坐姿都甚為相似。北魏佛像存世量稀少,而且有極高的藝術性,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值得收藏。
Lot 3476 唐 銅鎏金西方三聖像
估價:500,000-700,000 HKD
尺寸:
高18.6cm;寬8cm;長13.5cm
拍品說明:
本堂銅鎏金佛像基本上與敦煌莫高窟的石雕布置相似,如盛唐第45窟,主壇內一整鋪佛像,以正中的一尊佛像為中心,兩側分別列弟子、菩薩、力士,造象數量因佛龕或壇的大小及個別設計而有所差別,但大體上如此形制都是隋唐所盛行的。佛面部飽滿圓潤,髪髻低圓,彎眉直鼻,面帶微笑,雙足垂落,坐於臺基之上,左手覆於膝上,右手上揚,身著袈裟,內著僧袛支,衣紋簡潔,線條流暢自然,頭光呈圓形,周邊呈火焰紋鋸齒狀向上飄動,同樣的頭光造型亦見於左右兩位脅待菩薩背後。菩薩上身袒露,胸前戴項圈,斜披聖帶,冠巾長垂身旁。前景之造像則明顯較小巧,使得後方的主尊氣勢較為恢宏。正前方有一碩大蓮花,象徵求佛者當如蓮花,不為汙染,清雅高潔,左右各有一比丘弟子站立於兩旁,其眉目刻畫深邃,雙手合十於胸前,虔誠膜拜。最側旁則有力士護法,一手握拳上揚,另一手微彎置腰間,姿態威武強悍,身後飛飄帛帶,一腿直立,另一腿微曲,呈箭步站姿。全部造像均完整地保存下來,卡榫、插穴仍在,置放於四方開光臺座上,滿滿一堂,貌相極好,論完整性比很多博物館級藏品過之而無不及,甚值收藏。
Lot 3477 東魏 銅鎏金彌勒菩薩坐像
估價:1,800,000-2,000,000 HKD
尺寸:
高28cm
拍品說明:
公元534年北魏皇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佔據今河南、山西、河北地區,並遷都鄴城,即今河北臨漳一帶。此時期的造像大體是北魏金銅佛像風格的延續,但在細微處仍能看出變化,本拍品即能彰顯當中的變化。此釋迦牟尼佛首相面相清秀俊雅,所生肉髻高隆,飾水渦形螺紋,眼眉細長,柳眼微睜,高鼻小口,嘴角含笑,表情生動,開朗清秀,帶有童稚之氣,親切自然,在北魏佛像樣式上產生調整,譬如原先瘦削的臉形有變圓潤的趨向,衣紋的刻畫亦相對變得圓厚。佛祖以善跏趺坐垂足而坐,下承臺基,腳踏蓮花,而左手仰覆於膝上施與願印,右手當胸前結無畏印;身著袈裟,內著僧袛支,下著長裙,並在腹前有結帶,衣紋簡潔,線條流暢自然,頭光圓形中心內陰刻蓮瓣,外飾鏤空火焰紋。背光及衣物的刻畫手法仍保留著北魏佛像的味道,但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造像更加細瘦,背光頂端更為尖細高聳,衣紋處理簡約,簡約中不失單調,為東魏區域變化的體現。歷經千年,背光仍能完整保存,其榫頭、卡槽及定針一一具在,非常難得,看起來更加氣勢恢宏。以銅製成,通體鎏金,部份位置長有綠鏽,雖略有鏽色,卻愈顯古雅韻味,鎏金斑駁未退,仍可一瞥往日雍容。
Lot 3478 清早期 銅鎏金龍
估價:500,000-700,000 HKD
尺寸:
高115.5cm
拍品說明:
此鎏金銅錘鍱四爪巨龍刻畫細緻,其首側望,頭生雙角,圓目凸縱,龍鬚飄逸,闊鼻大口,張口怒吼,尖牙齊列,鬃毛線條做工一絲不苟,身披鱗片,巧奪天工,形神兼備,姿態生動,利爪向天,手心託一嘎巴拉碗。龍身盤繞向上,肢爪有力。全器施以鎏金,金光閃耀。龍體以錘鍱法成形,即是工匠錘敲打金屬塊,使之延伸展開,成為凹凸片狀的浮雕雕塑,龍身各部份隨之相接起來,並將主體固定在木柱上。此類巨型的銅鎏金龍形雕件,在西藏佛教寺院中能看到,它們通常被用作廟內祭壇的裝飾物,嵌在主尊的兩側,兩兩相對,使之形象更加威嚴,又或嵌在佛堂建築物上,闢邪解煞,帶來祥瑞之氣,為難得一見的鎏金擺件。市場上相仿之例不算多,但可參考Ian Alsop拍攝的拉薩布達拉宮之觀音殿內景,聖像兩旁皆飾有相似的龍紋飾件,龍首及背更帶有彩繪,是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刊於熊文彬譯《西藏藝術,1981-1997年Orientation文萃》,文物出版社,頁96,圖15
