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張插畫引發的漢服VS韓服battle已經持續發酵了好幾天。起因是畫手@old先 11月1日在推特上發布了一組古風混搭圖,被部分韓國網民認為設計抄襲了韓服……
@old先 第二天就在回應長文裡列出自己的靈感和參考來源。
這頂被韓國人重點質疑抄襲韓服的「大帽」參考的是藏於山東博物館的中國明朝藍氏畫像軸。
另一頂帽子參考的則是電影《繡春刀》和《龍門飛甲》,有理有據地反駁了韓國網友的所謂歷史「證據」。
但這一回應更激起了他們想要對戰的心,轉頭就在推特上發起「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隨後中韓畫師紛紛加入混戰。
一邊指責中國人竊取韓服設計,一邊稱「漢服起源於韓服」?
這件事情本來到這就結束了,但在@old先 發布這組爭議圖的隔天,閃耀暖暖在韓服發布了先行套裝「槿雲重華」,官宣稱這是韓國傳統服裝,專門為韓國玩家而準備讓事件升級。
隨著battle熱度持續上升,「槿雲重華」還被韓國人當做漢服源於韓服的證據之一,結果被扒出來照搬前段時間國服大典上展示的明制漢服!
這波迷惑行為簡直讓人不能忍,正在拍攝《尚食》(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大明永樂年間的故事)的於正也忍不住下場發了許凱的劇照,把這次的battle送上熱搜。
於正還把戰線推到INS,「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證據如圖!」沒想到啊,於正的刻薄這次用對了地方。
@中國歷史研究院 的闢謠,更加佐證了古代韓國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
看完韓國人那些所謂的證據,其實很大一部分爭議來源於許凱頭上這頂「大帽」,他們給出來的理由是明朝沒有這麼大帽簷的「黑笠」。很多歷史博主大神也針對這個爭議站出來,將史實擺在大家面前。
歷史博主@旲淵世子 《淺談朝鮮笠帽》中寫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高麗奉大明正朔,與此同時,明朝對高麗也進行了冠服頒賜的活動,但所頒賜冠服皆為制度內的朝、祭等服,便服並未在其列,故而此時的高麗服制出現了華制與蒙元舊制並存的現象。」
李兆年(1269~1343)畫像、李褒(?~1373)畫像、李仁敏、(1330~1393)畫像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明朝沒有滅亡之前,朝鮮李朝的服飾,尤其是官員服飾,全面模仿明朝。結合人文博主@習子227 總結的史料來看,韓國人所謂從他們國家發源的「大帽論」根本站不住腳。
明代魯荒王墓出土另外兩頂竹編圓頂笠帽
《三才圖會》中也提到「大帽,嘗見稗官雲:國初高皇幸學,見諸生班烈日中,因賜遮蔭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貢者用之。」
歷史博主@謝田謝摘星發博說明「大帽這種服飾,起於北朝甚至更早,唐稱幕籬,極為常見。元明兩朝為男子流行服飾,圖4為明代初年魯荒王墓出土的實物。」
「元時高麗為徵東行省,服飾學習中原,然後一路沿襲。大帽各時代名稱不同,工藝也會有變化,高麗人稱大帽為黑笠,細節的差異為頂部邊緣比較硬朗,這說明他們在學習中國之後有一點自行發展。」
這次的「中韓服飾大戰」大家果斷站在了於正這一邊,因為關於傳揚中華文化他是認真的。翻翻他的微博就知道很早之前他就已經肩負起推廣漢服的重擔。
早在2011年他就反駁過所謂的「韓服」爭議,這些話放在今天這場罵戰中也適用。
而且回看這幾年他的電視劇,撇開其他因素,在服道化上還是非常用心的。
大火的《延禧攻略》就是極致的代表,於正在服裝和首飾上費了很多心思。
還專門從北京找來資深的繡娘和師傅來操持服飾上的刺繡和首飾。
這次的battle也讓大家逐漸開始期待他的新劇《尚食》,它講述的是大明永樂年間,吳謹言飾演的少女姚子衿進宮入選為尚食局宮女,在深宮中不斷成長並一路堅持對中華美食技藝的追求,和許凱飾演的朱瞻基一波三折的感情故事,而劇中描述這段歷史剛好就是朝鮮來大明求賜衣冠的時期,期待值拉滿了!
