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專訪 Coda CEO:離開微軟和 Google 之後,他決定挑戰 Office
第一次認識《Coda》是我隨意在 Google Play 上瀏覽新上架應用的時候,初步體驗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強大的移動端適配功能。但隨著體驗的深入,我才發現這只是冰山一角,《Coda》遠比我想像得更加強大,具體介紹可以查看這一篇文章。
今天我們請到了 Coda 的 CEO Shishir,讓他為我們帶來這款產品的幕後故事。
認識 Shishir MehrotraShishir Mehrotra,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曾就職於微軟和 Google 的 YouTube 部門,Coda CEO 和聯合創始人之一。
為什麼取名為 Coda?其中有過別的取名嗎?當然,曾有過許許多多的名字,而且起名這一過程正是在 Coda 中完成的!首先,我們實際上是用代號「Krypton」創建公司的,這個名字暗指超人,代表我們的產品可以「給用戶開發人員的超能力」。但這只是暫時的,當準備上線產品時,我們開始思考它真正的名字。
我們的作家 Laura 以一種非常有創意的方式領導了這個過程。她用結構化的頭腦風暴建立了一個 Coda 文件。每天,我們都會聚在一起,受一個提示啟發,然後儘可能多地去想名字。例如,有一天我們以「力量感」為啟發進行頭腦風暴,另一天我們專注於「模塊構建」相關的名字,還有一天我們專門想純粹虛構的名字,等等。
另外,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造出了一個「句子模擬器」——將名字放入句子中充當名次或動詞,然後試下讀起來是否上口(非常類似於一個嬰兒命名模板)。最終我們生成了超過 1200 個名字,然後用一系列廣泛的標準來縮小範圍,並從中選擇了一些不錯的選項。
偶然的一次,有人看著長長的待定名單說:你注意到 Coda 是「a doc」的反拼嗎?那時,我們一下子被說服了,很快統一了意見。於是,Coda 這個名字成為了顯而易見的選擇。
為什麼會想到開發 Coda 呢?Coda 是我出於激情而建立起來的產品,早在 20 多年前我便開始進行構思了。
Coda 背後的主要思想是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個 app 一樣強大的文檔。這是一個相當意外的點子,它來自於兩次工作中的簡單觀測,來自於我在微軟和 Google 的工作經歷,以及我同許多團隊和公司打交道的經驗。
第一次觀測讓我意識到:文檔(而不是應用)才是世界的運行主體。如果你問人們他們每天在工作中使用什麼工具,他們通常會說出一個打包的應用程式名字。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整天都在處理文檔和電子表格。在微軟,我在我們的用戶群中看到了這一點;在 Google,我也親眼看到了這一點,我負責 YouTube 部門的聯合運營,我們大部分公司都是在 Google 文檔上運營的。例如,在早期,如果用戶在 YouTube 上「標記」了一個視頻,操作團隊將通過在電子表格中添加新行來反映該操作。
第二個觀測的結果是:文檔在 40 多年來沒有任何變化。形成文檔的核心原語與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的 Wordstar、Visicalc 和 Harvard Graphics 大部分是相同的。而在這段時間裡,除了文檔,世界上所有其他軟體都發生了變化。
▲ Harvard Graphics 圖片來自:WinWorld
當我們看到這兩個觀測結果時,我們退一步問自己:如果我們從零開始,我們會如何構造文檔?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那就是 Coda。
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Coda 中最有趣的挑戰我們親切地稱之為「正確與熟悉」的抉擇。Coda 背後的核心思想是從一個熟悉的文檔開始,但是要重新考慮以適應當今的需求。當我們面臨不同的選擇,每次總是有一個熟悉的方法——一種用戶已經通過幾十年的使用習慣的模式。但在現代,這種熟悉的方法往往會出現不足,我們不得不從另一個方向去看問題。
這些領域可能需要大量的思考和設計,有時我們需要長時間的迭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其中一個最基本的例子是,我們選擇關注表格間的數據關聯,而不是簡單的表格內容。另外,我們重新思考了移動端的體驗,並且處理了軟體間的集成(我們稱之為 Packs)。一直以來,我們最大的挑戰都是弄清楚什麼時候堅持使用熟悉的方法,什麼時候轉向一個創造性的新方向。
目前有多少人正在使用 Coda 呢?使用 Coda 的一般是什麼人?我們擁有成千上萬的用戶,遍布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的數千個團隊。我們看到了 Coda 廣泛的用途,從簡單的會議記錄到運行整個公司的一套應用程式。
目前 Word、Excel 等辦公軟體已經十分普及,如何改變人們的使用習慣呢?使用 Coda 的人通常分為兩類。首先是「五位一體的思想家」。這些人通常認為 Coda 允許他們組合其他五種常用的工具。例如,Spotify 的團隊使用 Coda 替換一個由文檔、電子表格、演示文稿和各種應用程式組成的網絡,並將它們合併到一個文檔中。
第二類人群將 Coda 視為「構建工具」的一種方式。Ben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名山地自行車教練和戶外零售商。他創建了一個庫存管理系統來監控團隊自行車租賃項目的狀況,並徹底檢查了辦公室管理庫存的方式。
