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然氣息 壯闊景象
文/徐恩存
中國畫的藝術原則,在於以寫意去造境,摒棄寫實與三維空間的逼真描繪,在骨法用筆與氣韻生動中,展示自然生命韻致和生生不息的鬱勃精神。大森先生專攻山水,其山水作品以森然氣息,壯闊景象見長,追求高遠、深邃和磅礴境界,在筆墨、色彩的渾然交融中,展示大千世界的壯偉奇觀。閱讀作品,我們發現,大森的山水畫體現的是北方山水的精神氣質與品格,他十分注重格局的體勢與氣度,畫面開闊,層次豐富,山勢複雜而又多變,墨色乾濕濃淡、虛實幻化、煙雲迷離之中體現深幽與高峻,山勢崢嶸、風雲際會、筆墨淋漓、氣韻生動,顯然,畫家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間,展露自我情感與性靈,並把這種情感提升為自然觀的高度上,用以表現造化的微妙和時空的無限。作品表明,大森守望者「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在師造化中汲取自然界豐富多彩與紛繁複雜的生命現象啟示,在得心源中孕育並產生靈感,以「虛以待物」的態度,感受自然、體驗自然;並以自然山水出發,走向自然的深處,走向文化的深處,走向現實的深處,用以認知和理解人與自然的聯繫,然後在靜觀之中,以直覺的方式,直抵山水的本質和高度——宇宙意識,一旦認識到這一點,筆墨與山水意象便造示出特有的人生情調。唯有此時,大自然的山水精神與人的精神獲得合二為一的體現,在繪畫中它們必然經由虛實、濃淡、有無、乾濕的手法得到表現;大森的山水畫,構圖宏大、層次複雜、山勢偉岸、重巒疊嶂,都蘊含著多重與深厚的人文內涵,它表明,畫家以虛懷若谷之心,滌蕩情懷、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在「物我兩忘」的雙重否定之中創造出通達、澄澈、清新的山水世界。在平遠、高遠、深遠的交迭、並列、錯置的空間處理中,大森的山水從審美體驗直指實在與終極的合一之境,把作品提升到超越具象的寫意高度。只有這樣,作品才能表現「澄心以凝思」、「神與物遊、貴在虛靜」、「不滯於手、不凝於心」等純粹狀態。這一狀態,在大森山水作品中比比皆是——《山深雲滿樓》、《青山帶玉》、《倚松聽泉》、《山裡深處》、《碧水長流》、《漁村春早》、《萬木正紅》、《青山綠水去無聲》、《山河旭日》、《疏帶流聲》、《雙鹿聽泉》、《雲岑千重》、《雲橫峻岭》、《山水清暉》等作品都是以感性生動的生命形式,給自然以鬱勃生動活力的表現。誠如錢鍾書先生所言:「空洞超脫,必至以無所見為悟,以不可有為得,以冥漠混沌為其清淨洞澈」,在強調和關注繪畫本體中,繪畫的本質得到凸顯,它同時也說明,大森繪畫意識的覺醒,即讓繪畫返回繪畫本身!這是藝術的主體精神向本體精神的回歸,而本體精神又向藝術的主體精神落實,遂能使自然形象從有聲、有色、有形、有象,進入無聲、無色、無形、無象的深層境界,才能獲得微妙、恍惚、素樸、無形、渾茫、虛靈等氣息,並使之通近藝術精神的高峰。
換言之,在自然山水中,畫家心靈獲得充實和滋養,從師造化到師內心,即從人到物,從物再到人,最終,從人的精神世界回復到人與自然的內在本性——「理通神會,奇能絕世」 ,使一切技法與悟性把握,皆歸於境界再造!
大森的寫意山水作品,是以主體之虛懷,應和客體之虛無,即以無限空靈之主體的虛無澄明之境,以及畫家之內心進入物象內在層面,用以構成自然、從容、灑脫的藝術風範與境界;筆墨技法在心靈的平靜,澄明之中,不留痕跡,不事雕琢、不見張揚;此時,畫家主觀要求,筆墨技法與無限大自然渾然一體,直抵理想彼岸。這是大森所追求的,也是大森正在努力和將要去實踐的目標。
徐恩存
作者系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