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去看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不管你是否喜歡這部電影,你都不能否認《堅強的理由》響起的時候,你終於意識到伍佰的歌,竟然這麼好聽。
你也不能否認,伍佰一直很火。但他似乎又一直是一個很「邊緣」的歌手。
在零幾年那會兒,網絡還不發達的小鎮開始流行點歌臺,在沒有人願意掏錢點歌間隙,便會開始一個「喝完這杯,還有三杯」的詭異循環。當時,周杰倫,蔡依林這些年輕的華語歌手們正大紅大紫,十幾歲的年輕人,很少會靜下來聽伍佰唱歌。
即便是來到KTV,除了膾炙人口的國語歌曲,更多人選擇用粵語歌來展示自己的音樂天賦,多數包間的必點歌曲是 BEYOND 的《光輝歲月》,《真的愛你》,《海闊天空》等等,點唱伍佰,大概率會被視為「亞文化」的一種具象表現。
究其原因,伍佰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偶像派歌手,如果說油膩是當代頗為流行的形容詞,那伍佰溼漉漉的長髮和不那麼俊朗的眉眼,再加上他歌裡一些不標準的普通話發音和「毫無技巧」的唱腔,總會給人一種鹹濕的感覺。
「伍佰」這個藝名既不文雅,也不炫酷,甚至有些滑稽。當然,最關鍵的可能就是作為來自臺灣的歌手,伍佰有一些歌是閩南話。仔細想想,人們常說自己喜歡聽京腔,喜歡聽粵語,喜歡聽川渝妹子罵人,或者有人喜歡聽東北話,但很少有人會說自己喜歡聽閩南話。
閩南話太軟了,即便是經典國罵也沒什麼氣勢
作為港臺藝人,伍佰也沒有緋聞,狗仔媒體唯一能報導的不過是他結婚25年還沒生育這種無聊的事情。
自身不帶話題,自然也不會有曝光度。滾圈故事大王搖滾客每年編30次魔巖三傑,20次竇唯,也不會在伍佰身上浪費一個頭條。所以也不難理解,在某個經常刷屏的聽歌App裡,伍佰最熱門的歌曲 ——《挪威的森林》下面,只有不到3萬條評論,這甚至比不上一些去年剛出道的獨立音樂人。
這樣的人真的被稱為「臺灣搖滾教父」嗎?是的,他是。而且伍佰可能是唯一一個有人想嫁的搖滾教父。
除了章子怡,你還聽說有誰想嫁給謝天笑嗎?
伍佰,本名吳俊霖。小時候學習不錯,初中某次考試五門功課都是100分,便有了伍佰這個名字。
但他的音樂天賦並沒有被優異的成績耽誤,高中加入管樂社的伍佰很快荒廢了學業,伴隨著高考的失利,他的音樂事業也即刻起航了。
伍佰在一次表演中,偶然聽到了 Deep Purple 的作品,失真的吉他聲震蕩著他每一個音樂細胞。從此,他便決心要成為一名吉他手。
高中畢業後,伍佰孤身一人從臺灣西南部的小村前往臺北闖蕩。當時他蝸居在臺北蟾蜍山上一個違規搭建的小屋裡。這個地方與臺灣大學相鄰,光鮮亮麗的大學生和窮困潦倒的伍佰形成了鮮明對比。
伍佰的家具幾乎都是從巷口的垃圾堆裡面撿來的,颱風一來房子就會破洞。可這樣的環境,也給了伍佰寫歌帶了無窮無盡的靈感。伍佰說:「那個時候我連呼吸都是blues rock,所以我就決定把那裡的事情寫出來。」
為了謀生,他做過很多工作:擺地攤,賣保險,賣英文教材,甚至做過一段時間舞廳小弟,做過最多的工作還是琴行的打雜。幾年之後,伍佰又找到了一個收入來源 —— 酒吧駐唱。
二十歲出頭的伍佰把長發紮成馬尾,總是戴著一幅墨鏡,身上的衣服則是標誌性的黑色。在充滿噪音和酒味的地下室,伍佰成為了反叛的象徵,去看一場伍佰的演出成為當時臺灣年輕人眼中最潮的事。
1992年,伍佰在電影《少年吔,安啦!》的原聲帶中演唱,被當時剛創辦「真言社」搖滾廠牌的倪重華(後來的臺北文化局長)發掘,倪重華一直認為臺灣沒有真正的搖滾吉他手,直到他看了伍佰的演出,興奮地大喊:「哇操,終於來了一個!」
倪重華決定為伍佰製作第一張個人專輯,儘管當時被同事質問:「你為什麼要給一個長得像卡車司機的人做唱片?」但這張寫著伍佰本名的專輯 ——《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還是與大家見面了。
專輯上已出現藝名「伍佰」
同年,伍佰與貝斯手朱劍輝(小朱)、鍵盤手餘紀墉(大貓)以及鼓手Dino Zavolta(Dino)一拍即合,組成「伍佰 & China Blue」,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時至今日27年,團員從未更替。
伍佰 & China Blue 到底有多火?
這麼說吧,每一個你叫的出名字的場館,香港紅磡,北京首都體育場,北京工人體育場,上海奔馳中心他們都演過,而且場場爆滿。1998年,他們舉辦的臺灣「空襲警報」巡迴演唱會及亞洲巡迴演唱會,吸引當時破紀錄的12萬歌迷購票入場。
後來臺灣的音樂人們無不受伍佰影響,五月天的貝斯手瑪莎曾經說過:「看過伍佰的演出之後,才知道我們距離出道還有多遠。」
今年51歲的伍佰,仍然是公認的「現場之王」。
不是所有人都能聽懂伍佰,可愛上伍佰往往是一瞬間的事。
就像他的歌一樣,突然的自我,那可以是下班後躲在車裡的中年人短暫的慰藉,也可以是被生活操翻在地的年輕人堅強的理由。
每個人都買得起酒,每個人都有故事。朋友,喝完這一杯還有一杯,再喝完這一杯,還有三杯。
朋友,我建議你聽一聽伍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