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培根
家庭是一個溫馨的詞,是子女疲憊時的避風港,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可是家庭帶給子女的傷害也是一輩子不能磨滅的。鄒宜均遭受的精神傷害就是家庭帶來的。鄒宜均的母親和哥哥為了她離婚的30萬補償費,將她兩次送入精神病院。被解救後的鄒宜均將母親和哥哥告上法院,最後她決定放下一切,撤銷了訴訟,剃度出家。
專制家庭成為痛苦的根源
鄒宜均小時候跟隨父母在深圳居住,她是家中最小的,她還有四個哥哥姐姐。從小父母對她灌輸的教育思想就是父母說的一切都是對的,父母為他們做的一切安排都是為他們好,他們如果違抗父母的要求就是大逆不道。
由於鄒宜均是最小的女兒,她深受父親的寵愛,但母親就重男輕女,喜歡哥哥。鄒宜均的哥哥姐姐從小到大都按照父母給他們的安排,工作、結婚、生子。哥哥姐姐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鄒宜均有一個自由戀愛的男朋友,但是父母認為男孩的家世不好,強制他們分手。
鄒宜均最終和一位父親認為是「良人」的人談戀愛。在鄒宜均26歲時,父親病危,他希望去世前能送最心愛的女兒出嫁。鄒宜均與剛談戀愛的男友為了滿足父親的心願便匆匆結婚。在結婚時父親將價值150萬的房子送給她做新婚禮物。
母親一直認為房子是哥哥的,哥哥也認為房子是他的囊中之物。他們都沒想到父親會將房子送給鄒宜均。鄒宜均結婚後十幾天父親就去世了,她整日鬱鬱寡歡。再加上她與丈夫了解不深就匆忙結婚,婚後他們矛盾頻發。
這段婚姻只堅持了不到一年就以離婚告終。離婚後,丈夫給了她30萬元的補償費。鄒宜均信佛,打算將20萬捐給寺廟。這時母親就開始覬覦鄒宜均的房子和30萬補償費,認為把錢送給不相干的人還不如給自己。
家人喪心病狂,人生處處苦難
父親去世一年後,27歲的鄒宜均和哥哥一起去給父親掃墓。鄒宜均剛踏入墓園時,附近停著的車裡忽然下來七八個人。他們這些人兇神惡煞的直奔鄒宜均,將她綁起來打了一針。在鄒宜均徹底昏迷之前,只看到哥哥冷眼看著她被綁。
鄒宜均醒來後發現自己被關在小房子裡,便將旁邊的人推到後逃了出去。可是剛性的鄒宜均身體虛弱,沒跑出幾步便被抓住了。抓她的人是護士裝扮,鄒宜均便問她這裡是哪?她是怎麼來的?
通過護士冷冰冰的回答,鄒宜均才知道她所在的地方是一個精神病院,她化名「蔣麗」,被自己的母親送到這裡來。而且母親要求醫院除了她自己其他人不能探視,還限制了鄒宜均的通話權限。
鄒宜均這才知道,原來她被綁和被送入精神病院是母親和哥哥一手策劃的,只是為了她手中的30萬元和房子。被最愛的家人這樣對待,怎能不使她心寒?
一次偶然的機會,鄒宜均躲過了護士的監視,向一位阿姨借了手機打給自己的律師朋友黃雪濤。黃雪濤得知消息之後向醫院證實,醫院拒不承認,不配合。黃雪濤只能報警,但是醫院拿鄒宜均的家人不讓她接受探視為由,拒絕配合警方。這畢竟是鄒宜均的家事,警方也不好強制幹涉。
黃雪濤沒有辦法,只能選擇藉助媒體的力量,在報紙上刊登了鄒宜均被綁至精神病醫院的原因與過程。鄒宜均的事被刊登出來之後,引起了公眾的憤怒,社會上對醫院施壓,醫院的口碑一落千丈。醫院無法這才承認自己的錯誤,將鄒宜均放回家。
鄒宜均經過這一次被綁進精神病院之後,她的精神受到了很大打擊。出來之後她哥哥向她道歉,說自己是鬼迷心竅。鄒宜均以為經過這一次她的家人會有所收斂,不會再有這種想法。可是鄒宜均萬萬沒想到,她的苦難遠不止這些。不久之後,鄒宜均的母親故伎重施,再次將她送進一家中山的精神病院。
這個精神病院比上一個還要「慘無人道」。鄒宜均每天被當成精神病人強制治療,吃藥打針一樣不能少,如果反抗還要遭受電擊的懲罰。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待久了也會被折磨成為不健康的人。這次鄒宜均的母親仍然向醫院要求,除了她之外誰都不能探視。
在這個精神病院中,鄒宜均過了三個月苦不堪言的生活。後來她的律師朋友將她救出來後,鄒宜均在筆記中寫到,中山的精神病院中病人沒有尊嚴、沒有隱私,在裡面度日如年。在鄒宜均被折磨的三個月裡,她的30萬補償費和房子歸到了母親名下。
將母親告上法庭,心灰意冷之下出家禮佛
這次鄒宜均從精神病院逃出之後,看清了母親的真面目。鄒宜均在心灰意冷之時,將母親告上法庭。但是鄒宜均念在母親養育了她多年,只要求母親向她繳納一萬元錢的精神損失費。
但是在後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鄒宜均最終決定撤訴,從此便與母親、與哥哥、與家庭斷絕關係。在採訪中鄒宜均表示她將母親告上法庭只是她看到了為人父母的另一面,為了阻止更多的家庭悲劇,想敲響社會中的警鐘。
鄒宜均信佛,而佛講究因果,鄒宜均說她最終撤訴就當是全了這一份母女情誼,了了這一份因果。在處理完這些事情之後,鄒宜均心力交瘁,最終決定剃度出家,獲法號「果實」。從此在世間沒有了鄒宜均,只有果實小師傅。
鄒宜均人生的苦難都是源於家庭,她從小生活在專制的家庭中,而母親又是重男輕女的人。鄒宜均因為房子和離婚時30萬元的補償費沒有按母親的希望交給她,被母親兩次送入精神病醫院。母親的做法人神共憤,鄒宜均的無能為力更令人心酸。最終鄒宜均選擇放下一切剃度出家。
現實社會中專制的家庭不在少數,父母自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可是將孩子保護得太好也是間接的害了孩子。父母操心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容易讓孩子沒有主見,所謂「媽寶男」「巨嬰」就是這樣造成的。真正的家庭不是毫無人權的服從,而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這樣才能相互扶持著走下去。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