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專訪 Coda CEO:離開微軟和 Google 之後,他決定挑戰 Office

2021-01-10 愛範兒

獨家 | 專訪 Coda CEO:離開微軟和 Google 之後,他決定挑戰 Office

第一次認識《Coda》是我隨意在 Google Play 上瀏覽新上架應用的時候,初步體驗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強大的移動端適配功能。但隨著體驗的深入,我才發現這只是冰山一角,《Coda》遠比我想像得更加強大,具體介紹可以查看這一篇文章。

今天我們請到了 Coda 的 CEO Shishir,讓他為我們帶來這款產品的幕後故事。

認識 Shishir Mehrotra

Shishir Mehrotra,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曾就職於微軟和 Google 的 YouTube 部門,Coda CEO 和聯合創始人之一。

為什麼取名為 Coda?其中有過別的取名嗎?

當然,曾有過許許多多的名字,而且起名這一過程正是在 Coda 中完成的!首先,我們實際上是用代號「Krypton」創建公司的,這個名字暗指超人,代表我們的產品可以「給用戶開發人員的超能力」。但這只是暫時的,當準備上線產品時,我們開始思考它真正的名字。

我們的作家 Laura 以一種非常有創意的方式領導了這個過程。她用結構化的頭腦風暴建立了一個 Coda 文件。每天,我們都會聚在一起,受一個提示啟發,然後儘可能多地去想名字。例如,有一天我們以「力量感」為啟發進行頭腦風暴,另一天我們專注於「模塊構建」相關的名字,還有一天我們專門想純粹虛構的名字,等等。

另外,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造出了一個「句子模擬器」——將名字放入句子中充當名次或動詞,然後試下讀起來是否上口(非常類似於一個嬰兒命名模板)。最終我們生成了超過 1200 個名字,然後用一系列廣泛的標準來縮小範圍,並從中選擇了一些不錯的選項。

偶然的一次,有人看著長長的待定名單說:你注意到 Coda 是「a doc」的反拼嗎?那時,我們一下子被說服了,很快統一了意見。於是,Coda 這個名字成為了顯而易見的選擇。

為什麼會想到開發 Coda 呢?

Coda 是我出於激情而建立起來的產品,早在 20 多年前我便開始進行構思了。

Coda 背後的主要思想是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個 app 一樣強大的文檔。這是一個相當意外的點子,它來自於兩次工作中的簡單觀測,來自於我在微軟和 Google 的工作經歷,以及我同許多團隊和公司打交道的經驗。

第一次觀測讓我意識到:文檔(而不是應用)才是世界的運行主體。如果你問人們他們每天在工作中使用什麼工具,他們通常會說出一個打包的應用程式名字。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整天都在處理文檔和電子表格。在微軟,我在我們的用戶群中看到了這一點;在 Google,我也親眼看到了這一點,我負責 YouTube 部門的聯合運營,我們大部分公司都是在 Google 文檔上運營的。例如,在早期,如果用戶在 YouTube 上「標記」了一個視頻,操作團隊將通過在電子表格中添加新行來反映該操作。

第二個觀測的結果是:文檔在 40 多年來沒有任何變化。形成文檔的核心原語與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的 Wordstar、Visicalc 和 Harvard Graphics 大部分是相同的。而在這段時間裡,除了文檔,世界上所有其他軟體都發生了變化。

▲ Harvard Graphics 圖片來自:WinWorld

當我們看到這兩個觀測結果時,我們退一步問自己:如果我們從零開始,我們會如何構造文檔?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那就是 Coda。

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Coda 中最有趣的挑戰我們親切地稱之為「正確與熟悉」的抉擇。Coda 背後的核心思想是從一個熟悉的文檔開始,但是要重新考慮以適應當今的需求。當我們面臨不同的選擇,每次總是有一個熟悉的方法——一種用戶已經通過幾十年的使用習慣的模式。但在現代,這種熟悉的方法往往會出現不足,我們不得不從另一個方向去看問題。

這些領域可能需要大量的思考和設計,有時我們需要長時間的迭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其中一個最基本的例子是,我們選擇關注表格間的數據關聯,而不是簡單的表格內容。另外,我們重新思考了移動端的體驗,並且處理了軟體間的集成(我們稱之為 Packs)。一直以來,我們最大的挑戰都是弄清楚什麼時候堅持使用熟悉的方法,什麼時候轉向一個創造性的新方向。

目前有多少人正在使用 Coda 呢?使用 Coda 的一般是什麼人?

我們擁有成千上萬的用戶,遍布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的數千個團隊。我們看到了 Coda 廣泛的用途,從簡單的會議記錄到運行整個公司的一套應用程式。

目前 Word、Excel 等辦公軟體已經十分普及,如何改變人們的使用習慣呢?

