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呢,有很多質量很好的新劇出來,基本每部都是評分高,話題多,大家看著也很過癮。
而我們桃桃淘電影呢,近期也陸陸續續推薦了很多新開播的新劇,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去看呢。
如果之前推薦的大家都看完了,那麼,今天就再推薦一部吧。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一聊的這部韓劇,叫做《產後調理院》。同樣是一部豆瓣高分劇,而且,很有話題性哦!
因為,本劇聚焦的是女性從生育到產後調養,適應身體與身份以及心理轉變的過程。
豆瓣評分8.6,也是近期評價很高的一部韓劇
不得不說,如今韓劇現實題材已經觸及到了社會的各個維度,而且細分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早前大熱的《天空之城》,關注富家太太們為子女教育的競爭與博弈;
頂流加盟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聚焦現代社會的精神與心理問題;
《請輸入搜索詞WWW》講述女性商戰,新近的《啟動了》挖掘青年創業背後的秘辛。
而這部《產後調理院》,則將視角對準了女性生育與育後調理的話題。
很細分,卻又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話題。
對於身為職業女性和高齡產婦的女主吳賢真來說,生育是一段極其尷尬的經歷。
從懷孕到臨盆,再到育後的護理與適應過程中,她經歷了無數次社會性死亡的時刻。
吳賢真從讀書的時候一路拼殺,到快四十歲的時候終於混成了公司最年輕的常務,在就職的同一天,她得知了自己懷孕的消息。
高齡對產婦來說,本來就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吳賢真在工作上的狠勁,並沒有因此而減弱。
預產期還剩兩天,她挺著大肚子追見一位重要的客戶,一番流暢縝密的講解之後,成功拿下了客戶。
對方一高興,表示這份合同就當作送給賢真生子的禮物。還沒來得及籤字,羊水就順著腿流了下來,在場所有人臉上無不寫著大寫的尷尬。
身經百戰的賢真瞬間力挽狂瀾,解釋說,寶寶聽到這份禮物,著急著想出來。然後將工作轉交給同事,淡定地告知醫院羊水破了。
電話那頭,護士面對賢真如此冷靜的狀態,用一副難以置信的口吻問到:您是患者本人嗎?
可遭遇產前陣痛,穩如賢真,也無法繼續保持得體了。
她在病床上嚎得撕心裂肺,好不容易等到醫生巡房,沒想到對方帶著一幫男實習醫生來內診。
產婦一邊痛得哇哇叫,醫生們卻不緊不慢地一個接著一個伸手測量宮口開到幾指,直到賢真一頓獅吼嚇跑對方,哈哈哈哈哈太真實了有沒有?
生過孩子,也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終於恢復了體力能走動走動,賢真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如果育後持續不排尿,就得靠插尿管來輔助,這又是另一個恐怖故事了:
插管的過程極其痛苦,賢真隔著牆都能聽到隔壁房間孕婦插尿管時的慘叫。
這名男醫生真的討打一百分
尿不出來是生理問題,尿出來又要面臨面子問題。
一群人擠在狹窄的電梯裡,旁邊一位同樣剛生完孩子的美麗少婦,居然在電梯裡遭遇了小便失禁。
不過趁其他人還沒發覺,她就及時下了電梯,剩下的一片狼籍則成功嫁禍給了賢真。
最倒黴的是,當電梯門重新打開,門後擠滿了前來探望的同事和下屬。
看著地上一灘不明的黃色液體,員工們的笑容瞬間凝固,賢真恨不得在一秒鐘內學會隱身。
很少有作品會將生育過程中產婦遭受的羞恥感展現出來,《產後調理院》用喜劇的戲謔方式,通過賢真的經歷講述出足以讓大部分產婦產生共鳴的噩夢般的過程。
我們笑著審視她們的尷尬與狼狽,但在幽默的片段背後,有著更嚴肅的思考——分娩和生育的過程對女性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升級成為母親,一定意味著幸福嗎?
結婚生子,然後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童話一般都以這句話結尾。
現實中,生孩子也往往與喜悅、美滿這些詞彙關聯。
可對女性來說,生育過程的現實經歷與想像中的美好,存在中太多出入。
比如,身體虛弱地躺在產房,第一次見到孩子時,心裡躍然而出的,不是「哇,好可愛」,而是——
又比如,孩子出生後吸引了老公和公婆們所有的關注,產婦在一旁幾近虛脫,嘴唇到乾裂都沒人能貼心地遞口水喝;
以及,懷胎十月喝不到心心念念的咖啡和酒,但生完之後仍然要忌口,買杯咖啡像做賊一樣,在醫院裡跟家人打遊擊:
是的,懷孕與分娩只是生育過程的第一步,在這之後,還會有更多的選擇與挑戰在後面等待著。
《請回答1988》裡最出圈的一句話,是德善父親的那句臺詞: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對於所有父母來說,成為父母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
《產後護理院》中,賢真和老公同樣面臨著學習的難題。
孩子號啕大哭時的手足無措,餵奶時的有心無力,面對身材走樣和髮際線告急等等災難反應的無所適從。
最有趣的,是夫妻倆帶著孩子出院,從病房走到停車場的短短距離,被拍成了一部災難大片。
仿佛身邊的世界充滿了致命的細菌,不留神接觸到,孩子就會危在旦夕。
很誇張,但也很真實。
在成為父母的新生活裡,賢真和老公也變成了兩個牙牙學語的孩子,他們對新身份與新世界充滿慌張、困惑與恐懼,需要漫長的時間來適應與學習。
而產後調理院,除了為產婦提供調理與修養的服務,還更像是一所針對新手父母的學校,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與身份的過渡和平衡。
當然,這所學院裡存在不同思想的碰撞與交鋒。
一方崇尚自然主義母乳餵養,一方堅持奶粉餵養也沒什麼傷害;
一方讚揚全職母親的偉大與犧牲,一方秉持職業女性兼顧事業與家庭同樣不易。
產後護理院,在保養、餵奶、健身、修養種種日常之外,拋出了另一重思考:優秀的母親,到底具備怎樣的標準?
