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人們把姊妹們的丈夫俗稱為「一掃挑",而書面語則雅稱為「連襟」,這由何而來呢?
「連襟」這一稱謂最早見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寓居川東,與一位當地的李姓老翁很合得來.經常互邀小聚,談天說地,煞有趣味。如果有幾天未見面,還要互致書信以慰思念之情。後來細細序論,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自然更添幾分親切。過了一-段時間,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臨別之際,杜甫憶起兩人在起度過的歲月和篤厚的友情,許多感慨湧上筆端,寫了一首詩《送李十五丈別》,裡面有幾句是這樣寫道:「孤陋忝未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襟是衣襟,袂是衣袖,形容彼此關係像衣服的襟跟袖一樣密切。
北宋末年大詩人洪邁,把「連襟」一詞移用到姊妹丈夫間的稱謂上。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 做節度使得知此事後,便寫了一封薦書,推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事成之後,洪邁的堂兄甚為感激,託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寄於妻子的姐夫,裡面有這樣幾句話:「連襟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裡的「連襟相連」,就是用來形容姊妹丈夫之間的密切關係。
後來,人們又將「連襟相連」簡化為「連襟」,成為姊妹丈夫間專用,的稱謂了。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裡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由此可見,宋朝時流行的稱呼已經具有今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