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火了很多人,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忠絕)三大絕自然不必說,頂級流量。再往下放一點,劉備、張飛、趙雲、周瑜、呂布的「流量」也不遜前三個。比如說在日本,《三國演義》非常熱,有很多日本讀者非常崇拜趙雲,認為趙雲是個幾近完美的武將,趙雲的知名度在國內更是大的不得了。但是有人認為趙雲不受劉備信任,一生都沒有得到重用,真是這樣的嗎?
趙雲是常山真定人,小說中趙雲經常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也!」說的就是這個常山。常山也就是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緊挨著石家莊。正定在戰國時是趙國的地盤,到了漢朝設恆山郡,因為要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更名為常山郡。
常山郡界於太行山脈與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之間,北距幽燕與南距邯鄲的距離差不多,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要地。正定與首都、河北省曾經的省會保定,並稱為「北方三雄鎮」,可見正定地位之高。
趙雲本是諸侯公孫瓚帳下的小將,而公孫瓚是趙雲日後主公劉備的鐵哥們。可以說趙雲很早就認識了劉備,二人脾氣相投,也傾心於劉備,「(劉備)每接納(趙)雲,雲得深自結託」。
趙雲真正跟隨劉備是公孫瓚派劉備與袁紹作戰時,將趙雲調到劉備身邊聽用,當然只是借用。所以當劉備要「歸還」趙雲時,趙雲還是非常不舍的,他已經認定弱小的劉備會比公孫瓚更有出息。臨別時,趙雲幾乎是把心窩子掏給了劉備,「終不背德也」意思是說老兄稍等,等把家事(奔兄喪)處理完,還要跟你闖蕩江湖的。
圖-俯瞰正定古城
公孫瓚被袁紹消滅後,趙雲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與遇到了前來投奔袁紹的劉備,從此再也沒有分開。無論劉備有多落魄,(小說中)被人譏諷為「汝等追隨劉備,如孤魂隨野鬼耳。」趙雲都始終不離不棄,忠誠度非常高。
官渡之戰曹操大獲全勝,等曹操平定北方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荊州,劉備帶著關張趙等人寓居於新野。然後就是著名的當陽長坂坡之戰,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代管的當陽市境內,趙雲勇救幼主阿鬥。這個故事並非虛構,只不過正史記載遠沒有小說中「七進七出」那麼精彩。話說回來,阿鬥當時可是劉備唯一的嗣子,在這種關鍵時刻,如果不是百分百信任之人,劉備能放心讓趙雲抱著自己的兒子?
圖-俯瞰當陽市
從史書對趙雲的記載來看,趙雲有著比關羽和張飛更穩定的性格,既不傲上也是驕下。只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並不算特別高,但也不算低。經常有人說劉備把趙雲當成了大保鏢,比如讓趙雲留意孫夫人。如果不是足夠信任,劉備能讓趙雲去看管自己的老婆嗎?答案顯而易見。
劉備此舉確實英明,因為不久趙雲就破壞了孫權的一場陰謀---企圖讓孫夫人帶著阿鬥去江東當人質。一旦阿鬥入江東,對正在取西川的劉備會造成巨大的麻煩,處理不當就可能是滅頂之災。
軍師龐統死後,諸葛亮率張飛和趙雲入川。從對趙雲的使用來看,趙雲的地位已經不遜於張飛了。趙雲率兵坐船從江州(今重慶主城區)走外水下江陽(四川瀘州),與諸葛亮會師於成都,為劉備取蜀立下汗馬功勞。
趙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武將,他在理政能力也要強於關張,知道民心的重要性。他知道進攻重點不是偷襲荊州得手的孫權,而是對西川虎視眈眈的曹操,只可惜劉備沒聽進去,這才有了夷陵慘敗,險些斷送了蜀漢江山。
劉備執意要徵戰東吳,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也不能說一點沒有聽進去趙雲的建議。夷陵之戰時,劉備讓趙雲帶人馬在後方接應,就是考慮到萬一戰敗的情況下,必須有可靠的後路。如果是一個不信任的人,劉備怎麼可能放心將自己的後背和退路交給他?
經常有人說趙雲不是重號將軍(前後左右、四徵四鎮等),只是雜號將軍,但這不影響劉備對趙雲幾乎是一線的使用。比如與曹操爭漢中,趙雲是立了大功的,救下老將黃忠。
夷陵慘敗後,蜀漢損失了一大批高級將領,關張馬黃都已不在世,趙雲當過徵南將軍、鎮東將軍,位在陳到之上。蜀相諸葛亮平定南中後要北伐曹魏,年邁的趙雲也跟諸葛亮在漢中備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詐稱要出兵斜谷道,魏軍統帥曹真信以為真,率軍攻打箕谷,而擔任起牽制曹魏大軍任務的正是趙雲。魏軍的實力自然比趙雲的疑兵雄厚得多,佔據絕對優勢。儘管如此,趙雲仍然穩紮穩打,沒有讓魏軍佔多大便宜。
蜀軍主力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偷襲祁山,只是馬謖紙上談兵,丟了街亭,蜀軍大潰,損失慘重。趙雲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下,自己為退兵斷後,安全撤回,為蜀軍保留了大量元氣。
縱觀趙雲一生,身為武將卻深明大義,能斷大事,對時勢的把握遠超一般武將,具有相當的戰略眼光。他在劉備及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雖然比不上關羽、張飛,也不差多少。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地圖帝】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