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有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誰知?」
這首詩講的是周公同王莽這兩位人物,曾經一度的聲譽和最終的蓋棺定論截然相反,如果他們一不小心早一點死翹翹,那麼歷史對他們的評價,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對一個現在在世的人,那就更加困難啦。很多大事,要做完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後,才知道它造成的後果如何,你說要在當時評價一個人,是多困難的一件事呢?
這一回,我就來跟大家講講那位恐懼流言的周公,姬旦先生。
周公這個稱謂,相信好多朋友都很熟悉啦,因為我們平時很多的日常用語和典故,都跟他有關。例如睡覺,我們說「找周公」;夫妻過性生活,我們說「行周公之禮」;還有,古代流傳下來有本書叫周公解夢;連曹操寫詩,也要寫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見周公在我們中華文化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對於周武王來講,這位弟弟姬旦,可以說是一位智囊型的人物,他討伐殷商,推翻紂王,很多的策劃都來自於姬旦。在封神榜裡面的姜子牙,可以說是周武王大將姜尚和周公姬旦的混合體,而在真實的武王伐紂這段歷史裡,姬旦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的。
舉個例子,周武王在出兵討伐殷商的時候,發表過一份誓師演講,歷史上稱為「牧誓」,也就是牧野之戰的誓詞,這一份牧誓的發言稿,就是姬旦寫的。
而在打敗了商朝之後,周武王對於如何處理殷商貴族同遺民拿不定主意。於是他首先去諮詢姜尚姜太公,太公說:「我聽人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裡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要殺掉殷紂,連敵對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要統統殺掉。
周武王聽他這麼講,心裡隱隱覺得不大好,又去找召公過來問他意見。召公可能聽說了姜尚大清洗的意見沒有被武王採納,於是就說:「這樣吧,有罪的殺,無罪的留下。」
那何為有罪何為無罪呢?大致上就是反對過周朝的就有罪咯。但當時兩軍敵對各為其主,你怎麼可以說人家反對你就是不對呢?
於是周武王再去諮詢周公姬旦,姬旦說:「大王如果想殷的族人安定下來,可以讓他們在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然後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
周武王覺得周公這番話深得我心,於是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貴族;修整商容故居,並且設立了標誌;又讓閎夭培高王子比幹的墳墓;命令南宮括散發了鹿臺的錢財,打開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殷民。這一番做法,讓大家都覺得,周武王真是一個仁義的君主,爭取了不少人心,對戰後的局勢穩定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說,周公姬旦對於周武王來講,是一個智囊和顧問的角色,對整個周國來講,起了很大的協調和穩定作用。他後來在武王死左之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並不是毫無來由的。
當然啦,在周武王去世之前,周公姬旦的作用都是隱性的,以提供建議、協助策劃為主,他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武王去世之後的事。
在滅商之後,周國還面臨很多對手和內部問題,周武王為此日夜操勞,終於積勞成疾,沒多久就得了重病。據說,周公為了武王的病情,曾經虔誠地向祖先祈禱。他禱告說:「你們的元孫姬發得了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吧!我又有仁德,又多才多藝。姬發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啊。」
這個禱告,聽起來還真是挺古怪,也不知是在幫武王祈福呢,還是在稱讚緊自己厲害啦。
不過當時的人對於天命鬼神都非常篤信,周公姬旦這一番話說不定還真是想救回哥哥。
當然啦,我們都知道,上天要誰死呢,就由不得你說交換就交換的。周武王沒多久之後還是去世了。據說他臨終前,曾經表示要將王位傳給周公姬旦,還說這件事不用佔卦啦,我說行就行!但周公就堅持不肯接受,表示會努力扶助武王的兒子。
這一段聽起來,有點像劉備白帝城託孤,當時劉備跟諸葛亮說,我的兒子愚鈍,要辛苦先生你啦。如果你覺得他可以扶助就扶助他,如果覺得不行,先生你就自己說了算吧。嚇得諸葛亮又害怕又感動,死命說一定會扶助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過細細考究呢,周武王託孤和劉備託孤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劉備當年雖然倚重諸葛亮,但是他稱帝最大的本錢,是號稱中山靖王之後,乃東漢皇族宗親。所以他雖然嘴巴上說,讓諸葛亮覺得自己的兒子扶不起就自己來,但實際上諸葛亮並沒有取劉禪而代之的本錢。再加上劉備積累下來的人脈也絕非諸葛亮可比,所謂託孤,其實就是叫諸葛亮好好地打工,警告他不要亂來啊,否則就對我不起啦。
而周公姬旦的情況就不同了,他是周武王的親弟弟,武王的兒子又年幼,他完全有條件有理由把天子之位搶過來做。這樣的情況之下,周武王臨終說要周公繼位,就很可能是以退為進的策略。如果周公真要接位,那自己傳位給他這麼好人,他應該也會善待自己的兒子吧?如果他推辭,那就說明他並無貳心,將國家交託給他也就放心得下了。
當然啦,我這一番推測純粹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信不信得過大家就自己去判斷了。
總之呢,周武王就駕崩啦,接落來的劇情如何發展呢?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傳統的說法是,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而周公姬旦呢,就攝政當國,掌握朝政大權,處理國家大事。
不過也都有一種觀點認為,周公並沒有直接讓成王繼位,而是自己稱王執政。只是後來儒家為了將周公立為偶像,不能夠容忍他有稱王這麼過份的舉動,所以才說他只是攝政而已。
