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曹操大軍,成就不朽戰神名號,以一人之力敵曹軍百萬雄兵,讓曹軍將領人人膽寒,他心中有「國」,面對百萬雄兵,仍然無怯戰之心,即使知道此次有去無回,為了心中地「國」也義無反顧。
古有趙雲敵曹軍百萬,今有八百壯士敵日軍精兵,八百壯士即使知道這是他們的埋骨地,為了身後的「國」,也敢血拼一回。
《八佰》是一部抗日電影,也是一部激起民族熱血的一劑良藥。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卻快忘記了曾經是誰為了能有如今的生活,用血肉之軀硬捍敵軍冰冷的子彈,他們不該被埋沒,不該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也不該讓世人忘記他們的功勞。
《八佰》並沒有八百人,只有400餘人,為了迷惑敵軍,壯大自己的氣勢,對外宣稱有八百人,讓敵人不敢小覷他們。
電影以護城河為界,一面天堂、一面地獄,戰士們為了活下去每日都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另一面的人卻歌舞昇平,當槍聲響起,都圍在河邊觀望,在他們眼中都認為這只是一場免費的「戲」而已,就像杜牧寫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當敵軍準備炸掉圍牆時,英雄們組成了「敢死隊,」在身上綁上手榴彈,奮身衝向敵軍陣營,用「下餃子」的形式阻止這次的行動。
「娘,孩兒不孝了」
短短的一句話,戳動了多少人的淚點,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家有室的人,他們為了報效國家,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了自己的決心。
終於理解了「忠孝兩難全」的意思,他們對不起自己的親人,因為他們選擇了報效國家,他們為了國家大義,犧牲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在這次戰役中,只有300多人有名可查,剩下的100多人無法考證,但是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了國人心中。
他們大多數都是「懦弱」的,誰也不願意犧牲,但是戰爭將他們推向了殺身成仁的祭壇,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甚至沒有留下姓名,只為歷史留下了一段段冰冷的字。
電影的結尾,停留在衝橋的畫面,知道這段歷史的都知道結尾是如何的,不知道是給大家留一個懸念。
「殺人承認,捨身取義」,八佰何止八百,在我心中八百抵得上八千、八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