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 別是一家
——評吳飛的《歌詞寫作實用教程》
陸正蘭(文學博士 四川大學教授)
在當今大學校園裡,研究和教授現當代歌詞都是值得關注的事件。
古代歌詞和現代歌詞命運大不相同,曾經是流行歌的《詩經》、宋詞、元曲已經是古典文學經典的一部分,而現當代歌詞卻一直被學界拒之門外。雖然,歌曲在當代文化中如火如荼:既是當代藝術極繁榮的門類,也幾乎是大部分人接觸的唯一詩體文學,更是當代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然而,這仿佛都是圍牆外的事,學院可以照樣熟視無睹。文學院如此,音樂學院也是如此。儘管歌曲作品離不開歌詞創作,但是,正如吳飛在這本《歌詞寫作實用教程》中所說的那樣:「作曲專業」、「作曲課」是每個音樂學院都開設了的專業和必修課程,兩種學院卻最終在行動上都「無一例外地忘記了『歌詞專業』存在的必要。」
正是懷著這樣的覺醒,吳飛帶著他自己撰寫的《歌詞寫作實用教程》,率先走進了音樂學院的課堂,試圖挑戰「歌詞創作沒有專業訓練」的觀點。他開了一個值得期待的好頭。
《歌詞寫作實用教程》,積聚了吳飛十年的創作經驗,是其創作經驗的理論升華,也是一本歌詞創作者理論實踐的範本。這本教程將理論與作品分析(書中的歌詞範例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100多首作品)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實用」二字。全書觀點明確,方法直接,沒有深奧的理論炫耀,卻抓住了歌詞創作的幾個關鍵性問題。難怪在這本書名下還印了一行小字——「歌詞寫作七日通」。此書確實是引導歌詞創作者入門並提升歌詞創作水平的很好教材。
(教程購買請加微信號:578867866)
「別是一家」,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對歌詞藝術的歸納。自古以來,很多優秀 的歌詞創作者都在這個「別」字上下功夫。當代詞作家喬羽先生這樣強調,「歌詞是詩,又不是詩,詩供閱讀、吟味;歌供演唱,人憑聽覺感受它的力量。因此歌詞不是紙上之物,它必須與音樂結合變成聲音,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只從字面上看起來好看還不能算數,必須讓人聽起來好聽才能算得上成功,這應該是對歌詞藝術進行美學審視的出發點.我們必須在『別』字上做出新的文章。」
吳飛也不例外,他把對歌詞的「別」樣理解,概括得簡明扼要:一個好創意,一個好歌名,一個好結構,一句好歌詞,一個好選題。在吳飛看來,這簡明易記的「五個一」,不僅能較好地演繹歌詞創作藝術,同時也是一首好歌詞的標準。
「一個好創意」,強調的是個性化的表現角度,切忌人云亦云。中國當代歌詞最大的弊端在於題材、視角的重複和雷同。歌詞是一種大眾藝術,它確實要為某一類人,某一種情感代言,但是,情感的相同,也容易陷入視角的雷同、表達的雷同。提出「一個好創意」,就是要擺脫「雷同」,唱出別樣的情感語言來。
「題好半篇文」,是吳飛強調「一個好歌名」的緣由。為此,吳飛還提出了一首好歌名的三個基本路向:「一,既要有新意、有創意,還要擺脫同其他同類作品的信息連接,最好力求要有強烈的獨立存在性;二,盡力使歌名成為歌詞的記憶點。三,命題還要有一定的廣泛性,不要局限在某一個小圈子。」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 《詞刊》主編 著名詞作家王曉嶺)
應該說,這三個基本路向,非常精闢,也很實用。「獨立性」、「記憶點」、「廣泛性」是吳飛送給歌詞創作者為歌命名的三個關鍵詞。歌詞的題目,既能集中體現歌詞的基本主題,也能為歌曲的風格基本定型,比如我們熟悉的歌曲,《草原之夜》明白指明是一首富有少數民族風格的抒情歌,《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是一首少兒歌,《蝸牛和黃鸝鳥》一定是充滿諧趣的童謠或者校園歌曲,《故鄉的明月》一定是一首鄉情頌歌,《我的中國心》必定是愛國頌歌,《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就該是一首感傷情歌等等。可見,歌名很好地預置了歌詞的情感和意義期待。在大浪淘沙般的詞壇,一首歌能成功地浮出水面,歌名是歌富於表情的眼睛。
「一個好結構」,是歌詞最突出的「別」樣特點。這一點,很多作過詩的詞人都深有體會。詩的結構的整體性,可以是外在的(例如律詩的八句,絕句的四句等),但更多是讀者的整體期待賦予的。詩可長達千行,也可短則一行,只要被「標定」為一首詩(有標題,分行排列等標記),它就是完整的一首詩,而且迫使讀者把它當作完整的詩來接受。例如,顧城的《一代人》,只有兩行,而北島的詩《生活》,只有一個字「網」。