Lot 3479 清早期 銅海棠形獅耳爐
估價:20,000-30,000 HKD
尺寸:
高13.4cm;長27.5cm
拍品說明: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篆書款 傳世海棠式爐大致可分衝耳、獸耳兩式。此爐整體鑄作四瓣海棠花式,端正典雅,俯瞰如海棠綻放。沿面平,口緣薄,外敞開闊。器壁弧收,出平底。脛部隨形起臺,承接四雲板足,勢外張。頸部對稱塑獅耳,飽滿立體,雙層翎羽翻卷向上,鑄刻一絲不苟。爐底中央開框,鐫署「大明宣德年制」篆書款,結體有度,撇捺頓挫、牽絲搭筆處表現自然,雖鑄猶寫,字體秀美規整。整器造型美觀大方,引人注目。上舒、下張,中間內斂,線條的起伏、折轉,成熟於胸,一氣呵成,比例堪稱完美,鑄工精湛。
Lot 3480 17世紀 銅九菱形香爐
估價:100,000-140,000 HKD
尺寸:
高15.4cm
拍品說明: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數字 來源1. 1905年英國華人後裔舊藏2. 溫哥華古董商舊藏3. 1990年美國許氏醫師舊藏此爐花式,線條極為優美。爐身鑄九瓣花囊,花瓣圓弧,花蕊鼓凸,相連處先抑後揚,匠心獨運。爐器底弧球型,圓潤飽滿,工藝講究,又中央開框,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款字筆意十足。此爐通體慄殼色,原皮保存完好,並配有木座。花式爐起源於明嘉靖萬曆時期,此時商業興盛,市場活絡,文人參與工藝品的設計與製作,不單銅爐一項,漆器等物亦自此時起多現仿生造型,突破了器物早期簡約、質樸的樣式,風格更為多變。此件橋耳花式爐,即為此風潮下鑄造的佳品。
Lot 3481 清早期 銅板耳爐
估價:80,000-120,000 HKD
尺寸:
寬17cm
拍品說明:
款識:「雅賞幽香」楷書款 本器厚口平直微敞,頸部略收,鼓腹豐腴,圓熟舒暢。爐底垂弧,乳足肥潤,短而不矮,布局精準。雙耳精對,圓而方正規範,線條柔美莊重。質地細密,包漿潤澤,盡顯雍容之態。持之墜手,沉厚古拙,叩之音色清越,器底鏨刻方框陽文「雅賞幽香」楷書四字款,乃收藏把玩之佳器。
Lot 3482 17世紀 銅灑金橋耳爐
估價:450,000-600,000 HKD
尺寸:
高12cm
拍品說明:
款識:「煥文堂藏」四字雙行篆書款 橋耳爐又稱「鳳眼耳」,因雙耳做成有弧度的橋形立於口沿而得名。漢明帝時期,命博士祭酒講經史,數以萬計的士人環向橋門而聽,故明宣德皇帝以橋耳爐賜於國子祭酒,以取「環橋聽經」之意。據《宣德鼎彝譜》八卷本記載,宣德皇帝御賜國子監祭酒的爐具,乃仿南宋姜娘子制器而鑄。《國朝會典》稱「國子祭酒掌國學,舉人貢士,以及勳臣胄子教訓之事,奉監規而損益焉……為朝廷教育人才重秩焉。」此爐皮殼厚澤細膩,淡雅古樸,爐身金片隨處點灑,燦若繁星。整器形體厚重,敞口圓唇,橋耳蹺起如拱,極富張力。束頸,扁圓鼓腹,底承三乳足各據其位,穩健有力。整器自上至下線條低徊婉轉,形體豐滿綽約。內膛平整,燒結老道。爐底有「煥文堂藏」篆書款,結構端莊,筆力遒勁。其銅細膩精煉,入手沉墜,叩之聲傳悠遠,綿長跌宕。陳設於室可賞其形,品香論道可取其神。堪稱神形兼備,色藝雙馨。仿高古青銅器之銅爐,明清兩朝皆有,一般以錯金銀和點金工藝交相使用,與多為光素銅質為主的宣德爐風格大異其趣。此爐匠心獨特,巧奪天工,包漿古樸,華而不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品。