這兩種說法哪個有道理呢?我覺得從後來事情發展的情況來看,周公自行稱王的機率應該比較大。也正是因為他稱王的舉動,才引致後來朝廷一系列的變動同鬥爭。而在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論著裡面,也有好幾位都認為周公姬旦實際上是稱王以天子自居的。
而在周公姬旦執政之後,馬上就面臨外憂內患了。內部,是他庶出的哥哥,排行第三的管叔覺得怎麼輪都應該輪到自己當家啊,現在給周公捷足先登,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周圍放出流言,說周公將會對成王不利,搞得周公非常尷尬。連武王生前倚重的大臣太公望和召公,也聽信流言,懷疑周公這個傢伙恐怕靠不住。這個呢,就是開頭那首詩所講的,「周公恐懼流言日」了。
而在外部,當年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起起兵叛亂,而原來一些跟商朝關係比較好的地方勢力,也群起呼應。一時之間周王朝面臨很大的挑戰。
在傳說中,武王病重之時,周公曾經寫了一份書信祭告上天,願意以身相代。這份祭文封在一個金匱裡,無人知曉。後來武王駕崩,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散布謠言說周公意圖謀朝篡位,逼得他辭去相位,離開都城。後來有一天,忽然天降大雨,電閃雷鳴,一個雷把金匱劈開,成王看到當年的祭文,才知道周公原來是忠臣,於是殺了管叔蔡叔,迎接周公回來重登相位。
這個傳說這麼有戲劇性,當然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啦,那麼在真實的歷史裡,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話說當時周公面對困局,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內部。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也。他首先找太公望和召公來談心,跟他們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執政稱王:「現在天下未定,我之所以不迴避流言和困境稱王,是因為擔心諸侯背叛我們周朝,若真如此,我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先王呢?先王幾經辛苦,才有如今這個局面,如今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不出來挑大梁,周朝怎麼辦?我這樣做,也只是為了大周著想而已啊。」
太公望和召公當年曾經和周公並肩作戰,有深厚的戰鬥情誼,見他說得也有道理,現在紂王的兒子起兵,就不是幾位王親爭位這樣的內部矛盾,而是新朝和舊朝你死我活的爭鬥。如果管叔和周公爭權,他們可以不理,但武庚作亂,那就不能不理啦。於是他們相信了周公的誠意,答應支持他出兵平亂。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兒奇怪,這個武庚是從哪裡跳出來的呢?當年周武王居然沒有斬草除根?我們之前都說過啦,周武王為了穩定局勢,聽左周公的勸告,沒有對殷商的族人大開殺戒,反而讓他們在原來的地方居住。他把原來商王朝直接統治的地方一分為三,邶由紂王之子武庚掌管,衛由蔡叔掌管,庸由管叔掌管,史稱「三監」。
而管叔,這位周公庶出的哥哥,既然要起兵反對周公,當然要有一定的實力支持啊。朝廷的兵力都掌握在周公的手裡,他就唯有依靠同為三監的武庚同蔡叔啦。武庚作為商朝的王子,本來天子之位是他的,現在周王朝籠裡雞作反,他當然不會錯過機會啦,於是趁機起兵,希望重新奪取天下。而他的號召力也挺不錯的,殷商的族人都願意跟隨他,還有東夷的很多部族也跟著起兵。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商紂王未必如周武王宣傳得如此殘暴,而周王朝對殷商的族人,也未必如宣傳說得那麼仁厚,否則武庚起兵怎麼會一呼百應呢?
而那邊廂周公姬旦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解決了內部問題,就發布了一篇長篇大論的公告《大誥》,說經過佔卜此戰順應天意,必勝無疑,大家不必疑慮!然後就出兵東徵,討伐三監。這一場仗的經過,我就不細講了,總之就打得十分艱苦,足足打了三年,才平定了三監之亂。趁著這個勢頭,周公還揮軍直指東方,把山東的幾十個部族小國都滅了,把周朝的疆土拓展到海邊。
對於這一次三監之亂,還有一派的看法認為管叔和蔡叔是因為覺得周公謀朝篡位,威脅成王,所以才會起兵造反。那這個解釋就有點兒牽強啦。他們聯合前朝王子武庚,即使事成,都不可能對年幼的周成王有什麼好處的啦。這樣起兵,分明就是對周公姬旦當政不滿,為了爭權而引狼入室,最終必定對周王朝不利。所以從周王朝的角度來講,討伐管叔蔡叔,是有道伐無道,出師有名的。翻案呢,也要有理有據,不能亂來。
周公姬旦再次統一了天下,後來又制定了以「禮」為核心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聲望之高可以說無人能及,如果他有心繼續霸著王位不走,我相信完全沒有人能拿他怎樣。不過周公之所以能成為孔子心目中的聖人,稱為歷史上的典範人物之一,正是因為他在巨大的權力面前,居然頂得住,說不要就不要。能放得下,才是大智慧。
在制定禮樂制度的第二年,也就是執政的第七年,周公正式還政於成王,退居二線。
周公這一步棋,把之前說他要謀朝篡位,要不利於成王的傳聞通通打破,也都成全了自己千古的好名聲。
那究竟周公姬旦為什麼願意放棄稱王的好機會,放棄最高政權還政給成王呢?他當時有沒有猶豫思想鬥爭呢?這個就真的很難說啦。不過我覺得呢,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不能用利益去猜度,總會有一些人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名利慾望,而去追求一些更高的東西。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社會才會進步,人類的歷史才會向前發展,而周公姬旦,很可能就正是這種人啦。
周公在還政之後沒多久,就得病死了,他死前說:「我死後一定要葬在成周,向上天示意臣服於成王。」可見直到臨死,他對那個說他要謀朝篡位的謠言,依然耿耿於懷。
不過在他死後,成王還是把他安葬在文王的墓地畢,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以示對周公的敬重之意。不知道周公上天堂之後,對老天爺是怎麼解釋的啦,哈哈。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聰之節目」,一起分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