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歷史上有幾雙球鞋,在擁有歷久彌新魔力的同時,也在誕生多年之後跳出了原有的設計意圖,覆蓋了更廣闊的人群,乃至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誕生於 1982 年的 Air Force 1,在伴隨了一代又一代運動員馳騁籃球賽場之後,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影響了說唱界:全白色的 Air Force 1 Low,成為了東海岸說唱歌手的標誌;
而以網球鞋身份首度亮相的 Stan Smith,在 2010 年又被 Phoebe Philo 帶上了 CELINE 的秀場,並最終掀起了一場關於小白鞋的全民狂歡;而關於 Stan Smith 本人,甚至還衍生出來一個 「Some People Think I'm A Shoe」 的玩笑。
然而,所有的這些都似乎無法與 Chuck Taylor 相提並論。
如果真的需要遴選出一雙 「球鞋歷史上最重要的鞋款」,Chuck Taylor 一定是最有力的競爭者。相比於 Air Force 1,Chuck Taylor 有著更低廉的價格和更簡單的工藝,更能被大眾所接受;而相比於 Stan Smith,更具傳奇色彩的故事的和更多元化的設計也讓 Chuck Taylor 脫穎而出。
更何況,和誕生於 1917 年的 Chuck Taylor 相比,幾乎沒有任何一雙鞋款擁有更悠久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Chuck Taylor 定義了球鞋的模樣,並在一個又一個群體的推動和引領下,成為了席捲全世界的文化現象。
然而,今天文章中的主角,並不是 Chuck Taylor 。
從 2017 年下半年開始,伴隨著諸如 「The Ten」,Top 3 和黑紅腳趾等等配色及聯名企劃的不斷釋出,在 Air Jordan 系列中原本相對沉寂的 Air Jordan 1,成為了整個球鞋市場上最耀眼的明星乃至最大的贏家。Off-White™,Union LA,Nigel Sylvester,Travis Scott 等等單位和個人的加入,在為 Nike 進一步擴張聯名版圖的同時,更為 Air Jordan 1 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
根據 StockX 的數據,從 2018 年至今,已經有接近 500 雙不同款式的的 Air Jordan 1 登陸市場,甚至連此前受人鄙夷的 Mid 版本,都誕生了不少擁有極高溢價率的香餑餑。儘管在過去的 2019 中,屬於 Air Jordan 1 的熱度開始逐漸消散,但我們卻能輕易地發現,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穿上了 Air Jordan 1,原本僅在潮流圈中受寵的 Air Jordan 1,開始真正登堂入室,走入更大群體的日常生活中。而伴隨著 Dior X Air Jordan 1 正式登場,Air Jordan 1 完成了從籃球場走向秀場的偉大轉型。
那麼,如今的 Air Jordan 1,是否已經接過了前輩們的衣缽,成為了又一雙全民鞋款?
換句話說,Air Jordan 1,會是新世代的 Chuck Taylor 嗎?
-
對比 Air Jordan 1 和 Chuck Taylor 的歷史,兩者有著太多的相似性,而這也是我相信 Air Jordan 1 會成為又一雙 Chuck Taylor 的原因之一。
在誕生的前五十年裡,Chuck Taylor 一直以籃球鞋的身份而聞名於世,Wilt Chamberlain 著名的 100 分之夜,他便是穿著著一雙 Chuck Taylor 完成了震撼世界的神跡。
而在 1986 年,新澤西網隊後衛 Michael Ray Richardson 也仍然穿著 Chuck Taylor 進行著比賽。相較而言,得益於 Nike 成功的市場營銷,關於 Air Jordan 1 的歷史往事顯然更受人們所熟知。
1984 年 11 月,Air Jordan 1 首度現身賽場。在以顛覆性的配色吸引萬千矚目的同時,也引發了眾所周知的 「禁穿」 事件。但 「禁穿」 事件不僅沒能限制住 Air Jordan 1 在賽場上的亮相,更成為了 Air Jordan 1 在上市後火爆銷售的導火索。而包括 「扣碎籃板」 在內的許多故事的發生,在為 Air Jordan 1 貢獻經典配色的同時,也為球鞋本身增加了更多傳奇般的色彩。
然而,伴隨著 Jordan Brand 品牌的誕生和 Air Jordan 系列鞋款的不斷推出,Air Jordan 1 的科技含量和外觀設計都無法再滿足消費者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在 1994 年 Nike 第一次復刻 Air Jordan 1 時,並沒有在市場上掀起任何的波瀾。而到底是誰拯救了 Air Jordan 1?
