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我看的是2019版的電影,據說還有原著小說,有1949年版電影和1933年版電影,不過我都沒看過。所以,我也只能從電影本身說一點自身的感受,和專業的電影評論可能差距很大,而且電影本身我也只看了一遍,說不出太高深的道理來,純粹自娛,所以只能稱之為觀後感。
該電影的背景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主要講了一個家庭四姐妹的成長經歷。四姐妹的父親去參軍了,電影前期一直沒有出現。有次寫信的時候稱呼四個女兒暱稱為小婦人,我想這就是電影名字的來源吧。雖然馬奇先生在電影中出場不多,但是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是一個優秀的丈夫和父親,因為他培養的四個女兒都是人格獨立,堅強善良的人。
馬奇太太是一個善良堅強的女人,是一個優秀的妻子和母親。她獨立撫養四個女兒,非常的不容易。電影中有兩個場景,一個是她們有個鄰居家庭非常困難,在聖誕節的時候,她帶著女兒們去鄰居家裡把自己的早餐送給鄰居。另一個場景是馬奇太太在工作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去領物資去遠方看望參軍的兒子,她看到老人衣服單薄,就偷偷的把自己的圍巾藏在物資裡送給了老人。要知道在戰爭年代,她們家的物資也不富裕,但是她仍然願意把自己的東西送給更需要的人,這是需要大勇氣的,這是發於骨子裡的善良。一個人有十塊錢願意給別人一塊錢,和一個人有一萬塊錢願意給別人一塊錢是不一樣的。前者需要更大的勇氣和善良,而後者可能只是出於施捨和遊戲心態。身教更勝於言傳,看到這樣的一個母親,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她的四個女兒都那麼善良獨立了。
另外要吐槽的是,我對外國人有點臉盲,電影又用了大量的倒敘插敘的敘述方式,我一度不知道電影中的角色誰是誰,搞不清人物關係。所以要先了解一下四姐妹的關係:
大女兒梅格美麗溫柔,剛開始對愛情充滿嚮往,一心想嫁給一個有錢人。也曾經參加上層人士的酒會,喜歡穿著漂亮的禮服。但是最後還是嫁給了男一號勞裡的家庭教師。結婚之初她也抱怨丈夫掙錢少,不能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但是到電影的最後,她還是轉變了想法,不再抱怨丈夫,而是想著兩個人一起努力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她還把買來的漂亮布料退回去給丈夫買了一件新的外套,以便丈夫外出工作的時候更體面。想來她的轉變還是出於對丈夫的愛,終究她還是嫁給了愛情。
不過看完電影之後我有一個小小的困惑,按說馬奇夫婦都是金髮,理論上他們的兒女應該都是金髮才是,為什麼梅格是黑頭髮呢?
二女兒喬是女主角,性格獨立要強,矢志成為作家。一度去紐約實現夢想。剛開始去出版社投稿還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只對編輯說是自己朋友的作品。編輯也是一個挺有趣的中年男人,雖然一眼就看出來手足無措的喬在說謊,但是無傷大雅之下並沒有介意。
當時的時代,社會上留給女人的工作機會是很少的。在紐約喬努力掙錢補貼家用,經常的口頭禪是我要多掙錢,為了錢可以放棄一切原則。她也一度寫了一些附和潮流的文章去發表。在這時她認識了一個教授貝爾,貝爾送給她一套莎翁的文集,希望能幫助她寫出更好的文章。後來貝爾就愛上了喬,至於這份愛到底是出於喬的美麗還是才華還是堅強獨立的性格,我就說不好了,可能愛情正是如此生發而成的吧,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後來因為喬的妹妹生病,喬就回家了。最終因為妹妹貝絲的去世,喬回憶起貝絲曾經說過希望喬能把她寫到小說裡,於是就重新提起筆,開始忠於自己的創作,這就是《小婦人》小說的來源。
電影最後的結尾,讓教授貝爾和喬在一起了。但是這其實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這是出版社編輯看了喬的小說之後建議喬改變的結尾,因為要追求一個完美的結局。而事實如何呢?或者說喬本身的小說的結尾是怎樣的呢?
