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美音樂大獎是為了音樂的公平性,美國樂行業人士們在音像唱片業成立的一個獎項,至今為止已舉辦了62屆,格萊美在音樂的地位就宛如影視界的奧斯卡。亞洲人氣天王周杰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稱,最大的理想是獲得葛萊美獎。獲得世界範圍內音樂人的肯定。這不只是周杰倫的願望,是每一個音樂人的終極追求。
為何中國提名格萊美的歌手卻寥寥無幾呢?小編先講講入圍格萊美音樂大獎的規則。
報名:葛萊美獎所評選的對象為,所有自前年10月到次年8月底在美國發行的唱片,由藝術家們或唱片公司報名。報名成功後,組委會根據作品的音樂屬性,進行流派的分類整理。
候選→提名:進行第一輪票選,評委有業內專業人士投票選出「年度大獎」和另外30個獎項的五個提名者。
獲獎→公布:進行第二輪投票,評委從五個提名者中選出最終獲獎者,為保證公平公正,所有評委的選票,交由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統計出最終獲獎名單,並保密至頒獎典禮當天公布
華語歌手幾乎不在美國發行唱片
在華語樂壇,如今都是發行國語專輯,粵語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角,英文歌曲更是寥寥無幾,更別說跑到美國發行唱片。從周杰倫發行東風破菊花臺大火,帶動起中國風元素以來,近幾年的華語樂壇,不管是流行樂還是說唱,中國風元素深入人心,編曲要加入民族元素,旋律要五聲音階,歌詞也是要有歷史文化,愛國思想大大提高,幾乎不在美國發行唱片,就連周杰倫也把市場放在國內。近幾年,在美國發行唱片也就有吳亦凡張藝興這樣的新生代歌手,據說在美國也小有轟動,唱片銷量跟熱度也登上美國公告牌,但距離格萊美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華語自身歌手需要加油努力
格萊米美在全球音樂界最具權威的,入圍提名的門檻可想而知,不少歌手雖有幾首大火的歌曲,可連華語最權威的臺灣金曲獎都無法獲獎,更別說格萊美,所以需要磨練自身唱功,提高音樂人的創作標準,創作更好的音樂才行。
如今網絡歌曲、抖音洗腦神曲火爆全網,不少人奉為經典,卻不知嚴重拉低了國人的欣賞是水平,歌手快歌是為了高度,情歌只是為了傳唱度。
樂壇地位領域問題
在世界上,華語歌曲始終屬於小眾,流行區域僅限於東南亞、日韓,在歐美流行幾乎不可能;導致格萊美的視角幾乎放在華語這一板塊上。不過近幾年,隨著漢語的流行,華語歌曲也愈來愈多人聽中國歌講中國話,最近幾年華語歌手也越來越多受邀請出席格萊美,第62屆就邀請了易烊千璽出席頒獎典禮。
中國歌手提名出席格萊美音樂大獎的藝人
1、馬友友: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1996年、1993年、1992年、1987年、1986年。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1998年、1995年、1993年、1990年。 張靚穎出席52屆格萊美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85年。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64623863獎:1995年。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1998年。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2009年、2004年、2001年、1999年。 2、譚盾: 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 3、王力宏:專輯《心中的日月》入圍第48屆葛萊美獎 4、朗朗: 2008年最佳樂器獨奏獎提名,並在第50屆格萊美頒獎典禮演奏鋼琴; 5、宋祖英: 第49屆格萊美為「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提名(專輯《百年留聲》,2006年) 6、吳彤: 張靚穎出席53屆格萊美第51屆格萊美「songs of joy and peace」(馬友友-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中人聲演唱兼樂器演奏,2009; 7、張靚穎: 第52屆格萊美頒獎禮,張靚穎演唱的《印象西湖雨》(收錄在日本音樂家喜多郎的專輯)被提名「最佳New Age音樂專輯」,張靚穎受邀出席並與喜多郎一同亮相紅毯星光大道。2010年 8、田志仁: 第53界葛萊美獎,專輯《Calling all Dawns(呼喚黎明)》獲「最佳古典跨界專輯」與「最佳配器伴奏」兩項大獎。田志仁是繼去年大提琴家馬友友獲得「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後,登上國際舞臺的又一位華裔音樂家。 9、央金拉姆: 參與美國保羅·溫特樂隊作品《Miho: Journey To The Mountain》榮獲「最佳新世紀專輯」獎,首位捧起葛萊美獎杯的中國歌唱家。 10、蕭亞軒: 第53界葛萊美獎,蕭亞軒應奧斯卡影帝及格萊美得主吉米·福克斯之邀走上紅毯。 11、張靚穎: 第53屆葛萊美獎,張靚穎再度攜手喜多郎走上紅毯,這是華人歌手唯一一位連續兩年亮相格萊美。薩頂頂原名周鵬;2008年憑藉《萬物生》獲得英國BBC世界音樂大獎亞太地區最佳音樂人獎,是中國第1位得到的,2009年薩頂頂獲得51屆格萊美世界音樂獎提名。王力宏憑藉專輯《心中的日月》入圍第48屆葛萊美獎,易烊千璽出席第62屆格萊美頒獎典禮 以上摘要百度百科。
華語樂壇以流行歌手身份提名格萊美的只有王力宏《心中的明月》,真是華人之光,希望華語音樂人再接再厲,爭取華語在國際音樂的地位跟華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