Lot 3483 清乾隆13年(1748年) 誠親王造銅交龍鈕大鐘
估價:2,500,000-3,500,000 HKD
尺寸:
高85cm;寬60cm
拍品說明:
款識:和碩諴親王率闔府人等發心敬助 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孟冬吉日 來源1. 瑞典私人收藏,收購於20世紀初期2. 美國舊金山Ryan Lee舊藏鍾圓頂,直腹,撇沿,頂鈕連身蒲牢,上部飾佛門聖花蓮瓣紋,下部飾八卦紋,並鑄八個圓凸音乳,以供敲擊之用。編鐘以精銅鑄造,鑄銅精密堅實,包漿厚重,器型古樸莊重,氣勢雄渾,雕飾技法細膩,製作精湛,堪稱清代銅鐘之翹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見。鐘身鐫刻「和碩諴親王率闔府人等發心敬助」、「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孟冬吉日」。銅編鐘鑄造者為清代諴親王愛新覺羅.胤袐(1716—1773),法名「寂慶」。諴親王最為人稱道的是重刻《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帖》,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出秘閣所藏曆代法帖,命侍書學士編次,摹刻在棘木板上。宋徽宗視如珍寶,藏之府。乾隆三十四年(1769),諴親王受命據宋拓本重刻此帖。諴親王是康熙帝第二十四子,雍正帝幼弟,乾隆帝叔父,性忠厚平和,自幼深受康熙、雍正二帝寵愛。《清史稿.卷二百二十》 記載,雍正十一年正月,諭曰:「朕幼弟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嘉悅,封為諴親王。」諴親王因自幼入宮讀書,故而與當時身為皇子的乾隆帝弘曆情誼篤深,深受乾隆信任,且二人同時受親王之爵。據《大清宗憲皇帝實錄》載,雍正十一年「封二十四阿哥允秘、為和碩諴親王。皇四子弘曆、為和碩寶親王。皇五子弘晝、為和碩和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駕崩,乾隆入宮,諴親王更是於此敏感時機隨同進宮,擁帝功著。鑑於此前諴親王雖受冊封然未及上冊,故而乾隆踐祚後,立即於雍正十三年九月下詔,《大清高宗皇帝實錄》記「典禮以次舉行。其諴親王、和親王、應如何冊封。並賜居王府。分予護衛。給贍家資。務期妥協寬裕之處。」距其父駕崩僅一月即作此上諭,可見乾隆帝與諴親王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終乾隆一朝,諴親王備受寵愛,位高權重,乾隆三十一年離京巡幸時甚至特以諴親王留京鎮守。此種情勢下,於乾隆登基而纘承大統之時,深受厚待的諴親王感恩戴德之情溢於言表,且清代皇室篤信佛教,故而虔誠禮佛的諴親王鑄造銅編鐘,獻於佛寺,為其侄兒祈福,自是此一心情的明顯體現,鐘身所鐫「皇圖永固,帝道服昌」字樣,亦深表其虔誠忠心。本銅編鐘作為此一歷史的鮮明見證,特殊的歷史價值非比尋常,不可小覷。睽諸各方公私典藏資料,本品與英國藏家Henry Peirson Harland舊藏、後由香港蘇富比於2010年4月8日以1018萬港幣成交的清康熙銅鑄交龍鈕編鐘(鐫刻「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吉日早獻」款,編號1849)形制相同,均屬清代編鐘典型樣式,可資比較。另可參見Sheila Riddell著《Dated Chinese Antiquities-600-1650》所錄的嘉靖十一年銅鐘(頁137,圖125)。
