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權轉載於知乎用戶:傅廣超】
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中國動畫愛好者的疑問,甚至也是我曾經的疑問。的確,和其他幾部美影廠的影院長片相比,《金猴降妖》的存在感一直都不怎麼高。平心而論,這部片子在敘事手法、角色塑造上的嘗試和突破是非常可貴的,視聽語言在發揮動畫本體優勢的同時也向大量吸收了實拍電影的手法。要論觀影體驗也絲毫不遜於同期的美國、日本影院動畫。
然而,隨著對動畫史學習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一件事——一部影片是不是能廣為流傳、為人津津樂道,除了作品本身素質至關重要外,其誕生的歷史節點、當時的主流審美傾向和播放平臺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往往也是有決定性作用的。
我本人也非常鍾愛《金猴降妖》,閒來就會反覆地看,片子好在哪兒我基本心裡有數,但是它的一些缺憾也就越來越看得清楚了。參與了空藏動漫資料館的工作後,有機會接觸了很多影片的主創,參閱了很多文獻資料,對於題主所提的問題也就有了相對全面的看法。
《金猴降妖》的三位導演:特偉、嚴定憲(左)、林文肖(右)所以,我們今天想說明白「為什麼《金猴降妖》影響力相比同期的美術片來說那麼小?」就得從兩個方面入手:一、作品本身素質;二、80年代中期的歷史背景。我總結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但屬於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一、如果說《金猴降妖》在劇作上最大的缺憾,可能就是對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節太過亦步亦趨了。因為這個版本的情節流傳已經非常廣,再看動畫片就很難從情節上感受到愉悅,而觀眾對一部影院劇情片的興趣首先來自故事。這點特偉自己也說過:「現在看來,好像太老實了一點,想像力還不夠豐富!包括後來又拍攝的一些長片,都有這些問題,比較拘謹,節奏太慢。」
二、在美術風格上,《金猴降妖》走的是清新素雅的路線,和《大鬧天宮》反差很大,整體色調不是那麼濃墨重彩,造型設計不像前幾部那樣具有裝飾感,場景設計上吸收了很多現代繪畫的元素;導演手法上吸收了大量實拍電影的手法,音樂也以西方弦樂和電子樂為主。在那個對「民族化」認識比較局限甚至比較狹隘的年代,這樣的嘗試並不是很討好,當時在國內也確實有過一些負面的意見,今天看來很可笑。
三、最要命的就是動畫設計和角色表演水平參差不齊。我們不否認有很多出彩的戲份,比如開頭的白骨精幻化村姑、一打和二打白骨精的高潮戲還有豬八戒的一些動作戲等,但是從一部片子整體上看原畫的水平很不穩定,一段戲和一段戲之間的水平落差很大,甚至有時候運動規律都處理不好,很拉後腿。表演設計的細膩程度和對角色性格的刻畫上也不盡人意。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是那時候原畫人才青黃不接,水平最高的都做導演了,多數新生代的原畫師水平和WG前那幾批原畫師還是沒得比,靠著常光希、張澋源、孫總青、杜春甫等幾個老原畫也只能保證自己畫的鏡頭的水平。而且80年代中期外部環境和大家心態都在起著變化,即便在體制內,面臨的誘惑、選擇和壓力也多了,多多少少對創作也有影響。
上面分析的三個原因是關乎作品素質的內容,無外乎:敘事手法見長,但立意和劇情缺乏新意;視聽風格在那個年代不算討好;動畫設計整體水平不能代表美影廠巔峰期的狀態。加上「西遊題材」有《大鬧天宮》的光環在,《金猴降妖》就更難跳出來。下面是幾點外部原因:
一、電視機普及以前動畫片都是作為真人故事片加片或者有限的動畫片專場放映的,但80年代中期以後,對於影院來說動畫片佔用了真人故事片排片時間,利潤又不大。小孩兒一向也不是觀影的主體,動畫長片一共也沒幾部,成人主動去看動畫那就更少見,動畫長片自然也不會受到多大的重視。同時,電視機已經逐漸在城市家庭中普及了,人們欣賞影視作品的陣地已經從影院轉向了電視,孩子們更喜歡通過電視觀看系列動畫片,美影廠也開始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電視動畫的製作上。雖然《金猴降妖》也有五集的電視版,但是劇情結構的設計根本不是系列動畫的路數,審美趣味也更偏向成人化,所以自然不像同時期或後來的《阿凡提》《黑貓警長》《葫蘆兄弟》《邋遢大王》系列那樣受歡迎,電視臺放的就更少了。所以儘管《金猴降妖》上映時在多地舉行了首映式,宣傳力度也不小,但在社會上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當時看過的人就有限,後來三十年後自然也難以廣為流傳。
二、80年代大量的外國動畫片進入了中國,尤其是電視動畫,題材多樣,風格多樣,有益智類的,有熱血向的,也有少女類的,孩子們選擇更多了,也更喜歡那些故事扣人心弦,題材更新穎,角色代入感更強的電視動畫片,至於製作精良與否、風格手法如何從來就不是普通觀眾的著眼點。所以同時期的《黑貓警長》儘管是兒童向動畫,創作力量比較薄弱,製作水準也沒法和《金猴降妖》比,但是引起的反響卻是巨大而持久的。
以上幾點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總結。
說了這麼多《金猴降妖》的問題,但是絲毫不妨礙我對它的喜愛,並且我一直認為《金猴降妖》作為一部影院劇情片在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動畫特性和電影手法上的融合是十分成功的,也是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
《金猴降妖》完成臺本,主創人員鈐印,空藏動漫資料館藏本想就著這個機會寫篇文章,一邊拉片一邊聊聊《金猴降妖》的創作背景,從各個製作環節入手談談這部作品的得與失,最後再分析一下各種外部條件對《金猴降妖》後續傳播的影響。之後的兩個星期裡我開始擠出時間碼字,但越到後頭越發現「拔出蘿蔔帶出泥」,可聊的太多了,但一篇網絡文章容量終究有限,大砍大削太可惜,長篇大論的話費盡心血又沒幾個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