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王天林說過:無人不識韋小寶
金庸小說是貫穿幾代人的記憶,而《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金庸武俠的巔峰。
靈魂人物韋小寶,屌絲逆襲,一路升官發財抱得美人歸,是無數男人的偶像。
01
韋小寶這一人物,與之前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完全不同。
其他主角一夫一妻,韋小寶七個老婆;其他主角絕世武藝,韋小寶不太會打;其他主角慷慨豪俠,韋小寶潑皮無賴,其他主角仗義疏財,韋小寶摳算精明。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的後記裡,說到:
"有些讀者不滿《鹿鼎記》,為了主角韋小寶的品德,與一般的價值觀太違反。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
韋小寶賴以成功的因素, 包括潑皮無賴、不怕闖、貪心、精靈、懂得作弊 、花錢 、奉承、虛偽、頑強的生命力和自信等,是大眾嗤之以鼻的。
用現在的話說,他就是一個"犬儒主義者"。
但韋小寶的形象在過去難以接受 ,現在大受歡迎 , 也說明這十幾年來的社會態度轉變 ,過去的讀者比較純情、理想化 ,受不了韋小寶的"犬儒幽默",現在的大家比較現實 ,大家未必欣賞犬儒幽默, 但韋小寶的故事是個窮屌絲升官發達逆襲的故事 。
因為,沒有人不喜歡聽成功史 。
02
金庸先生曾強調說過:
《鹿鼎記》,是部現實主義的小說!
"鹿鼎"為何物?
古人常用逐鹿比喻打天下。利益江山為鹿,平民百姓是鹿。
只要你心中裝了一頭鹿,你也是鹿。
誰逐鹿不知道,但最終鹿一定是死定的。
《鹿鼎記》的表面是一場喧鬧,根本卻是悲涼的"現實",處處見人情。就像《紅樓夢》一樣,看似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實則是中華文明的全息影像圖。
韋小寶當然不是什麼英雄 ,但他也不是一條惡棍。
他不是君子, 卻也不是壞人。
說他目不識丁 ,卻又機靈善變 ;說他不會武藝 ,卻又武功精妙 ;說他卑鄙無恥,卻又對康熙有點忠。
對天地會有點義 ,對母親有點孝 ,對吳三桂的恨又表現出一點節 。
他的每一個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定的目的。
韋小寶並不喜歡耍寶,除非他另有目的。
取悅主子,麻痺敵人。
他的小丑形象,也是有選擇性的,比如在康熙面前。
康熙道:"好!就算你不是什麼大白臉奸臣,你是白鼻子小丑。"
韋小寶..........登時鬆了口氣,忙道:"小丑就小丑吧.......",
在皇上面前扮小丑,算真小丑嗎?你敢看不起這樣的人嗎,人家可是真的聰明。
換個地方,他可不是小丑。
比如他當欽差大人到揚州時。
韋小寶興高採烈,道:"你說戲子扮了我唱戲?"
穆天顏(布政使)道:"那自然要一個俊雅漂亮的小生來扮韋大人了,還有些白鬍子、黑鬍子、大花臉、白鼻子小丑,就扮我們這些官兒。"眾官都哈哈大笑。
你看,在這些地方官員面前,他搖身一變,不但不是小丑,還是俊俏小生,而那些官員才是小丑。
這就是中國社會,官大壓死人,一級壓一級。
03
韋小寶很圓滑,很世故。但圓滑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的手段。
他的圓滑不是為了顯得聰明,而是為了趨利避害。
他的吹牛拍馬、見風使舵、屈膝降低,偶爾的大義凜然,被逼到絕境的賭和孤注一擲,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趨利避害"。
而他的趨利避害,只為了生存。
像韋小寶這樣生活在低賤窮困———母親為妓 , 不知父親是誰 , 從小在各種輕蔑和侮辱中長大的人難道"生存第一"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在"適者生存"的殘酷的現實法則中,他首先必須保證自己的適應能力,包括利用一切方法,不擇手段地自我保護,從而確保自己的生存 。
韋小寶是靠自己的本能活在這個世界上,卑賤而又頑強,痛苦而又麻木,遭遇凌辱而又自得其樂。他無疑已經適應了這樣一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並且如魚得水。
你要求他做大英雄 、大道德家,大仁、大義、大忠、大孝 , 你不覺得既不現實 ,又可笑嗎?
這就像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大部分,生存需求就無法滿足的人,你跟他談什麼理想,社會價值,不是可笑嗎。
有人把韋小寶比作猴子。
如果真正了解《鹿鼎記》這邊作品。
就知道韋小寶和猴子是完全不同的。
圓滑、世故、精明、猥瑣、自卑,講義氣,韋小寶就是這麼一個混合體。他是極度適應中國社會的個體,而猴子是一個極度不適應中國社會的個體。
韋小寶,看似精明其實也精明,猴子看似精明,卻很單純,很好糊弄,一點甜頭就信了。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身處高位之人,韋小寶如魚得水,春風得意,官越來越大,猴子連個馬官就做不了,還與朝廷決裂,打得稀裡譁啦。
說到最後,韋小寶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一部分性格底色。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權利和人情社會。
我們很多人的命運,都是更高一層的人們決定的。
求生之堅,際遇之滑,有時真是不得為之而為之的事。
就像《紅樓夢》裡所說: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你覺得韋小寶是什麼樣的人,趕快到評論區告訴我們吧。點讚關注@十三小姐,更多精彩有趣的內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