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新聞聯播》的主持人的肖曉琳嗎?
2017年7月12日,有央視員工透露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肖曉琳已因病去世。12日晚間,澎湃新聞記者從央視《今日說法》欄目多名員工處獲悉,央視主持人、製片人肖曉琳因患直腸癌,近日在美國治病期間不幸離世,年僅55歲。
其兒媳表示,肖曉琳於兩周前去世,遺言是「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的確如她所言,目前在中國,我們對健康的重視遠遠不夠!
先來看一組數據:
陳習娟:著名斯諾克球員丁俊暉的母親,今年1月因直腸癌去世。
陳鷺芸:女籃前國手,2015年12月因結腸癌去世,年僅38歲。
王均瑤:2004年11月,商界風雲人物,均瑤集團董事長因患結腸癌在上海逝世,享年38歲。
楊德昌:中國臺灣著名導演,因結腸癌於2007年6月在美國病逝,享年60歲。
央視近些年也已經有好幾位知名主持人因癌去世
同樣主持過《焦點訪談》的另外一位央視主持人方靜於2015年11月18日因為癌症醫治無效,在臺灣去世。除了《焦點訪談》,方靜還主持過《東方時空》《國際觀察》《中國新聞》等著名欄目。方靜出生於1971年,去世時候年僅44歲。
前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羅京於2009年6月5日因淋巴癌去世,據悉,羅京在治療期間,非常樂觀堅強,期間接受了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和化療,但終歸回天乏力。享年48歲。
2013年7月3日,央視主持人王歡(原名王薇)因乳腺癌去世,年僅42歲。王歡曾主持過《東西南北中》、《中國音樂電視》、《節目預告》等央視節目。
不僅這些知名人士,皆因腸癌早早去世,而且在中國社會,目前腸癌的發病年齡太早了!
中國人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為48.3歲,而美國白人為69.8歲。這是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山大學前任副校長汪建平教授在2008年的一次報告中指出的。目前,中國平均發病年齡比西方人年輕20歲
50歲沒病也該查!
沒有家族史和腸病史的人,從50歲開始應每5年做一次腸鏡並保持每年進行大便隱血的檢查;
有腸病史或者家族史的人,每3~5年就要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以警惕腸癌的發生。
結直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應注意觀察有無排便習慣和排便性狀的改變,觀察是否出現便秘、大便次數增多、膿血便以及腹痛、腹脹或腸梗阻等表現。如出現以上症狀,應儘快到醫院檢查。
飲食上做個加減法
加法
多食用粗糧
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減法
減少食用精糧,
減少攝入高動物蛋白、高脂肪的食品,
勤加鍛鍊,控制體重
減少醃製、煙燻類食物,
控制菸酒,
這些壞習慣一定要改!
1、無肉不歡
愛吃肉是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這些東西被細菌分解後,產生許多的致癌物質,再加上這些物質不是可溶性纖維素,大便腸溶性不夠,導致大腸蠕動慢並積壓在腸中,刺激腸黏膜,產生癌變。
紐西蘭的研究表明,牛肉賣得好的地區,大腸癌發病機率也就越高。另外,飽和脂肪酸、動物油過多攝入也可導致大腸癌病發。
2、口味重
武漢人大腸癌高發,不良飲食習慣是誘因。偏愛麻、辣、酸、鹹、煎、炸、燻、烤八大重口味,習慣宵夜,如同讓胃腸道長期在休息時間「加班」,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增加腸癌風險。
3、愛吃醃製食品
吃醃製的食品也容易引發大腸癌,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們喜歡吃醃製的食品,所以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
4、一坐就一天
很多人在辦公桌前,一坐就是十多個小時,久坐缺乏運動,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結腸內滯留並刺激腸黏膜。而且,近年來得大腸癌的患者有著年輕化的趨勢,並且城市中得大腸癌的人數多於農村。
5、長期吃快餐
年輕的上班族長期吃快餐,飲食過於單一,熱量高又缺乏纖維素,這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
6、喝酒、抽菸
這兩個都不用說了,幾乎所有癌症的誘因裡都有它們的身影。有研究認為,吸菸可以對大腸產生長期性、持續性的慢性刺激,從而誘發大腸癌。
堅持每周3次30分鐘以上運動
研究表明,經常鍛鍊的人患腸道息肉的機率降低16%,發生較大息肉或癌變息肉的危險降低30%。
每周進行3次以上的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健康、減少各類炎症的發生,癌症危險也會大大下降。
正如肖曉琳遺言所說,要重視,「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