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好像除了工作的同事,以及寢室的幾位室友以外,我們的社交圈子正在逐漸變小。
比起重新認識某個人,然後從頭開始回答類似「你叫什麼名字」「哪裡人」以及「在哪裡工作」等問題,我們似乎更喜歡握著手機宅在家裡,刷兩集電視劇,看會兒朋友圈、微博,一個周末就這樣過去了。
小時候那種隨時隨地交朋友,聊兩句合得來就一起約時間玩耍的社交能力,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在逐漸退化。
出門社交,就可能意味著面對大面積的尷尬。兩個小時的場景,可能有一個半小時是坐著各自低頭玩手機,實在覺得不對勁的時候再抬頭互相笑一笑,抿一口桌前的咖啡,無奈地隨口問兩句。然後,又各自低頭刷起手機。
手機好像成了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無可替代。
2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願意去認識新朋友,就連每次跑去書店,都會特意買一些有助於提升社交能力的書,一心想讓自己變成社交達人。只是真正面對社交時,卻又總是顯得力不從心。
前幾日,跟朋友大飛約在一家奶茶店聊天,原本以為就我們兩個人,於是興衝衝地跑過去。然而當我到達約定地點時才發現,大飛已經跟另外兩位我不認識的人坐在樓梯拐角處的沙發上聊天呢。
我走了過去,大飛看到我,立馬站起來跟他的兩位朋友介紹我。那一剎那,我顯得有點慌張,跟他們互相笑了笑,簡單說了下自己的名字以及工作以後便從口袋裡掏出手機,滑屏解鎖,打開微信想找人聊聊天。
比起同陌生人尬聊,我似乎更擅長於在微信上跟不熟悉的人侃侃而談,即使不知道回復什麼,也能夠隨手扔表情包,毫無壓力感。
如今,常見的狀態就是:老朋友漸行漸遠,新朋友不曾來過,只想和自己獨處。
3
這段時間,見了身邊幾位朋友,他們紛紛向我表示,自從工作以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交圈子也隨之越來越窄。除了同事以外,已經懶到沒朋友了。
每天上完班都累死累活的,只想躲在家裡躺著,刷兩集電視劇。
周末好友約出門玩耍,接到電話第一句不是問時間地點,而是說:有沒有我不認識的人?有的話……我就不去啦,免得尷尬。
「尷尬」這個詞,好像成了我們社交路上最常見的口頭禪。
朋友說,其實我們也想結交新朋友,知道自己不能總是如此封閉,但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意識到目前狀態的不足,就是沒辦法提起興趣。想到可能會面對的尷尬,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家吧。
一句怕尷尬,毀了多少出門的勇氣。
4
前一段時間,初中好友菲菲被家裡人安排去相親了。菲菲說自己一聽到這個消息,整個人瞬間感覺不好了。
那幾天,她都愁眉不展。她告訴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倒不是從心底排斥相親這件事,反而有時候也有點小衝動,想要交一個男朋友,但是一想到要面對一個陌生人,然後回答一系列問題,想想都累人,瞬間沒了交朋友的欲望。
「比起面對面的尷尬,我更怕的是終於下定決心要去認識一個人,且付出行動後,到頭來連朋友都做不成。」菲菲一邊喝著檸檬汁,一邊無奈地搖頭。
那一刻,我才發現,有時候我們之所以不願社交,除了懶,除了害怕尷尬外,更多的是內心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我們害怕自己義無反顧地付出,最終可能面對不歡而散的下場。
5
其實,隨著手機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它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最親密的一位朋友。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朋友的途徑,不再是通過現實生活,而是轉向微信等各種聊天工具。
比起在現實世界認識朋友,網絡上跟人聊天互相了解好像成本更低。即使最終合不來,一個拉黑便了事。
或許正因為如此吧,不少人開始對社交這件事越來越牴觸。一聽到有陌生人的聚會,就避之惟恐不及。
雖然我一直覺得,要不要出去社交,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無所謂好壞對錯,但如果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我還是希望你能大膽地往前邁出一步。雖不能保證這一步就能找到一輩子的朋友,但至少能讓你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上,生活中可以多出另一張新鮮的面孔。
更何況,認識新朋友,其實也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繁瑣和累人。一聲問候,兩句介紹,三段話語,我們便可能成為朋友。
來源:午後囈語(ID:wuhouyiyu)| 作者:陳午 ,一枚愛寫字的工程男。已出版書籍《你有多努力的現在,就有多不懼的未來》| 主播:徐君豪
封圖來源:視覺中國
投稿郵箱:rmrbyedu@126.com
本期編輯:李娜 實習生:張賽梅、段沛昭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