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格局、小站點大風雲、小故事大智慧。歷時近百天的緊張拍攝,首度揭秘展現中央紅色交通線使命與貢獻的近代革命歷史劇《絕密使命》於11月17日圓滿殺青。
該劇由袁錦貴擔任總策劃,張曉東擔任總監製,張敏擔任製片人,錢林森編劇,白濤執導,張桐、應昊茗、牟星領銜主演,鄭國霖、李易祥、賈宏偉、文馨、侯煜、施羽、劉衛華、孫洪濤、劉夢珂、劉惠、王崗、謝瓦(塔吉克斯坦)主演,首次揭秘被毛主席稱為「紅色血脈」的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隱秘故事,講述了交通員們忠於職守、前赴後繼、勇於獻身的感人事跡,展現了這條「摧不垮、打不爛的地下航線」上熠熠生輝的忠誠精神。
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劇,「紅色三絕」系列劇的第三部,《絕密使命》以「忠誠」為核心主題,在題材上獨樹一幟地聚焦鮮為人知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展現了這條創造「中共黨史奇蹟」秘密交通線的使命與貢獻,謳歌了潘雨青、鄒叔寶等無名英雄,深刻詮釋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用「忠誠」和「信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領導人民軍隊,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該劇拍攝期間,劇組翻山越嶺,「上山下河」,克服疫情防控、山區地形複雜、天氣多變等困難,輾轉閩、粵、浙等多省拍攝,回到當年中央紅色交通線所在的紅色熱土,首次啟用國內罕見的碳纖維T8電子伸縮炮,還原了老街、碼頭、客棧等500多個場景,真實再現了當年紅色交通員的工作與生活。在近百天的拍攝歷程中,劇組上下不僅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全體主創對這部劇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受。
真實是《絕密使命》的最大特色。製片人張敏表示這部劇呈現了大量真實的,具有生活氣息的東西,「劇中大量的生活用品、生活工具並不是劇組做的道具,而是美術部門去村村鎮鎮找回來的。這些看似破舊的『老古董』非常珍貴,給這個戲加了分。因為這才是我們想要還原的歷史感的東西,所以看這部劇,你會看到它就像一個閩西和粵北歷史風貌的博物館。」
該劇導演白濤則介紹《絕密使命》的夜戲非常多,主要故事發生地青溪、龍巖、永定、虎崗都是沒有電的。「為了真實再現當年的場景,我們大量的夜戲是用油燈來體現的。火爐、油燈,僅有的一些點狀光源,既有真實感又有一種美感,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他表示《絕密使命》有諜戰劇的質感,但是它又是一個真實的,紅色的一個革命歷史故事,這是很鮮有的。「從一個人物作為切入點,通過他的命運成長和改變去閱讀歷史,讓觀眾跟這個人物拉近距離,產生共感和共情。」
談到角色,主演張桐形容他飾演的潘雨青有三層張力,在三層的矛盾擠壓之下,觀眾可能看到的是多面的潘雨青,既柔軟又脆弱,又勇猛又狡猾。「我希望觀眾能像剝洋蔥一樣去分析潘雨青,看看哪一個層面才是真實的他。就好像生命探秘一樣,你會看到原來生命可以呈現出無數的、多樣的側面,這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劇中的3000公裡紅色交通線連接著上海黨中央與中央蘇區兩大戰鬥核心,橫越滬、港、汕3大城市,綿延閩粵贛3省高山密林,要突破敵人的重重關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區的層層封鎖線,闖過國民黨軍警的盤查和暗哨的追蹤,避開反動軍團的襲擊,嚴防叛徒的出賣和破壞,可謂困難重重。但劇中以潘雨青為代表的隱姓埋名,喬裝身份的我黨交通員都是自覺、自願投身到絕密交通線上的隱秘鬥爭,默默嚴格執行各種危險而艱巨的任務。
當年眾多無名英雄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一批紅色交通員為了保障人員、物資和情報文件的輸送,忠於職守、前赴後繼、勇於獻身,發揮了重要作用。電視劇《絕密使命》在尊重革命史實、英雄人物個性特徵基礎上,匠心製作、精益求精,用心用情用功講好中央紅色交通線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將當年紅色交通員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謳歌好、弘揚好、呈現好,切實踐行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積極傳播了正能量,弘揚了主旋律。
《絕密使命》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萬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廣東廣播電視臺、重慶廣播電視集團、海南廣播電影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已入選國家廣電總局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片單,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