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25日訊(勾春然)近日,關於招聘網站信息洩露的新聞頻頻曝出。
有求職者表示,在網站上上傳自己的信息後,時常會接到不明身份的電話,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賣課」等電話騷擾,不勝其煩。
根據媒體公開報導,有用戶在瀏覽智聯招聘網站時,發現一家位於廣州的公司正在以3-4萬元的月薪招聘客房服務員。在用戶以「求職者」身份向該企業投遞了一份幾乎是空白的簡歷後,相關招聘人員很快就發來自己的微信號。
用戶通過後續詢問以及查看此人的朋友圈發現,這家公司在智聯招聘打著招聘「客房服務員」的幌子,疑似招募性工作者。
有媒體報導,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已經成為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針對網絡招聘服務過程中的規範性問題,近日,人社部出臺《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不得洩露求職者信息,這是網絡招聘服務領域首個部門規章出臺。
《規定》明確從事網絡招聘服務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完備的網絡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對用人單位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得洩露、篡改、毀損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和用人單位經營狀況等信息,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不得向勞動者收取押金,應當明示其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等事項。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有3.96萬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市場網站1.5萬個,2019年發布網絡招聘信息4.04億條。
人社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背後,確實存在一些機構未經許可擅自從事網絡招聘服務、對用人單位資質和招聘信息真實性與合法性審核把關不嚴、非法使用個人信息、違規收取費用以及監管方式不足等問題。
中國科技新聞網從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出售簡歷」,共搜索出11起法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