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戰機中隊》評測7.7分 光劍互毆不如上天狗鬥

2020-12-25 遊民星空

強大的原力、花哨的光劍、逼格滿滿的絕地武士,提起《星球大戰》,我們腦海裡最先出現的都是這些廣為人知的酷炫元素。然而《星戰:戰機中隊》卻選擇了系列中較為冷門的空戰領域,並專注於競技化的多人對戰。經過星戰粉絲+飛行模擬愛好者的雙層篩選之後,本作可以稱得上是款「挑人的」硬核粉絲向作品。

開發組 Motive 此前參與過《星戰:前線2》空戰部分的製作,兩作遊戲對於星戰系列的各式戰機外觀、參數都有著精緻的還原。但《戰機中隊》相比《前線2》的戰機要更擬真化,艙內視野與引擎機動性都有所降低,飛行部分也需要玩家更專注操作上的準確與穩定。


TIE戰機的視野不是很寬廣

既然上了戰機,就把原力和光劍什麼的拋諸腦後,享受雷射束滿天飛的浪漫太空戰吧。本作的飛行體驗相當出色,每艘飛船的操控手感都略有不同:攔截機體積較小,行動靈活,但速度過快便不好掌控;輔助機速度雖然加速度較慢,但操作上就相對穩重得多。第一人稱的固定視角,也大大增強了飛行中的沉浸感。遊戲中除了「鎖定」的準星標記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浮在玩家窗口上的UI元素,無論是戰機的受損程度、護盾方位、推進器還是剩餘彈藥之類的關鍵數據,全部需要從面前的儀錶盤上讀取。


不僅要緊盯著窗外的對手,還要經常從儀錶盤上確認當前狀態,手忙腳亂之餘也確實有種身於星際戰爭的臨場感

帝國與義軍講不完的恩怨

自從EA拿到星戰遊戲的獨家版權之後,旗下推出的星戰遊戲劇情自然也被列入星戰正史之中。《戰機中隊》的戰役故事發生在正傳第6、7部電影之間,從新共和國與帝國兩方的戰機小隊視角出發,講述了圍繞一艘秘密戰艦展開的戰爭,以及他們指揮官之間的背叛、恩怨與信念。劇情雖然中規中矩,但雙線交叉的敘事方式,反倒提供了一個觀察義軍與帝國軍隊的新視角。上一關我們操控著帝國暴打了義軍,下一關可能就換到義軍視角掙扎著收拾殘局。隨著視角的不斷切換,我們也能見到兩側陣營的隊員所堅持的不同理念,一些角色形象的塑造確實值得玩味。


黑人、亞洲人、獨立女性、殘疾人、同性戀,本作人設可以作為政治正確教科書了

戰役的流程也算是短小精悍,在渡過教程性質的前期關卡之後,中後期的每一場任務都相當充實。於飛船墓地、小行星帶、破碎星球之間周旋作戰的奇觀場景,也能給予玩家十足的視覺衝擊。部分任務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不僅有喜聞樂見的「手撕」殲星艦環節,還有一段仿佛是致敬「炸死星」的隧道衝鋒橋段。


部分關卡的場景相當壯觀

對於星戰系列粉絲而言,真正的遺憾或許在於戰役中並未出現太多熟悉的老面孔,主要NPC基本都是新角色。系列名人達斯•維達、萊亞公主也僅是在對話中被提到,在過場動畫中刷一下臉的程度。也因為本作故事相對獨立,劇情也很完整,倒是沒有為新玩家設下多少門檻,即便完全不熟悉星戰歷史,也不會因此影響到劇情體驗。


來都來了,還不能在氣派帝國的機庫裡逛上兩圈,多少有些可惜

戰役通關之後也並非真正結束,玩家可以選擇更高難度挑戰自我,也有一批關卡成就、時間獎牌之類的額外挑戰等待玩家達成。但若真想檢測自己的飛行技術,還是要去多人模式裡碰一碰。


