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時間:上午08:30-12:00,下午13:00-17:00 這樣的「作息時間」,乍一看以為是個啥單位?如果告訴你這是一個公廁的開放時間,是不是大開眼界?
近日,有人在成都市網絡理政平臺反映,成都新都區花香果居中央公園的公廁白天關閉,無法使用。
據了解,享受「朝九晚五」待遇的公廁是3A級廁所,「在裝修、指示牌、馬桶規格、無障礙設施等方面均比普通公廁好」。
新繁街道辦事處回應稱,新繁街道花香果居中央公園公共廁所實行精細化管理,景區管委會派出專人值守,按照公共廁所維護管理制度,「從而保證公共廁所設施、設備完好,提升遊客服務質量」。
公園方面解釋稱,限時開放,主要是因為「廁所內的衛生紙、洗手液、垃圾桶都被偷過」,「這大大增加了我們的管理、維護成本」,「為了避免東西被偷,清潔人員下班後,3A級公廁就關閉了」。
來看看這個廁所長啥樣
確實很高級
△公廁外景(蓉城政事記者 葉燕 彭驚/攝)
△公廁大門緊閉
△公廁內部
△公廁內部
官方解釋的言下之意,
這麼做也是被逼無奈。
這理由真的能站住腳嗎?
不文明行為確實應該譴責,
但除了將責任推給使用者,
故而限制使用時間,
是否也想過一些文明引導能否做得更好?
@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 胡建兵:之前發生過偷盜現象,景區為了節省成本,就算不再實行24小時有人保潔,那也應該有人定時不定時地進行巡視。 如果景區在顯要位置做好提示,讓遊客清楚偷盜廁所內東西可能承擔的後果,就可以防止這種偷盜現象的發生。現在許多地方通過掃二維碼出紙,一人每天最多掃5次。這樣既節約了用紙,不再浪費,一些有人偷盜廁所內的東西,也可以追蹤。 @河北日報 苑廣闊:「朝九晚五」限時開放,如何有效滿足人們如廁需求?其存在有什麼實際價值和意義?這種「中看不中用」的公廁,忽視了民意訴求,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更是一種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為民服務來不得半點虛情假意。在建設公廁這個民生「小事」上,多一些實打實的真招數,少一些花架子、假把式,才能切實把好事辦好,讓群眾滿意。
公廁朝九晚五「上班」是典型的「怠政思維」!
如果真的是出於「精細化管理」,那更應做到24小時全天候開放,更應做到管理到位、服務到位,怎能「不問青紅皂白」,就給公廁設定朝九晚五式的「上班時間」呢? 如果還存有「無奈之舉」,緣何不找相關部門切實幫助解決問題,怎能給公廁以設定朝九晚五式的「上班時間」來應對「無奈之舉」呢?這種以框定市民「如廁」時間,剝奪市民「如廁」自由的做法,顯然是違背民意,背離民心的。 辦法總比困難多,大可不必以「怠政思維」來強壓民意和民心,這樣很容易「劍走偏鋒」,引發群眾不滿,導致公信力受挫。 東方快評 葉金福
跳出個案來看,
現實中這樣的做法、思維,
其實並不少見!
把上廁所換成辦證、審批、
籤字、轉學等等其實都成立。
社會上一直把
「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
當作衙門作風、官僚主義。
公廁限時開放背後的思維與它的內核其實是一致的:
只顧服務提供者的「舒服」,
而不顧被服務者的需要。
這一幕的出現,表面看是管理方式的不當,實際背後還是一種可怕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公共服務思維在作祟。 首先,不僅公共廁所如何修是「我」說了算,在使用上也必須達到「我」的要求,否則,你就別用了;其次,不論你什麼時候上廁所,是不是剛需,都要看我們想怎麼上班,怎麼休息,怎麼管理——你舒不舒服我不管,但先要讓我「舒服」。 尤其應該警醒的是,此次事件中的「朝九晚五」制度,更像是一種隱喻。它代表著某種體制內的規矩和做派,已經從機關單位蔓延到了公園管理、廁所管理這種社會化事務中,也就意味著它要「規訓」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接受它、適應它。這顯然是一種值得警惕的越界和擴大化。 光明網評論員 閔蕭
「朝九晚五」限時開放,
其存在有什麼實際價值和意義?
編輯:劉燁燁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來源:民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