使用 Coda 的人通常分為兩類。首先是「五位一體的思想家」。這些人通常認為 Coda 允許他們組合其他五種常用的工具。例如,Spotify 的團隊使用 Coda 替換一個由文檔、電子表格、演示文稿和各種應用程式組成的網絡,並將它們合併到一個文檔中。

第二類人群將 Coda 視為「構建工具」的一種方式。Ben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名山地自行車教練和戶外零售商。他創建了一個庫存管理系統來監控團隊自行車租賃項目的狀況,並徹底檢查了辦公室管理庫存的方式。

Coda 文檔可以在任何地方訪問,即使在移動端也有著很好的體驗,並且消除了團隊依賴的電子表格、紙和筆。「五位一體的思想家」和「工具構建者」都傾向於使用這些方法來學習 Coda 並將其介紹給他們的團隊,然後其他人對其進行調整並找到他們自己獨特的用例。

如何評價 Notion 等其它類似的協作軟體呢?

經過幾十年的革新,最近有很多偉大的生產力產品,很高興看到整個行業的進步!大多數產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一些專注於重新思考協作工具,一些專注於更簡單的資料庫,還有一些專注於為開發人員提供「無代碼」或「低代碼」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重點是「像應用程式一樣強大的文檔」,這通常意味著兩件事。首先,它意味著 Coda 開始於一個非常簡單和熟悉的格式——許多人就像使用文檔一樣使用 Coda。其次,這意味著 Coda 的發展會隨著用戶或團隊的需求增長而增長——從文檔進化為應用。

你認為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

舉個例子,在 Coda 中,我們使用 Figma——它基本上是用於設計的 Google 文檔,對於所有類似 Coda 的詳細設計具有關鍵作用。事實上,我們也是他們的第一個客戶。還有一個為 Figma 準備的很棒的 Coda Pack,我們一直在使用它。

目前 Coda 處於免費階段,今後打算如何構建商業模式呢?

目前,Coda 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完全免費使用。我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定價模式,將有不同的付費等級,但總會有一個免費版本。我們將很快分享更多細節。

未來還會加入怎樣的功能?可以提前透露一下嗎?

我們專注於將模塊化功能變得更強大,並使它們更容易訪問。最近,我們啟動了 in-doc 模板,它將一些最常用的特性轉換為拖放解決方案,使其更易於理解和使用。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一些最常用的「Packs」進行額外的更新。我們很快就會有更多的細節分享。

對於 Coda 的長線規劃是怎樣的呢?

我認為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個新的時代的轉型,我通常稱之為製造商的一代。這一想法早在我以前的工作中就已萌生。在創建 Coda 之前,我參與運營了 Google 的 YouTube 部門,親眼目睹了一代製造商重塑媒體行業。我認為在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模式——從手工藝人在 Etsy 上把他們的愛好變成生意,到房東在 Airbnb 上成為酒店經營者。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平臺都走到一邊,讓他們的用戶社區變成了創造者社區。我認為軟體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有著創客一代自己的版本。人們不會僅滿足於通用的解決方案,他們想要自己構造。通過 Coda,我們希望模糊開發人員和用戶之間的界限,並將用戶從買家轉移到製造商,允許他們創建自己的工具。

有什麼特別喜歡看的書嗎?

我讀了很多商業書籍,我最喜歡的是 Heath 兄弟的《Switch》,這本書是關於如何在難以變革的時候做出改變。我有一個小建議給讀者。在開始之前,把你想要改變的兩到三件事記下來。選擇不同的類型——個人的或專業的等等。然後,在過程中記下你已經嘗試過的技巧。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你會注意到你所依賴的技術模式。

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手機首屏,看看你的常用 App?

我的首屏(毫無疑問)充滿了 Coda 文檔——我的待辦事項列表、團隊跟蹤器、即將到來的家庭旅行,以及我正在處理的幾個文檔。我非常依賴的其他應用程式還包括用於收發電子郵件的 Superhuman、用於團隊溝通的 Slack、用於閱讀的 Kindle,以及用於娛樂的 Spotify、Netflix 和 YouTube。

往期回顧:

首發 | 批量高效管理 Kindle、微信讀書筆記,這款 App 你一定不能錯過

專訪 | 他環遊中國、拍 10 萬張照,終於做出這本 App Store 第一的旅遊書

專訪《簡悅》:改善 318 類網站,只為做最好的「閱讀模式」

專訪《效率控》圖拉鼎:一款 App 多用,不止「聚合」這麼簡單

專訪《時間塊》安妮:這個喜歡玩 Switch 的女生,要繼續用 App 解決生活的「麻煩小事」

專訪劉翌翊、陳希:兩個上海人,兩種「垃圾分類」的產品思路

專訪 Saturday innovation:不到 10 人的獨立團隊,如何拉上芝麻街做教育?