有人說小說本身的結尾應該是喬和她們的一個有錢的獨身老太太鄰居亨梅爾一樣,一輩子沒結婚。至於為什麼沒結婚,不結婚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她終於認識到自己愛的是男主角勞裡,但是當她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晚了,勞裡已經和她的妹妹艾米訂婚了。也有人說是因為她覺得婚姻對女人是一種束縛,就像亨梅爾太太一樣,保持獨身也挺好,反正自己能掙錢養活自己,不靠男人仍然會活得很好。當然這些都是猜測,我們還是忠於電影的結局吧:喬最終去車站追上了教授貝爾,並最終和教授結了婚。然後亨梅爾太太去世後把自己的大房子遺產留給了喬,喬就用它來辦了一所學校。電影在一片完美溫暖祥和的氛圍中結束。
三女兒貝絲喜歡彈鋼琴,也很善良。在她媽媽去外地照顧她父親期間,她一直承擔起給那家貧困的鄰居送食物的工作,她們的鄰居勞倫斯很欣賞她的善良,就同意貝絲到他家裡去彈鋼琴,並最終把鋼琴送給了貝絲。但是最終貝絲因為經常去那家貧困的鄰居家裡送食物,被感染了猩紅熱,並最終去世了。
電影裡,貝絲在四姐妹中算是戲份比較少的一個,經常是默默無聞的,很安靜的一個女孩子。她彈鋼琴的時候,像一個天使,給鄰居送食物的時候,又像一個修女。我想她在四姐妹中是最善良的一個。可惜英年早逝,讓人不勝唏噓。
為了表達對貝絲的惋惜,把這首抄來的詩送給她,這首詩本來是準備寫在文章結尾的:
願你
此後做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為了自己
願你
每天那麼忙,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
願你
將來的婚姻,真的是因為愛情
願你
少一些何必當初,多一些暗自慶幸
願你
以後所有的淚水都是喜極而泣
小女兒艾米則鍾愛繪畫。她的母親有一次告訴她,你一定要嫁個好人家,支撐起這個家。艾米隨著亨梅爾太太去了歐洲,並進修畫畫。當時有一個有錢人追求她,但是最終,在大家都以為艾米會嫁給這個有錢人的時候,艾米卻拒絕了。
因為艾米喜歡的是一起長大的鄰居勞裡,但是勞裡喜歡的卻是她的姐姐喬,後來勞裡對喬的表白失敗了。就去了歐洲旅行,在歐洲時他和艾米重逢了,這時艾米在和一個有錢人弗雷德交往。勞裡不希望艾米嫁給那個她不愛的有錢人,有一次對艾米表示他愛艾米,艾米當時就爆發了,因為她知道勞裡愛的是她的姐姐喬,現在因為喬拒絕了他,於是他就回過頭來追求自己,難道自己就只配當一個備胎嗎?於是和勞裡大吵了一架。但最終艾米還是同意了勞裡的追求,和勞裡結婚了,她也算是嫁給了愛情吧。
電影中我最看不懂的就是勞裡的感情了,他開始喜歡姐姐喬,但是最後他還是娶了妹妹艾米。那麼勞裡到底愛不愛艾米呢?如果他不愛艾米,那他為什麼不希望艾米嫁給有錢人弗雷德?難道僅僅是出於一種對家人對妹妹的關愛嗎?希望她能夠嫁給喜歡的人,不希望她是為了錢才結婚?也可能他確實也愛艾米,雖然他之前喜歡喬,但既然不能和喬結婚,那再愛上青梅竹馬的艾米也有可能吧,畢竟沒人說一生只能愛一個人不是。但我想勞裡最愛的還是喬,而和艾米結婚是出於理智的考慮多一點,畢竟選擇一個愛自己的人結婚也是不錯的選擇吧?
另外,電影中還有一些輔助角色,比如她們的鄰居亨梅爾太太,她一輩子沒結婚,比較有錢,一個人住在大房子裡。經常給喬和艾米灌輸錢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她其實是一個孤獨的人吧。最後在她去世以後,她把大房子送給了喬。據說原著小說的作者也是終生未嫁,難道這個角色是為了致敬作者本人?還是說她其實是主角喬獨立思想的創建者?
另外一個讓人不得不提的角色就是勞倫斯先生,他是勞裡的祖父,很和藹的一個紳士,也很有錢,勞裡去之前一直是一個人獨居在大房子裡。他在電影中有兩段劇情不得不提一下,一段是看到四姐妹一家在聖誕節的時候去給貧困的鄰居送食物,他就給四姐妹一家也送了一桌豐盛的食物;另一段是看到三女兒貝絲給鄰居送食物,就把鋼琴送給了貝絲。也許他這個角色就是塑造四姐妹善良品性的另一個因素,他從另一個角度告訴了別人——善良,總會得到回報。
最後,用簡單的話總結一下這部電影吧。電影裡的四姐妹除了老三貝絲因病早逝之外,其他三姐妹都經歷了內心的成長,並最終選擇不妥協地活著。老大梅格從開始的虛榮、抱怨,慢慢變得理解和支持他的丈夫,最後積極的面對生活的困難,決定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去獲得幸福。老二喬從最開始為了掙錢寫一些附和別人的趣味沒有自己靈魂的文章,甚至一度放棄了寫作,到最後又重新提起筆,忠於自己,開始寫自己想寫的文章,也成為了一個堅強獨立的女人。老四艾米並沒有選擇嫁給有錢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愛情。
我想她們之所以被人喜歡的原因,就是她們擁有獨立而高貴的靈魂吧。不世俗,不物質,堅強而獨立,溫柔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