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搜被《以家人之名》刷了屏,沒時間追劇的我,靠偶爾刷微博仿佛追完了全劇。
愛情線咱們就不聊了,聊點關於孩子的事,我突然有一個想法:
如果可以選女兒,《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和李尖尖你願意選哪一個?
齊明月和李尖尖是高中同學兼閨蜜。
不同的是齊明月不僅是學霸還是班長,從小就成績優異、懂事、乖巧、聽話,而且父母健在,家庭條件優越,妥妥地「別人家孩子」。
而李尖尖不僅年幼喪母,學習還總是墊底,時不時還愛耍個小脾氣!齊明月的媽媽常常為此不允許女兒和她在一起。
看到這你一定想說,那還用想嗎,當然是選齊明月啊,誰不想有個這樣的孩子。
但到後來你會發現,齊明月雖然各方面都很好,但是無論什麼時候她都是自卑的,非常不自信、沒有主見。
哪怕是吃個冰淇淋都不知道選什麼口味;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解決;被同學欺負時,不是委屈求全就是生悶氣。
反倒是李尖尖活成了人人羨慕的樣子,陽光而又真實,愛哭愛笑還有點小任性,但她卻更自在,也更快樂。
她雖然成績不好,卻把自己的愛好、特長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頻頻獲獎。
看到這裡,恐怕我們的想法又轉變了。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收穫一個李尖尖式的孩子,卻做著施行著齊明月媽媽式的養育思路。
強勢的父母養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齊明月之所以如此,跟她的媽媽有著直接的關係。
齊明月的媽媽非常強勢,總是事無巨細地控制和幹涉她:
交友上,只能跟學習好的玩,不能成績差的交朋友;
學習上,只有第一才算優秀,雖然齊明月成績已經不錯,卻仍然被說是「萬年老二」,成績稍有下滑就被安排滿滿的補習班;
生活上更甚。
選衣服時,齊明月拿白色,媽媽就說:不愛乾淨還穿白色;
齊明月拿黑色,媽媽又說年輕人要穿的鮮亮點,黑色不適合你;
最終齊明月妥協,選擇了媽媽推薦的粉色時,還是被否定了:跟你爸一模一樣,一點主見都沒有。
在她媽媽那裡,齊明月做什麼都是錯的,永遠做不好。
甚至早已經為齊明月計劃好了日後的專業和職業,根本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
而這一切還要美其名曰:父母都是過來人,我們是為你好……
但說實話,孩子真的為此「好」了嗎?並沒有!
雖然齊明月被媽媽打造成了「乖乖女」,但她卻成為了一個唯唯諾諾、毫無主見的人。
明明是陽光少年,卻總是低頭哈腰;明明很優秀,卻總是很自卑:
「我真的什麼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
對孩子,我們是否也這樣強勢或這樣事無巨細過?
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認為孩子總會做錯,所以需要把對的告訴他,把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讓孩子少走彎路。
但其實,這完全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動畫短片《做乖孩子的代價》中的一段話,非常值得深思:
好孩子常常因為過於言聽計從,而擁有某些不為人知的痛苦,他們的未來也因此受到一些影響。
好孩子並不完美,因為他們生來有一種怪癖:他們只想做個好孩子,他們的優秀是被迫無奈之舉,聽話懂事變成了日常規律,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這樣的孩子雖然習慣順從,但內心卻是痛苦的,除了容易自卑、沒主見外,還更容易出現生活掌控力低,自我調節能力、社交能力差等問題。
性子溫和一些的往往會逆來順受;性子剛烈一些的則容易走極端,因接受不了父母掌控而跳樓、跳河的事件可以說不勝枚舉。
理解和肯定才是真正的「為你好」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們在未受到任何讚賞與激勵時,自身能力僅能發揮出20%~30%,而在讚賞與激勵之下,卻能發揮出60%~80%。
劇中和齊明月形成鮮明對比的李尖尖,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她的學習成績極差,在班裡始終倒數,但是,她卻在自己熱愛的木雕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天賦,靠著網上找來的視頻自學,竟在木雕大賽上獲得金獎。
這正是取決於李尖尖爸爸不同於齊明月媽媽的教育方式。
李尖尖的兩個哥哥,一個全年級第一,一個名列前茅,在如此明顯的對比下,爸爸卻看得很通透,從不拿成績說事,只是鼓勵尖尖盡力就好,不刻意強求,非常支持尖尖的愛好。
每當尖尖獲得了榮譽,不管大小,爸爸都會在麵館門口拉上85折的橫幅。他從不吝嗇自己的誇獎,總是給予百分百的肯定和鼓勵。
這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也正是因為爸爸的理解和支持,李尖尖才越來越樂觀、自信、積極,並且收穫自己熱愛的事業。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事件火爆全網、曾經倒數第一最後考上清華的趙啟琛。