跟別的深宮宮鬥劇不太一樣,《尚食》把焦點放在了美食上,企圖還原紫禁城的精美傳統膳食。從服飾到美食,明制美學全方位輸出。
《尚食》剛開拍,從目前公布的物料來看,這部劇延續了於正一貫對服道化的偏執和審美。
釋出的幾張海報,從服裝配色到畫面調色,都統一協調,溫婉高級,依然延續了《延禧攻略》的低飽和度莫蘭迪色系。
於正INS上透露的這張人像的狄髻,就是明朝婦女的標誌髮髻,從這個髮飾細節就可以看出這部劇的製作水準。
還原漢服本身非常花錢,《尚食》裡就連一個小宮女的服飾都很用心,每一幀都能看見經費在燃燒。在追求服裝和妝容高度還原明朝特點的時候,為了利於推廣,還會結合現代審美改良。
《尚食》的美術指導是之前《延禧攻略》和《鬢邊不是海棠紅》的欒賀鑫,感受一下釋出的這幾幕絕美概念圖,這質感、這高級的色調,是不是開始坐等開播了!
這次的文化挪用事件其實歸結於國內的服飾歷史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在《尚食》之前,比較系統的展示明朝服飾的古裝劇大概就只有《女醫明妃傳》了,當時還被吐槽「抄襲」《大長今》。
當時劇組就很剛地站出來回應:因為朝鮮是沿用了明朝的衣冠制度,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大明天子賜予的。後來朝鮮在明朝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才形成了大家在古裝韓劇中看到的那種服飾,比如立領、寬衣大袖緊袖口、金屬領扣與大褶裙裝等,都是大明服飾的特色。
明朝歷史劇的缺失而導致的烏龍,經過這次混戰的煽動,也提醒大家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國家的服飾文化上,做好文化輸出真的是一件很迫切的事。
有人將擷芳主人為了普及和推廣大明衣冠的而作的《Q版大明衣冠圖志》和《女醫明妃傳》放在一起作細節對比,雖然不能說百分百還原,但還原度在明朝古裝劇中還是算高的。
霍建華扮演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身穿袞龍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親王,朝鮮國王、王世子所穿的常服,繡著團龍圖案之圓領袍,穿時配翼善冠。
(圖片來自百度明國吧帖子)
上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
這身盔甲按照明式罩甲製作,用金屬製作而成,對襟,無袖,衣身兩側和身後開裾,方便騎馬和行動。重三十公斤,中國古代最重的步人甲也才二十九公斤。
霍建華和黃軒每人都在二十套造型以上。扮演朱祁鎮同父異母弟弟的黃軒身上這件叫做曳撒,是武風較重的明制漢服,源於蒙古質孫袍,經過了漢人漫長的漢化後,整體更為寬大。
這身天子、士大夫、庶民皆可穿的道袍,可作常服,在明中後期最為流行。標誌性的交領,袖型可用琵琶袖,大袖,小袖,廣袖。
詩詩劇中服飾不下三十套,雖然不算特別準確的還原,但某幾套還是緊跟歷史。
在我們還沒認清每個朝代特有的服飾時,韓國早在2008年的韓劇《大王世宗》中,就已經參考了擷芳主人的圖,挪用明制漢服來進行自己的文化輸出,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後來的本土劇時會產生「抄襲韓服」的疑問。
雖然《尚食》也有質疑它制景朝代混亂的聲音出現,但國內的古裝劇能在能力範圍內做到還原歷史,可能做不到盡善盡美,但至少起到了推廣出去的作用。你在最喜歡國內那部古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