雖然沒有實質性獎勵,但收集關卡的獎章也算是種重玩動力

手忙腳亂的皇牌空戰

相比戰役所營造出的大場面與史詩感,多人模式的對戰更加講究策略與競技性。多人模式的玩法有兩種,其一是死鬥混戰,規則很簡單,獲得30個擊殺的隊伍獲勝。另一種是艦隊戰,要通過擊殺敵方玩家推進攻佔進度,只有在進度條偏向己方的時候,才能對敵方航母發起有效進攻。


艦隊戰的節奏比較慢,雙方經常拉扯不斷

在單人戰役中,我們只需把準星對準敵機的屁股開火就好,但在多人模式裡就需要合理管控戰機的狀態。因為本作獨特的能量分配系統,攻擊和加速都需要提前積蓄能量,且兩種屬性是互斥的,將能量分配給攻擊力,機動性就會下降,無法有效追擊,反之亦然。見到敵方飛機就追上去打,很容易會被消耗然後反殺。


其實帝國與新共和國的戰機,最明顯區別在於有沒有護盾

空戰的硬核之處在於,玩家在飛行時除了要觀察周邊環境和敵機動向,還有額外許多需要考慮的操作:能量在引擎、火力和護盾上的分配狀態,護盾是否需要在前後方位調整,反飛彈裝置有沒有準備完畢,還有技能的冷卻狀態和彈藥補給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根據戰況實時關注和操作的,如果你選取的是輔助機或轟炸機,那麼可能還要額外關照一下隊友或敵方AI戰艦的狀況。若是在一番極限操作後從敵人的追咬中脫險,或者用盡力氣圍追堵截成功擊殺敵人,會得到滿滿的成就感。


戰果纍纍。可能是因為剛開始玩,大家都比較菜……

目前多人戰鬥相當火熱,排隊不到一分鐘就能湊夠一局,但對於遊戲後續的發展狀況,我並持不樂觀態度。因為5v5的對戰格局確實有點小,玩法也只有死鬥和艦隊戰兩種。較高的操作上下限,也使得休閒玩家在新鮮勁過後,容易失去繼續鑽研和提升的動力。本身遊戲的受眾就較小,若後續更新也不及時,恐怕也只有少數硬核玩家能夠留存下來了。


飛船裡有相當多的改造項,可以根據玩家的作戰風格切換

太空戰機沒那麼好開

遊戲的主要缺陷集中在「操作模式」上。第一人稱艙內視角在沒有適應好之前,非常容易感到暈眩。在最初的幾場戰役中,我常常在天旋地轉之中迷迷糊糊地通關。其實上下翻飛與水平轉向的效率是差不多的,只要不頻繁傾斜機身,眩暈感會減輕不少。但若是不小心撞到殲星艦之類的大傢伙,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調正狀態。並且由於第一人稱艙內視角受限,無法直接觀察周圍環境構造,甚至會發生卡在艦船角落難以脫離的狀況。我有幾次被卡到動彈不得,甚至覺得還不如設定成碰到戰艦就直接撞毀來得快。


也因為撞擊戰艦不會直接爆炸,有時可以化身神風突擊隊直線猛攻

除此之外,也強烈推薦遊玩本作時使用手柄或飛行搖杆。因為遊戲的鍵鼠操作相當彆扭,飛船的轉向速率是根據滑鼠與中央準星的距離決定的,這也導致滑鼠很難精確控制方向,幾乎無法做到直線飛行。

結語

雖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操作障礙和缺陷,但《戰機中隊》仍然是一款製作精良的太空戰機遊戲,它有著考驗操作、設計平衡、且競技性強的對戰設計,包含一段較為充實的戰役流程,也沒有季票通行證等內購微交易系統,只為提供純粹的飛行體驗。

如果你是對《星球大戰》系列戰機了如指掌的忠實粉絲,那麼本作的確值得嘗試一番。單純喜歡飛行射擊的玩家也可以選擇關注一下,因為即便忽略掉標題上的《星球大戰》,把它當作一款單純科幻背景的空戰遊戲,也是能夠愉快玩耍的。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專區