Nike 曾在記錄 「The Ten」 系列的 「Textbook」 中,給出過相當明確的答案:
「But the shock-absorbing technology, padded collar and hard-wearing leather also made it ideal for another kind of airtime: skateboarding ... a new fan base helped the Air Jordan 1 take flight again.」
Air Jordan 1 所具備的緩震性能,高幫皮革鞋面和醒目色彩使其深受滑板愛好者的鐘愛。
在包括 Lance Mountain、Mickey Reyes 和 Bryce Kanights 在內的 90 年代西海岸明星滑手的推動下,Air Jordan 1 成功走出了籃球場,開啟了其在滑板領域的又一段傳奇歷史,更為其之後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1 年,當 Nike 第二次復刻 Air Jordan 1 時,火爆的人氣已經不可阻擋。
當然,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 Chuck Taylor 身上。
Chuck Taylor 今日的成功,不僅需要歸功於品牌在 1957 年首度推出低幫版本的英明決定,來自亞文化群體的推動同樣也不可忽視。70 年代,以法國五月風暴和美國反戰運動為代表的青年學生運動席捲全球,包括搖滾樂,嬉皮士和性解放在內的等等思想都在這一時代裡蓬勃發展。而在包括性手槍樂隊和 Ramones 樂隊等先鋒團體的帶領下,原本的籃球鞋 Chuck Taylor 也成為了年輕人反叛和標新立異的象徵。
在展現亞文化的經典英國電影《猜火車》中,主角 Ewan McGregor 的緊身褲 + Chuck Taylor 的搭配,更是那個時代年輕人最真實的寫照。
而在此後,匡威也一直試圖將年輕人的反叛和獨立精神與 Chuck Taylor 聯繫在一起:
2008 年,為了慶祝品牌 100 周年,匡威展開了名為 「Connectivity」 的人物廣告企劃,在中國邀請了包括塗鴉藝術家 Sice,音樂人張亞東,模特春曉,攝影師陳漫和崔健在內的眾多行業標誌性人物參與了廣告的拍攝。
在某種程度上,Chuck Taylor 極為簡約的設計帶給了它無限的生命力,也使它不會局限於某一獨特的人群:音樂,滑板,塗鴉,乃至最日常的休閒,Chuck Taylor 都能成為不錯的選擇,也能被所有人駕馭,正是這樣的特性,使其最終成為了今天席捲全球的文化存在。而無論是歷史的發展還是設計上的特徵,Air Jordan 1 和 Chuck Taylor 都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
Air Jordan 1 有著成為新世代的 Chuck Taylor 的潛力。
-
2003 年,匡威正式被 Nike 所收購,這也開啟了 Chuck Taylor 的新時代。
諸如 Flyknit,Lunarlon 在內的 Nike 科技被注入 Chuck Taylor 系列中,品牌甚至時隔在 80 多年之後推出了新一代的 Converse Chuck II,而藉助 Nike 豐厚的時尚和潮流資源,包括 Comme des Garçons,Givenchy, Maison Margiela 和 Fragment Design 在內的眾多潮流時尚單位也以 Chuck Taylor 為藍本,呈現著令人嘖嘖稱奇的創意。
Converse X Maison Martin Margiela,2014,鞋面具有可剝落塗層設計
在 1966 以前,Chuck Taylor 一直只有黑白兩個顏色;而在正式加入 Nike 大家庭之後,Chuck Taylor 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材質,色彩的選項。Nike 極高效率的生產線,也讓 Converse 在保持低售價的同時,擁有了巨大的產量,真正成為了全民鞋款。而如今,相同的故事也開始在 Air Jordan 1 身上上演。
曾幾何時,Air Jordan 系列不僅是 sneakerhead 們最為心水的鞋款,也同樣是品牌眼中最為重要的產品資源之一。只有諸如藤原浩,UNDEFEATED,Supreme 和 Eminem 這樣級別的對象,才有資格採用 Air Jordan 系列鞋款進行聯名,而在設計上也僅僅局限於配色和特定的細節,創作的空間寥寥無幾。像 2014 年 Lance Mountain X Air Jordan 1 上的大膽 「刮刮樂」 設計,幾乎是萬中唯一一般的存在。
Fragment Design X Air Jordan 1,2014Lance Mountain X Air Jordan 1,2014
但在 2017 年,Off-White™ X Air Jordan 1 為 Air Jordan 1 開創了一個嶄新時代:
