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實用菌
01
到底愛不愛一個人,身體會給你答案。
《感官心理學》中有提到一個觀點:
「情感上的距離感是與實際距離相關聯的。」
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身體會不由自主的向他靠近;
而你對另一個人戒備心理很強,身體也會不自覺的與他保持距離。
這一點在生活實很常見:
和伴侶在正常的情緒狀態下,你是渴望與他親近的;
而當你們吵架過後,卻恨不得離他越遠越好......
既然身體的距離可以反映我們當下的情感狀態,那它會不會對「情感距離」產生影響呢?
02
俗話說得好:
遠親不如近鄰。
哪怕是一個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身處異地,都不如自家的鄰居來得親切。
就拿友誼來說:
很多人找朋友的標準,是希望對方能夠與自己性格相投,三觀相符。
但這樣的友情配對卻非常少。
原因就是,我們往往會「與鄰為友」。
也就是主動選擇,或者被動接受與自己實際距離較小的人做朋友。
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心理學實驗,說明了身體距離對於友情的影響。
實驗發現,宿舍的學生們更容易將與自己住的近的人當作自己的摯友。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再到工作,身邊的朋友換了一批又一批,堅持下來的友情可以說少之又少。
「我們好像變得疏遠了。」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現在卻成了微信裡的「躺屍」。
友情確實與實際距離的關聯非常大。
就像《感官心理學》中所說的:
「我們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可以影響到我們與他人在心理上的距離感。」
總是不見面的友情,距離遠了,感情更容易被衝淡。
03
身體距離可以加深人們的情感連接,那是不是距離越近就越好呢?
可以想像一下:
假如你的同事,或者領導突然坐到離你只有20釐米的地方,你會不會覺得壓力倍增?
這個時候,你大概率感受到的只有焦慮,而不是親近。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領地範圍」,一旦有人踏入這個安全距離,第一感覺就是安全受到了威脅。
心理學將這種「領地空間」稱為私人空間。
《感官心裡學》中說:
「在私人空間被入侵的情況下,我們會有意維護自己的獨立性。」
當有人闖入自己的私人空間時,不管是誰都會感到強烈的不快,並提高警惕。
每個人私人空間的範圍都不同,這和我們自身的性格以及與他人的親疏遠近有關。
比如,性格比較外向的人,私人空間比較小,別人在一定程度內接近自己,也不會覺得不自在。
反之,性格中排他性比較強的人,私人空間的範圍相對較大,如果有人進入他們的私人空間,他們就會感覺非常不悅。
我們也會把最私密的第一層空間,留給親密無間的人,比如伴侶和孩子;
第二層空間留給親戚、朋友;
第三層,也就是最外層的空間,留給可能與自己交流的陌生人,比如推銷員。
所以,就算你想拉近與一個人的距離,也要循序漸進的增加親密程度。
突然縮短兩個人的身體距離,而心理距離沒有跟上,只會讓對方更加反感。
04
既然身體距離如此重要,那對於異地戀的情侶來說,這樣的愛情是不是直接開啟了困難模式呢?
《感官心理學》中對異地戀是這樣看的:
「實際距離對於戀愛有既能載舟,既能覆舟的作用。
一些戀人忍受不了遠距離帶來的壓力,有些人卻表示「距離產生美」。」
有研究表明,異地情侶對於關係的滿意程度,並沒有太收到距離的影響。
有一部分情侶反而因為距離很遠,溝通越深,親密度越高。
在親密關係中,心理距離的重要程度要遠遠大於身體距離。
真正相愛的兩個人,反而會因為距離,而增加對於伴侶的正面想像,在頭腦中誇大對方的優點。
《感官心理學》中講到:
「空間因素能夠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
實際環境中的某些暗示會引發我們腦中相關情感,從而影響到我們的觀點和情緒。
當然,看到身邊的人每天成雙成對,自己卻形影單只,確實會比較,會心酸。
但如果因為身體距離就放棄一個人,只能說他就是想找一個陪伴罷了,或者說兩個人的心理親密程度本來就達不到。
如果一方並沒有多麼愛另一方,自然就會放大身體距離的重要性。
那個以距離為藉口和你分手的人,就算了吧。
05
《感官心理學》中說:
我們佔據空間的方式會通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對我們的觀念和行為產生種種影響。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身體距離對心理距離的影響,來達到一些目的。
比如:職場中,你需要陳述自己的方案時,就需要注意自己和同事以及領導的身體距離。
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減少親密感,可以讓他人更客觀的去看待和評價你的觀點,減少情緒對於方案的影響。
親密關係中,如果因為對方最近不夠關心你,你需要和他談一談,那麼就應該縮短彼此的身體距離,坐在離他足夠近的位置。
因為你需要喚起他對你的同情心,拉近你們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你在表達時也會更有底氣一些......
空間心理學不僅指身體上的距離,還包括垂直高度、尺寸大小對人心理的影響。
你還想了解哪些關於空間的心理學知識呢?
互動話題:你認為身體距離對感情影響大嗎?它是如何影響你的友情和愛情的?歡迎在留言區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