相關焦點

  •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IGN8分:星戰粉的視聽盛宴
    由MOTIVE開發,EA發行的《星球大戰》系列太空飛行新作《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即將於明日(10月2日)正式解鎖,目前IGN已經為其打出了8分的評價。 IGN總評:《星球大戰:戰機中隊》的單人戰役模式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它的飛行控制在可操作性和細節方面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擊球點
  • 星戰未來影視作品前瞻:真人電影《俠盜中隊》
    上一篇說了設定在正史全新故事時期——共和國巔峰期(末期)的首部劇集《門徒》:星戰未來影視作品前瞻:共和國巔峰首部劇集《門徒》。最後一篇就來聊聊下一部星戰真人院線電影——《俠盜中隊》(Rogue Squadron)。
  •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單人戰役模式評測 8 分:如原力般平衡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在全自動簡易操作的經典作品《星球大戰:俠盜中隊》和高度複雜的模擬遊戲《精英:危險》中找到了平衡。多數情況下,玩家只需拿起手柄就可以開始追殲敵機的戰鬥,不過也有一些新的玩法,比如調整油門來優化轉向,在引擎、武器和護盾系統間轉移能量,以及對敵方的飛彈鎖定做出反制。正是這些細節為太空飛行賦予了更多沉浸感,哪怕玩家不會駕駛真的飛船,也能在遊戲中的戰場上大展身手。
  • EA:《星戰:戰機中隊》發售時就是完整的遊戲了!
    而在不久前《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公布後也有玩家擔心這款遊戲發售時的完整度。不過現在玩家可以放心了。EA近日已經宣布,儘管這款遊戲專注於多人遊戲,但它並不是作為一款實時服務型遊戲來開發的,一起來了解一下。
  •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7分鐘CG短片「追殺」公布
    EA發布了一則《星球大戰:戰機中隊》7分鐘CG短片「追殺」,該短片是由盧卡斯影業和工業光魔聯合製作而成,我們一起欣賞一下。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追殺」CG短片:【遊俠網】《星球大戰:戰機中隊》CG中文.mp4-_高清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是一款太空飛行類射擊遊戲。
  • 《星戰7》首款海報將和新預告同時發布 傳韓梭羅、莉亞公主等老...
    另外,在該慶祝大會上《星戰7》的首張官方海報也將公布。據悉,「星戰」慶祝活動將在美國加州的安納海姆舉行,導演J·J·艾布拉姆斯和製片人凱薩琳·甘迺迪都將出席,該活動屬於售票的粉絲活動。除了《星戰7》的海報和新預告,關於加裡斯·愛德華斯和喬什·特蘭克導演的星戰外傳電影的具體信息也將發布。
  • 《星戰》粉絲為打造星戰光劍辭職|中國人的一天
    騰訊新聞出品2016年1月9日,《星球大戰》系列第7部影片將在中國內地上映。
  • 原力沉浮記:「星戰」遊戲發展簡史(上)丨觸樂
    年底這段時間裡,不僅有「星戰」電影《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有迪士尼的首部「星戰」真人劇《曼達洛人》,還有重生娛樂的年度遊戲《星球大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星戰」迷們又可以揮舞起久違的光劍欺負風暴兵了。過去3年裡一共只推出了兩款重要的「星戰」遊戲,除了讚譽頗多的《隕落的武士團》,還有被搞砸了的《星球大戰前線2》。
  • 《星戰7》的隱藏彩蛋都在這裡了吧!
    飛行員頭盔蕾伊戴上的X翼戰機飛行員頭盔,上面有一行Aurebesh文字,翻譯過來就是"RAEH"(讀作Rey)。這個頭盔的原主人是X翼戰機女飛行員Dosmit Ræh,隸屬共和國光復同盟的Tierfon Yellow Aces中隊。
  •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公布免費更新:B翼戰機與鈦防禦者登場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公布免費更新:B翼戰機與鈦防禦者登場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
