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那些高出森林的大樹,總要先被大風吹倒;那些超出河岸的土堆,必先被水流衝走。
為人處世亦如此,忌鋒芒畢露,若到處炫耀自己,非但賺不到虛榮,還會招致災禍。人到中年,不要在朋友圈炫耀這三樣東西。
01財不外露
愛炫富的人層次很低,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響,掉進錢眼,活得無趣。凡是跟人聊天,必談自家的車、房,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如今,很多人喜歡用各種方式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財力,本質無二。
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奢侈和炫富,容易招人眼紅,給自己惹來災禍,出問題是早晚的事情。
西晉有個大富豪,叫石崇,富可敵國。據記載,他的家豪華奢靡,宏麗室宇彼此相連,就連廁所都十分精緻,有十幾個身著華服的婢女在一旁侍奉。
石崇不僅喜歡炫富,還愛鬥富,他聽說另一個富豪王愷家裡洗鍋用飴糖水,他就命令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用絲綢編制了四十裡長的屏障,石崇就用綢緞編織了五十裡長。發了財,有人富而不露,有人唯恐天下不知,石崇屬於後者。
好景不長,後來石崇被誣陷為亂黨,被趙王司馬倫所殺,家財從此一空。一代富豪卻是不得善終,還不如一個平民百姓活得久。
奮鬥到中年,人都能積攢下一定的財富,錢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而不是拿來炫耀。無論是想借炫富來滿足自己虛榮心,還是想博人眼球,都往往適得其反,不是被心懷不軌的人盯上,就是被更富有的人當成笑話。
02友不在多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總是將「人脈」二字掛在嘴邊,最喜歡炫耀的是自己有多少微信好友。這類人發朋友圈,要麼是參加了哪個大咖的酒會;要麼是和某某某的合影;又或是和哪位大老闆有過一次高談闊論。
人脈不是認識了誰,而是在你需要的時候,誰能出現在你身邊。
《歡樂頌》裡的女主角之一樊勝美。她也熱衷於參加各種上流人士的酒會晚宴,總想在酒會上認識有錢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後來,家裡真的出了大事。她低聲下氣去哀求那些人幫助時,要麼被婉拒,要麼不接她電話。那些人脈就如同海市蜃樓,中看不中用。
參加各種應酬,結識各路人馬,常常讓人陷入一種熱鬧、忙碌的假象,以為自己好友滿天下,處處逢源。
其實那不過是逢場作戲的關係,沒有實力的人脈,都是空中樓閣,風一吹就散。與其把希望寄託於別人,不如寄託於自己。
生活中,卻總有那麼一種人,他們很少應酬,參加飯局酒會,卻總被人提起,他們的優秀就是最好的人脈。
人到中年,要懂得低調,沒有人脈卻不斷吹噓自己的人,只會成為別人的笑談。
03才不自詡
常言道:「水深而流緩,人貴而語遲。」水有多深,未必能在表面看得出來,深不見底的河水往往波平浪靜;能夠讓人一眼見底的,只能是淺水。
唯有淺薄的人才喜歡賣弄玄虛,逢人便自吹自擂,為人高調張揚的人,往往肚子裡沒有乾貨。
「聖者無名,大者無形 」,真正有學識、有涵養的人,是不會得意忘形、到處炫耀的。
有個被反覆講述的故事:有一年北大新學期開始,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來報到,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季羨林走來,因為年輕學子不認識他,就拜託他替自己看一下包。季羨林爽快地答應了,等到學子辦完手續,已過了近一個小時。直到幾天後舉辦開學典禮,這位學子才驚訝地發現,為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季羨林的謙恭令他更受人尊敬,每年的大年初一,只要他一推開門,總能看到門前的雪地上寫滿了問候和拜年的話,那是不忍心打擾他的青年學子們在向他表達崇敬之情。
有句話講得好: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博學的人往往謙虛、低調,不顯山不露水,默默耕耘,才能更好地將手頭的事做好,踏踏實實,無問西東。
成功可以引以為豪,但不必炫耀。
馮驥才曾在書中這樣寫道:「低調,是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高調,是為了生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人到中年,要看穿虛榮,不必太在意虛名浮象,而是去追求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活給自己看。
不去顯擺,而是保持低調,靜對自我的世界,獨享一份平和與從容,淡泊豁達,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