Coda 文檔可以在任何地方訪問,即使在移動端也有著很好的體驗,並且消除了團隊依賴的電子表格、紙和筆。「五位一體的思想家」和「工具構建者」都傾向於使用這些方法來學習 Coda 並將其介紹給他們的團隊,然後其他人對其進行調整並找到他們自己獨特的用例。
如何評價 Notion 等其它類似的協作軟體呢?經過幾十年的革新,最近有很多偉大的生產力產品,很高興看到整個行業的進步!大多數產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一些專注於重新思考協作工具,一些專注於更簡單的資料庫,還有一些專注於為開發人員提供「無代碼」或「低代碼」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重點是「像應用程式一樣強大的文檔」,這通常意味著兩件事。首先,它意味著 Coda 開始於一個非常簡單和熟悉的格式——許多人就像使用文檔一樣使用 Coda。其次,這意味著 Coda 的發展會隨著用戶或團隊的需求增長而增長——從文檔進化為應用。
你認為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舉個例子,在 Coda 中,我們使用 Figma——它基本上是用於設計的 Google 文檔,對於所有類似 Coda 的詳細設計具有關鍵作用。事實上,我們也是他們的第一個客戶。還有一個為 Figma 準備的很棒的 Coda Pack,我們一直在使用它。
目前 Coda 處於免費階段,今後打算如何構建商業模式呢?目前,Coda 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完全免費使用。我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定價模式,將有不同的付費等級,但總會有一個免費版本。我們將很快分享更多細節。
未來還會加入怎樣的功能?可以提前透露一下嗎?我們專注於將模塊化功能變得更強大,並使它們更容易訪問。最近,我們啟動了 in-doc 模板,它將一些最常用的特性轉換為拖放解決方案,使其更易於理解和使用。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一些最常用的「Packs」進行額外的更新。我們很快就會有更多的細節分享。
對於 Coda 的長線規劃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個新的時代的轉型,我通常稱之為製造商的一代。這一想法早在我以前的工作中就已萌生。在創建 Coda 之前,我參與運營了 Google 的 YouTube 部門,親眼目睹了一代製造商重塑媒體行業。我認為在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模式——從手工藝人在 Etsy 上把他們的愛好變成生意,到房東在 Airbnb 上成為酒店經營者。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平臺都走到一邊,讓他們的用戶社區變成了創造者社區。我認為軟體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有著創客一代自己的版本。人們不會僅滿足於通用的解決方案,他們想要自己構造。通過 Coda,我們希望模糊開發人員和用戶之間的界限,並將用戶從買家轉移到製造商,允許他們創建自己的工具。
有什麼特別喜歡看的書嗎?我讀了很多商業書籍,我最喜歡的是 Heath 兄弟的《Switch》,這本書是關於如何在難以變革的時候做出改變。我有一個小建議給讀者。在開始之前,把你想要改變的兩到三件事記下來。選擇不同的類型——個人的或專業的等等。然後,在過程中記下你已經嘗試過的技巧。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你會注意到你所依賴的技術模式。
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手機首屏,看看你的常用 App?我的首屏(毫無疑問)充滿了 Coda 文檔——我的待辦事項列表、團隊跟蹤器、即將到來的家庭旅行,以及我正在處理的幾個文檔。我非常依賴的其他應用程式還包括用於收發電子郵件的 Superhuman、用於團隊溝通的 Slack、用於閱讀的 Kindle,以及用於娛樂的 Spotify、Netflix 和 YouTube。
往期回顧:
首發 | 批量高效管理 Kindle、微信讀書筆記,這款 App 你一定不能錯過
專訪 | 他環遊中國、拍 10 萬張照,終於做出這本 App Store 第一的旅遊書
專訪《簡悅》:改善 318 類網站,只為做最好的「閱讀模式」
專訪《效率控》圖拉鼎:一款 App 多用,不止「聚合」這麼簡單
專訪《時間塊》安妮:這個喜歡玩 Switch 的女生,要繼續用 App 解決生活的「麻煩小事」
專訪劉翌翊、陳希:兩個上海人,兩種「垃圾分類」的產品思路
專訪 Saturday innovation:不到 10 人的獨立團隊,如何拉上芝麻街做教育?
專訪潑辣修圖主創:35 人的小團隊,如何打造 2000 萬人都在用的修圖工具?
專訪鍾穎:小白也能用的自動化神器,背後有什麼秘密?
專訪 GoodNotes 主創:如何打造 iOS 上最好的手寫筆記?
專訪《馬卡龍玩圖》主創:三千萬人都在用,他們如何打造最好玩的摳圖 App?
專訪 NOMO 開發者飛豬:刷爆朋友圈的相機 App ,從誕生起就是「意外」
專訪 WWDC 獎學金獲得者翁培鈞:從全球作品中突圍,他只用了十天
專訪陳星漢:為什麼要花七年,做一個免費遊戲?
專訪騰訊天美工作室:看不見也能玩的遊戲,為什麼能讓玩家淚流滿面?
專訪周楷雯:如果我堅持 10 年,能做到多極致
專訪徐五四:回顧十年開發經驗,這位十項全能的獨立開發者說了些什麼?
專訪承槐:傳文件又快又好還免費,這為什麼是一筆好生意?
專訪王妙一:真誠做遊戲,一個人也開心
專訪 Sorted 主創:把一半時間放用戶身上,做高效的時間管理工具
專訪 MiniHour 開發者李世超:好的產品一定是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