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本次事件來講,此次蹭熱點的目的已經達成,就看後續的公關如何減少負面影響了。至於是否為「高管」那還得看後續了,畢竟熱點事件常有反轉,借大佬一句話:「讓子彈飛一會」。
自2月14日《那個從阿里離職的漂亮女高管,從來不過情人節》一文刷屏後,此事一直處在創投圈的風口浪尖上。作者王晗遭螞蟻金服陳亮炮轟,被指各項背書注水、自稱「阿里高管」名不副實;而王晗這邊也積極回應,連發兩封公開信為自己正名。
到目前為止,雙方依然各執一詞,輿論爭端愈發白熱化。事件持續發酵,真相尚未明朗。此次討論中,王晗本人也來到頭牌觀點發表自己的立場和看法——
我昨晚凌晨發布了第二封公開信,提出幾點看法:
1. 陳亮與我不熟,且是他抹黑在先;
2. 我離職前的最高職級為阿里健康家庭醫生事業部總經理,M4(p9)級別;
3. 合影是工作需要;
4. 「被裁」、「虛假千萬期權」、學歷、產品資質請看圖說話;
5. 開始刪帖和水軍出動,請問是公司還是個人行為?
6. 很想跟你討論一下,我們該如何祝福離開的夥伴們?
7. 本人正式宣布改名叫「阿里編外候補高管」,我還告訴你,阿里的熱點我蹭定了。你等著我的第三封公開信,我會發布我這個高管的工作職責是什麼,怎麼去蹭阿里的熱點。
以上內容提煉了第二封公開信的核心內容,在頭牌觀點中引發了牌友們的關注和討論。
對於此事,牌友們也從不同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牌友從廣告營銷的角度出發,指出陳亮的回應正中王晗下懷,借著阿里的名頭免費蹭了一波流量:
@夏日summer
自由撰稿人
令人口誅筆伐的是,自己口口聲聲說著自己並不是離開阿里後一無是處,還辛辛苦苦的借著阿里的名頭,蹭著阿里的熱點,來打造自己奮發向上的人設。是否為高管其實已經不在重要了,重要的是一面撇清關係,一面借用阿里的光環成全自己的「前員工」,這種兩面派的做法才是大家無比厭惡的原因。但平心而論,從大廠離職的前僱員們又有幾人不是借著之前的名頭/履歷來再次開拓新的事業呢?光從本次事件來講,此次蹭熱點的目的已經達成,就看後續的公關如何減少負面影響了。至於是否為「高管」那還得看後續了,畢竟熱點事件常有反轉,借大佬一句話:「讓子彈飛一會」。
@姜伯靜
靜觀財經-財經專欄作家
事情本來不需要如此的。
如果說,阿里的「真」高管當初能以輕鬆幽默的姿態面對這件事情,那麼,如此大的公關風波不會一波三折。而這個有待商榷的「阿里女高管」,僅僅靠面膜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現在的局面是,不管結果如何,阿里都被人家蹭了熱點,難道這是阿里希望看到的?而那個「阿里女高管」,僅憑這幾個字,就省去了多少廣告費? 實力不對等的口水戰,強者往往會是輸家,這已經被證明過很多次了。更何況,這次,實力更加不對等。 這,已經如了人家的願。 我不用面膜 ,但我挺佩服這位賣面膜的。她,在場面上已經贏了很多。 對了,這次事件,會給很多人提供一個另類的經驗。今後,大公司或許會被頻頻蹭熱點的。
@杜坤維
財經-評論員
局外人對局內事難以判斷真假,但是這種事情市場曝光度越高,就越成為市場的焦點,熱度也越高,從廣告學角度看,如果像媒體或者部分人士說的那樣是蹭熱點,我想女主人目的已經達到了。 創業不容易,蹭一個熱點助力創業成功,主人也不容易,就多一份寬容吧。 至於是不是阿里高管,筆者認為就讓子彈多飛一會兒,自然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在我們都在評價這一事件的時候,實際上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幫助傳播,幫助提高曝光率。我們爭的面紅耳赤女主人說不定在心底裡竊喜呢。在一個商業社會,熱度就是資源,這個資源被女主人進行了有效配置,就多一份理解又如何。