  • 星戰:在蕾伊之前,哪些角色也使用黃色光劍?
    在《星戰9:天行者崛起》結尾,當蕾伊拔出黃色光劍時,她成為星戰電影中第一個使用黃色光劍的真人角色。不過,這並不是黃色光劍第一次在正史中出現。雖然在黛茜·雷德利之前,黃色光劍就較為少見,但在正史和傳說宇宙中,仍然有許多人物使用過這種顏色獨特的光劍。
  • EA發布次世代遊戲特性《星戰中隊》2160p可達120幀
    EA官方公開了次世代有的特性細節,其中包括《星球大戰:戰機中隊》、《Apex英雄》和《模擬人生4》等遊戲。《星戰中隊》將提供兩種畫面模式,XSX支持2160p下60幀運行,性能模式下的幀率可以達到120FPS。
  • 《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已送廠壓盤 10月2日發售
    EA Motive工作室開發的《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即將於下個月發售,今日創意總監Ian S. Frazier在Twitter上確認該作已經送廠壓盤。這意味著《星球大戰:戰機中隊》已經準備好生產和發行光碟,為數字發行進行認證、列印包裝盒等。
  • 獨家科普讓你秒懂吊炸天的《星戰7》
    Boxoffice Mojo上《阿凡達》仍位居北美影史第一創新歷史、登頂北美歷史票房總冠軍,《星戰7》用了20天時間,而《阿凡達》當年用了超過40天。眼下《星戰7》的票房掘金速度絲毫沒有減緩之勢,繼續高歌猛進向著刷新更多紀錄前行。《星戰7》已經重置了幾乎所有已知的北美及全球票房紀錄——包括北美及全球首映最高票房紀錄、北美及全球2015全年最高票房紀錄等。除了刷新各式各樣的票房紀錄外,《星戰7》的口碑也稱得上「逆天」——影片爛番茄新鮮度達95%,北美普通觀眾送出的平均分高達A,口碑與票房同時大爆炸。
  • 脈輪七色與星戰光劍
    星戰在國內一直不火,不是因為星戰不好,而是因為大多數國人都是通過好萊塢大片去認識星戰的。其實星戰是個大體系,僅銀河系種族就有上百種。在米國有大量的書籍與漫畫來闡述星戰。不要以為星戰就是幾個人舞著「光棒」打來打去,其實星戰背後有很深刻的哲學內核。有一個核心概念自始至終貫穿星戰:原力,英文稱為「The Force」。原力創造了銀河系,原力無處不在,原力分為光明原力與黑暗原力。
  • 這些細節叫你看懂《星戰7》
    不過《星戰7》中,凱洛·倫的光劍也是紅色。但他不是西斯。片中屬於阿納金·天行者的光劍,佔有重要戲份。這把藍色光劍最早屬於阿納金。與歐比旺對決後,光劍被歐比旺收回。後來歐比旺又將其交到阿納金的兒子,盧克·天行者手裡。
  • 星戰:蕾伊的黃色光劍為什麼不是雙刃的?
    在《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結尾,蕾伊鍛造了自己的光劍,但為什麼它與其它光劍不同,不是雙刃的呢?我們知道,前傳三部曲不像喬治盧卡斯和公司希望的那樣廣受歡迎。儘管如此,在2012年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後,星戰的版圖仍在不斷擴張。
  • 這14個《星戰7》觀影必知,會讓你比別人更懂這部電影
    是的,就在周三,《星戰7》僅用20天就完成了對影史第一巨無霸《阿凡達》的北美票房超越,目前以7.64億美元位居第一,全球票房為15.76億美元,僅次於《阿凡達》和《鐵達尼號》。毫無疑問,它已經成了一部必看的現象級電影。那麼,在看《星戰7》之前,真的有必須要看過所有《星球大戰》電影並對所有典故如數家珍才行嗎?
  • 【首映倒計時】《星球大戰7》還有6小時!浩瀚星際,正在逼近!!!
    ——1月9日 00:05《星球大戰7》的首映戰火就此點燃!!!親們還等什麼?向著《星戰》,」原力「 出發吧!!!【環球影城1月9日排片表】他點亮過那把曾屬於阿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和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光劍。(圖:芬恩身穿暴風兵戰服出逃)
  • 與原力同在,星戰迷必看的炫酷周邊
    鍵盤上印有標誌性的Storm Troopers花紋,觸屏版更是有X星戰鬥機引導系統的花紋。系統也是值得一提,惠普預裝了許多星戰內容,特別是Star Wars Command Center這款應用,用戶點擊後可以瀏覽星球大戰特別版的主題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