專訪潑辣修圖主創:35 人的小團隊,如何打造 2000 萬人都在用的修圖工具?

專訪鍾穎:小白也能用的自動化神器,背後有什麼秘密?

專訪 GoodNotes 主創:如何打造 iOS 上最好的手寫筆記?

專訪《馬卡龍玩圖》主創:三千萬人都在用,他們如何打造最好玩的摳圖 App?

專訪 NOMO 開發者飛豬:刷爆朋友圈的相機 App ,從誕生起就是「意外」

專訪 WWDC 獎學金獲得者翁培鈞:從全球作品中突圍,他只用了十天

專訪陳星漢:為什麼要花七年,做一個免費遊戲?

專訪騰訊天美工作室:看不見也能玩的遊戲,為什麼能讓玩家淚流滿面?

專訪周楷雯:如果我堅持 10 年,能做到多極致

專訪徐五四:回顧十年開發經驗,這位十項全能的獨立開發者說了些什麼?

專訪承槐:傳文件又快又好還免費,這為什麼是一筆好生意?

專訪王妙一:真誠做遊戲,一個人也開心

專訪 Sorted 主創:把一半時間放用戶身上,做高效的時間管理工具

專訪 MiniHour 開發者李世超:好的產品一定是有溫度的

相關焦點

  • 36氪專訪 | 小冰CEO李笛:離開微軟後,小冰的生存法則
    在談到小冰分拆後與微軟的合作關係,沈向洋對 36 氪說:「小冰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我們當然有自己的權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和微軟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短期之內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 獨立後,小冰在融資、商業化、團隊建設上的速度明顯加快。11 月下旬,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表示,小冰公司已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北極光創投與網易集團。
  • 36氪專訪|小冰CEO李笛:離開微軟後,小冰的生存法則
    在談到小冰分拆後與微軟的合作關係,沈向洋對 36 氪說:「小冰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我們當然有自己的權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和微軟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短期之內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獨立後,小冰在融資、商業化、團隊建設上的速度明顯加快。
  • 你知道coda是什麼意思嗎?
    這三個單詞是coda、code和coed。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下這三個單詞。首先,我們看一下coda這個單詞。1、The final two months were a miserable coda to the President's first period in office.總統首屆任期的最後兩個月非常糟糕。
  • onedrive和Google drive哪個更好用?
    不通之處在於google docs共享public,可以被搜尋引擎爬到。onedrive的好處就是國內可以訪問網頁版,客戶端好像已經被封了。如果你用Office365,你的文檔都會被存入onedrive中。企業用戶onedrive用的多。如果你有能力,毫無疑問選擇Google drive同步速度快,全家桶服務直接安排上,絕對一流。
  • 微軟全新安卓版Office APP正式發布:Word、Excel、PPT三合一
    而最近,微軟Office Android APP正式上線Google Play商店,用戶只需要下載一款App,就能使用word、Excel、PPT三款軟體的功能。該款APP除了基礎功能之外,還支持訪問OneDrive雲端文件,甚至可以與Windows 10 Note App保持同步。
  • 微軟戰Google 軟體一對一 - 網易學院
    微軟到底想做什麼?當11月3日比爾·蓋茨宣布Windows Live和Office Live同時發布的時候,開啟了所謂的軟體「在線時代」。整個微軟帝國最大的一場核心遷移運動也同時開始了。打造網際網路帝國?那Google呢?詳細  讓我們看看,微軟如何面對這位強大的網際網路的王者。
  • 微軟MSDN 版 Office 2016 專業增強版 ISO 鏡像官方下載
    IT之家訊 隨著Office 2016正式版的發布,微軟已經在MSDN上給出了用於Win7/Win8.1/Win10的專業增強版,以及用於Mac的家庭和商務版ISO鏡像下載,含簡體中文,但需要擁有MSDN訂閱的用戶才能下載。
  • WPS和 Microsoft的區分,WPS Office區別介紹
    日常工作中很多人都在用WPS,有的人使用Microsoft,那麼WPS和Microsoft有什麼區別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大家介紹WPS和Microsoft的區別。一、軟體名稱和版權1、WPS(全名WordProcessingSystem),文字編輯系統,是中國金山軟體公司出品的辦公軟體。
  • 【獨家專訪】《羋月傳》的庸芮又跑去當暖男了 這次他終於收穫了愛情
    在拍攝時我也學到很多東西,不僅僅是在演技和人物塑造上的知識,還有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讓我收益頗豐。西早早:看您經歷就知道您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央視欄目主持人,可以談談選擇轉行從事演員職業的初衷嗎?當演員都給您帶來怎樣的改變?我認為人應該多一些變化和挑戰,多一些職業和選擇,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更適合什麼工作。我自小就很喜歡表演,喜歡拍戲。