劇集的故事從產婦個體的經歷,由此也延展出社會意義層面上的探討。母親除了在家庭中擔當重要角色,也背負著社會道德與責任的期待。
劇中,看似寧靜、溫馨、體貼的產後護理院,其實也存在一條血淋淋的鄙視鏈。人們根據這種期待,在前來調理的母親中劃分出三六九等。
這個分級還玩了一把《雪國列車》的梗。
坐頭等艙的是生育多胎、堅持母乳,全職照顧孩子,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條的母親。她們享受絕大部分母親的敬仰與愛戴,身邊擠滿了尋求育子良方的仰慕者。
吊車尾的,則是賢真代表的——高齡產婦、職業女性,同時對哺乳與養育孩子毫無經驗的新手媽媽。
「孩子至上」,成為母親間不成文的金科玉律。
產後護理院名義上是給產婦開設的休養院,但這裡真正重要的,卻是寶寶們。
媽媽們仿佛是為了孩子才存在的,她們的個人印記被完全抹消,連名字都不被關注,彼此之間直呼「XX媽媽」。
這種狀態,直到一位年輕母親的入住,才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挑染著彩發,露著大長腿的李露多走進調理院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護士,她的孩子從此以後只餵奶粉就好了。
其他媽媽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這位壞母親的形象也在瞬間確立了。
母乳與奶粉之爭,小到能引發家庭關係的破裂,大到在全球燃起紛爭。
雙方各執一詞,而處於中間派的賢真,則面臨著如何取捨的選擇。
這個問題背後,藏的是身為母親和身為獨立個體的撕裂與衝突。
母乳似乎更讓人放心,也能增加母親與孩子的親密度,更重要的,像角色提到的,餵母乳同樣也是為了防止未來對孩子的愧疚感。
當寶寶長大後,如果身體出現各種問題,媽媽是不是悔不當初——早知道就母乳餵養了!
但天知道,當初選擇母乳餵養,是不是孩子的身體就一定會更強健?
而奶粉餵養,對母親來說更輕鬆。不用像奶牛一樣,不是在擠奶,就是為擠奶做準備。
每天熬夜精神不佳,還要為了奶水營養堅持忌口,同樣是劇中角色提到的:
母親不快樂地擠出的奶,和母牛在牧場上快樂產下的奶,到底哪個對孩子來說,才是更好的呢?
其實這些問題並沒有定論,更多關乎個人在認知與實際生活層面上的選擇。但社會總是會將一種壓倒性的觀念強加於母親身上,每一個像賢真一樣的新手媽媽,都難免會遇到「生育正確」的困擾。
而在這些所謂「正確」觀念的引導和影響下,或許很多人也像賢真一樣,產生出「做什麼都做不好」,以及「不被任何人需要」的抑鬱情緒吧。
同樣,喜得貴子與千金中的那個「喜」字,不也是在社會裹挾下,媽媽們必須擁有的情緒嗎?
身為媽媽,必須要感到幸福,不能產生任何消極的想法,否則就不是一個好媽媽。
但事實上,除了喜悅,那些恥辱、掙扎、無措也會隨同成為母親的過程一起到來。
而承認自己真實的情緒與能力,不該受到指摘與譴責。
相比於樹立觀點,《產後調理院》更多是在展現現今生育環境的現狀。
它無意於教導新手媽媽們應該怎麼做,而是試圖告訴大家,在生孩子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
故事黑色幽默的筆觸下固然存在一些批判現實的尖銳鋒芒,但對於女性角色描繪刻畫,本身還是抱以柔和與善意的立場。
劇中兩種觀念有再大的衝突,媽媽們在面對同一道難關時,還是會坐在一起想辦法度過,這或許也是劇集想傳遞出的來自女性的溫暖與力量吧。
值得一提的是,《產後調理院》不只是一部女性限定劇,也值得所有男性觀眾的關注。
通過這部劇集,男觀眾們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在生育背後女性面臨的壓力與抉擇。
女性主義題材的立意,不一定意味著批判與譴責,更多時候是為了理解與溝通,透過對方的立場重新看待同一個問題,打破性別認知的壁壘與屏障。
《產後調理院》同樣沒有激化性別間的對立,故事用一定篇幅,講述新生兒家庭中,丈夫們的種種遭遇,特別是為新手爸爸們提供了一份產後求生指南:
比如,要穿顏色柔和不刺眼的衣服;
和妻子相處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還有餵奶以及挑選嬰兒用品等等實用小技巧:
可以說非常實用了。
《產後調理院》目前播出了四集,喜劇之外,它和絕大多數韓劇一樣,在故事中融入了許多懸疑元素——平和的調養院內,其實潛藏著許多秘密和陰謀。
劇集每集結尾都會拋出一個新的懸念,勾著人繼續追下去。不得不說,這招對於我這樣的觀眾來說十分受用啊!
如果你最近正發愁劇荒,不妨一起入股看看,真心不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