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人熱衷去日本買買買的話題,熱銷商品除了高壓鍋馬桶蓋之類,還有鐵壺銀壺。豈知中國就有一個世代傳承的千年銀壺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一個手工銀器作坊。這個地方就在大理市鶴慶縣的新華村。早在唐朝南詔時期,新華村「小爐匠」就已經很出名了。
這是新華村裡的街巷。每家門口都掛著「小錘敲過一千年」的招牌。作為歷史手藝的傳承,以前的新華村的孩子,在12歲到16歲的時候,家裡就不許他們在家吃閒飯,必須挑著擔子跟著師傅外出當學徒。籮筐裡面放的除了必須的吃穿物件以外,就是鏨子、錘子等手藝工具。
難得的是,這樣的千年手藝,至今都還有保留,而且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這種工藝品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銀飾、銀具等銀製品,成了新華村的一張名片。至今,你一走進村子就能聽到叮叮噹噹的敲打銀器的聲音,很多作坊就在門口邊做活邊做展示銷售。其中,銀壺是重要銀器之一。
每個作坊裡,都有一大堆工具,各種鐵錘、木錘、皮錘和各類形形色色的工具,很多工具看起來都很有年頭了。如今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對茶具講究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於是各類茶壺的市場都在提升。銀壺就是其中之一。
做一隻銀壺並不容易。要知道,這不是現代機器流水線,而是全程手工。據了解,一把銀壺的製作流程,包括選料、溶銀、敲片、下料、制型、修正、做壺嘴壺蓋壺把,再到紋理、雕刻、打磨,最後決定仿古或拋光,需要45道以上的工序,整個過程敲擊超過十萬錘。還有的網友現場去計數,一隻壺到底要多少錘,並推算出需要幾十萬錘。據稱幾乎每一錘落下都要很精準,否則紋理就會亂掉。
手藝人正仔細觀察銀壺的壺型。雖然銀壺是一個實用的茶具,但事實上早已遠遠超出普通的實用器物的概念,它已成為一種藝術品。所以銀壺製作者,更應當稱之為手作設計師。設計師不僅要依據經驗,更要研究國際國內市場變化,不斷推陳出新,打造出自己的原創精品。
手藝人正進一步修正壺型,不斷地敲打下去。銀壺工藝中有種最難的手法,叫一張打,或一片造,意思就是說只用一張銀皮,通過不斷敲打最終成為一隻銀壺,這樣就不用再進行任何焊接,既實用又美觀。當然價格也就更貴些。
已經完成創作的銀壺。在新華村,有些好的成品,還會銷往日本。日本銀壺售價要比國內貴很多。甚至有些精明的國內商人,先運作銀壺出口到日本,變成「日本銀壺」,再讓壺商代購進來,完成升值過程。這裡不議論商業的問題,只關注手工藝的傳承。日本銀壺文化的傳承,既有政府的支持,更有匠人的世代相傳,才使得製作工藝越發精細化、專業化,從而在國際享有盛譽。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