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上清華,發現農村和城市孩子有巨大差距,眼界、格局,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學習就能趕上」。
視頻中的男孩穿著一件紅色毛衣,笑容靦腆,但又透露出些不符合他年紀的老成,他便是這一期@北京青年x涼子訪談錄的主人公。
視頻講述了他在清華的求學經歷,作為父親的驕傲考入清華,但不料入學兩個月後家庭突逢巨變,沉重打擊下,學業一蹶不振,最高時有19個學分的掛科,臨界退學標準。而除了生活、學業的壓力之外,與周遭同學眼界與格局的差距也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這支短視頻11月24日發布,第二天便為帳號帶來超34萬新粉,收穫點讚超140萬,成為了該帳號的第一大爆款。而該視頻的系列視頻也在連帶效應下點讚均破萬,形成了一個小爆款集合。
@北京青年x涼子訪談錄30天增粉趨勢 數據來源:卡思數據
其實素人訪談類內容在抖音已不是什麼新穎的內容形式,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卻演變出了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下面,卡思數據(ID:caasdata6)就為大家整理一二。
從輕量到深度
01
街頭採訪
代表帳號:@拜託啦學妹
街訪是最早出現的素人訪談模式之一。
採訪者走上街頭,隨機對街上的行人提問,回答充滿了各自不同的三觀碰撞,受訪者往往能給出超乎尋常的回答,讓人直呼「好傢夥」。
這類內容篇幅很短,一般由3-5個受訪者的回答剪輯而成,後期配合花字、動圖和一些簡單的特效即可,後期製作無壓力。
街訪內容極致的反映了大眾想法的個性化,總有語出驚人的受訪者能給人帶來新思考,而視頻的討論度也就這樣形成了。如早期的街訪類帳號@拜託啦學妹,就是憑藉幾個辛辣訪問下路人的爆笑回答一舉成名,打造了多支爆款。
而這種帳號內容能否出爆款有兩點決定因素。
1、拋磚引玉:前期對話題的策劃要有一定的內容敏感性
提問的問題必須有一定話題度,這樣受訪者才更容易延伸,以提供更有爆點的內容素材。這就很考驗策劃者對輿論風向的認知及把控了。例如:兩性關係、社交熱點等都是極富爭議點的內容,能讓受訪者更有話聊,觀眾也更有興致看。
2、慧眼識珠:擅長在大量的素材中找到閃光點
這體現了兩個能力,一是在採訪過程中,敏銳捕捉到哪些人是有表達欲的,哪些字裡行間中有小故事可以深挖,如何引導受訪者深入話題,都是很考驗採訪人員技巧的。
其次,除了前期努力外,在後期製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海量素材中尋找內容爆點,如何通過剪輯製作手段強化表現效果,都可以幫助視頻打動觀眾。例如之前標準的《The Next Episode》+墨鏡+菸捲+金項鍊三件套,成了「口出狂言」後的標配。
在此基礎上,街頭採訪還衍生出了一些更細分的方向。
如地域性帳號:以某些地區的特殊視角闡述論點,並結合當地方言,探討多與本地生活相關的內容,吸引大量當地粉絲關注。
再比如針對某些特定群體:如@歪果仁研究會,通過街訪在華外國人,體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在中國環境下文化間的碰撞。
當然了街訪類內容也並非都是百分百呈現真實的街頭採訪內容,其中也不乏「暗箱操作」找演員充當路人做表演博眼球的存在。如18年因一句「能夠帶我吃飯就好了」爆火的成都小甜甜就被指當時已籤約經紀公司,背後有公司的推波助瀾。
這也讓觀眾對該內容類型的真實度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02
講述式專訪
代表帳號:@史別別
接著素人訪談演變到了另一種講述式內容。
該種類型內容的故事性更強,樹立的人物形象也更分滿。一集一個人物,或有或無真人出鏡,配合實景拍攝,講述受訪主人公的成長故事或生活經歷,往往能從一段個人經歷中反映出某一類人群的生活現狀,引發觀眾共鳴。
