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相比於一般的電影更為小眾,尤其是非主流的紀錄片,所以自有一套小規模的發行模式:比較依賴於節展,且不會大規模發行影碟或出現在視頻網站。這次因疫情而出現的線上紀錄片展其實對紀錄片產業的發行模式有很大的啟發性。總的來說,一方面,有很多片不能如期和觀眾見面;但另一方面,觀眾還是有一些小小的「因禍得福」。
2020年,我最期待的19部紀錄片
肥羅
疫情影響著全球的電影產業,紀錄片領域也不例外。21世紀的電影觀眾是幸運的,流媒體運營商紛紛推出線上觀看的優惠活動,很多影展也都將原本的節目轉移到線上。今年上半年的紀錄片展紛紛採取應對手段:哥本哈根紀錄片展(CPH: DOX)和瑞士真實影展(VdR)把影展改為線上,前者按片收費,後者全部免費;特拉維夫紀錄片展(doc aviv)從3月推遲到9月,而作為雙年展的臺灣國際紀錄片展(TIDF)則是從容地把影展推遲到明年。下半年的紀錄片展會更多,比如韓國的DMZ,葡萄牙的裡斯本(doclisboa),德國的萊比錫(Dok Leipzig),荷蘭的阿姆斯特丹(IDFA),想必這些影展的組委會也在忙於尋求應對策略。
那麼今年有哪些紀錄片值得期待呢?在研究近兩年各大影展及紀錄片展的片單後,筆者列出一些片,僅供參考,因為這些最新的片我一部都還沒看(所以才會說期待),但已經在計劃4月下旬觀看瑞士真實和西南偏南(SXSW)的線上影展了。可能下列的一些影片過於冷門,無法引起所有人的興趣,但只要有更多人了解到主流視野外的紀錄片的存在就已經很好了。
*以下影片有一部分暫未走入華語界視線,所以暫無中文片名,為避免偏差,在未觀看的情況下先不翻譯這些片名。
*關於如何才能看到這些片?難以給出每一部的具體觀看方式,可關注參考上述影展的動態,他們會發布更多細節(比如線上影展的片單,時段,地區限制),且一定的英語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否則看不懂字幕。
2019部分
開水喇嘛
The Boiling Water LAMA
導演:盧彥中
首映場合:馬賽國際影展(也稱「馬賽紀錄片展」)
期待理由:四川省甘孜州一個叫熊託的藏族村子的一個喇嘛,這位喇嘛用開水在澆人身上來給人治病,網上可以查到隻言片語的相關報導。盧彥中是臺灣近幾年冉冉上升的紀錄片作者,他18年在高雄影展的《鹽埕區長》據說也很棒。
再會吧!畢士大
Goodbye, Our Bethesda
導演: 林建宏
首映場合:烏山頭影展
期待理由:片長226分鐘,林建宏在臺南藝術大學的畢業作品。在關於此片的碩士論文中,他使用了「南藝學派」的關鍵詞。拍攝對象是一個獨居的66歲的計程車司機,同時也是一名基督徒,導演似乎用南藝比較典型的直接電影的方法記錄了這個屬於「社會弱勢群體」的人。
https://hdl.handle.net/11296/ucvhd2
Fonja
馬達加斯加/德國
導演:
Ravo Henintsoa Andrianatoandro,
Lovatiana Desire Santatra,
Sitraka Hermann Ramanamokatra,
Jean Chrisostome Rakotondrabe,
Erick Edwin Andrianamelona,
Elani Eric Rakotondrasoa,
Todisoa Niaina Sylvano Randrialalaina,
Sitrakaniaina Raharisoa,
Adriano Raharison Nantenaina,
Alpha Adrimamy Fenotoky,
Lina Zacher
首映場合:伊赫拉瓦紀錄片展
期待理由:獲2019年伊赫拉瓦紀錄片展主競賽最佳,Lina Zacher 和10個馬達加斯加少年的聯合作品。這部片由91年出生的德國女紀錄片作者Zacher發起,她在馬達加斯加最大的少管所開設了一個工作坊,通過學習拍紀錄片,10個少年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也學會了團隊協作。孩子們的單純和勇氣成功感動了由羅馬尼亞知名電影作者普優領銜的評審團,拿到了首獎,但相信此作的意義遠遠大於電影本身。
In a Whisper
西班牙 / 法國 / 瑞士 / 古巴
導演: Heidi Hassan / Patricia Pérez Fernández
首映場合: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展(IDFA)