但是歌詞不同,通常不會「以非整體求整體」。歌詞需要配樂,受音樂曲式限制,因此歌詞結構失去了任意切斷割出的自由度。很多歌詞,是從長詩中切出一個片段,例如馬勒的合唱交響樂《大地之歌》中的某些歌,就切開了唐詩,或拼接二首唐詩,樂曲的完整性給予歌詞以完整性,但是也限制了歌詞充分利用整體期待。所以,歌詞的結構不僅是歌詞本身的需要,更多的還要應和音樂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吳飛對「一個好結構」的強調就格外有意義。
正如詩有「詩眼」一樣,詞也講究「詞眼」,吳飛要求一首好歌詞必須有 「一句好歌詞」。「一句好歌詞」,不僅容易讓觀眾記住,便於流傳,通常也會鮮明、準確地提煉了歌詞的主題和情感。比如耳熟能詳的歌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成了現代人的迷茫的代言詞句。「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成為好朋友之間的勵志名言。
「一個好選題」,是吳飛認為歌詞創作最重要的一環。他在書中寫道,題材選得好,才是「一個好創意,一個好歌名,一個好結構,一句好歌詞」的先決條件。他用自已創作歌詞《看看都江堰》時的切身體會,給讀者舉了一個極好的例子:
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我說不到都江堰真遺憾。
萬裡長城長,氣派雄偉多壯觀,
千秋都江堰,智慧神奇又靈驗。
可曾到過天府好四川?
可知道天府之源是都江堰?
你看看都江堰,安得廣廈千萬間,
你看看都江堰,詩酒飄香好經典!
……
作者寫道,「兩千多年的都江堰是有目共睹的,作者站在哪個角度去觀察、體味、表現都江堰就得有選擇了……只有藉助其某一點來表達一個作者的個人情思與認識,來表達我對都江堰文化的個人理解(當然這種個人的理解是建立在能夠群眾化推廣的基礎之上的)。寫某一處景點是手段,表達我「心中」、「眼中」的都江堰才是目的。」仔細閱讀,可以發現,要找到一個好選題,吳飛事實上作了多層選擇,角度、情感、語言,最後才抵達了他想要的「獨特」。
「五個一」,看似尋常,卻不平凡。合在一起,一首成功的歌詞便出現了。可見,吳飛對歌詞創作的理論總結,是建築在現代傳媒時代的別樣要求之上的。在這些簡明的歌詞創作理念中,始終貫穿著歌詞作品強烈的「傳播意識」。
(吳飛代表作《眺望》)
筆者幾年前在作自己的博士論文《歌詞文體與歌曲流傳關係之研究》時,也產生了類似的想法。筆者認為,歌必(意圖)流行。即歌的創作與生產目的,都是為了歌眾傳唱、意圖流傳的。因此,歌可以分為兩類「成功流傳」的歌和「未成功流傳」的歌。一首歌能否成功流傳,取決於歌曲生產流程五個基本環節的合力作用。也就是(詞作家的)歌詞、(作曲家的)音樂、(歌手的)表演、(機構的)傳播、及(歌眾的)傳唱的合力作用。而這五個基本環節中,都有各自的意圖,詞作家的意圖,作曲家的意圖,機構的意圖,歌手和各種的意圖,每種意圖都不可能相同,因此,歌曲流傳要求從歌詞這個第一環節開始,就必須考慮到其他環節的意圖,而其它意圖也不斷地回復修正,調整。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意圖循環,只有當這種意圖循環暢通實現時,歌曲的成功流傳才能得以可能。
在這本《歌詞寫作實用教程》的一開始,吳飛便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借用作曲家王佑貴先生和其他音樂人的觀點,強調了「作品的運行」機制,主張歌詞必須力爭流傳,用流傳理念來指導歌詞創作實踐。雖然,歌詞創作看起來是一場面對語言文字的戰爭,但一個僅把歌詞當文字創作的詞人,註定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且優秀的詞人。這種觀念,也使這本書超越了常見的講解創作方法的書籍,表現出了一種獨有的前瞻意識。
吳飛是個多面藝術家:詞作家,音樂製作人,歌詞理論的大學教師。這樣的多種身份,決定了他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保證了這本書的視野:我們面對的只是幾行文字,但躍出的可能是全場地動山搖的氣勢,也可能是獨處時心中升起的不絕餘韻。
掃描圖中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吳飛工作室微信號:57886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