@史別別 就是一個典型帳號。
「我是史別別,想把我知道的北漂故事分享給你看」。她專注講述北漂人的故事,其中或心酸苦楚,或熱血沸騰,她的帳號儼然是一個小型的北京青年奮鬥圖鑑。
在@史別別的鏡頭中主人公很少出鏡,多是一些空鏡和記錄生活日常鏡頭的拼接,視頻內容可看性不強,但卻強化了故事的可聽性,強敘事風格給了觀眾更完整的聽覺體驗,更有空閒沉浸下來思考,這也讓觀眾的反饋更加積極,帶來了超強互動性。
這類內容相對長的內容時長帶來了豐富的前情鋪設、內容鋪陳及展示的時間,對觀眾視聽觀感的刺激更強烈,承載的討論點也更豐富。觀眾們會在評論區展開激烈討論,從房價柴米油鹽,到情感生老病死。既有心靈雞湯,也有當頭一棒,評論區才最能體現世間百態。
03
深度訪談
代表帳號:@北京青年x涼子訪談錄
而深度訪談則又是素人訪談的一種進階式演變。
當事人直接坐在鏡頭前,沒有太多運鏡處理或影視畫面插入,就是一個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內容輸出的方法簡單清爽,讓觀眾的注意力更集中於故事本身,更具備傾訴感,令講述的過程更動人。
這種形式其實也是內容自信的表現,畢竟在這個「看圖說話」的時代,用幾張圖編個故事太容易了,而敢於站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經歷,則是給內容的一劑強心針,真實感撲面而來。而且通過敘述者在講述過程中的表情動作,也更容易引領觀眾情緒,「感同身受」的情緒蔓延,讓每一期節目都是一場心靈之旅。
這也是@北京青年x涼子訪談錄中那個清華學子因為感嘆階級差異而能引發強烈共鳴的原因。人們敬佩他敢於直面鏡頭面對自己內心的勇氣,同時也在審視自己,是否同樣深陷其中,又是否有突出重圍的勇氣。
爭議與認同
在過去的幾年中,街訪非但沒有過時,甚至還湧現出來多個爆款帳號,日常街邊也總是看到正在採訪中的製作組;而專訪類帳號,也擄獲了大批粉絲的關注,月增粉百萬都可輕鬆達成,帳號生命力極強。
那麼,素人訪談類內容為何會吸引這麼多用戶關注呢?觀眾為何如此喜歡聽這些素未謀面人的故事呢?
首先,必須要承認,這類內容反映了人類強烈的窺私慾。
與真人秀的火熱同理,觀眾的好奇心會引導他們自發的關注自己喜歡的明星參加真人秀時的表現,能脫離熒幕角色看到明星的生活,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而對於素人來說,這種好奇心是需要去激發引導的,從訪談場景布置、視頻封面、關鍵詞展示,受訪者著裝與外表,都是重要的內容吸引點。而在此基礎上,素人受訪者剖析出暗藏在心底不為人知的故事,內容傳達出的這種私密體驗也大大刺激了觀眾。
例如@分手照相館,一人一段關於感情的往事,各有各的冷暖悲歡,聽著是別人的事,講著講著好像又成了自己的故事,將百味人生匯聚在了帳號的每支故事中。讓觀眾看著上癮,評論區中很多人著急詢問著後續或做出忠告,「所以之後和好了嗎?」「這種人,不分手留著過年嗎?」
@分手照相館
其次,這類素人訪談類內容從本質上就是剖析他人與審閱自我的過程,所以一定伴隨有爭議與認同,這都是觀眾共情的表現。
受訪者面對鏡頭大膽說出自己的故事,可能是與過去告別的一個儀式,也可能是以自己的經歷警惕世人,亦或是單純勇於面對真我的表現。
但不管是何種心理,都是經歷過後的自白,這其中的個人化傾向在面對十萬甚至百萬觀眾時一定會迸發出大量不同的聲音,其中或認同,或反對;或激烈,或溫和。
聽著別人故事大罵其犯傻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罵過去的自己;
不屑於對方激進言論的同時也是在告誡自己勿片面偏頗;
想給予身處窘迫中的他一些安慰,又何嘗不是因為同樣情景下也曾有人對你伸出援手。
這種陌生人間的情感流動與共通,可能就是此類內容吸引關注的又一大原因。
素人訪談類帳號作為情感帳號的一類分支,創作者應發揮好它能強烈引發觀眾共情的特點,不管是在標題引導還是內容推進上,摒除標題黨博眼球的常用手法,增加社會責任感,用真實情感換以觀眾的支持才是這類內容得以長線發展的重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