期待理由:2019年IDFA國際競賽最佳,兩位古巴裔女作者的影像信。Heidi和Patrica兩人是兒時玩伴,後來她們分別移民到了瑞士和西班牙,便斷了聯繫。數十年後,她們用影像信的方式重新建立了聯繫,她們談論著鄉愁,友誼,對電影的熱愛,自由……
柿子生長時 When the Persimmons Grew
亞塞拜然 / 奧地利
導演: Hilal Baydarov
首映場合:瑞士真實影展
期待理由:去年瑞士真實影展Burning Lights單元的最佳,後又出現在裡斯本,海南島,TIDF等影展的片單。33歲的亞塞拜然紀錄片作者Hilal Baydarov似乎是厚積薄發之人,近兩年他的三部作品《柿子生長時》《Mother and Son》《Nails in My Brain》分別入選了瑞士真實影展,IDFA和巴黎真實影展。影片講述了長期在外的兒子在歸家後與母親之間的種種對話。
Solidarity
英國
導演: Lucy Parker
首映場合: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展(IDFA)
期待理由:導演的首作,關於英國建築行業的黑名單醜聞。英國建築行業管理者內部有一個黑名單,記錄了被認為是搗亂份子的員工,也就是那些活躍的工會成員,建築公司互相告誡不要給這些人工作機會。這套黑名單存在了至少30年,終於在2009年被曝光,而且有證據顯示,工會官員和警察都有參與這場陰謀。而因此遭到打壓的僱員結果是很慘的,甚至有人因此自殺。這部片也算是讓觀眾對於西方工會制度有一個新的認知。
After Your Revolt, Your Vote!
布吉納法索/法國
導演:Kiswendsida Parfait Kaboré
首映場合: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展(IDFA)
期待理由:布吉納法索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小國,前法國殖民地,也是全世界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影片講的是2014年該國的一系列民主化進程,導火索是2014年該國總統修改憲法,取消了任期限制,後來的幾年裡,布吉納法索人們都在為民主選舉而鬥爭著。
沼 CENOTE
日本 / 墨西哥
導演: 小田香
首映場合:愛知文化藝術中心
期待理由:《鉱》之後,小田香再度來到異國進行觀察。墨西哥的石灰巖地貌在她的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下,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景觀?
走進新時代
A New Era 法國/中國
導演: Boris Svartzman
首映場合:馬賽紀錄片展
期待理由:法國導演Svartzman用十多年時間記錄廣州某城中村的演變。
Aswang
菲律賓
導演: Alyx Ayn G. Arumpac
首映場合: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展(IDFA)
期待理由:Aswang在菲律賓語裡的本意是魔鬼。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實行鐵腕政策對抗該國長期泛濫的毒品問題,在此過程中,除了有成千上萬的犯罪分子被處置,更有大量無辜的人遭到暴力執法的波及,新聞自由也遭到打壓。影片聚焦杜特爾特禁行動下的無辜受害者,史無前例的暴政在使他的政府慢慢失去公信力。
共產主義和網絡,或代議制民主的終結 Communism and the Net or The End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捷克
導演: Karel Vachek
首映場合:伊赫拉瓦紀錄片展
期待理由:335分鐘的論文影像,來自79歲的捷克資深的論文電影作者Karel Vachek,他此前的作品就動輒三個小時以上,但五個多小時的時長實屬他個人之最。這部新作是他自2011年的《Obscurantist and His Lineage or The Pyramids' Tearful Valleys》後,時隔八年的再度創作。影片梳理了二戰後捷克的政治變遷,尤其是網絡對民主制度的衝擊,此作也有作者自我回顧的性質:比如把前作的海報放到本作的海報中。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想必對於觀者是一個超級有挑戰性的觀看體驗。
