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擅長於通過小說表現人間醜惡,其中有被後來改編成電影的《叢林中》,有描寫人類所謂「同情」的《鼻子》,當然要說知名度,自然不可能繞過這部聽到名字就讓人感到寒意的《地獄變》。
一句話介紹《地獄變》:父親為了畫《地獄變》這幅畫,不惜棄女兒於大火中,描摹女兒死前慘像。
簡短的的一句介紹,貌似訴請全貌,但,小說又怎會一句話說清。
我第一次知道《地獄變》,不是因為芥川龍之介,也不是因為《羅生門》,而是在一部日本電影《去年冬天與你分手》,電影有一個看似浪漫的名字,但其實幾乎全員皆是惡人。
電影裡攝影師雄大為了拍攝出震撼人心的照片,不惜以大火燒死無辜少女,然後用相機記錄少女瀕死前的掙扎。
故事基調、追求藝術的手段都相同,這就是電影版的《地獄變》。
當時看完電影後,我又急忙地看了小說《地獄變》,頓時感覺小說的敘述比電影還讓人致鬱。
你以為罪惡的只有那個致女兒於死地的畫家嗎?
人間地獄變,地獄即人間。
故事情節還是很簡單,只是需要去探討一下畫家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
崛川大公:典型的暴君、偽善者。
他曾把所寵愛的侍童,作為長良橋的橋柱予以活埋。
一次,侯爺出席大內的梅花宴後打道回府,途中,拉車的牛脫了韁,撞傷了一位過路的老人。那老人竟雙手合十,慶幸自己被侯爺的牛撞了。
摘錄於書中,小說通過大公的一個奴僕「我」敘述,其本身作為大公的人,必然會傾向於維護大公,所以「我」的敘述不公正的,受質疑的。
說回大公,第一件事表現了大公的好大喜功,為了彰顯自己的仁義道德,視他人性命如草芥。
第二件事,那個被撞的老人,若不慶幸自己被撞,恐怕早已身首異處了。
分析完大公的偽善性格,我們就能想到,大公讓畫家良秀畫地獄變也不只是一件巧合了。
良秀:其實良秀也不是一個好人。
從文中的敘述來看,他暴虐,自私,在畫地獄變的過程中,聲稱自己只能「畫出自己所看到的」,為弟子披上枷鎖鐐銬,畫出看到他受苦的樣子。用怪鳥襲擊弟子,為了模擬被怪鳥襲擊的人類。如此如此。可見良秀縱有高超的繪畫技術,可他確也稱不上一個好人。
不過文中提出他極愛女兒,多次請求大公將他的女兒還給他,屢遭拒絕。可能為整件事情埋下了伏筆。
而後他要求大公在攆車中燒死一名女子,以此畫出貴婦被困於大火的情形。大公欣然答允。(這裡就感覺大公的言行很費解)
良秀的女兒:書中只提到她被大公收為侍女,善良、惹人喜愛。並救下了一隻受人欺負的猴子,從此猴子便與她形影不離。
我:我是誰?
我是本文的敘述者,是大公的侍衛。自然我的評價也會偏向於大公。當眾人推測大公是因為貪圖良秀女兒的美色才將其留在身邊,他說的是大公或許只是為了不讓良秀女兒回到那個冷漠自私的父親身邊。
那夜,在走廊遇見良秀女兒哭泣,他聲稱不知道房中的人是誰,但是我們能推斷出他說了謊,而房中那個人,他也知道是誰,其實是大公。
而「我「到底代表了誰,代表的是觀眾,吃瓜群眾。沒有自我判斷能力的人。文中一開始也已表明自己的無知和愚蠢。
我是笨蛋,向來除了一目了然的事,都是不能了解的。
他真的傻嗎?不見得,只是他需要這層偽裝,需要對發生的事情保持一顆冰冷的心,或許他本身就是冰冷的。
猴子:文中最後自然不可不提到這隻猴子,作為唯一一個不是人的主角,他卻代表了人性的光輝。
在良秀女兒被火焚燒時,衝入火海,也隨即死了。在場的所有人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被燒死都不為所動,更何況一隻猴子了。人性的黑暗與殉身的猴子散發的光輝形成強烈的對比。
故事還原:大公垂涎於良秀女兒的美色,可良秀卻多次請求大公放過他的女兒。再加上良秀女兒的拒絕,大公惱羞成怒,設計讓良秀畫地獄變屏風,因為他足夠了解良秀,知道良秀定會為這件事走上不歸路。
直到良秀提出焚燒女人的請求,他應允下來。卻在畫畫當日,將良秀女兒綁在車上焚燒,以此刺激良秀。完成他的復仇計劃。
而良秀在意識到被燒的是自己女兒時,也曾想上前施救,卻最終退回,拿出畫筆,繼續完成地獄變。
只有魔鬼才能對付魔鬼,大公對良秀的報復自然沒有成功,他沒有擊退良秀,無意間讓自己和良秀都成為了惡魔。
而良秀為什麼不救自己的女兒?或許是因為報復大公,或許是因為畫畫的執念,或許是知道自己即使救下女兒,他和女兒也難逃一死。
畫家走到這一步,不可否認是大公的推波助瀾,但是也不能忽視他本身的惡。
正如良秀所說的,他只能畫出自己所看到的,他筆下的《地獄變》正是他看到的,他看到的人間也正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