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宗親群
歡迎全球孫氏宗親!尋根、互助、傳承、發揚!
據說《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錢塘(現浙江杭州)的一個老先生所編撰的,前幾句,主要是前兩句的姓氏是按照地位尊卑排列的,否則可能會惹麻煩。前兩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排在第一位是毋庸置疑的。排在第二位的「錢」指的是吳越國王的姓氏,當初宋太祖平定江南,吳越國王錢俶有功入朝,並且依然擔任吳越地區的國王。第三位就是孫,這是因為吳越國王錢俶的妃子姓孫。而排在第四位的李則是源於是南唐後主的姓氏。
孫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孫姓的祖先可以遠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這一句講述的便是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的後代如何獲姓「孫」的。接下來我們解釋一下。
周文王姬康的小兒子原本的封地在康國,在今河南禹州,因此稱之為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為都城。監管殷的餘民,讓他建立了衛國,所以,康叔又稱衛康叔。後來,康叔離開封地衛國到王都做了司寇,掌管刑獄和糾察,衛國就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和,是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812年到公元前758年在位,史稱衛武公。衛武公42年,鎬京被破,周幽王被殺,衛武公聯合其他諸侯主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周王東遷洛邑,因而被周平王封為公爵。衛武公衛和的兒子叫惠孫,惠孫之子名耳,惠孫之孫名乙,字武仲,根據周朝的禮制,諸侯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孫子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祖父的字為氏,因此武仲就以惠孫的字為姓。這便是「孫」姓的由來。
由於衛康叔是皇帝的後裔,而衛康叔的後代即為孫姓的始祖,所以可以說,孫姓的血緣始祖乃是皇帝後裔,甚至可以說,這一支孫姓的血緣始祖就是黃帝。下面便是黃帝到武仲之間的世系。
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諭—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釐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孫姓也誕生了諸多優秀的後代,諸如孫武、孫臏、孫堅、孫權、孫思邈等等。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