2020部分
拉流鬥霸 Llyong Topa
導演:高俊宏
首映場合:2020年臺灣國際紀錄片展(已推遲到2021年)
期待理由:藝術家高俊宏比較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蔡明亮《郊遊》裡的廢墟壁畫。這次的紀錄片《拉流鬥霸》有關臺灣日治時期的原住民的「大豹社」的抵抗事件,數百名泰雅族人在這一事件中被殺害,此事件比著名的「賽德克巴萊」更早。今年高俊宏還發起了與此題材相關的長途行走計劃「龜轉豹小徑」。
Epicentro
奧地利 / 法國
導演:于貝爾·蘇佩
首映場合:聖丹斯影展
期待理由:個人覺得這部片有望入圍來年的奧斯卡,也會被很多人知道,原因很簡單:它是聖丹斯國際紀錄片競賽的最佳。根據往年的經驗,聖丹斯熱門的紀錄片是有很大機會入圍奧斯卡並走入主流視野的。而且導演蘇佩在2004年的《達爾文的惡夢》就曾提名過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這部片的題材也蠻有話題度,有關古巴的歷史和當下。遺憾的是這部片雖然出現在了哥本哈根的主競賽和瑞士真實影展的展映片單,但都沒有參與線上展映,大概是發行方有更遠大的目標。
另外再推薦一部2017年網飛發行的紀錄片《古巴與攝影師》,導演是Jon Alpert,時間跨度長達四十多年。
貢達 Gunda
挪威 / 美國
導演: 維克多·科薩科夫斯基
首映場合:柏林影展
期待理由:在柏林Encounters單元收穫上佳口碑。影片的主角是一隻母豬,科薩科夫斯基記錄了這頭豬和她的小豬崽們的生活,《貢達》似乎是對動物本能的禮讚。
The Silhouettes
伊朗/菲律賓
導演:Afsaneh Salari
首映場合:瑞士真實影展(線上)
期待理由:本片聚焦一個很少被關注的族群:伊朗境內的阿富汗人。80年代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使150萬阿富汗人以難民身份來到伊朗,他們在伊朗紮根,繁衍後代,但始終遭受著伊朗人歧視,人權處境十分糟糕。本片的主角是生在伊朗長在伊朗的阿富汗人Taghi,他不願忍受惡劣的生存環境,試圖重返故土,但困難重重……
千審萬查 A Thousand Cuts
菲律賓/美國
導演: 拉蒙納·迪亞茲
首映場合:聖丹斯影展
期待理由:菲律賓女紀錄片導演拉蒙納·迪亞茲(《母親之地》)的新作。批判杜特爾特對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的「千審萬查」,這也是中國影迷很感興趣的議題。
Correspondence
西班牙
導演:卡拉·西蒙·皮坡 /多明加·索託邁約·卡斯蒂略
首映場合:瑞士真實影展(線上)
期待理由:兩位年輕的西語系女作者之間的影像書信。生於1986年的卡拉·西蒙和生於1985年的多明加·索託邁約·卡斯蒂略此前分別拍攝《九三年夏天》和《死在青春》。
Vivos
德國/墨西哥
導演:AWW
首映場合:聖丹斯影展
期待理由:AWW便是理由。繼兩部難民題材的紀錄片後,化身國際作者的AWW來到墨西哥,調查2014年的43人失蹤案。此案在當時被全世界廣泛關注,多個國際組織督促墨西哥警方公布實情,但漫長的等待還在持續著,不見天日。2016年國內媒體的報導:
http://star.news.sohu.com/20160426/n446264451.shtml
他們在島嶼寫作 第三季
The Inspired Island III
導演:朱天文,林俊頴,朱賢哲,林靖傑,杲中孚
首映場合:未定
期待理由:不太需要理由,尤其是看到其中兩部的監製是侯孝賢。時隔五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終於迎來了第三季。
其中前兩部圍繞文學朱家,上集《願未央》由朱天文首次執導筒,講朱西甯和劉慕沙,下集《我記得》講朱天文和朱天心,這兩部的監製是侯導。
另外三部分別是:七等生《削瘦的靈魂》,吳晟《甜蜜的負荷》,楊澤《新寶島曼波》。
前兩部「文學朱家」原本是計劃5月在臺上映的,另外三部在下半年,但疫情恐怕會打亂發行計劃,只能默默期待這一系列早日和觀眾見面。
推廣|合作|放映 加微信☞zhanglaodong投稿|轉載|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