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集中隔離的這段時間,我認真讀完列夫·託爾斯泰的著作《戰爭與和平》。在輕輕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仿佛有一股浩大而又包容的清風縈繞周圍;風裡沒有戰爭與硝煙,沒有疼痛與瘡疤,沒有生與死的較量,沒有愛與恨的對峙,有的是久久不能逝去的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一字一句裡向我緩緩吹來……
託爾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樣,每條河有時窄,流得急;有時寬,流的平穩;有時渾濁,有時澄清;有時凉,有時暖。」人亦如此,每個人雖有人類品性的根苗,但表現卻不盡相同,命運也皆不同。讀完這本書,體會最深的是,小說人物形象鮮明、富有個性。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著較強社會活動力的安德烈;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行動力卻執著追求道德理想的皮埃爾;一個具有民族氣節,情感豐富,富有愛心,接近人民的女主人公娜塔莎。他們在保衛祖國和平的戰爭中都得到了鍛鍊和進步。而對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代表庫拉金的形象也進行了無情的鞭笞和抨擊。在作者的筆下,把戰爭與和平,軍隊與社會,上流與底層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風貌,人性和靈魂的不斷較量……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予了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在給人感受真實的同時,也讓作品的意義更加深刻。
拿破崙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人,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但在1805年,拿破崙發動戰爭,俄國也捲入戰火,當戰爭來臨,俄國貴族與平民都奮起反抗,只是,大部分貴族是為了榮譽和勳章而戰,老百姓則為了保家衛國,守住自己的家園。通過衛國戰爭的勝利,託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受到創傷的各種人群的悲憫之情,而國人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無畏,使我不禁想到中國的歷史,作為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也是歷經了近代一百多年的抗爭才最終贏得了勝利,和平來之不易,熱愛和平的人民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苦難都壓不倒的。
書中繁多的人物各有特色,或高尚,或卑微,或智慧,或愚蠢,書中將社會的各面,光明或陰暗都一覽無餘的表現了出來。在書中,常常使我產生一種顛覆感,在書裡,壯麗的死亡更像是新生,那些在精神上苟延殘喘的貴族,卻更像死了一般墮落,錯亂的世界又顯得尤為自然,也許這就是生活。在書裡,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為了信仰,就像尼古拉老公爵那樣有著至高無上的名望,卻默默的死去。在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背後,還有許許多多為了祖國的和平願意犧牲的百姓,他們平凡而又偉大,那份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在國家動蕩不安風雨飄搖之時,留下了希望的火種。他們都是小人物,身上卻散發著比達官貴人更奪目的光彩。
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英雄。正如新冠疫情洶湧而來時,所有的執甲逆行者、默默堅守者、無私奉獻者,紛紛詮釋著和平年代的英雄們「活著勇敢,逆行輾轉悲歡,生命之火已點燃,義無反顧此生無憾」的家國情懷。
小說的最後,和平真正來臨,鮮花,陽光,春天,浪漫的一切,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