也有牌友從「打假」的方式方法出發,認為陳亮此舉有些過於情緒化了,其實完全可以使用法律手段或通過HR行政系統舉證說明:
@素以為絢
為之奮鬥了10年,是個人的成長也是對公司的付出。如果爭議點在「高管」,那阿里HR可以給出高管的定義。對創業者多一點包容更能顯得公司的氣度。若真是有傷名譽或謊言連篇,那大可拿起法律武器。不過爭議越多,熱點越多,王晗也且著笑呢。
@望月
望月的博客-創始人
1. 其實雙方糾結的點是對高管的定義。
2.在我看來,王晗作為阿里健康的高管卻說自己是阿里高管,怎麼說呢,就好比是北大附中副校長說自己是北大副校長一樣。
3.對王晗來說,陳亮懟得越厲害,她就越開心,畢竟爭議就是眼球,就是流量,這得節約多少錢的廣告費啊。
@羅超林
白海豚科技-CGO
從打假來說,無論女主的高管真假,學歷合影什麼的,為什麼會由男主(與女主在工作上沒有重合、又不是PR)來發聲?如果男主掌握了證據,其實交由PR或有關部門,或許更好。 對於BAT、NMD等大廠來說,有想法有能力有資源的團隊成員,在大廠工作之後,出來創業無可厚非。甚至不少投資圈的人,拿著錢去找大廠裡面的人,出來創業。 因為一定經驗及從業經驗的大廠人員出來創業,成功率是比其他人創業,成功率是高一些的。 所以,建議大廠們,可以對離職員工,有更好的規範或管理制度,比如對原崗位在外面的使用,合照使用等。
還有牌友從創業的角度出發,指出創業雖難,但在宣傳和包裝上,還是得知進退,有分寸:
@欒春暉
道哥論道-創始人
創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藉助和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金錢、人脈、人員、夥伴等等,任何可以藉助增加資源整合量和質量效率的,都會被使用,畢竟太難,幾個基本的來源,包括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源頭,學校,這也是那位老兄博士學位學術不端的源頭,混個北大校友,翟天臨的北京電影學院,北大的事情,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就是自己曾經的工作單位,這一次的阿里離職女高管,無非藉助這些存量的名詞品牌,帶來自己更多的被知曉的流量,背後優質品牌的共識背書,這都是事實,當然不同人不同的處理方式,是否合適,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做了一些加工和升華,是否升華過頭了,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為主要的是,看最終的效果,成功了,一切都好。
@張偉明
北京銀杉科創投-合伙人
評論越多,關注越多,流量越多,這互懟客觀上也起到再次發酵的效果。如果只是因為前員工反思拿健康換職業,某某就去懟前員工,未免小氣。這事發酵對阿里其實不是加分,阿里知道,但無傷大雅。我只關心這面膜是不是可靠?畢竟任何廣告都可以講故事賣情懷,但絕不能虛假。
@溫煒鑫
前媒體人
《阿里美女高管不過情人節》一文大概的邏輯是,作為阿里前高管,我終於明白,在阿里是用健康換錢,命比錢重要,所以我辭職追求內心,創業了,推出一款產品造福你們這些拿命換錢的人。這讓阿里的人怎麼想? 可是美女高管的回應說,我是要蹭阿里的熱點,但是創業很苦的,你們要諒解創業者。 嗯,創業辛苦就能滿嘴炮火車,傷害別人感情,別人還得鼓掌叫好,才叫鼓勵創業者。 賣人設還是要尊重基本事實,別留下硬傷。這跟翟天臨的事,是不是有點像。
離職員工借勢老東家創業應當遵循怎樣的尺度?歡迎在頭牌觀點發表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