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黃穗青 馮康倪) 48歲的覃女士誤吞魚刺後出現吞咽疼痛,到醫院就診並在內鏡下將魚刺拔除。本以為是小事一樁,不料2天後,她突發胸痛,再次檢查發現原來小魚刺竟捅出了「大窟窿」,不僅造成食管穿孔,更嚴重的是扎傷了主動脈弓並出血形成了一個大的假性動脈瘤,還引發了縱膈感染。危急之下,覃女士被緊急送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心臟外科,經過醫院心臟外科、放射影像科、內鏡中心、心胸外科ICU、胸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超聲科、輸血科等10多個學科團隊的奮力協作搶救,終於將覃女士從死神的手中搶奪回來。
魚刺取出仍「興風作浪」
7月15日,覃女士晚餐吃了塊魚尾,當時感覺有魚刺卡喉,她用了一些民間「土方法」,吞飯、喝醋等,以為魚刺下去了。但到了第二天,她吞咽出現喉嚨疼痛,便在當晚到廣州一家醫院急診,醫生在內鏡下發現了這根魚刺,並將「元兇」取出。魚刺取出後,覃女士以為事情也就完結了,小事一樁,也沒有多嚴重。回家後,她按照醫生交代,吃流食,注意觀察,接下來回院複查。
然而,在觀察期,她出現胸痛的症狀,到醫院進行複查,發現小魚刺居然捅出了「大窟窿」,不僅造成食管穿孔,更嚴重的是扎傷了主動脈弓並出血形成了一個大的假性動脈瘤,還引發了縱膈感染。7月31日,因多種症狀引起了覃女士所就診醫院高度重視,建議她立即轉中山一院進行急診。
入院後,覃女士的病情再次加重,8月1日,開始出現頭暈、口唇蒼白、精神萎靡、意識淡漠、肛門間斷排血便等狀況,血壓最低甚至下降至49/25mmHg。醫生們考慮這是主動脈破口連接著食管破口不斷失血所致,並緊急進行搶救,通過輸血後病情才暫時穩定下來。
雖然暫時穩住了病情,但她的大動脈破口還在不斷地向消化道內出血,血液在不停丟失,胸腔的感染在加重,命懸一線。
多學科團隊聯手「緝兇」
假性動脈瘤的手術到底做不做?中山一院心臟外科主任吳鍾凱教授介紹,若不實施手術,覃女士病情可能瞬間惡化;若實施手術,由於患者病灶非常高,靠近主動脈弓位置,術中大出血風險極高,甚至有可能術中死亡。
據介紹,覃女士是因魚刺從食道第二個狹窄區刺穿到主動脈弓降交界處留下的「窟窿」感染並形成假性動脈瘤,在清除病灶的過程中,隨時會爆破,造成大出血。進行手術就如同在「雷區」作戰,患者隨時有血管爆炸的風險,可能在術中死亡。據國內文獻報告,此類型手術死亡率高,國內某單個醫療中心23例手術病人僅3例存活。近日又有媒體報導,廣州某男子誤吞魚骨後同樣是刺穿食管又刺穿了胸主動脈,至某醫院就診後搶救無效死亡。手術風險度有多高,也由此可見一斑。
但如此棘手且高難度的手術,今年已是吳鍾凱專家團隊第二次遇見了。3個月前,中山一院10多個學科專家冒險一搏,成功搶救了一例魚骨刺傷主動脈的患者。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吳鍾凱立即聯合多學科並肩作戰。
8月4日,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組成頂級團隊,為覃女士進行了急診手術治療。該院吳鍾凱、陳光獻兩位教授在體外循環的保駕護航下,確保患者心、腦、脊髓,腹腔臟器等器官灌注完好,小心翼翼地進行了手術。
然而專家們擔心的事還是在手術臺發生了,「炸彈」爆炸了。吳鍾凱回憶說,在手術中,他已十分細緻地分離組織,但動脈瘤周邊組織感染嚴重,假性動脈瘤還是發生了破裂大出血,血液甚至通過食管從病人口中「噴湧而出」,瞬間,患者胸腔、手術室地板滿是鮮血。止血刻不容緩。專家們採取緊急應對措施,在覃女士左側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緊急阻斷血管,將口腔、鼻腔湧出的鮮血止住。隨後,快速切開血管,直接拆除了假性動脈瘤「炸彈」,並進行胸腹主動脈切除人工血管轉流術、縱膈感染清創引流術。隨後,內鏡中心崔毅教授在術中進行了食管支架植入術,讓患者日後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
幾經波折,在10多位專家的奮力合作下,歷經10多個小時,才結束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術後,經過心胸外科ICU唐白雲教授團隊的不懈努力,患者順利脫離了呼吸機。隨後,覃女士轉入心臟外科二區普通病房,進行術後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