Lot 3484 17世紀 尼泊爾錘碟鎏金觀音菩薩
估價:2,800,000-4,800,000 HKD
尺寸:
高89cm
拍品說明:
本件為尼泊爾地區製作觀音菩薩,整像以錘揲工藝製作。菩薩束髮高髻,上有寶珠頂嚴,頭戴五葉寶冠,其上鑲嵌各色寶石,中央冠葉作一小阿彌陀佛從像,周圍鏨刻細緻的卷草紋等風格化紋樣,中央冠葉底部有一小型迦樓羅頭像,這是尼泊爾地區造像頭冠的特色之一。菩薩紺青螺發,髮絲雕刻分明。細眉高挑,高鼻挺立,長目垂瞼下視,嘴唇微揚。菩薩披帛繞身而下,其頸佩戴華麗的項飾與瓔珞,其上或滿飾珊瑚,或交替鑲嵌珊瑚與綠松石。菩薩雙手拇指輕觸食指,左右手彎曲立於胸前,手臂飾臂釧,其上浮雕水滴型飾牌,中央鑲嵌青金石,腰間環繞飾鏈並鑲嵌半寶石。菩薩左肩披山羊皮,下身著裙,結跏趺坐,下裙輕薄貼體,紋理自然而飄逸。這件雕像的尺寸碩大,喜馬拉雅地區造像中鮮有超出者。有可能為十七世紀在西藏或受西藏人委託而由紐瓦爾藝術家所製造。尼泊爾錘揲技術的運用早於十六世紀達到高峰,這種技術一直是加德滿都河谷的紐瓦爾藝術家的專長,這項技術遠複雜於失蠟法鑄造。在失蠟法中,藝術家以相對柔軟且易成型的材料,比如蠟或粘土來創造雕塑原型,再鑄成金屬;然而在錘揲法中,藝術家直接作用於金屬,這項技術需要施力均勻,靈活敏捷,技巧熟練。正因為製作過程的繁複,錘揲工藝品在歷史上,尤其在近現代十分罕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有一個出色的白度母像實例可與可件相較,兩者風格特徵與技術皆一致。二者皆有飽滿的鎏金,亦嵌有石料,精細並優美地勾勒出眼睛與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費城藝術博物館所藏大黑天頭像與本件同為錘揲工藝所製成,這些非凡的頭像與這件觀音菩薩皆有著令人難忘的巨大形制,絢麗的鎏金和精湛的嵌石工藝。西藏地區亦極為推崇紐瓦爾藝術大師的作品。許多西藏寺廟中,尤其是祭祀廳裡籠罩在聖壇之上的牌坊,和佛塔、寺廟牆壁和門的裝飾中皆有豐富的尼泊爾紐瓦爾風格錘揲工藝的例證。西藏南部的薩迦派寺廟尤其以其奢華的銅鎏金錘揲裝飾而著名。無論贊助者是西藏人或尼泊爾人,在上述所有作品中,參與製作的藝術家來自於加德滿都河谷的佛教紐瓦爾群體,一個時至今日仍然以其金屬製造而聞名的古老城市。十五至十六世紀的錘揲藝術頂峰,以一種在全球各地都不再保有的高水準技藝,造就了這無比輝煌的傑出作品。
Lot 3485 唐 石雕彩繪供奉菩薩 (一對)
估價:80,000-120,000 HKD
尺寸:
高21cm
拍品說明:
此對白玉供養菩薩兩兩相對,頭部各自左右傾側,束髮高髻,頭後有圓型背光,寶繒立於兩側,下垂寶帶,活潑可愛。兩菩薩身著天衣,皆雙手合十,一腿內屈,一腿直立,足外撇,雙腳跣足立於覆蓮座上,蓮座下方有方型底座。兩位菩薩面相靜穆安詳,五官及髪絲的刻畫都流露出精湛的雕工。其髮飾、天衣以及蓮座依然留有紺青與硃砂之色,唐代經濟、文化蓬勃發展,雕刻風格在魏晉南北朝所形成的相對完整的框架之中發揮出獨特的審美特色,無論繪畫雕塑皆注重寫實,人物形像的塑造通常豐腴飽滿,神態栩栩如生,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的審美情趣,極富時代風貌。雕塑面部五官、肩部、側面常以流暢的渦線、弧、稜表現,刀工細膩,手法柔和,眉眼等處常保有印度早期佛教雕塑之風格。唐代石雕皆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具備禮儀性的同時,兼具生活氣息,此對唐代白石雕供養菩薩神態安詳,線條簡約流暢,比例協調,動態十足,於沉穩中散發生機,實為極為難得的白石雕塑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