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8個人的愛心小團體,發展到開「愛心分店」,山西師範大學「236愛心社」——愛心傳遞 青春無悔
「請問有不要的廢瓶子嗎?」在山西師範大學,常常能看到一群在學生宿舍收廢品的年輕人,他們同屬於一個大學生社團——「236愛心社」。
這個社團從撿廢瓶子起步,靠獻愛心立足,至今已在周邊多個鄉村學校、特殊學校支教,並在這些學校搭建7座「夢想書屋」。他們不僅在山西大學生範圍內有很高知名度,甚至在上海開起了「愛心分店」。236,一個以數字起名的社團,看似漫不經心,卻栽出了一片成蔭的愛心之樹。
1個樸素的想法,8個簡單的女孩,播下愛心的種子
10年前,「236」只是山西師範大學一個宿舍的代號,它的存在只對住在其中的8個女孩有意義。彼時,對女孩子而言,沒事就「晃悠」去撿廢瓶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但郭學玲就能豁得出去。2006年入學的她,發現學校裡廢瓶子挺多,佔地方不說,還汙染環境。「扔了挺可惜,攢起來換成錢,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更好嗎?」郭學玲說。
她的想法很快得到宿舍其他7個姐妹的支持。幾次「臥談會」後,姐妹們的思想就達成一致。為此,她們去學校裡的信用社專門開了個帳戶,取名為「236愛心基金」。
撿瓶子,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實操」起來,除了克服心理難關,還有很多現實的細節問題。比如,「哪裡廢瓶最多?書包怎麼騰空才能裝下更多瓶子?拉到哪裡賣最划算?」8個女孩心裡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剛開始,一個放風,一個迅速去撿,天黑的時候『最好下手』。」郭學玲笑著說。
3年時間,她們用賣廢瓶的500多塊錢,給汶川災區捐過款,也給貧困地區兒童買過書包。她們知道,這點錢對於太多有需求的地方而言微不足道,但她們更懂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愛心比錢大」。
「其實我們當初也沒有太多想法,只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好事。」郭學玲說。然而,正是這種不遺餘力的堅持,才讓這個愛心小團體湧現出生長的驚喜和感動。「236」愛心小團體的種子被8個姑娘無心播下,很快迎來了它的脫胎換骨。
2009年,在山西師範大學物信學院團委的支持下,「236愛心社」從8個人的「小團體」,發展成為一個面向全校的社團組織。2011年開始,「236」陸續開展了豐富的愛心活動,一躍成為最活躍的校內社團。2013年,「236愛心社」在新生中一次吸納210名成員,成為全校規模最大的社團。隨後,他們又在上海成立「分部」,「236」逐漸成長為山西高校社團中的「明星」。
10年之後的今天,「236」成了一個愛心公約數,成了更大一群人的歸屬。
「掃樓」、支教、夢想書屋,愛心在不斷擴散
在山西師範大學,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掃樓」活動。和10多年前的「前輩們」一樣,「236」的社員們會輕輕地敲敲門,進宿舍問有沒有廢瓶可以收。和10年前不一樣的是,因為人數增加,他們的成果也成倍擴大,「一次能賣兩三百塊錢」。
「這是我們積少成多、艱苦樸素的社團傳統,絕對不能丟。」從前輩手中接過這份沉甸甸的責任,「236愛心社」現任社長張淑彤的工作思路越發清晰。「不了解『236』的人,以為這只是一個靠『彎腰換錢』的公益組織,但其實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張淑彤說。
對於這些經常來學校「串門」的「236」成員,山西臨汾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的心裡一直心懷感動。郭小平自己就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在山西省臨汾市創立的這所紅絲帶學校,讓很多愛滋病兒童找到了溫暖的家。
