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有一個深深困擾主人公的問題:「活著,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
這句話為什麼會成為名言?因為人生是否值得的問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
其實,每個人都該這樣問一問,人生是否值得走一遭?人生之旅有沒有目的和價值?
圍繞這個問題,自古至今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說法,有的肯定人生的意義,有的否定人生的意義。
關於人生無意義,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調侃:「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很喜歡看王朔的小說。王朔小說的字裡行間,透露著對人生意義的嘲諷。他小說中的北京頑主,就是遊戲人生的代表。
但如果認真品味的話,就會發現王朔其實並不是否定人生的意義,他所嘲諷的,只是一種主宰社會的虛偽價值觀。他用看似無釐頭的語言,探討更深層的人生價值。
如果讀到王朔近年來的一些評論,便能看出他一直在尋找一種更值得活的價值觀。
在《漫長的人生歸途》中,葛尼斯舉了一個著名人物的例子,這個人就是瑞典科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在他的自述中,多次透露出人生無意義的表述。他提到自己的出生時說:「諾貝爾---這個可憐的傢伙早就該在呱呱墜地之際就讓醫生給勒死.」提到是否有什麼值得紀念的生平大事,諾貝爾更是乾脆地以一個字來回到:「無。」
晚年的時候,諾貝爾還憤懣地寫道:「要在這個雜沓擁擠的世界上,這個擠滿了十四億隻兩腿無尾唉哼不已類猿動物的旋轉星球上,拼出一番事業,好好做人,真是個悲劇。」
然而他一生取得豐碩成果,以他的名義設立的諾貝爾獎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獎項。這一切說明他一生在為某種價值而活,他自述中的話實乃言不由衷。
在諾貝爾的葬禮上,他的朋友朗讀了他閉目前留下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應該說出了他最真實的想法:
你靜默地站在死亡祭壇前,今生和來世構成一道永恆的謎題。但它將熄的火花,卻喚醒我們做出神聖的奉獻,並平息信仰之外的任何雜音。永恆自有它的地位。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向死而生。面對這個不可逾越的鴻溝,人人都該好好想一想生命之謎。
對於人生之謎的各種觀點,葛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些想法只能讓人在頭腦中思考,卻無法靠它而活。
在不少人的著作中,我看到了那些只為思考而思考的思考。這些思想家不停地挑戰人們的思維界限,提出種種標新立異的想法。但這樣的想法雖然顯示了自己強大的智商,卻不能給人類的生存提供任何有價值的資源。反倒是,當善良的人們為這種想法所矇騙,信以為真地引進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往往會掉進陰溝裡。
在紛紛拋擲出來的種種觀念面前,我們需要最基本的分辨能力。
有的觀念讓人走向滅亡。這種觀念認為生命無意義,人該及時行樂,愛是虛幻的,仇恨才是真實;有的觀念讓人好好活下去。這種觀念認為人是有價值的,人有永恆的目的,人需要愛,也要付出愛。
最好的觀念不是來自人自己,而是來自天外的啟示。約翰.歐文說:「如果在這片汪洋大海中,缺乏上帝親自啟示的絕對價值,我們就成了沒有舵的船,隨波逐流。」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人生之旅該帶上最好的人生觀,「如果他無法找到神的話語來確實、安穩地帶領他,我承認,這趟行程是有很大的危險的。」
柏拉圖相信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之外,有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而且他相信有神的話語引導人類穿過虛幻,走向真實。
即使對一個演員來說,人生也不是僅僅局限於舞臺。舞臺並不是演員真實的生活。對於一個演員更真實的,是後臺的評價和獎賞。
我們需要使徒保羅那樣的信心:「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4:6--8)那公義的冠冕在天上的國度。
如果是一隻動物,僅僅為食物奔忙足矣。如果生而為人,就該好好思考人生,為自己的靈魂尋找一個更好的歸宿。
家人們閱讀後請點擊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 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我們公眾號會定時發送關於人與信仰的信息到您的微信,幫助您認識正確信仰,讓我們擁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轉發只需1秒呦!您的每一次轉發分享到《朋友圈》都在影響更多人有機會認識正確信仰!讓我們用行動同心合意、興旺人與信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