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苗條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現在影視劇的海報,怎麼一個賽一個的像?
就拿最近在某衛視熱播的古裝劇《招搖》來說吧,男女主角情意綿綿,衣袂翻飛,我扶著你的後脖頸,你摸著我俊俏的臉龐,活脫脫一出虐戀情深的戲碼。
就在我忍不住再次為別人的愛情流淚時,突然想起,這劇我好像在哪見過?
對不起,一定是因為半年前播出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的海報也是同樣的配方。
一致的傾角,同樣驚人的發量,連彎曲的胳膊肘都如此一致,他們是在同一家攝影工作室搞的團購嗎?
這樣的「創意撞車」現場,一抓一大把。
這邊廂是男主俯看女主,女主手捧男主的俊臉:
那邊廂就掉個個兒,換成女主俯看男主。
上帝在古裝偶像劇海報界不小心打翻了調色盤,暴露了只有粉色顏料的事實。
如果說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不斷重複著發生過的事情,那麼影視劇海報的本質就是複印機本機。
不同劇情?同類海報!
拋開注水拖沓的劇情、老套狗血的情節、辣眼毀三觀的特效不談,單是封面海報這一項,就值得把許多國產劇打回去回爐重造。
如果把同類型的劇集擺在一起,視覺上就跟同一條藤上長出了7個葫蘆娃沒什麼兩樣。
就拿重災區古裝偶像劇來說,粉色是它們的保護色,男女主角湊在一起將親未親是永遠的主題。
同步率高達80%的大背景下,連斥巨資請來的鮮肉男演員的臉好像都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了起來。
當構圖擴大到全身時,封面毫無意外地變成了主人公們傻傻呆立,拉拉小手,比比心。
簡直比大媽們的遊客照還要沒創意!
偏正劇一點的古裝劇不會把情情愛愛放到封面,於是它們動用了一種簡單粗暴的告訴觀眾:我、們、真、的、很、正、劇!
就問這位獨孤皇后,坐得正不正?
再看這一堆人物,站得正不正?
偏正劇向的古裝劇主角們猶如團購了背背佳,以挺直腰杆,正氣凜然為第一要務。
實際上,大多不過是披著正劇的皮,說著老套瑪麗蘇故事罷了。
古裝武俠玄幻劇的海報套路就更容易看出來了。
男主角擅長舞劍的,就哐哐先把武器豎在C位,然後各路演員呈對稱分布。
這類型的劇,往往樂意展示演員們的全身造型,劇情先放在一邊,先用服化道蹭一波「良心劇組」的噱頭。
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全員站立,凹造型,宛若拍攝時尚雜誌封面的既視感。
如果說古裝言情是粉色一統天下,那麼武俠玄幻劇的海報則多半被刷上了青色的漆。懸崖邊,亂石上,暴雨下,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
與環境怎麼惡劣怎麼來的武俠玄幻劇比,都市言情劇就紙醉金迷多了。
它們的海報總是往總裁愛上我、烏鴉變鳳凰的路線上靠,把衣著華麗的男女主人公P到奢華的旋轉樓梯旁,或是巨幅豪華吊燈下,好讓我們這些貧窮的觀眾看一看:有錢人的愛情是怎樣作天作地的?
在這一方面,郭敬明導演的作品自然是這一流派的巔峰之作了,其他人只能算是向他致敬。
如果從奢靡的當代言情劇跳到諜戰片領域,你會突然發現,畫面陡然灰暗了,仿佛能從主角們苦大仇深的臉龐上抖摟下來一抔土。
近些年越來越流行的大女主劇,變的是莫名其妙愛上女主角的人數,不變的是女主永遠以巨大的頭圍迅速佔據C位。
我禁不住為其他演員鳴不平,這待遇,也就比白雪公主身邊的小矮人好一點點而已。
有的海報還做到了自成一派。
比如導演于榮光的劇,只要是上下人物摳像+中間靜物打底+土色系色調,你就知道:噢,又是於導的劇!
說實話,縱觀近些年國產劇的製作水平,專業化程度的提升有目共睹,但不少劇集仍舊會在海報製作上落入窠臼。
不少劇集的海報製作過程宛如流水線操作,程式化得驚人,乃至不同類型的影視劇也會使用同樣的模板。
首先就是側臉派海報。
不管故事背景是青蔥校園,還是都市職場;
不管是豎向構圖,還是橫向構圖,側臉派都可完美消化各種劇種。
比側臉更狠、實用性更強的是人海戰術,又稱堆人頭戰術。
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具體操作起來又分幾種,常見的有疊羅漢式:
堪稱「大型集體照如何不擋臉」的最強指南。
還有孔雀開屏式:
最絕的還屬《北平無戰事》,怎麼看都能基本確診美工是強迫症晚期。
而當美工想不出什麼無人可出其右的陣型時,還可以選擇以量取勝。
這是我見過人頭最多的海報,說好的眾星雲集,卻營造出了一種濃濃的打折促銷買一贈一的廉價感。
看畢這麼多封面海報、這麼多巨星鮮肉,卻有一種雁過不留痕的觀後感。
任何對於理解劇情有幫助的信息量、主旨、內容、情感、衝突統統看不出來。
就好像把A的劇名換到B的海報上,也絲毫沒有違和感。
美工的首要任務,從來就不是從設計感出發,而是服務於追逐流量的市場。
不願醜得千篇一律,
那就「抄」得各不相同
海報是一部劇的門面,正如演員古天樂所說,是整部作品「面向觀眾的第一個動作」。
然而,有些電視劇製作方放著模板不用,反倒選擇走了另一個極端——抄襲,哦不,「致敬」。
先看看《唐琅探案》的海報,從色調,到背景書架畫框的設計,簡直就是孿生兄弟。
唐琅探案(2010年)vs 大偵探福爾摩斯(2009年)
出品方大概是覺得,有了《大偵探福爾摩斯》鋪路,還怕觀眾不買唐琅的帳?