  • 三十而立的微軟 Office,今天改名了
    但是如果要說有一套辦公軟體,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都用過,那只可能有一個答案:微軟 Office。  1989年,微軟首次提出了 Office 這個名字。1990年11月19日,微軟首次發布了被後人稱為「辦公三件套」的 Office 三大軟體的 Windows 版本:文檔處理 Word、表格處理 Excel,和演示文檔 PowerPoint。
  • 微軟office跟wps功能相似,為何內存差好幾倍?長知識了
    微軟office跟wps功能相似,為何內存差好幾倍?長知識了 工作辦公場景之下辦公軟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十年之前我們使用最多的就是OFFICE系列套件,它的文字word,表格Excel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為很多人和公司提供了商業上巨大的便利。
  • 告別微軟全家桶,手機版「三合一」的 Office 終於來了
    文檔支持直接保存、另存為和保存至雲端(OneDrive、Dropbox 等以及個人站點)。如果你以為《Office》只是簡單地將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的基礎功能打包,就太小看微軟了,我甚至覺得這款應用的亮點不在於「三合一」,而是其他輔助功能。
  • Office Word新功能:「微軟編輯器」
    Windows 10桌面版的Word將變得更聰明,微軟增加了一個名為「微軟編輯器」的語法檢查功能。這個功能以前在Word的在線版本中提供過,但現在桌面版本也可用了。當用戶使用微軟產品(如Word或Outlook)時,「微軟編輯器」使用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技術實時檢測拼寫和語法錯誤。升級Word後,您可以在微軟word中打開文檔,而免費的編輯工具將幫助您修復任何語法錯誤。
  • 專訪心動CEO黃一孟:未來會有更多遊戲廠商挑戰渠道商
    玩家的體驗就是,他跑到渠道一看,滿屏推薦的都是那些他不想玩的巨「氪金」的遊戲。這是渠道的商業模式所決定的,應用商店的商業回報就是來自遊戲聯運的分成。商店首頁所有的流量都是它的資源,要把流量分給那些最賺錢的遊戲,但其實這件事情跟玩家的需求是矛盾的。我們當時創立TapTap為什麼不分成?第一,不分成,TapTap可以跟廠商完全站在一起,兩者之間沒有博弈關係。
  • 「force sb out of office」別理解成「迫使某人離開辦公室」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force sb out of office,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迫使某人離開辦公室」,其正確的含義是:force sb out of office 逼迫某人辭職
  • 裝有Avast產品的Windows 10設備安裝累積更新後無法使用Office
    近日微軟承認,部分設備在安裝最新的 Windows 10 累積更新之後導致無法啟動 Office 生產力套件。微軟表示,Windows 10 Version 1903/1909/2004 以及多個 Windows Server 版本受到影響。
  • 藍盈瑩回應離開人藝: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難的決定
    藍盈瑩回應離開人藝  近日,藍盈瑩接受媒體獨家專訪,回應離開人藝稱是一個非常非常難的決定。很感謝《甄嬛傳》和《畫壁》,讓大家認識了自己,如果現在再演浣碧這個角色,自己的理解會更深刻。」  對於當初離開人藝的爭議,她回應表示:「離開人藝是一個非常非常難的決定,我覺得他們對我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給我樹立了一個像燈塔一樣的方向,告訴我說好的演員都是需要沉澱的。」
  • 她是微軟Office Word認證大師,想教你成為效率10倍提升的Word高手
    今天一周進步想和大家推薦一節@珍妮老師的課程。一周進步和珍妮認識剛好一年。‍我們一路見證著她這一年間從office小白成長為一名職業office講師。今年年初,一周準備開發office系列課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合作夥伴的就是珍妮。因為她是我們見過最認真的老師,沒有之一。
  • Google上不去怎麼辦?Google打不開有什麼解決辦法
    目前像大家常訪問的google.com以及google.com.hk均無法正常訪問,另外包括GMAIL郵箱也是如此,並且有大量網友遇到此問題,小編針對此問題做了小研究,為了各位小夥伴可以順利打開谷歌搜索,大家隨小編細說吧。
  •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演講全文:智能雲和邊緣計算是新時代的推動力
    在拜訪完清華大學和小米之家之後,薩提亞開始了此次中國之旅的重頭戲——就是今天(11月1日) Microsoft Tech Summit 2017 的主題演講。文 | 叨叨來自雷鋒網(leiphone-sz)的報導一如從前,即便面對熱衷「概念與觀點」的中國合作夥伴和媒體,薩提亞還是保持了非常務實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