「236」的社員們,顯然也把這裡當成了家。一到學校,社員們就按照分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有的和小朋友在樓上做起了遊戲,有的帶著孩子去閱覽室……一旁的辦公室裡,郭小平看著這些忙碌的大學生,感慨地說:「對於患有愛滋病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來陪他們玩耍。『236』的同學們,年紀也不大,但卻有異乎常人的愛心和擔當。」
對於2016級的社員侯雅敏而言,與紅絲帶學校的孩子們玩耍、交流,像是在她生命中打進了一束光:「那次和他們做完遊戲,我們準備走的時候,一個小朋友過來怯怯地拉著我的手,一直跟在我後面,他說:『老師,我怕你走了之後就不回來看我了。』我看著他的眼睛,那種不舍和膽怯,讓我在那一瞬間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個愛心活動全程參與下來,盡我所能、伴他們成長。」
「每周固定來這裡,成了『236』和紅絲帶學校的一個約定。」「236愛心社」第六任社長尚玘說,「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去周邊農村地區的學校支教,發揮師範生特長,給他們送去我們的溫暖和力量。」
他們的支教活動,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燭光行動」——燭光雖弱,卻能點亮愛的夜空。
每周五下午,在離山西師範大學一個多鐘頭車程的席坊村小學,愛心社的成員們會準時搭乘公交,輾轉來到這裡,給孩子們上課。他們坐公交的路費,全部來自於平時收廢瓶的「愛心基金」。
席坊村小學教學樓的二樓拐角處,有一處不顯眼的屋子,上面寫著「夢想書屋」。書架上,擺著《三字經》《中華歷史人物》等少兒讀物,孩子們在業餘時間會被這群大哥哥、大姐姐們領著,來這裡一塊看書、學習。像這樣的夢想書屋,「236愛心社」已經捐贈了7處,書籍除了來自於愛心基金,大部分是社員們平時在學校收集來的舊書。
下午兩點半,兩個來自體育系的「236」社員,領著三年級的學生在操場上打起了太極。陽光有點刺眼,但小學生們睜大了眼睛,生怕錯過了關鍵「要領」;一旁二樓的四年級教室裡,歡快的歌聲飄出了窗外,孩子們鼓起了腮幫子,唱得正起勁。
這是一首流行歌曲《剛好遇見你》。「要知道,平時由於師資力量不足,席坊村小學的孩子們最期盼的音樂、美術、體育課,往往就成了自習課。」尚玘說,「對於孩子們和支教的社員而言,同樣是因為愛,彼此才能相遇在這裡。」
鐵打的「236愛心社」,但沒有流水的「236愛心人」
獻愛心的形式在不斷豐富,「236」的名頭也越來越響。山西師範大學還為此專門幫助社團成立了「236黨支部」。在不久前的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推進會上,「236愛心社」作為唯一參加的社團,贏得一片點讚。
鐵打的「236愛心社」,但沒有流水的「236愛心人」。在他們看來,對於經歷過「236」生活的人來說,愛心已轉化為深深的行為烙印,即便是畢業走出,也會把「236」的愛心帶到四方。
尚玘最近正在準備考研複試。「考研的事情定了以後,我還打算再報名參加一個山區支教的志願活動。」尚玘說,「大部分人都覺得志願活動又不給錢,幹嗎這麼拼。但這反而比一些有償僱傭更吸引我。不考慮那麼多,盡力去奉獻,這就是『236』帶給我不一樣的地方。」
「236」不一樣的地方,更在於傳承。傳承不僅體現在時間的傳遞,還有空間的擴散。第五任社長苗靜說,他們有一個微信群,名字叫「236愛心寶寶之家」,她們經常在裡面聊天。慢慢地,大家發現在上海已經工作、讀研的「236人」越來越多,於是「236愛心社上海分部」應運而生。
如今,一些公益活動,總能引起祖國南北「236」成員的遙相呼應。去年5月13日,大型公益徒步籌款活動「一個雞蛋的暴走」在上海舉行,主題是為「臨汾市天使兒童」募捐。「236上海分部」的成員郭學玲、秦子君、苗靜、汪毅、張春雨,還有從山西師範大學趕過去的張瑩超等十餘人,歷經12個小時,完成了50公裡的愛心「暴走徵途」。
「不管在哪裡,不論南北、無問東西,我會永遠記得他們帶給我的感動,我永遠都是『236愛心社』的一員。」第四任社長秦子君篤定地說。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20日 19版)
[責任編輯:丁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