可以說,這是我見過的最大翻轉了,簡直就像電視劇。
高一時的趙啟琛常常考班裡倒數第一,可高考時卻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被清華錄取。
被採訪時說到之前的成績他顯得很不好意思,但一談到父母,眼裡就充滿了光,言語之間也充滿了感恩。
原來,剛上高中時,趙啟琛非常不適應,在節奏快的班級裡壓力極大,成績也一直倒數,所以住校的那段時間他一直失眠。
後來實在無法忍受,就對母親說了不想住校的想法,他的母親沒有反對,也沒有讓他繼續忍,而是幫孩子辦了走讀手續,每天陪在孩子的身邊。
她說:我就想著每天陪陪他,在學習上,我幫不上什麼忙,就只能一直寬慰孩子,一天天就這樣過去了。
是啊,聽上去多麼簡單而平常,卻包含著對孩子極大的理解和愛。
說到母親的支持,趙啟琛哽咽了:我媽從不因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只會在我迷茫失落的時候,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我很感謝我的父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
從班級的倒數第一到全校的正數第二,到被清華錄取,趙啟琛的成績不是被安排來的,不是被否定、激將來的,而是被理解和肯定來的。
你給予的放權,是不是「假尊重」?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可沒有齊明月媽媽那麼強的控制欲,我是很尊重孩子選擇的。
果真如此嗎?
頭開學帶寶寶去理髮,剛好一位媽媽也和即將上大學的女兒去做頭髮。下面是她們的對話:
說真的,這種情況實在太常見了,這就是赤裸裸的假尊重,假放權。
很多人願意出讓一部分控制權的前提是,你的決定得在我的預期範圍內。
當答案和我們預想的不一致時,就會為了拒絕孩子的要求,循循善誘的讓孩子遵循我們的決定。
如果你仔細留意和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你就會發現這種問題普遍存在。
最終結果往往還是「你想要的結果」,孩子只能「聽話」。
這種「battle半天最後還不是要聽你的」產生的無力感,會讓孩子感覺假意的尊重比不尊重更可怕。
有人可能會說,不然怎麼辦?難道明知道是坑,眼瞅著娃往裡跳嗎?
阻止娃跳坑的方式有很多種,「打著愛的旗號控制」絕對是最糟糕的一種。
最好的方式,是給她建議,但是不替她做決定。
與其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坑外引,不如明白地告訴她:這是個坑,你自己選擇跳不跳。
寶寶也經常做一些大人看不過去的決定,有些,明知是錯。
幼兒園小班老師為了方便如廁,讓每天都穿簡單的褲子,她偏偏要穿外面帶一層紗的打底褲。
我便告知她,這個不適合上學穿,幼兒園是蹲便,這個紗需要縷到前面再脫褲子,很不方便。
她一意孤行不肯聽,那好,你便自己試試。
第二天穿了去,放學一見到我就衝過來,不好意思的跟我說,「媽媽,我沒縷好,不小心沾到尿了。」
之後,她自己便明白了,選穿著除了憑喜歡還要看場合,也明白了,父母的建議有時候值得一聽,如此,今後她對大人的意見才會更尊重。
相反,如果以各種理由拒絕,雖然可以避免一時,但以後類似的情況每次大人都要苦口婆心的勸。
而孩子沒有自己嘗到後果,也不會單憑父母的勸說就心甘情願的服氣,反而容易對父母的處處控制心生牴觸。
其實,父母控制的並不是孩子,而是那顆放不下的心,那個強勢、永遠認為自己對的想法。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曾提到: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父母的經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總是忍不住替孩子作選擇。
養娃這幾年,我總結了一條經驗,除了安全與原則,沒有什麼是不能放手的。
就算錯,孩子也有嘗試的權利,孩子越小,試錯的成本越低,小時候拿褲子、鞋子種種小事試過錯、吃過虧,長大後才不會隨意拿學習、前程試錯。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忍住和接納,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去克服。
忍住否定,忍住替孩子做決定,把自由和選擇權還給孩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真正接納,接納他們的犯錯、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接納他們最本真的樣子。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同樣是獨立的個體,也只有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他們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詩人海桑在給孩子的詩中這樣寫到: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
有遠見和智慧的父母不是控制,不是否定,而是懂得支持與放手。
願我們,都能有這樣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