Virgil Abloh 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設計自由度,為 Air Jordan 1 創造性地加入了解構主義的設計。拆卸 Swoosh Logo,內側和中底部分的文字,甚至是經典 「芝加哥」 配色的使用,都是在曾經的 Air Jordan 系列聯名企劃中所不可能發生的。也正是在 Virgil Abloh 和 Off-White™ 之後,Nike 開始真正放開手腳,為 Air Jordan 1 的設計解綁,於是,我們才有機會見證一雙又一雙大膽也顛覆的 Air Jordan 1 設計:
Aleali May 以絲綢和燈芯絨重塑了 Air Jordan 1 的鞋面設計;Nigel Sylvester 以小輪車為靈感,為 Air Jordan 1 的鞋面加入做舊磨損設計;Travis Scott 直接將 Nike swoosh 反置,並在鞋幫上加上了一個口袋;以及剛剛誕生的,Dior X Air Jordan 1;Aleali May X Air Jordan 1,2017
Nigel Sylvester X Air Jordan 1,2018
Travis Scott X Air Jordan 1,2019
Dior X Air Jordan 1,2019
如今的 Nike 已經不再將 Air Jordan 1 雪藏於品牌的倉庫之中,而是支持乃至推動聯名對象以 Air Jordan 1 為藍本,呈現各種獨特的創意,CLOT,Sneakersnstuff,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Plus,SoleFly ······如果說曾經的 Chuck Taylor 是由玩家們自己用球鞋進行客制,最終贏得了大眾認可,在 Air Jordan 1 身上,推動助力這一過程的則變成了 Nike 自己和聯名者們。
而至少從現在看來,Nike 做的很成功,Air Jordan 1,真的開始贏得了更多人的芳心。
-
Air Jordan 1會是新世代的 Chuck Taylor 嗎?
也許是。
Air Jordan 1已經是新世代的 Chuck Taylor 嗎?
還不是。
相較於 Chuck Taylor,Air Jordan 1 身上確實也有著一些制約其走向更大眾化的限制,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價格。Chuck Taylor 低幫和高幫版本的售價分別是 50 和 55 美元;而與之對應的,Air Jordan 1 Low 和 Mid 的價格分別是 90 和 110 美元,九孔版本的價格則為 160 美元。
Air Jordan 1 的製造工藝比 Chuck Taylor 要複雜,用料也要昂貴得多。這樣的性質便決定了 Air Jordan 1 在價格上暫時還很難向 Chuck Taylor 靠攏,並成為真正能被所有人接受的鞋款。而此外,Chuck Taylor 的成功也同樣得力於時尚品牌和設計師們的推波助瀾。
包括 Dior,Maison Margiela 和 Nonnative 在內的不少品牌,推出的球鞋單品都或多或少參考了 Chuck Taylor 的設計,而在消費者們尋找替代品的過程中,又最終回到了 Chuck Taylor 的身上。但這樣的過程,似乎還並沒有在 Air Jordan 1 身上發生,
也許剛剛誕生的 Dior X Air Jordan 1 會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換句話說,想要真正成為新世代的 Chuck Taylor,Air Jordan 1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不久前,Instagram 上的著名球鞋博主 @oldmanlan 在 story 裡表示,Air Jordan 1 已死。我想他說的已死,大概指的是 Air Jordan 1 已經不再是 hypebeast 眼中可以穿上腳閃耀全場的球鞋了。
然而,在另一個維度,如今的 Air Jordan 1 已經開始繼承著前輩們的衣缽,開始接受越來越多平凡大眾的認可。如果說在 90 年代,西海岸的滑手們給予了 Air Jordan 1 新生的話,如今的 Air Jordan 1,進入了生命的第三重,Air Jordan 1, takes flight again, and again.
我想我們應該永遠也不需要為 Air Jordan 1 擔心,就像沒有誰會擔心 Chuck Taylor 會有一天不受寵一樣。潮流是循環的,世界對某個單品,某個品牌,乃至某種風格的關注和傾慕永遠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但對於真正的傳奇來說,他們會在某一天,又靜悄悄地回到世界的目光裡,像他們離開時那樣。如果在未來的某個節點,Air Jordan 1 真的成為了Chuck Taylor,那當下的我們,也許就和五十年的性手槍和 Ramones 一樣,當了一次世界的領路人。
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慶幸乃至吹噓的成就了吧。
至少我堅信這一定會發生。
————運動品牌在忙啥————
知乎同名專欄關注者超過兩萬
球鞋玩家共建的行業觀察平臺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