《消失的子彈》也選擇了「致敬」《大偵探福爾摩斯2》,好一出「一雞多吃」。
消失的子彈(2012年)vs 大偵探福爾摩斯2(2011年)
走都市言情風的國產劇《說好的幸福呢》完美復刻了韓劇《最佳愛情》的海報,堪稱精確到手指頭級別的複製粘貼。
說好的幸福(2015年)vs 最佳愛情(2011年)
國產劇《我只喜歡你》可以改名叫《我只喜歡鏡像反轉韓劇<今生是第一次>的海報》了。
我只喜歡你(2018年)vs 今生是第一次(2017年)
這一組的對比更是讓我懷疑,我方美工是不是直接使用了PS中的「吸管工具」去取色?
夜天子(2018年)vs 雲畫的月光(2016年)
這一組也算是聰明的操作了,除了把化冰工具從「冷兵器」提升到「熱兵器」之外,恕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差別。
一千零一夜(2018年)vs 偽裝夫婦(2015年)
《暗戀·橘生淮南》則全盤照搬了韓劇的人物海報,從虛實關係、人物站位,到女主角衣服的顏色和手裡的道具,無一不照搬。
暗戀·橘生淮南(2017年)vs 任意依戀(2016年)
無腦照搬韓國海報,卻不管人物具體關係是否一致,這屬於照著抄都能抄得翻車。
抓住彩虹的男人(2016年)vs 後宮·帝王之妾(2012年)
都市言情劇《你好喬安》則做了一個創新,它從言情向跨到了奇幻向,直接對漫威奇幻電影《奇異博士》下了手,連背景裡的聖殿Logo都一比一還原。
相比之下,《鋒刃》都算良心了——把晚禮服改成中式旗袍,算是在「抄襲」的基礎上做了本土化改造,很「有心」了。
除此之外,疑似借鑑國外影視劇或電影的還有很多。
像是同款青春洋溢的以藍天白云為背景的起跳:
又比如女主湊巧同時愛上紅色飄逸長裙:
蝶戀花(2001年)vs 千年湖(2003年)
這些好歹都還在影視圈裡打轉,有時候,國產劇甚至會跨界「致敬」,畢竟薅羊毛也不能逮著同一隻羊薅。
《浪花一朵朵》就為我們開了一個好頭,它以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音樂專輯的封面也是可以拿來借鑑的。
浪花一朵朵(2018年)vs 東方神起2007年專輯封面
就這樣,在國產影視劇海報製作領域內,萬物皆可用「套路」,萬物皆可「拿來主義」。
缺的從來都不是創意
每次明星們的巨額片酬被曝光都能上熱搜,近些年熱錢一下子湧入文娛事業,大有如火如荼的跡象。
明星荷包鼓了,電影電視劇產量上去了,但是海報封面的普遍質量卻並沒有顯著提高。
我們缺的是創意嗎?還是美術創意人才?非也。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海報創意,都是國內海報設計師黃海的作品:
感染力、故事性、美學性樣樣兼有。
前段時間的電視劇《延禧攻略》、《如懿傳》、《怒晴湘西》也都在海報上下了一番功夫,令人過目不忘。
但在製作方看來,也許電視劇海報封面根本不值得下功夫去鑽研。
「反正把最貴的演員的臉放上去就萬事大吉了」
「我劇情狗血,我製作粗糙,但我請了自帶流量的明星」
「沒有流量明星就確保不了收益,就火不了」
——崇拜流量的結果就是,海報只求看清楚男女主昂貴的臉,以轉換成強大的粉絲號召力和收視率。
當初的小成本電影《孤島驚魂》就深諳這個道理。
憑著海報上楊冪的單獨出鏡,這部投資不到500萬元、質量平平的電影狂攬9000萬元票房,一舉開啟了國內「粉絲電影」的時代。
「外國這個海報不錯,趁沒人發現,趕緊拿來用一下」
「這麼小眾的海報,既不用買版權,也不擔心被告,完美」
「就照著過去的套路來,不要創新,多輕鬆,多安全」
——崇拜套路和國外設計的結果就是,海報變成了徹底的「拿來主義」實踐平臺,即使不出彩,也絕不會出錯。
《我不是藥神》25億票房的慶功海報與日本動漫《我的英雄學院》幾乎一模一樣
於是,長久以來,觀眾習慣了看那些堆人頭的、毫無美感的海報。製作方也樂得讓這些海報繼續「強姦」大眾視線。
當吸引關注和收視率的方法已經從劇情、製作全面轉向演員陣容,那麼這些偷懶的套路式海報就很好理解了。
反正在表面火熱的影視圈裡,劣幣驅良幣的法則仍在發揮作用。
▼
End
/ 點擊圖片閱讀以下文章 /